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1: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元榮
研究生(外文):CHEN, YUAN-JUNG
論文名稱:配合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機制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New Southbound Policy
指導教授:吳俊彥吳俊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JUN-YEN
口試委員:許人杰吳清豐
口試委員(外文):HSU, JEN-CHIEHWU, CHING-FENG
口試日期:2018-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環球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訓練發展職訓機構
外文關鍵詞:New Southward PolicyTalent CultivationTraining and Development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配合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機制之研究,目的為了解新南向政策中,有關人才培育機制之規劃與發展現況,並分析新南向政策有關人才培育機制帶來之效益,進而提出協助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機制之可行作法與相關建議。
本研究透過對相關文獻研究、專家訪談內容等次級資料的彙整,對於台灣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機制提出幾點建議,期望能對台灣與東協各國間的人才雙向交流有所幫助。
研究發現,我國推動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計畫,應鼓勵民間資源參與,成立重點職能課程針對東南亞各國,讓我國的學術及研究人才集結,人才培訓課程應連結職能概念,培育訓練新的全方位人才,以供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所需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l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net in new Southbound Policy, including the current state and prospercetives of relevant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echnical training. After analyzing the benefits and effectiveness brought about by new Southbound Policy, I proposing some feasible approaches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through the expertise interview from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My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promo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n new Southbound Policy shall encourage aggresively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resources, namely the technological college and junior college with aboundant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ivate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approved by the department of Labor. To develop economic growths and multilateral interactions with ASEAN in the future, the government shall establish and subsidize critical training programs linked to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funtional capability strategy. It’ll appeal and assemble Taiwanese and ASEAN’s professionals to contribute their expertises and experiences to cultivate potential personnel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詞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新南向政策內涵 4
第二節 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 22
第三節 人才培育與訓練發展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0
第一節 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現況 50
第二節 個案訪談分析 63
第三節 人才培育之可行作法及相關建議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71
第二節 來研究建議 73
參考文獻 74

表目錄
表2-1 東協發展歷程 5
表2-2 東協各國人口數資料表 6
表2-3 東協十國經濟發展概況 7
表2-4國人赴東南亞旅遊與商務人次 13
表2-5 東南亞民眾赴臺灣旅遊與商務人次 14
表2-6 不同製造業服務化模式的利基性檢視 16
表2-7 產業連結推動措施及具體作法 19
表2-8 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 24
表2-9 計畫重點及具體作為(1) 25
表2-10 新南向國際專班審查結果2017年 27
表2-11 區域經貿文化及產學資源中心 28
表2-12 職能基準項目 31
表2-13 職能級別表 32
表2-14 發展具有品質之職能基準其具體效益 33
表2-15 職能基準品質構面與審核指標 35
表2-16 ADDIE各面向之重點 38
表3-1 質化個案研究的特色 44
表3-2 個案研究法顯現之特色描述 45
表3-3 深度訪談整體環境描述 46
表3-4 訪談題目研擬 48
表4-1 新南向產業人才發展旗艦計畫摘述 50
表4-2 新南向產業人才發展計畫培訓及留用摘述 52
表4-3 人才培訓與媒合 53
表4-4 教育部「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執行情形一覽表 57
表4-5 大專院校配合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計畫現況 59
表4-6 企業配合新南向政策參與企業人力資源提升計畫現階段情形摘述 61
表4-7 研究個案原因(1) 63
表4-8 研究個案歷年辦訓紀錄(1) 64
表4-9 選擇個案原因(2) 65
表4-10 研究個案歷年辦訓紀錄(2) 66
表4-11 訪談紀要 67
表4-12 訪談分析摘要表 6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3
圖2-1 我國對東協主要國家之投資統計 9
圖2-2 我國對東協之投資金額及成長率 10
圖2-3 我國對東協主要國家之投資占比 11
圖2-4 東協經濟人口 12
圖2-5 政府協助台商投資布局 17
圖2-6 產業合作首波交流國家篩選原則 18
圖2-7 新南向三大精進策略示意圖 22
圖2-8 新南向人才交流示意圖 23
圖2-9 職能基準 29
圖2-10 職能基準格式 30
