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仁弘(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朱瑜華(2003)。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過度機動特質與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慧平(1989)。資優生和重要他人資優知覺與資優生創造力、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金滿(1998)。國小資優學生的社會智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論文。邱金滿、簡明建(2000)。探析資優學生的社會智能。資優教育季刊,77,8-15。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月刊,7,9-13。
吳昆壽(1999)。資賦優異兒童教育。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吳新華(1988)。資賦優異學童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台南師院學報,21,1-70。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台南師院學報,24,125-160。
李乙明(2000)。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李坤崇(1995)。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李雅芬(2002)。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豐里(2000)。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榮桂(1980)。國小資優學生認知能力、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本喬(1981)。國民中小學資賦優異班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忻慧(1993)。現實治療對高中學生心理成熟度與適應能力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靜(1998)。淺談資優學生的學習需求。資優教育季刊,68,16-21。林妙華(2002)。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珍妃(1998)。資優生與普通生親子間非理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珠琴(2003)。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山(199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孟香(1988)。離婚家庭關係與學齡子女行為困擾相關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明貞(18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83)。青年的煩惱與出路。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進上(1985)。陪他一段—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47(2),19-23。張馨仁(2000)。從 Dabrowski的理論看資優學生的情緒發展。資優教育季刊,74,6-18。張馨仁(2001)。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為藩(1979)。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觀念)之評鑑研究。載於教育部國民教育司主編,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實驗叢書,第五輯,14-29。
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於國中資優學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姿(1997)。出席第十二屆世界資優教育會議紀實。資優教育季刊,65,49-70。
郭靜姿(2000):談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陳玫玲(1996)。國小資優學生完美主義傾向與自我觀念及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齡(1999)。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昭廷(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陳茜如(1995)。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市立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春枝(1987)。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83-140。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秀琴、陳韻淳(2002)。談資優生的自殺問題。資優教育季刊,83,28-31。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路君約(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詹 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6-7。
楊錦登(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45-55。楊國樞(1986)。中國國民性與現代生活的適應。葉英方、曾炆煋主編,現代生活與心理衛生(再版)。台北:水牛。
蔡玉瑟(1995)。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雪梅(1988)。資賦優異學生社會與情緒發展的輔導。資優教育季刊,28,1-5。盧雪梅(1989)。台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宗幸(1999)。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劉燕饒(2000)。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班碩士論文。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63-86。潘裕豐(2000)。談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資優教育季刊,77,1-7。鍾永吉(1997)。父母離異兒童的失落、悲傷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35,10-13。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ckerman, C. M. (1993). Investigating an alternate method of identifying gifted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Calgary, Alberta, Canada.
Ackerman, C.M. (1997). Identifying gifted adolescents usi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Dabrowski’s Oerexcitabilities.Roeper Review, 19(4), 229-236.
Adams, C. M. (1996). Adolescent suicide: One school’s respons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7(3), 410-417.
Allen, B. P. (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Wadsworth.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Coan,R.W.(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Cook, R. S .(1996). Psychological autopsy as A research approach for studying adolescents who commit suicid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7(3), 393-402.
Dabrowski, K. (1964).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Gallagher, S. A. (1986). A comparison of the concept of overexcitabilities with measures of creativity and school achievement in six-grade students. Roeper Review, 8(2), 115-119.
Garland,A.F.& Zigler,E.(1999).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intellectually gifted youth.Roeper Review,22(1),41-44.
Hafenstein, N. L. & Tucker, B. (1995). Psychological intensisties in young gifted children.Riemar1996.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 Wadaworth , Inc .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Lysy, K. Z., & Piechowski, M. M. (1983). Personal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Jungian and Dabrowski an measures.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108 , 267-320.
Lindgren, H. C. , & Fisk, L . W. (1976). Psychology of personal adjust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iechowski,M .M. (1997). Emotional giftedness:The Measure of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In N. Colangelo & G.A.Davis (End.),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Piechowski, M. M., Silverman, L. K., & Falk, R. F. (1985). Comparison of intellectually and artistically gifted on five dimensions of mental function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60, 539-549.
Piechowski, M. M. (1991).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ftedness. In N. Colangelo & G.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Education (pp. 285-305).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ilverman, L. K. (1988). Affecttive Curriculum for the Gifted.Comprehensive CurriculumFOR Gifted Learners.(p.335-355).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Silverman, L. K. (1993). The gifted individual. In L.K. Silverman(Ed.), Counsel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pp.3-28).Denver:Love.
Tallent, N. (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and other.New York: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Inc.
Tillier, W. (1996).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Biennial onference on Dabrowski's 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Washingto, DC:Retrieved December 02,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 members.shaw.ca/ positivedisintegration /brief.htm.
Rigby, K. (2000) . Effects of peervictimization in schools and de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n dolescent well-being.Journal of Adolescent,23 ( 1 ) , 5 7 -68.
Winner,E.,&Karolyi,C.V.(1998). Giftedness and egalitarianism in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82 ,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