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22: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德原
研究生(外文):Chu, Te-Yuen
論文名稱:應用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與航照影像調查近期花蓮奇萊鼻海崖之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terrestrial 3D Laser Scanner and Aerial Photographs to investigate the sea cliff changes over the last decade at Chi Lai Bi, Hualien
指導教授:張有和張有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Yo-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地球科學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地球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海岸侵蝕點雲立體對
外文關鍵詞:Coastal erosionPoint cloudStereo Pai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花蓮市美崙台地邊緣的奇萊鼻海崖是一個天然沒有以海岸工程保護的海岸,可以使我們瞭解在自然狀況之下,海崖受侵蝕而變化之情形。本研究使用航空照片(1993年10月13日、2002年4月15日與2002年9月5日)、數位影像(2005年6月27日與2006年9月5日)建立5組花蓮奇萊鼻海崖2公尺的數值地表模式(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與利用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2007年7月3日、8月30日與11月16日),建立3組奇萊鼻海崖10公分的DSM,再配合第九河川局使用空載光達(2005年7月5日)建立七星潭地區與奇萊鼻海崖之地形資料,進行短-長期海崖地形變化之比較。
圖像資料研究結果顯示:(1)短時期的海崖變化大於長時期的海崖變化,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年平均後退為1.62公尺,1993年10月至2002年4月年平均後退1.25公尺,1993年10月至2006年9月年平均後退為1.3公尺。(2)奇萊鼻海崖地形同時出現侵蝕與堆積之現象,侵蝕現象主要在海崖接近海水處是受到海浪侵蝕作用造成,堆積處主要為環保公園、垃圾掩埋場設置與廢石材棄置的人為因素造成。
陸地與空載雷射掃瞄資料研究結果顯示:(1)研究區域範圍10520平方公尺內,2007年颱風季節前後,2007年7月3日至11月16日間研究區域海崖之體積減少5600立方公尺(全部體積的3.1%),平均下降0.53公尺。(2)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所建立之三個時期的DSM以東西方向切出10條剖面,依照海崖崩塌情況可分為兩種,第一種5公尺以上受到侵蝕,5公尺以下產生堆積,第二種為沒有明顯變化。(3)使用空載光達與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資料比較,空載光達海崖剖面變化趨勢與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的剖面資料相符。
Abstract
Chi-Lai-Bi sea cliff is a natural sea cliff without any hard engineering protection from the erosion of waves. This study uses aerial photographs (on October 13, 1993, April 15, 2002 and September 5, 2002 respectively) and digital photographs (on June 27, 2005 and September 5, 2006 respectively) to establish 5 different stages of 2 meters 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 of Chi-Lai-Bi sea cliff, Hualie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 middle-term topographic change of the sea cliff. For a short-term topographic change of the sea cliff, using terrestrial 3D laser scanner (on July 3, August 30 and November 16, 2007 respectively) reconstructs 3 different stages of 10 centimeters DSM of Chi Lai Bi sea cliff, Hualien. Moreover, a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result from the 9th River Management Bureau on July 5, 2005 is also used to create a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of Chi-Hsing-Tan area and of Chi-Lai-Bi sea cliff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short-term sea cliff change.
The result of the middle-term sea cliff change shows: (1) The shorter time span of sea cliff change is faster than longer time span of the sea cliff change. For example, from June, 2005 to September, 2006 the average recession of the sea cliff is 1.62 meters, but from October, 1993 to April, 2002 the annual mean recession of the sea cliff is 1.25 meters and from October, 1993 to September, 2006 the annual mean recession of the sea cliff is 1.3 meters respectively. (2) The Chi Lai Bi sea cliff has both the erosions and accumulations areas, the erosion areas are mainly caused by ocean waves and Typhoon in the sea cliff margin, the accumulation areas are created by human interference such as in a land filled site and the storage of stone materials in a nearby open space.
