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13: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佳琪
研究生(外文):Chia-Chi Yeh
論文名稱: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空間與新世代藝術家藝術生涯發展之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HIBITION SPACE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ARTIS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鄒淑慧鄒淑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wu-Huoy Tz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藝術場域展覽空間新世代藝術家資本競爭權力
外文關鍵詞:the art fieldexhibition spacenew generation artistsCapitalStrugglePow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6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當代視覺藝術最主要的中介體制為展覽空間,它聯繫著藝術家與藝術場域之間的互動。台灣藝術場域自八○年代當代藝術萌芽之後,藝術環境的改變使得展覽空間無論在質與量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不僅增加了新世代藝術家展現自我的機會,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他卅她們在藝術生涯上的發展。本研究以法國學者布爾迪厄「藝術場域」學說中的資本、競爭、權力等概念為主,並以其它藝術場域相關理論包括經銷體系、酬賞制度等為輔,探索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空間與新生代藝術家之間的關連性,並分析這些藝術場域中的運作法則與制度對新世代藝術家藝術生涯發展上的可能影響性。期望本研究有助於台灣新世代藝術家對於藝術場域與展覽空間以及兩者相互制約的了解,且在他卅她們的藝術生涯發展上能獲得更高的成就。

本研究共分為四大章,第一章為研究背景介紹。第二章以布爾迪厄藝術場域之理論與其它藝術場域之相關理論為主,解析藝術場域中存在的各種運作法則與制度。第三章介紹台灣當代藝術場域與各類展覽空間發展的時代背景與概況。第四章以藝術場域之理論分析展覽空間與新世代藝術家之關係,及說明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空間對新世代藝術家的重要性和影響性。
Exhibition space connecting artists and the art field is one of the main intermediaries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As the ger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1980s of Taiwan, the changing art environment has enhanced both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exhibition space, which not only increases the chance for new generation artists to cut a fine figure, but also influences up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the conception of Capital, Struggle and Power in Pierre Bourdieu’s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including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Reward System, this research examines w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hibition space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new generation artists in Taiwan might be, and analyzes how the operation and system of the art field influence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Hopefully, the research will avail the new generation artists to understand the art field and the exhibition space to accomplish the higher achievement in their career.

This thesis contains four mai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Bourdieu’s theory of the art field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circumstance of contemporary art field and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space in Taiwan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last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hibition space and new generation artists in Taiwan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t for them.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展覽空間 .....................................................................................4
藝術場域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新世代藝術家 ………………..……………………..………….7
第五節 章節架構 ……………………………………………………….8

第二章 藝術場域 ………………………………………………..…….9
第一節 藝術場域 ……………………………………………………….9
場域概念 ………………………………………………………10
    資本形式 ………………………………………………………12
    權力場域與階級競爭 …………………………………………16
    藝術場域之形成 ………………………………………………22
    藝術世代 ………………………………………………………27
第二節 藝術世界 ………………………………………………………32
藝術家與藝術世界 ………………………….…….…………..33
經銷體系 ………………………………………………….…...37
    酬賞制度……………………………………………..………....40
小結 ………………………………………………………………………41

第三章 台灣當代藝術之展覽空間 …………………………..………43
第一節 台灣當代藝術場域之演變 ……………………………………43
八○年代 …………………………………………..…………..44
九○年代 ………………………………………..……………..47
西元二○○○年迄今 ………………..………..…..…………..49
第二節 各類展覽空間之發展 …………………………………………52
公、私立美術館 ........................................................................53
地方文化局(文化中心) ………………………..…………..58
大學藝術中心 ……………………………………………..…..59
畫廊 …………………………………………………..………..62
另類空間 …………………………………………….………...65
    公共空間 …………………………………………….………...70
    虛擬空間 …..……………………………………….……….....73
小結…..…………………………………………………..…….……….....74

第四章 展覽空間對新世代藝術家藝術生涯發展之影響 ………..…76
第一節 新世代藝術家之展覽現況………………………………..……76
新世代藝術家之特質 …………………………..……………..77
新世代藝術家之展覽現況 ……………………..……………..80
第二節 展覽空間與新世代藝術家之關係 …………………………....91
展覽空間即競爭場域 ……………..………..…..……………..92
資本形式的取得與轉換 ……………..………..…..…………..94
展覽管道與經銷體系 ……………..………..…..……………..96
作品的能見度與認可 ……………..………..…..……………..98
案例探討:yBa ……………..………..…..……………..……..99
第三節 展覽空間之權力關係 ……………………………………..…103
展覽的競爭關係 ......................................................................103
權力與地位 ………………………..………………...……….105
藝術場域全球化 ……………………………………...…..….107

