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晃三(1994)。中原大學工程倫理通識教育之實施與改進。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編,頁179~190。
朱寶珠(1994)。我國大學會計教育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文雄(1993)。談如何落實技職全人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8期,頁2~6。
江政憲(2001)。營建工程倫理與職業道德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士崇(1995)。國立成功大學通識課程改進與規畫之研究計劃報告。全國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編,頁69~80。
李宗黎、林蕙真(1997)。審計新論。台北:證業出版公司。
李宗黎(1999)。審計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李隆盛(1993)。加強學生的道德觀念。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8期,頁7~9。
谷家恒、王俊秀(1998)。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契機與創新—高雄技術學院個案探討。通識教育季刊,第5卷第2期,頁1~15。
吳文清譯(1994)。Kell & Boynton等原著。現代審計學。台北:臺灣西書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2000a)。教育名詞—專業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35期,頁107。
吳清山、林天祐(2000b)。全人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3卷,頁76~78。
吳靖國(1998)。哈伯馬斯的科技意識形態批判對技職通識教育之啟示。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48期,頁38~42。
吳靖國(1999)。技職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0)。迎接技職通識教育的到來。技職簡訊,第103期,頁2~5。
吳靖國(2001)。技專校院實施通識教育之現況調查。教育研究資訊,第9卷第3期,頁120~141。吳銘達(2001)。廿一世紀技職學生應有的企業倫理觀。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4期,頁18~20。何秀煌(1998)。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台北:東大。
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出版公司。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2期,頁1~17。林志軍(1999)。審計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坤鋒(1998)。我國五專會計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淑湄(2001)。談教育改革方向。商業職業教育季刊,第80期,頁53~58。
洪裕宏(2001)。大學通識教育亟需全面革新。澄社評論。ts.yam.org.tw/critical/list.htm。
胡錦標(1987)。通識教育的省思:科技與人文的互動。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清華大學編,頁73~78。
宣大衛(199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整體架構之策略規則。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頁141~142。芮涵芝(1994)。淡江大學實施課程改革推動核心課程方案。高教簡訊,第38期第3版。
徐昊杲(1993)。高職學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之實施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8期,頁16~20。陳一姍(2002)。全球會計業大崩盤。天下雜誌,第251期,頁170~172。
陳中庸、戴志展(1999)。醫學倫理通識課程之研究。通識教育年刊,第1期,頁7~44。
陳光谷(1996)。商業技術職業教育原理。台中:文華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陳光谷(1997)。推動台灣地區技術職業教育之人文教育開創商業教育美好前景。商業職業教育季刊,68期,頁23~31。陳伯璋(1999)。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的改革方向。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頁31~55。
陳依蘋(1994)。會計教育2000年大趨勢。會計研究月刊,第101期,頁24~29。
陳依蘋(2002)。EQ與道德-安隆案的省思。會計研究月刊,第196期,頁12。
陳秀津(2001)。迎向跨世紀的教育。商業職業教育季刊,第80期,頁41~46。
陳舜芬(2001)。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7輯,頁283~300。黃光雄、簡茂發(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坤錦(1999)。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1995)。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全國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編,頁1~37。黃俊傑(1997)。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理論:批判與建構。通識教育季刊,第4卷第3期,頁1~31。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奏勝(1999)。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6期,頁48~57。黃純真(1999)。大學院校倫理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曹秀明(2001)。技職通識的理念基礎。育達研究叢刊,第2期,頁164~171。張忠謀(2001)。教育的主流價值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及通識。新臺灣新聞周刊,第256期,頁32~34。
連郁菁(2001)。會計教育之省思。商業職業教育季刊,第83期,頁12~16。郭青青(1999)。專業倫理與通識教育的交談—以長榮管理學院經驗為例。通識教育季刊,第6卷第3期,頁11~34。郭為藩(1987)。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印,頁155~166。
郭盛助(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通識教育年刊,第1期,頁1~5。
趙雅儀、何瑪麗(1999)。技職體系會計科系學生生涯動機研究。崑山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頁75~83。
詹惠雪(1993)。我國大學通識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明恭、王國興(2001)。以全人化觀點談高職的人文素養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1期,頁26~30。楊深坑(1987)。科技發展與通識教育之前瞻。現代教育,第5期,頁139~147。
楊國樞(1987)。論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其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清華大學編,頁70~71。
葉紹國(1997)。淡江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路—核心課程方案的實施、問題與展望。通識教育季刊,第4卷第3期,頁149~173。萬其超(1995)。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近況與科技類課程之可行方案。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3期,頁7~23。鄭淑華(2001)。專科學校二年制及五年制會計教育及其畢業生基本能力培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志超(2000)。加強技職學生人文教育之初探。商業職業教育季刊,第77期,頁37~41。簡成熙譯(1996)。Jacques Maritain原著。十字路口的教育—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簡成熙(1998)。技職教育體系中專業倫理之建立—從當代正義倫理、德行倫理與關懷倫理說起。第十三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景文商工。
謝淑熙(2001)。落實資訊科技與人文教育融和願景。商業職業教育季刊,第80期,頁47~52。
謝智謀、林維君譯(2000)。Perry R. Hinton原著。統計學Statistics Explained。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錫濤(1993)。談提昇技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18期,頁10~14。顏月珠(1998)。商用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釋昭慧(2001)。學做一個完整的人—通識教育之意義與價值。自由電子新聞網自由廣場。www.libertytimes.com.tw。
羅進福、張淑慧(1999)。通識教育的成效評鑑:以中原大學為例。中原學報,第27卷2期,頁1~19。龔寶善(1983)。倫理為本談教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印(2000)。88年全國通識教育會議會議成果報告。
天津市成人教育網。www.adultedu.tj.cn。職業道德緒論。
今晚網(2001)。www.jwb.com.cn。提高從業質量,磨練會計人員。
法制日報社(2001)。www.legaldaily.com.cn。會計人員底線--不做假帳。
新華網(2001)。www.xinhuanet.com。假帳遭遇八面埋伏。
蕃薯藤新聞(2002)。fineprint.yam.com。海外華裔會計師呼籲國內同業重視職業道德。
中國校園網。campus.peopledaily.com.cn。註冊會計師擁有完整職業道德培訓體系。
臺灣地區企業名錄(1999)。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印。
臺灣廠商名錄(2001)。工商快訊雜誌社。
各縣市電話號碼簿(2001)。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份
Arthur P. Wolf(1995). On the Limits of Naivety: A View of the Purpo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2(1), Mar. 7-17.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96). Missions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rnbleth, C.(1990). Curriculum in context, The Falmer Press, London, 64-72.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79). Harvard University.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 Revised, May1979, P1.
Goodlad,J.I. (1987). A new look at an old idea: core curriculum. Education leadership, 44(4), Dec/Jan, 8~16.
Kiger, D. M. (1996). Self-assessing general education outcomes at a community college. Community College Review, 23(4), 49-58.
Kohlberg, L. (1969). Stage and Sequence: The In P.A.Goslin(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hicago: Rand McNally, 76-105.
Min, H. K., Song, and J. S. Kim(1993).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Korea: Current Tredds and the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8, 78-87.
Vars, G..F. (1982). Designs for general educ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integr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2), Mar/Apr. 216-226.
Winch, P. (1985). The idea of a social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philosophy. RKP, London, 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