The result of the short-term sea cliff change using terrestrial 3D laser scanner and the LiDAR data shows:(1) The study area of 10520 square meters has a 5600 cubic meters volume reduction and an average of 0.53 m height reduction between July 3, 2007 and November 16, 2007 during the Typhoon season. (2) Ten west-east profiles of the sea cliff DSM from north to south show two different types of erosion trend, the first type is that 5 meter above the sea surface, the sea cliff has been eroded and the eroded materials are then either accumulated at the foot of the sea cliff or moved by the waves, the second type is that the sea cliff has no obvious change. (3) Comparing the sea cliff change using LiDAR and the latest terrestrial 3D laser scanner data shows, the sea cliff change has the similar pattern as using terrestrial 3D laser scanner data only.
目錄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錄……………………………………………. …………………………………...Ⅲ
圖目錄…………………………………………. …………………………………..Ⅴ
表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花蓮海岸變遷研究………………. ………………………………….....3
第二節:海崖變遷前人研究………………. ………………………………….....8
第三節:攝影測量:航空照片與數位影像…………………………………........11
第四節: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 ………………………………….....17
第五節:研究區域概況……………….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研究流程………………. ……………………..............…………….....33
第二節:圖像資料………………. …………………………………...................35
第三節: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資料………. ……………………………..….....43
第四小節:空載光達資料……………….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9
第一節:攝影測量製作DSM誤差值結果………………. …………………….49
第二節:陸地雷射掃瞄儀製作數值地表模型(DSM)誤差值結果………....52
第三節:利用圖像資料分析奇萊鼻海崖變遷狀況…. ………………….....….53
第四節:利用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資料分析奇萊鼻海崖變遷狀況……........62
第五節:空載光達與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的DSM剖面比較…….................. 68
第六節:圖像資料之DSM製作失敗區域……………………………………. 69
第五章 討論………………. …………………………………............................70
第一節:研究方法準確度………………. ………………………………….......70
第二節:奇萊鼻海崖變遷………………. …………………………………........73
第三節:圖像資料之數值地表模型辦認失敗區………………………….........80
第四小節:長期趨勢與短期變化………………. ……………………………....8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結論………………. …………………………….....................…….....84
第二節: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9
附錄一1993年至2007年颱風警報………………. ………………………….........99
附錄二 航空照片與數位影像地面控制點……………. ………………................102
附錄三 陸地雷射掃瞄儀反光圓柱誤差值結果………………. ………………....104
附錄四 海崖剖面相對位置………………. …………………………………........106
附錄五 2007的DSM以東西向切出10條剖面………………. …………………109
附錄六 空載光達與陸地三維雷射掃瞄儀DSM海崖剖面………………. …......11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支秉榮(2005)。全球定位系統與三維雷射掃描應用於變形監測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韋力(2003)。數值高程模型品質對等高線生產之影響-以農委會40公尺DTM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濃與過靜珺(2003)。現代普通測量學。臺北:五南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鑫(1988)。地形學。臺北:聯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鑫(2004)。台灣的特殊地景。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鑫(2007)。美麗的台灣海岸。臺北市:中興工程基金會。
方雅芬與施心翊(1998)。台十一線踏查報告。海洋台灣雙月刊11期。
史天元(1998)。空照及衛星影像解析度與製圖比例尺之關係。航測及遙測學刊,3(3):67-78。
史天元(2000)。平面測量雷射測距儀器。土木水利,27(2):93-98。
邱永芳(1999)。台灣海岸侵蝕與保全對策。土木技術,2(3):102-110。
沈淑敏 (1998) 。消失中的海岸線?--談花東海岸的侵蝕與防治,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通訊,8(6),66-72。
