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書目: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六版)。台北:五南。
毛榮富,2000,<勾勒權力/知識之系譜的雕手-傅柯>,收於葉啟政 主編《當代
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學思想家》(頁158-186)。台北:正中。
石計生,2002,<權力的場域: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宜蘭環保運動—波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會實踐論」的應用>,《宜蘭文獻》,第56期,頁82-105。
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石計生,即將出版a,<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社會實踐論>,《社會學理論
-從古典到現代之後》。台北:三民。(即將出版)
石計生,即將出版b,<傅柯(Michel Foucault):權力研究的不變與「精神三變」
>,《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後現代》(部分篇幅)。台北:三民。(即將出版)
卯靜儒,2002,<波克維茲:《教育改革的政治社會學》導讀>,刊載於南華大學
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
231-244)。高雄:復文。
林清江,1988,《教育社會學新論》(五版)。台北:五南。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
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231-251)。台北:揚智。
周祝瑛,2004,《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胡幼慧,2001,《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畢恆達,2001,<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得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喜,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台北:心理。
黃榮村,2002,《教育部施政概況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一會期
報告。
傅科(Michel Foucault),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城、楊遠嬰譯。
台北:桂冠。
麥奎爾(J.G.Merquior1998),《傅柯(Foucault)》。陳瑞麟 譯。(頁111-137,138-152)。
台北:桂冠。
游伯龍,1998,《HD習慣領域》。台北:時報。
翟本瑞,2002a,<閱讀傅柯與傅柯式閱讀>,刊載於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主
《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147-188)。高雄:復文。
翟本瑞,2002b,<傅柯:《規訓與懲罰》導讀>,刊載於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
所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257-269)。高雄:
復文。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劉育忠,2002,《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台北:揚智,頁211-229。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務實──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蘇峰山,2002a,<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之反思>,刊載於南華大學教育
社會學研究所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
117-146)。高雄:復文。
蘇峰山,2002b,<布爾迪厄: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製-導讀>,刊載於南華大
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
205-218)。高雄:復文。
二、期刊論文:
王信惠,1996,布爾狄厄的語言象徵性權力概念之探究,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p111。
王國原,2002,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依違態度形成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虹飛,2002,<行動研究中閱讀╱看的問題:一篇重寫的稿子>。論文發表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質性資料分析、詮釋與撰寫工作坊,台
北。
李雅菁,2004,<教育改革外一章:從教師角色及教師授課時數的角度來談教育改
革出了什麼問題?>,《應用心理研究》,第21期,p123-137。台北:五南。
周淑卿,2001,<課程發展中教師與學生的處境>。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課
程與教學論壇,嘉義。
高宣揚,民80a,<論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頁21-26。
高宣揚,民80b,:<再論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生存心態概念>,《思
與言》,29(4),頁295-304。
高宣揚,民84,<論布爾迪厄社會學中關於象徵性實踐的概念>,《中山學術論
叢》,頁13,21-51。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台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台灣),1期,p1-24。
徐嘉卉,2003,<全國教改大調查>。《遠見雜誌》,p200-218。
莊宗憲,1998,<為教育把脈──數字看教育>。《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缺頁數)
郭丁熒,2000,<「忙、盲、尨、茫」讓教師壯志未酬?--台灣小學教師理想與實
際角色知覺差距來源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台灣),1
卷,2期,p33-57。
郭生玉,2002,<「教育改革」總結報告>,論文刊載於財團法人群策會主編《群
策會國政研討會論文集001》,p434-439。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陳柳朱,1997,論布爾迪厄和紀登斯關於行動與結構的理論,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p25,42-45。
陳伯璋,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論文刊載於財團法人群策會《群策會國政研討
會論文集001》,p392-412。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黃裕婧,2002,學校場域、教師習性與教師對課程教改回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常建國,2004,<看見教師的勞動世界>,《應用心理研究》,第21期,p137-139。台北:五南。
湯郁純,2001,結構與意識的辯證─國小校長角色轉化之個案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
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與展望》,p317-338。高雄:
麗文。
游美惠,2000,<多元文化女性主義:理論觀點與教育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理