結語 ………………………………………………………..………...…………...113
參考文獻 ………………………………………..………………………….…...116
附錄 ……..………………………………………..……………………………....127

圖 目 錄

圖一  社會位置空間與生活風格空間 …………………………………...….. 15
圖二  社會空間、權力場域與藝術場域 ………………..…………………... 17
圖三  社會空間與權力空間中之文化生產場域 ………………………......... 19
圖四  藝術生產場域之時間性 ………………………………………………. 29
圖五  九○年代西方現代藝術場域回顧 ……………………………………. 32
圖六  八位新世代藝術家受訪者展覽經歷基本統 …..………………………83
圖七  八位新世代藝術家受訪者展覽管道基本統計 ……………………..…87
圖八  赫斯特於英國當代藝術場域之關係分析 ………………………...….101
外文資料

書籍資料

Becker Howard Soul. Art World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Bruno S. Frey. Arts & Economics: Analysis & Culture Policy.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0.

Diana Crane.“Reward System in Art, Science, and Religion,”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ed. Richard A. Peterson, pp. 59-63.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76.

Gordon Fyfe. Art, Power and Modernity: English Art Institutions. 1750-1950.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H. Harvard Arnason. History of Modern Art: Painting Sculpture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4.

Mike Crang and Nige Thrift. Thinking Space. London: Routledge, 2000.

Michael Grenfell and Cheryl Hardy. Art Rules Bierre Bourdieu and the Visual Arts.UK: Berg, 2007.

Oskar Batschmann. The Artist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Conflict Between Market and Self-Expression. Germany: DuMont Buchverlag, 1997.

Pierre Bourdieu. 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UK: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ierre Bourdieu and Randal Johnso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期刊資料

Joan Jeffri and Robert Greenblatt.“Between Extremities: The Artist Described.”Journal of Art Management and Law 19 (spring 1989): 11-13.


網站資料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What is the ICA?,”
<http://www.ica.org.uk/What%20is%20the20ICA+12350.twl> [2008-4-17]。

Tate Britain, ”Turner Prize, ”<http://www.tate.org.uk/britain/turnerprize/> [2008-6-2]。

中文資料

書籍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彙編印。《如何經營文化中心》。台北市:文建會,二○○○年。

何政廣編。《馬奈:印象主義創始者》。台北市:藝術家,一九九九年。

林志明。〈台灣當代與後現代藝術〉。吳方正編。《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縣:中央大學, 二○○五年。

林葆華、雷逸婷執行編輯。《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 The Multiform Nineties: Taiwan’s Art Branches Out》。台北市:北市美術館,二○○六年。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台北市:藝術家,二○○五年。

夏鑄九與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一九九四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二○○二年。

連德誠。〈多元主義與替代空間〉。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台北市:北美館,一九九三年。

陳盈瑛執行編輯。《開新:八○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 The Transitional Eighties: Taiwan’s Art Breaks New Ground》。台北市:北市美術館,二○○六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二○○一年。

黃光男。《美術館廣角鏡》。台北市:藝術家,一九九八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 臺北美術獎》。台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二○○五年。

顏名宏。《場域遊走:互動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二○○五年。

藝術家出版社編輯。《2006台灣視覺藝術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二○○七年。

藝術家出版社編輯。《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雕塑與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二○○三年。

藝術家出版社編輯製作。《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台北市:文建會,二○○三年。


翻譯資料
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Diana Crane,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轉型》。台北市:遠流,一九九六年。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二○○四年。

Samuel P. Huntington 與柏格Peter L. Berger編,王柏鴻譯。《杭廷頓 & 伯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文化,二○○二年。

Victoria D. Alexander著,張正霖、陳巨擘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市:巨流,二○○六年。


期刊資料

王惠君。〈閒置空間再生的契機〉。《文化視窗》(二○○一年第二十八期):16。

王錦華。〈走出校園象牙塔的大學藝術中心〉。《新朝華人藝術雜誌》(一九九九年第十二期):40。

王嘉驥。〈從藝術空間看台北當代藝術的展望〉。《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二○○五年第三十一卷第二期):95-101。