沈淑敏與張瑞津(2003)。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8,67-87。
何維信(1995)。航空攝影測量學。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何春蓀(1984)。普通地質學。臺北:五南出版社有限公司。
余炳盛(1999)。花東礦物岩石圖鑑。台北市。臺灣博物館出版。
余炳盛、王世忠與李思根(2001)。七星潭地質演化與地質景觀之探討。大漢學報16:187-202。
吳奇聰(1998)。地形圖掃瞄與數化位置精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哲榮與吳啟南(2003)。遙測技術應用於臺灣西海岸五十年來變遷分析。航遙及遙測學刊,8(3):95-109。
李素芳(2001)。台灣的海岸。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素芳(2002)。台灣的燈塔。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澍奕(2005)。利用圖像資料研究花蓮溪口到立霧溪口之海濱線變遷。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俊全(2000)。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1-7。
林明聖與蕭謙麗 (1998) 。米崙台地上的橫移斷層系統。東台灣研究三期:13-30。
林姵伶(2004)。應用高解析影像對產生DSM之精度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1963)。臺灣之第四紀(上)。臺灣文獻14(1):1-53。
林卓群(2006)。Lidar 高精度數值地形應用於崩塌地區快速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姚誠、李思根與張惠珠(2000)。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資料庫。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教學資源研究中心。
姜聖華(2000)。花蓮地區都巿擴張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施介嵐與史天元(2006)。以ASTER立體像對產製數值覆蓋模型之精度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11(1):59-68。
高家俊、董東璟與錢樺(2007)。海岸災害與預警。臺北市:中興工程基金會。
張明政(2004),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應用於戶地測量之研究-以建物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未出版,台中。
張學賢(2004)。IKONOS影像萃取DEM提升幾何精度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憲國(2007)。海水的漲退:潮汐。臺北市:中興工程基金會。
許民陽(1994)。花東海岸的海蝕後退型態及速率的初步推估。台灣之第四紀第五次研討會暨「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就言討會程,35-38。
許民陽(1998_a)。颱風對東海岸地質環境的影響。地質18期:1-16。
許民陽、高慶珍、高彭飛與鄭紹龍(1998_b)。花東海岸後退的研究-花蓮至長濱段。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6期:73-98。
許民陽(2000)。台灣西北海岸後退之研究-淡水河口至頭前溪口段。中國地質學會八十九年年會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0~173。
許民陽(2005)。台灣海岸侵蝕後對的現況【淡水河口、蘭陽平原、花東海岸】。地質24期:64-75。
許民陽與沈淑敏(1995)。花東海岸海崖後退機制—成崖物質與風暴激浪特性的初步探討,臺灣大學地理學報19:71-90。
許泰文、王順寬與區善惠(1995)。花蓮港東防波堤擴建前後海岸過程之研究。港灣報導(34):1-14。
許泰文(2007)。岸漂砂對海岸地形變遷的影響。臺北市:中興工程基金會。
許海龍、王偉群與陳立邦(2006)。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377-386。
陳永寬、葉昆生與詹進發(2000),應用數位航測技術於三義火炎山地形變遷之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5(1):17∼31。
陳民本、俞何興、鄭偉力、陳汝勤與宋國士(2001)。台灣四周海域之海底地形與沈積,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成立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手冊及論文摘要:60~70,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陳杰宗(1987)。數值地形資料品質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航空測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孝宇(2004)。雷射掃描系統開發與土石位移監測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英煥(2007)。空照數位像機拍攝高重疊影像匹配高密度點雲。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雍政(2003)。航空攝影測量於河川管理之實務應用。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連婉茹(2007)。數值高程模型解析度對地形分析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金棟(1990)。台灣海岸地形變化及其未來之開發利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委託計畫。
郭朗哲、曾義星與史天元(2003)。地面雷射掃描儀測量作業問題探討,第二十二屆測量學術及應用研討會,425-434。
郭朗哲、史天元與劉進金(2004)。三維雷射掃描用於河岸崩塌地形之測繪。測量工程,46(4):23-46。
郭朗哲與史天元(2004)。地面光達三維資料結構及檔案格式探討,地籍測量,23(3):17-35。
郭朗哲與史天元(2004)。地面光達資料疊合之研究-以竹東崩塌地為例,第二十三屆測量學術及應用研討會,323-332。
喻新、吳至誠、崔國強與徐輝明(2005)。以航空相片分析海岸變遷之應用。宜蘭大學工程學刊1:63-74。
楊昭男(1995)。臺灣的地質構造現象。台北: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
