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江增常(2013)。訓練品質系統對訓練績效之影響—以訓練遷移與學習動機為中介變項。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李佳貞、金秀琴(2006)。〈東協加一、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我國出口之可能影響〉《經濟研究》6 期,頁187-216。 李嘉哲、鄭晉昌(2008)。〈管理職能模型之建構,管理職能發展〉。《第十四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國立中央大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 邱靖蓉(2015)。職能導向思維下的人才發展與系統化課程建構,T&D 飛訊第 202 期頁8-10。 邱憶惠(1999)。教育研究《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頁113-127。 科技產業資訊室(2016)。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徐明珠(2009)。人才培育之整合觀點:由職能標準切入教、考、訓、用合一《國政研究報告》 徐遵慈(2016)。「新南向政策」的變局與機會。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 陳尚懋(2017)。新南向政策下的人才培育與交流。《歐亞研究》,1期,頁82-84。 陳信宏(2016)。新南向政策「創新成長夥伴」芻議。 陳冠浤、李亮愉(2014)。職能導向的人才培育與訓練發展。T&D 飛訊第 199 期。 黃兆仁、朱浩 (2012)。台灣與東協主要國家之經貿互動關係。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3期,頁2-14。 黃美珍、鄭瀛川(2008)。校外機構線上諮商工作者之核心職能初探研究-以張老師基金會某分事務所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30(1),61-87。 黃培文(2014)。職能分析與發展。103 年度第二期訓練經理五級認證課程教材(39-139 頁) 萬文隆(2004) 。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卷,4期 頁17。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 鍾聖校(1999)。質性研究方法論的認識與再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2 期,頁159-184。 交通部觀光局(2017)。(https://www.taiwan.net.tw/) 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2016)。(https://www.ey.gov.tw/Index)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018)。新南向旗艦計畫-產業人才發展(https://www.moea.gov.tw/MNS/otn/home/Home.aspx) 我國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與未來展望(2018)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 東南亞國家協會(維基百科201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6)。(https://www.stpi.narl.org.tw/index.htm) 教育部(2016) 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https://www.edunsbp.moe.gov.tw/) 教育部-國際與兩岸教育司(2016)。(https://depart.moe.edu.tw)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5)。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平台。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http://icap.wda.gov.tw/File/datum/104041001.pdf)。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職能基準品質認證作業規範icap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平台:(http://icap.wda.gov.tw/Quality/quality_file.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職能導向課程發展示範說明(http://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file.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職準基準活用指引。 (http://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file.aspx)。 經濟部工業局全球資訊網,區域整合與國際合作(2018)。 (https://www.moeaidb.gov.tw/ctlr?PRO=idx2015)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17)。(https://www.trade.gov.tw/) 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6)。(http://www.aseancenter.org.tw/)
英文部分 Spencer , L . M .,&Spencer, S . M(1993).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Noe, R. A., Hollenbeck J. R., Gerhart, B., Wright P. M. (2004). Foundation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mel, J., Dufour, S., & Fortin (1993). Case study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ake, R. E. (2000).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nnum, W. (2005).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A 30 year retrospective. EDUCATIONAL TECHNOLOGY-SADDLE BROOK THEN ENGLEWOOD CLIFFS NJ-, 45(4), 5.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14. McGriff, S. J. (2000).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Using the ADDIE model. Retrieved June, 10, 2003. Molenda, M. (2003). 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ADDIE mode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42(5), 34-37. Schlegel, M.J. (1995). A handbook of instructional and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83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