王嘉驥。〈台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藝術家》(二○○三年第三三七期):291。

方惠光。〈期待台灣的新藝術 青年藝術市場的狀況與未來〉。《藝術家》(二○○五年第三六○期):306。

林平。〈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二○○五年第十九卷第一期):29-37。

林曼麗。〈一九九八台北雙年展突顯亞洲觀點〉。《藝術家》(一九九八年第二七八期):306-307。

李郁怡。〈村上隆:從計程車之子到世界級大師 我就是要金錢的力量〉。《商業周刊》(二○○七年第一○三八期):108-114。

吳介祥。〈危機四伏的藝術自主〉。《藝術家》(二○○七年第三八九期):157。

吳介禎。〈國家暴力與土地佔領──藝術家佔用閒置空間的政略探討〉。《藝術家》(二○○○年第三○三期):214-215。

郁斐斐。〈九○年代藝術的新趨勢〉。《藝術家》(一九九二年第二一一期):252。

胡永芬。〈乘著學術的翅膀上青天 台灣當代藝術邁向全球化的步伐〉。《藝術家》(二○○○年第九十六期),頁32-37。

姚瑞中。〈脫胎換骨─1995年至2005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幾個面向〉。《台灣美術》(二○○六年第六十四期):42-45。

姚瑞中。〈從台灣藝術科系畢業 展反思新生代創作趨勢與藝術教育〉。《藝術家》(二○○三年第三三七期):264。

高子衿。〈在邊陲途中開採創作的礦藏 九○年代替代空間中裝置藝術的發展〉。《藝術觀點》(二○○一年第十二期):53。

高子衿、張晴文。〈活絡了新世代藝術的發展〉。《藝術觀點》(二○○○年第九期):36、38。

高千惠。〈此地有銀三百兩─少數菁英寡頭領導的國際展覽新趨勢〉。《現代美術雙月刊》(二○○○年第八八期):9。

倪再沁。〈全球化與華人當代藝術〉。《今藝術》(二○○三年第一二七期):40-41。

陳文瑤。〈從異度空間到替代空間─八○年代由群體形成的空間演繹〉。《藝術觀點》(二○○一年第九期):32-34。

陳文瑤。〈九○年代「他者」的空間〉。《大趨勢》(二○○一年第二期):22-23。

陳永賢。〈他們改變了美術史yBa傳奇與英國當代藝術〉。《藝術家》(二○○五年第三六○期):329。

陳永賢。〈英國當代藝術六十年〉。《藝術家》(二○○七年第三八二期):286-290。

陳沛岑。〈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揭曉〉。《今藝術》(二○○七年第一八二期):136。

陳長華。〈畫家•創作•市場 八○年代台灣的畫廊發展〉。《藝術家》(二○○四年第五十三卷第四期):164-165。

陳郁秀主持,顏喬偉整理。〈打造台灣藝術的世界品牌─當代篇: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在華人藝術史及市場的定位〉。《今藝術》(二○○三年第一三五期):102。

陳華志。〈藝文空間發展與都市在生:從台北市空間在利用觀察〉。《博物館學季刊》(二○○五年第十九卷第四期):85-97。

陳沛岑。〈Art Review:在Power100名單背後、如何進入權力中心?〉。《今藝術》(二○○七年第一八二期):136。

許嘉猷。〈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二○○四年第三十四卷第三期):357-349。

麥書菲 (Sophie Mclntyre),熊思婷譯。〈延展的地平線:九○年代至今台灣藝術在地化與全球化的省思〉。《今藝術》(二○○七年第一百八十二期):138。

崔詠雪。〈美術館與藝術家的互動及其倫理議題〉。《博物館學季刊》(一九九八年第十二卷第二期):70-71。

程良雄。〈文化中心(局)的設立與改制〉。《中華民國圖書館年建》(二○○○年十二月):39-40。

黃茜芳。〈台灣前輩畫家相繼成立私人美術館〉。《雄獅美術》(一九九二年第二五六期):14-19。

黃明月。〈縣市文化中心功能與定為之省思〉。《社教雙月刊》(一九九九年第九十四期):4。

黃海鳴。〈台灣當代美術體系之發展與擴張─八○年代以來台灣藝術生態變動與建構過程初探〉。《藝術家》(二○○三年第五十六卷第四期):477-478。

黃韻僅。〈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先驅─華山藝文特區〉。《文化視窗》(二○○○年第二十四期):72-73。

廖敦如。〈大學校園成立「藝術中心」之規劃模式〉。《美育》(二○○二年第一三○期),頁74。

劉士楷。〈如何畢業?怎樣展覽?淺談新型態策劃性的畢業展〉。《藝術家》(二○○三年第三三七期):294。

劉煥獻。〈台灣「畫廊」產業的從前、現在和未來〉。《典藏今藝術》(二○○三年第一二五期):92-93。

趙玉玲。〈藝術家的影響力與社會壓力 淺談藝術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藝術欣賞》(二○○五年第一卷第七期):21。