曾義星與史天元(2003)。三維雷射掃描儀--新一代測量利器,科學發展356期:16-21。
曾義星與史天元(2004)。三維雷射掃瞄技術及其在工程測量上之應用,土木水利。
黃國楨、鍾玉龍、林美雲與李久先(2004)。航空照片應用於大鵬灣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9(4):35-46。
黃震靜(2002)。數值地形模型與地理資訊系統在基本圖航空攝影規劃上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震靜與陳永寬 (2003) 。數值地形模型與地理資訊系統在基本圖航空攝影規劃上之應用。航測及遙測學刊,8(4), 43-70。
楊嵐雅(2005)。數位航測技術於河口地形變遷研究之應用-以淡水河河口為例。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四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及論文摘要,176。
黃偉城(2004)。利用地面三維雷射掃瞄儀研究斷層變形之可行性-2003 年Mw6.5 台東成功地震池上斷層之同震及震後變形。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蔭清(1953)。四十一年來之花蓮地震。花蓮文獻1:67-71。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2001)。花蓮海岸防護工作之檢討。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2005)。花蓮海岸基本資料監測調查計畫報告。未出版。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2005)。花蓮地區深層海水潛力場址海域環境基本資料調查計畫。花蓮市: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2007)。花蓮北濱海岸(養灘)改善方案驗核分析研究。花蓮市: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鄭欣怡(2008)。1993-2005年花蓮奇萊鼻海崖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鄧表揚(2007)。應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於大型儲油槽之變形分析。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未出版,台中。
廖大牛(1980)。森林資源攝影測量。臺灣省林務局。
歐善惠與張憲國(2007)。永不寧靜的海面。臺北市:中興工程基金會。
劉平妹、王鑫與許民陽(1990)。台灣海岸地區之地形演變專題研究報告。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委託研究。
劉燈烈(2004)。地面光達點雲資料的平差結合與影像敷貼。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賴志凱(2004)。地面雷射掃瞄儀的精度分析與檢定。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賴進貴與王慧勳(1996)。數值等高線內插比較之研究。台大地理學報21:83-94。
賴進貴(1994)。數值地形模型比較之研究。台大地理學報17:87-99。
戴昌鳳(2003)。台灣的海洋。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謝世圳、林呈、張楨驩、張澤龍、李鳴峻、賴文俊與蔡清標(2000)。台東知本海岸與美和海岸變遷之研究。第22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410-416。
謝孟龍(1990)。台灣花東海岸晚第四紀沈積層海階地形暨新構造運動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孟龍與鄧屬予(1994)。米崙礫岩的岩相及沉積環境。地質,14(1):201-217。
羅建評(2006)。虛擬主站RTK 結合三維雷射掃描儀之精度提升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譚忠華(1999)。混合不同數值高程模型製作數值正射影像之研究。中工理工學院軍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蘇青和與廖慶堂(2002)。1980-2001年花蓮港觀測潮汐資料專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蘇青和(2003)。2002 年港灣海氣地象觀測資料年報(潮汐部份)。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蘇青和(2004)。2003 年港灣海氣地象觀測資料年報(潮汐部份)。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蘇青和(2004)花蓮港觀測風力及波浪資料專刊(波浪部份:1990~2003 年)。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蘇青和(2004)花蓮港觀測風力及波浪資料專刊(風力部份:1990~2003 年)。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蘇青和(2005)。2004 年港灣海氣地象觀測資料年報(潮汐部份)。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蘇青和(2006_a)。2005 年港灣海氣地象觀測資料年報(潮汐部份)。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蘇青和、曾相茂、吳基、林柏青、簡仲璟、何勝良與邱永芳(2006_b)。台灣近岸海相預報模式系統(TaiCOMS)-近岸海相監測。第28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專題論文集,81-92。
蘇祖澤(2006)。以影像正射糾正自動產生數值地形。北台學報29:116-133。
顧承宇、翁孟嘉、高憲彰、陳建忠與李怡先(2006)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387-396。

英文部份:
Ackermann, F. (1996).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DEM Generation . Digital Photogrammetry :An Addendum to the Manual of Photogrammetry. In Creve, C. (ed.), American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135-141.