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輝山,2003,《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分析》,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所碩士論文,p33。
張盈堃、陳慧璇,2004,<矛盾:基層教師生活世界的宰制與抗拒>,《應用心理
研究》,第21期,p35-61。台北:五南。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
刊》,44期,p61-69。
錢清泓,2001,<刻意營造還是自然生成?再思課程改革中的學校教師文化>。論
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三屆課程與教學論壇-
課程改革的反省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北。
簡宏江,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開放教育政策的抗拒及其因應策略,國立台灣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
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新世紀》,
p305-32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三、網路、報紙資料
游家政,2001,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擊。(2001/7/14)
http://www.nhltc.edu.tw/~public/29homepage/0111html
黃武雄,2002,<教改怎麼辦?>(上)(2002/10/31)
http://tms.math.ntu.edu.tw/edu/article_02_12_10.htm
黃武雄,2002,<教改怎麼辦?>(中)(2002/12/06)
http://tms.math.ntu.edu.tw/edu/article_02_12_11.htm
黃武雄,2002,<教改怎麼辦?>(下)(2003/12/06)
http://tms.math.ntu.edu.tw/edu/article_02_12_12.htm
重建教育連線,2003,<重建教育宣言>(2003/07/30)
http://www.highqualityeducation.com/m3.htm m3b.htm m3c.htm
陳珊華,2003,<江山易改,習性難移?Bourdieu的習性概念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
相關探討?>。國立師範大學第五屆教育哲史討論會論文。(台北)
http://www.ed.ntnu.edu.tw/~seph/0325-2.htm
黃厚銘,2004,<皮耶.布赫迪厄與反身社會學(reflexive sociology)>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2/22-02.htm
聯合報,2003年8月31日(教育:文化)
聯合報,2004年5月26日(宜蘭:文教)、(教育:文化)
貳、外文書目部份:
Bourdieu,P.(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Nice,R.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
Bourdieu,P.(1984). 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Nice,R.trans.).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Bourdieu and Passeron(1970)La Reproduction:Elements pour une Theorie du System D`enseignement. Paris:Edtions de Minuit.
Bourdieu and Passeron(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Sage .
Bourdieu,P. and Wacquant,L.J.D.(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Burman,E.(1994). Interviewing . In Banister,P. , Burman,E. , Parker,I. , Taylor,M. , and Tindall,C. (Eds.),“Qualitative Methods in Psychology:A Research Guide”(49-71).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
Banister,P.(1994).Observaion . In Banister,P. , Burman,E. , Parker,I. , Taylor,M. , and Tindall,C.(Eds.), “Qualitative Methods in Psychology:A Research Guide”(17-33).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
Colin Gordon(1980)。《Power \ 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NewYork:Pantheon
Foucault(1969)。《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A.M.Sheridan Smith譯 New York:Pantheon,1972。
Foucault(1975)。《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Alan Sheridan譯New York:Pantheon,1977。
Grenfell,M. and James,D.(1998). Bourdieu and Education:Acts of Practical Theory . USA:Falmer Press .
Hargreaves,A.(1992).“Cultures of Teaching : A Focus for Change” In Hargreaves,A.&Fullan,M.G.(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216-239).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
(1994).Changing Teacher,Changing Times.London:Cassell.
Hargreaves,D.( 1982 ). The challenge for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Culture, Curriculum and Community . 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
Janesick, V.J.(1991). Ethnographic Inquiry : Understanding Culture and Experience . In Short,E.C.(Ed.), “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101-119).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Jenkins,R.(1992). Pierre Bourdieu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
Lortie,D.C.(1975). School Teacher : A Sociological Study .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Rubin,H.J.and Rubin,I.S.(199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 London:Sage .
Turner,J.H.(1998).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6th ED.).California: Wadswort .
Waller,w.(1932).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