蔡幸苓。〈藝術品的展覽空間與設計實務〉。《博物館學季刊》(二○○七年第二十一卷第二期):51-65。

蔡佩玲。〈新生代創作觀察平面繪畫 藝術,我們越過界了嗎?〉。《藝術家》(二○○三年第三三七期):253-254。

蔡佩珊。〈歡欣鼓舞之際 市場火熱之際探訪年輕藝術家與畫廊之間〉。《藝術家》(二○○七年第一七二期):157。

鄭乃銘。〈陪他們走一段 台灣館首次進入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一九九五年第二四二期):207-8 - 207-16。

鄭林佳。〈快樂市場:新轉機?2007年台灣年輕藝術家、畫廊與藝術市場現象〉。《藝術家》(二○○七年第一七二期):154。

謝恩。〈國際化,分頭進行 留住台灣當代藝術春天〉。《典藏投資》(二○○八第三期):頁48-50。

戴嘉明。〈從電腦藝術到「粉樂町」 藝術進入數位時代的思惟〉。《新朝華人藝術雜誌》(二○○○年第二十八期):52。

簡丹。〈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空間〉。《藝術家》(二○○三年第五十六卷第二期):110。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一九九二台灣的畫廊經營狀況透視〉。《藝術家》(一九九二年第二一一期):304。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台灣藝術的主體性 台北市立美術館九六雙年展〉。《藝術家》(一九九六年第二五四期):238-250。

藝術家雜誌編。〈前衛•裝置•空間特展〉。《藝術家》(一九八五年第一二五期):147-149。

藝術家雜誌專訪。〈不只是一道數學習題---專訪畫廊經營者談青年藝術市場〉。《藝術家》(二○○五年第三六○期):321-322。


網站資料

〈場空: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無日期。
<http://emptyfields.deoa.org.tw/index1.htm> [2007-11-05]。

大學網路博覽會。無日期。<http://univ.edu.tw/index1.htm> [2008-5-26]。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憲法〉。[2007-1-2]。
<http://info.gio.gov.tw/ct.asp?Item=13370&CtNode=904&mp=1>
[2008-5-26]。

中華民國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創立緣起。無日期。
< http://ad6.ntua.edu.tw/ncaa/about/origin.htm >
[2008-3-3]。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協會歷史。無日期。
< http://www.aga.org.tw/ch_histoary.htm >
[2008-1-4]。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台灣博物館名錄藝術博物館。無日期。
<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2.asp?itemtext=藝術博物館> [2008-5-26]。

中環美術館。無日期。<http://www.cmcart.com/default.asp?n=19>[2007-12-16]。

文化建設委員會。縣市文化局。無日期。
<http://www.cca.gov.tw/center/index.htm> [2008-5-26]。

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無日期。
< http://www.cca.gov.tw/law/html/3-1.html > [2007-12-9]

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暨藝術中心。〈解舊新動漫 藝術家簡介〉。無日期。
<http://www.yzu.edu.tw/yzu/art/chinese/center/exposition/2006-0920/2.htm>[2008-5-26]。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附屬館所。[2008-2-13]。
<http://www.culture.gov.tw/freeway_web/subsidiary_institution/index.php>[2008-5-27]。

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定位及方向〉。無日期。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1_about/2_about_taipei.asp>[2008-1-21]。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關於基金會。無日期。 <http://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1_about/about.php > [2008-1-1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本會簡介。無日期。
< http://www.cca.gov.tw/aboutcca/affairs200710_adm.html >[2007-12-3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建設相關法規彙編〉。無日期。
< http://www.cca.gov.tw/law/index1.html > [2008-1-3]。

亞洲藝術中心。〈「眼光•誠信•專業」─打造國際級的畫廊〉。無日期。<http://www.asiaartcenter.org/asia.php>
[2008-5-26]。

呂佩怡。〈當代藝術從白盒子空間到古典歷史建物空間─以英國沙奇畫廊的新選擇為案例探討〉。無日期。
< http://www.sancf.org.tw/2004/p2-1.html > [2008-5-27]。

林平。〈展覽與場域的對話─從觀眾的角度出發〉。[2001-3-3]。
<http://www.tmoa.gov.tw/pda/a/a01_01.phpid=1035&db=1&gp=2&types=4 > [2007-10-2]。

