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自1981年迄今,由相關經濟指標發現所得分配情況逐漸惡化。 Gini係數由1981年之0.281提高為1992年之0.312,最高所得組與最低所得 組之倍數關係也由4.21倍提高為5.24倍,貧富差距日益懸殊,此種所得分 配惡化的現象,廣受社會各界之重視。而近來全民健保、老人年金及老農 津貼等社會福利政策將陸續實施此種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是否能有效改善 ,還有待觀察。而我們感興趣的是,在近20年來,哪些因素是導致所得分 配惡化的主要原因。本文的重點,在於以勞倫斯理論的基礎,配合SMM統 計量的實證方法,探討民國65年至民國81年間,哪些因素是影響整體所得 分配惡化的重要原因,綜合本文的實證結果,可得結論如下: (1)、就橫 切面而言,戶長性別為男性、戶長年齡為40歲以下、未成年子女數多於2 個、或無自用住宅之所得族群具有勞倫斯優勢。其他之所得族群分配不均 的原因多與所得多寡及財富的累積有關,因而造成所得分配的不平均。 (2)、就縱剖面而言,戶長性別為男性、戶長年齡大於40歲、未成年子女 數少於2個、戶長為大專以上教育程度、戶長職業為農業或非農業、戶長 與配偶皆為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及無自用住宅之家庭,在民國65年至民 國81年,所得分配逐漸惡化。 (3)、戶長教育程度的勞倫斯優勢比較,及 戶長與配偶教育程度的勞倫斯優勢比較,在民國79年以前為大專以上教育 程度者有勞倫斯優勢,民國 80年以後為大專以下教育程度者有勞倫斯優 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