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23: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阿珠
研究生(外文):A-Zhu Tsen
論文名稱:我國現行綜合所得稅減免爭議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Disputes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Deductions in R.O.C.
指導教授:何艷宏何艷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Hong 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所得稅扣除額
外文關鍵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5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綜合所得稅基本精神在於量能課稅,但衡量個人納稅能力之指標,是由其總所得中扣減項目後之綜合所得淨額。本文乃研究對我國綜所稅免稅所得及各種免稅額、扣除額等減免爭議項目,依租稅原則檢視有否不當侵蝕稅基及不公平情形,進而對我國綜合所得稅中的不合理減免規定提出改進建議。

為研究上述的問題,本文先利用財政部與學者統計相關資料,分析綜合所得稅之實務稽徵情形,並收集學者、業界看法及個人見解,提出一些建議。再依租稅理論與各項扣減項目,從實務使用結果,來檢討國內扣減規定是否公平?是否合理必要 ? 進一步提出未來改革方向的基本建議。並蒐集主要國家個人所得稅課稅規定,以供國人從事外國經濟貿易或投資時參考,也供學者及主管機關於稅務行政制度上,修訂法律和規範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免稅條款的適當運用,雖可促進租稅之公平性,但如將其濫用,致使例外太多,妨礙了課稅原則,破壞稅基之完整性,使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產生多方面的不良影響,故研討「最低稅負」因應減免爭議。再從主要國家規定上,深覺得我國對於利息所得與證券、土地交易所得的租稅減免明顯較各國來得優惠。此外,職業身分別與所得別之免稅,則是我國較為特有的免稅規定。

本文建議未來之改革稅基方向,刪除免稅所得規定的有主要為職業別、身分別(如軍人與中小學教職員薪資)之免稅以及資本增益之優惠(如證券交易所得停徵與土地交易所得免稅),在扣除額中特別是對捐贈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保險費扣除額等須嚴謹研討,以作為我國未來綜合所得稅課稅改進之參考。
誌謝……………………………………………………………………I
摘要 ……………………………………………………………………Ⅱ
目錄……………………………………………………………………Ⅲ
表目錄 …………………………………………………………………Ⅴ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3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章節與架構 ……………………………………… 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所得稅基本概念………………………………………………13
第一節 租稅的意義與法律主義…………………………………13
第二節 所得稅課徵之依據……………………………………17
第三節 所得稅的課徵原則………………………………………22
第四節 主要國家對個人所得稅課稅規定………………………31
第三章 對現行綜合所得稅減免衍生爭議……………………………41
第一節 境外所得免稅之爭議…………………………………44
第二節 對軍公教人員薪資免稅與證券交易所得停徵之爭議…46
第三節 對各種扣除額、免稅額等規定之爭議……………………50
第四章 我國現行綜合所得稅減免爭議因應之道及主要國家課稅
� � 改進研討……………………………………………66
第一節 主要國家課稅改進研討………………………………66
第二節 現行綜合所得稅減免爭議因應之道……………………74
第三節 未來綜所稅採最低稅負制因應之研討………………8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97
參考文獻………………………………………………………………102
一、書籍
1.九十三年度稅務研究選集(2004),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編,台北市。
2.大陸財政部註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2004),「稅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3.中華民國現行租稅制度介紹(2005),中國租稅研究會。
4.王建瑄(2003),「租稅法」,台北:文笙書局。
5.史芳銘(2001),「中國稅收實務」,台北:漢邦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6.朱澤民、陳津美、歐俊男(2004),「所得稅稅式支出報告理論架構暨編算模式之研究」,財政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財稅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
7.林進富(2002),「租稅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8.林華德(2000),「財政學要義」,台北:大中國。
9.徐偉初、黃明聖(2002),「賦稅改革與財政政策」,台北:雙葉書廊。
10.財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賦稅統計年報,1998年至2004年。
11.陳志楣(2000),「稅收制度國際比較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2.陳清秀(2004),「稅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13.黃明聖(2004),「財政改革方向與政策研究」,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4.曾巨威(2002),「各項租稅稅基侵蝕之全面檢討」,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委託研究。
15.薛文郎(2003),「租稅法規」,臺北:全威圖書。
16.歐俊男、謝文盛、徐偉初(2005),「財政學」,台北:華泰文化。