非常廟藝文空間。無日期。<http://vtartsalon.wordpress.com>[2007/12/13]。

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關於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無日期。<http://www.hong-gah.org.tw/intro/>
[2007-12-20]。

高雄市立美術館。歷史記事。無日期。<http://www.kmfa.gov.tw/desktop.aspx > [2008-1-21]。

凌美雪。自由電子報。〈回顧台灣當代藝術爆發期─九○年代藝術家經典作品聯展〉。[2007-10-3]。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3/today-art1.htm> [2008-5-7]。

索卡藝術中心。關於我們。無日期。
<http://www.soka-art.com/aboutus.asp> [2008-5-26]。

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97年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公開徵件簡章〉。無日期。<http://www.taiwanoffice.org.ph/tc_file0000000648_1.doc>
[2008-5-14]。

國立台灣美術館。歷史與發展。無日期。
< http://www.tmoa.gov.tw/g/g02.php?m1=6&m2=2 >
[2008-1-21]。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演資訊。無日期。
<http://www.ncu.edu.tw/7Encu7195/2005/informaiton/
frameset_Information.htm> [2008-5-26]。

新莊文化藝術中心中心簡介。無日期。<http://www.chccc.gov.tw/link-1.htm> [2008-5-31]。

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館簡史。無日期。
<http://www.tfam.museum/11_About_TFAM/Default.aspx?PKID=
56&Flag=0 > [2008-1-21]。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臺北美術獎〉。無日期。
<http://www.tfam.museum/03_Exhibitions/Default.aspx?PKID=244>[2005-2-26]。

其他資料

〈十信餘殃•美術館何去何從─紙租條•藝術界憂心忡忡〉。《聯合報》。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台北市民生活版,06版。

李宜修。〈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二○○一年。

洪家同。〈大學藝術中心組織與功能定位之研究〉。桃園縣: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二○○五年。

陳志華。〈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二○○四年。

陳香妃。〈我國企業專屬博物館應用策略聯盟之研究〉。桃園縣: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二○○五年。

陳珮嘉。〈台北地區私立美術館的發展趨勢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研究所,二○○六年。

趙崇明。〈數位多媒體於台灣博物館展示之應用〉。桃園縣: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二○○六年。

張禎松。〈布爾迪厄藝術社會學之研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二○○五年。

廖芸菁。〈從特定場域之特質論台灣當代藝術之空間與展覽〉。桃園縣: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二○○七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惠君。〈閒置空間再生的契機〉。《文化視窗》(二○○一年第二十八期):16。
2. 王錦華。〈走出校園象牙塔的大學藝術中心〉。《新朝華人藝術雜誌》(一九九九年第十二期):40。
3. 王嘉驥。〈從藝術空間看台北當代藝術的展望〉。《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二○○五年第三十一卷第二期):95-101。
4. 王嘉驥。〈台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藝術家》(二○○三年第三三七期):291。
5. 方惠光。〈期待台灣的新藝術 青年藝術市場的狀況與未來〉。《藝術家》(二○○五年第三六○期):306。
6. 林平。〈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二○○五年第十九卷第一期):29-37。
7. 吳介祥。〈危機四伏的藝術自主〉。《藝術家》(二○○七年第三八九期):157。
8. 吳介禎。〈國家暴力與土地佔領──藝術家佔用閒置空間的政略探討〉。《藝術家》(二○○○年第三○三期):214-215。
9. 姚瑞中。〈從台灣藝術科系畢業 展反思新生代創作趨勢與藝術教育〉。《藝術家》(二○○三年第三三七期):264。
10. 高子衿。〈在邊陲途中開採創作的礦藏 九○年代替代空間中裝置藝術的發展〉。《藝術觀點》(二○○一年第十二期):53。
11. 陳文瑤。〈從異度空間到替代空間─八○年代由群體形成的空間演繹〉。《藝術觀點》(二○○一年第九期):32-34。
12. 陳文瑤。〈九○年代「他者」的空間〉。《大趨勢》(二○○一年第二期):22-23。
13. 陳永賢。〈他們改變了美術史yBa傳奇與英國當代藝術〉。《藝術家》(二○○五年第三六○期):329。
14. 陳永賢。〈英國當代藝術六十年〉。《藝術家》(二○○七年第三八二期):286-290。
15. 陳長華。〈畫家•創作•市場 八○年代台灣的畫廊發展〉。《藝術家》(二○○四年第五十三卷第四期):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