圖2-11 職能基準品質構面與審核指標 34
圖2-12 人力資源運用策略圖 36
圖2-13 ADDIE教學設計模型 37
圖2-14 職能模型-冰山模型 39
圖2-15 職能模型-同心圓模型 40
圖2-16 教育訓練需求評估 41
圖3-1 深度訪談研擬流程圖 47
中文部分
江增常(2013)。訓練品質系統對訓練績效之影響—以訓練遷移與學習動機為中介變項。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李佳貞、金秀琴(2006)。〈東協加一、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我國出口之可能影響〉《經濟研究》6 期,頁187-216。
李嘉哲、鄭晉昌(2008)。〈管理職能模型之建構,管理職能發展〉。《第十四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國立中央大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
邱靖蓉(2015)。職能導向思維下的人才發展與系統化課程建構,T&D 飛訊第 202 期頁8-10。
邱憶惠(1999)。教育研究《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頁113-127。
科技產業資訊室(2016)。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徐明珠(2009)。人才培育之整合觀點:由職能標準切入教、考、訓、用合一《國政研究報告》
徐遵慈(2016)。「新南向政策」的變局與機會。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
陳尚懋(2017)。新南向政策下的人才培育與交流。《歐亞研究》,1期,頁82-84。
陳信宏(2016)。新南向政策「創新成長夥伴」芻議。
陳冠浤、李亮愉(2014)。職能導向的人才培育與訓練發展。T&D 飛訊第 199 期。
黃兆仁、朱浩 (2012)。台灣與東協主要國家之經貿互動關係。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3期,頁2-14。
黃美珍、鄭瀛川(2008)。校外機構線上諮商工作者之核心職能初探研究-以張老師基金會某分事務所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30(1),61-87。
黃培文(2014)。職能分析與發展。103 年度第二期訓練經理五級認證課程教材(39-139 頁)
萬文隆(2004) 。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卷,4期 頁17。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
鍾聖校(1999)。質性研究方法論的認識與再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2 期,頁159-184。
交通部觀光局(2017)。(https://www.taiwan.net.tw/)
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2016)。(https://www.ey.gov.tw/Index)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018)。新南向旗艦計畫-產業人才發展(https://www.moea.gov.tw/MNS/otn/home/Home.aspx)
我國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與未來展望(2018)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
東南亞國家協會(維基百科201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6)。(https://www.stpi.narl.org.tw/index.htm)
教育部(2016) 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https://www.edunsbp.moe.gov.tw/)
教育部-國際與兩岸教育司(2016)。(https://depart.moe.edu.tw)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5)。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平台。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http://icap.wda.gov.tw/File/datum/104041001.pdf)。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職能基準品質認證作業規範icap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平台:(http://icap.wda.gov.tw/Quality/quality_file.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職能導向課程發展示範說明(http://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file.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職準基準活用指引。 (http://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file.aspx)。
經濟部工業局全球資訊網,區域整合與國際合作(2018)。 (https://www.moeaidb.gov.tw/ctlr?PRO=idx2015)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17)。(https://www.trade.gov.tw/)
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6)。(http://www.aseancenter.org.tw/)

英文部分
Spencer , L . M .,&Spencer, S . M(1993).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Noe, R. A., Hollenbeck J. R., Gerhart, B., Wright P. M. (2004). Foundation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mel, J., Dufour, S., & Fortin (1993). Case study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ake, R. E. (2000).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nnum, W. (2005).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A 30 year retrospective. EDUCATIONAL TECHNOLOGY-SADDLE BROOK THEN ENGLEWOOD CLIFFS NJ-, 45(4), 5.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14.
McGriff, S. J. (2000).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Using the ADDIE model. Retrieved June, 10, 2003.
Molenda, M. (2003). 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ADDIE mode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42(5), 34-37.
Schlegel, M.J. (1995). A handbook of instructional and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8328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