二、論文期刊
1.于明宜(2000),「兩岸稅制的比較分析」,《財稅研究》,第32卷,第5期,頁49-75。
2.王惠屏(2003),「框架與逃漏稅-展望理論在教師課稅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台北。
3.王盛賢(2005),「所得稅最低生活費觀念芻議」,《稅務旬刊》,第1935期,頁19-20。
4.吉良實(1987),鄭俊仁譯,「實質課稅原則」,《財稅研究》,十九卷,第3期。
5.全世朋(2002),「綜合所得稅改採屬人主義兼屬地主義之研究」,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委託。
6.朱澤民、李怡欣(2002),「臺灣地區綜合所得稅免稅所得沿革及檢討」,《財稅研究》,第34卷,第3期,頁33-63。
7.伍淑珍(2005),「物價上漲納稅人荷包縮水-為調高綜所稅寬減扣除額進言」,《稅務旬刊》,第1919期,頁21。
8.李怡欣,(2001),「台灣地區綜合所得稅免稅所得演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9.李駿謙(2004),「我國所得稅制度重分配效果之解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0.吳雪琴(1999),「國中小教師課稅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1.林秀湄、李明昱,「技術作價取得股票課稅新規定因應之道」,《實用稅務》,第347期,頁50-53。
12.洪振添、鄭瑪莉(1994),「國際租稅規劃問題研究上、下」,《會計研究月刊》,第99期,頁55-61;第102期,pp.60-65。
13.施富士(1999),「海峽兩岸個人所得稅制之比較」,《財稅研究》,第31卷,第6期,頁32-40。
14.袁明仁(2001),「大陸租稅環境初探」,《實用稅務》,第316期,頁25-32。
15.張正忠(2000),「兩岸所得稅制比較之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16.陳貴端(1997),「海峽兩岸所得制度-涉外所得課稅及國際租稅規避問題之探討」,《財稅研究》,第29卷,第5期,頁86-111。
17.黃瑞春(1979),「個人所得稅寬免額訂定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8.楊蔓鈴(2002),「台灣地區綜合所得稅免稅額與扣除額公平性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19.楊慧芳(2002),「中美個人所得稅法比較研究」,《財稅法論叢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20.劉其昌(2004),「技術入股課稅問題及國內外坐法之比較」,《稅務旬刊》,第1903期,頁7-11。
21.劉劍文(2002),「國際雙重徵稅問題」,《財稅法論叢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22.羅仙法(1985),「最適薪資所得稅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23.魏文欽(1993),「配合我國經濟國際化政策建立國際課稅制度」,財稅研究,第25卷,第5期,頁60¬72。
24.羅能清(1980),「我國薪資所得者租稅負擔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25.羅能清(2005),「談調高營業稅徵收率、綜合所得稅免稅及扣除額」,《稅務旬刊》,第1942期,頁7-11。
26.嚴彰月(1994),「國際租稅重複課稅減緩之研議(上、中、下)」,《稅務旬刊》,第1392期,頁6-10;第1393期,頁13-16;第1394期,頁20-21。



三、英文文獻
1.Benker,K.M.(1986), “Tax Expenditure Reporting: Closing theLoophole in State Oversight,” National Tax Journal,39(4), pp.403-417.
2.Bittker,B.I.(1969), “Accounting for Federal Tax Suubsidies in theNaational Budget,”National Tax Journal,22(2), pp.244-261.
3.Brannon, Gerard M.(1980), “Tax Expenditure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Upside-down Subsidy Argument,” edited by Henry J. Aoron & Michael J. Boskin, 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pp.87-98.
4.Break,G.(1985), “The Tax Expenditure Budget- the Need for a Further Accounting”,“ National Tax Journal,38(3), PP.261-265.
5.Burman L. E.(2003), “Is the Tax Expenditure Concept Still Relevant?” National Tax Journal, 56(3), pp.613-627.
6.Craig J. and W. Allan (2002), “Fiscal Transparency, Tax Expenditures and Budget Processe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y-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n Taxation,Washington,D.C.:National Tax Association.
7.Fisher I.(1906), “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 The Press, The Macmillan Company, N. Y.
8.Goldscheid, Rudolf (1925), Staat, öffentlicher Hauhalt und Gesellschaft: Wesen und Aufgabe der Finanzwissenschaft vom Standpunkte der Soziologie, in W. Gerloff u. F. Meisel(Hrsg.), Handbuch der Finanzwissenschaft, Tübingen, S. pp.146-185.
9.Haig Robert M.(1959), “The Concept of Income-Economic and Legal Aspect,” in Readings in 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10.Joseph A. Pechman(1987), “Federal Tax Policy,” Fif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p78-81
11.Pechman, J. A. (1987), “State and Local Taxes,” Federal Tax Policy, Fifth Editi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pp.257-298.
12.Ricardo, D. (1817), “The Prin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London: M. Dent and Sons.
13.Rosen, Harvey S. (2005), “Public Finance,” seventh edition, Taipei: McGraw Hill. pp. 388-389.


四、網路資源
1.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
2.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
3.全國碩博士文資訊http://datas.ncl.edu.tw/
4.日本稅法網站:http://www.mof.go.jp/English/index.htm
5.美國稅法網站http://www.irs.gov./
6.英國稅法網站http://www.inlandrevenue.gov.u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