Belov, A. P., Davies, P., and Williams, A. T.(1999),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Basal Coastal Cliff Erosion in UniformStrata: A Theoretical Approach,The Journal of Geology, 107, 99–109
Budetta, P., Galietta, G.. and Santo, A.(2000). A methodology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astalcliff erosion and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soils and rock masses, Engineering Geology 56 (2000) 243–256
Boehler, W., Heinz G. and Marbs, A.(2001), The Potential of Non-contact Close Range Laser Scanners for Cultural Heritage Recording, Proceedings of CIP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otsdam, Germany
Catalao, J., Catita, C., Miranda, J. and Dias, J. (2002). Photogrammetric analysis of the coastal erosion in the Algarve (Portugal). Geomorphologie: Relief, Processus, Environnement 2, 119–126.
Carter, Charles H. and Guy, Donald E., Jr.,. (1988). Coastal erosion: Process, timing and magnitudes at the bluff toe, Marine Geology, 84,1-17.
Cook, N. K. (1994). Geologic effects of hurricanes, Geomorphology, 10, 37-63.
Duperreta, A. , Taibia,S., Mortimoreb, R. N. and Daigneault, M. (2005), Effect of groundwater and sea weathering cycles on the strength of chalk rock from unstable coastal cliffs of NW France, Engineering Geology, 78,321–343.
Gulyaev, S.A. and Buckeridge, J.S. (2004).Terrestrial Methods for Monitoring Cliff Erosion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3), 871-878.
Hapke, C. (2002). Multi-scale 3D mapping of coastal cliff erosion and coastal landslides in California: application in digital photogrammetry and gi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Hapke, C. and Richmond, B. (2002). The impact of climatic and seismic events on the short-term evolution of sea cliffs based on 3-D mapping: Northern Monterey Bay, Californi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87,259-278.
Hapke, C. and Reid, D. (2007). National Assessment of Shoreline Change, Part 4: Historical Coastal Cliff Retreat along the California Coast, USGS Open File Report 2007-1133.
Komar, P. D. (1997). The Pacific Northwest Coast: Living with the Shores of Oregon and Washingt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5.
Linder, W. (2003). Digital photogrammetr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Berlin :Springer.
Mano, A. and Suzuki, S. (1999).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a cliff on the Fukushima coast, Coastal Engineering Journal, 41(1),43-63.
Maune, D.F. (2001).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The dem users manual, American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omote Sensing. Maryland.
Miller, C. L. and Laflamme, R. A. (1985). The Digital Terrain Model-Theory and application,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24(3), 433-442.
Michael, L., David, N. P., Nicholas, J. R. Robert, J. A. and Antony J. L.(2005). Combined Digital Photogrammetry and Time-of-Flight Laser Scanning for Monitoring Cliff Evolution, The Photogrammetric Record 20(110),109–129
Williams, M., and Hall, M., (2004)Cliff-top megaclast deposits of Ireland, a record of extreme wavesin the North Atlantic—storms or tsunamis? Marine Geology 206 (2004) 101–117
Moore, L.J. and Griggs, G.B. (2002). Long-term cliff retreat and erosion hotspots along the central shores of the Monterey Bay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Marine Geology, 181,265-283.
Pierre, G. (2005). Processes and rate of retreat of the clay and sandstone sea cliffs of the northern Boulonnais (France), Geomorphology, 73, 64-77.
Philott, K. L. (1984). Comparison of cohesive coasts and beach coasts, Proceedings Coastal Engin. Canada, 227-244
Sallenger, A.H., Krabill, W., Brock, J.,,Swift, R., Manizade, S.,and Stockdon H.(2002), Sea-cliff erosion as a function of beach changes andextreme wave runup during the 1997-1998 El Nino, Marine Geology, 187 279-297
Shen, S.M. (2000). Geomorphological and tectonic controls on coastal erosion Huatung, eastern Taiwa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Shrestha, R. L., Carter, W.E., Sartori, M.、Luzum, B. J. and Slatton, K.C. (2005) Airborne Laser Swath Mapping: Quantifying changes in sandybeaches over time scales of weeks to years.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 59, 222– 232
Stafne, M. A., Mitchell, L. D.and West, R. L.(2000)Positional Calibration of Galvanometric Scanner Used in Laser Doppler Vibrometers, Mesurement, 28 ,47-59.
Sunamura, T. (1992). Geomorphology of rocky coast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ress, 302.
Sutanto, and Forster B. (1997). Interpretability of Air Photographs and Satellite Images for Urban Studies, Paper Presented in Asian Conference of Remote Sensing , Kuala Lumper.
Thieler, E. R., Himmelstoss, E. A., Zichichi, J. L., and Miller, T. L. (2005) 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 version 3.2: An ArcGIS extension for calculating shoreline change: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2005-1304.
Wang, S. C., and Zhang, Z.(2006)Impact of Digital Aerial Cameras on AirborneLIDAR, 25th Conference on Survey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179-188.
Willem, P.and Vicki G.. M. (2005), Estimating long-term cliff recession rates from shore platform widths, Engineering Geology, 80 , 292– 301
Wolf, P. R. and Dewitt, B. A.(2000) Elements of Photogrammetry with Applications in GIS, pp.404-429.
Young, A.P., and Ashford, S.A. (2006) Application of Airborne LIDAR for Seacliff Volumetric Change and Beach-Sediment Budget Contribution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2 (2 ), 307-318.
Zviely, D.and Klein, M. (2004) Coastal Cliff Retreat Rates at Better-Yannay, Israel,in The 20th century, Earth Surf. Process. Landforms 29, 175–184.





網站資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5/index.ht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http://www.afasi.gov.tw/news.asp
經濟部水利署,http://www.wra.gov.tw/default.asp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http://www.wra09.gov.tw/index-chinese.htm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http://www.moeacgs.gov.tw/main.jsp
Nikon相機網站,http://www.coolpix.com.tw/
PCI GEOMATICA,http://www.pcigeomatics.com/index.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史天元(1998)。空照及衛星影像解析度與製圖比例尺之關係。航測及遙測學刊,3(3):67-78。
2. 史天元(1998)。空照及衛星影像解析度與製圖比例尺之關係。航測及遙測學刊,3(3):67-78。
3. 邱永芳(1999)。台灣海岸侵蝕與保全對策。土木技術,2(3):102-110。
4. 邱永芳(1999)。台灣海岸侵蝕與保全對策。土木技術,2(3):102-110。
5. 余炳盛、王世忠與李思根(2001)。七星潭地質演化與地質景觀之探討。大漢學報16:187-202。
6. 余炳盛、王世忠與李思根(2001)。七星潭地質演化與地質景觀之探討。大漢學報16:187-202。
7. 林俊全(2000)。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1-7。
8. 林俊全(2000)。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1-7。
9. 許民陽(1998_a)。颱風對東海岸地質環境的影響。地質18期:1-16。
10. 許民陽(1998_a)。颱風對東海岸地質環境的影響。地質18期:1-16。
11. 許民陽(2005)。台灣海岸侵蝕後對的現況【淡水河口、蘭陽平原、花東海岸】。地質24期:64-75。
12. 許民陽(2005)。台灣海岸侵蝕後對的現況【淡水河口、蘭陽平原、花東海岸】。地質24期:64-75。
13. 喻新、吳至誠、崔國強與徐輝明(2005)。以航空相片分析海岸變遷之應用。宜蘭大學工程學刊1:63-74。
14. 喻新、吳至誠、崔國強與徐輝明(2005)。以航空相片分析海岸變遷之應用。宜蘭大學工程學刊1:63-74。
15. 黃國楨、鍾玉龍、林美雲與李久先(2004)。航空照片應用於大鵬灣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9(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