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MBA Library智庫(2013)。社會階層。流覽日期:2013 年08 月30日。 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7%A4%BE%E4%BC%9A%E9%98%B6%E5%B1%82
王天佑(2005)。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社會階層。社會學新視野,中央大學。
王文科 (1990)。教育研究法(二版) 。臺北: 五南.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世偉(2008)。小學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王巧亭(2013)。臺灣與香港高中英語教科書之階級觀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俊秀(1999):環境難民的階級論述,環境社會學的想像,臺灣社會問題研究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王建平(2006)。浪漫倫理與現實理性:中產階級的消費倫理及其兩面性。國際邊緣網站。2014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theory/t11.htm。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江佳玫(2013)。國民中學K版英語教科書全球教育內涵之論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行政院主計處(2010)。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6次修訂)。
何思穎(2011)。不同社會階級兒童對於英語學習相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吳乃德(1997)。檳榔與拖鞋,西裝及皮鞋:臺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臺灣社會學研究,1,137-167。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雅玲(2002)。檢視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是否符合性別平等原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92-100。
巫美麗(2013)。新中產階級父親對子女的教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1,1,41-55。李宜靜(2009)。不同社會階級家長對家長參與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李忠信(2009)。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之研究:以教育權保障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流覽日期:2012 年08 月28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8CCU05194009%22.&searchmode=basic李美芳、黃立欣譯(2009)。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原作者:Laura, E. Berk)。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卓佩穎(2000)。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素碧(2009)。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以九十七學年度南一、康軒、翰林三版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語文化再製。臺北:心理。
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 Jary著(1998)。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35-62。林秀麗、林庭瑤、洪蕙芬(譯)(2003)。E. C. Cuff, W. W. Sharrock, & D. W. Francis著。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臺北:韋伯文化。
林育仰(2012)。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科教科書多元文化議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林宗弘(2013)。失落的年代:臺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人文與社會研究集刊,25,4,689-734。
林松靖(2011)。國中英文教科書階級面向分析-以「佳音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林俊瑩、楊長杰(2010)。造成不同出生背景與社經地位的學前幼兒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差異之因果機制:較預期望與社會網絡的中介角色。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1(1),1-29。林真伶(2012)。臺灣「英語熱」現象的知識社會學分析- M. Apple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流覽日期:2012 年08 月28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100NCHU5212007%22.&searchmode=basic林偉立(2005)。從文化解釋權觀點論臺灣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林雅倩(2007)。臺灣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姜添輝(1997)。教育的功能--三個社會學派的觀點。花蓮師院學報,7,215-240。姜添輝(2000)。社會階級的意義與要素及其在教育研究的運用性與原則。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115-148。
姜添輝(2000)。結構功能主義的缺失與權力的特性。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8,81-106。
姜添輝(2000)。臺灣教育發展的政治意識型態與階級意識型態:課程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1150-1156。
胡敏遠(2009)。國際關係理論中「文化解釋權」與「溝通行動」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倪炎元(2013)。從語言中搜尋意識形態:van Dijk的分析策略及其在傳播研究上的定位。新聞學研究,114, 41-78。夏林清、游慧卿(1984)。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與輔導,(60),30-36。
徐詠絮(1996)。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世界文化互動的理論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徐瑛岑(2006)。國民小學教師教科書選用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流覽日期:2012 年08 月28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NCYU5631034%22.&searchmode=basic高毓婷(2001)。臺北都會區青少年消費文化初探--以兩所不同社會階級學區的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晉芬(2004)。沒有女人和性別關係的社會階層化。女學學誌,17,97-102。
張繼寧(2011)。教師效能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力有多大?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6。流覽日期:2012 年08 月28日。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p=365
教育(頁 113-158)。臺北:高等教育。
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2000)。[家庭結構:教育大辭書]。《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流覽日期:2015 年01月4日。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f/ad/28.html
莊玉資(2013)。臺灣所得分配概況。臺灣所得分配概況行政院主計總處。瀏覽日期:2013年2月3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fies/analysis.asp
莊奕琦(2011)。紈袴子弟與流氓教授:臺灣的教育與階級流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1),61-91。
許嘉猷(1990)。臺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社會經濟特性。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
陳伯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1-15。陳奎熹(2007)。教育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
陳春月(2009)。國小國語教科書中人物形象演變之研究--以民國39年-97年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陳美芝(201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新移民族群意象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陳鈺慧(2006)。中產階級母親對子女教育實踐模式之研究-以屏東地區中產階級母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198-199。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陶東風譯(2006)。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原作者:Swartz, D.)。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曾俊傑(2003)。挑選英文教材:原則與評鑑。流覽日期:2015 年07 月8日。取自http://www.cavesbooks.com.tw/CET/ArtContent_tw.aspx?CDE=ART201308161735185R0
黃于芳(2009)。社會階級的呈現:以2000-2008年臺灣地區電視汽車廣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47(2),203-230。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黃政傑(2003)。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6,1,1-12+163。黃貞蓉(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黃富源、鄧煌發(1999)。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家庭結構、動力與社會學習觀點以論。「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II)。中研院社會研究所,157-227,臺北。
黃琡惠、盧亭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1-24。黃儀娟、齊力譯 (2012)。社會學。(原作者:Margaret L. Andersen and Howard F. Taylor)。臺北:雙葉書廊。
黃毅志(2005)。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黃憲作(2009)。神聖的書寫-文字、經學與霸權。大漢學報,23, 163-182。楊巧玲(2009)。社會階級事關重大:評介A.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149-157。楊怡蓉(2005)。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學習習性及成因剖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楊惇惠(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之階級意識型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楊賀凱(2009)。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的影響─檢證Kohn的理論在臺東國中生父母之適用性。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45-180。
楊進基(2008)。臺灣英語教育之後殖民省思。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學報,3,71-79。楊澤全(2003)。不同社會階級家庭的地位取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葉智魁(1995)。工作與休閒--提昇生活品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8,2,31-46。董至聖(2005)。社會階級與休閒態度、休閒生活風格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宜蘭縣民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歐用生(1984)。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
歐嬌慧(2005)。文化回應教學在國小英語課程的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潘書儀(2012) 。臺灣民眾的階級意識與階級衝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蔡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三民。
蔡文輝(2000)。社會學。臺北:三民。
蔡其蓁(2004)。臺灣課程知識社會學研究現況與趨勢。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屏東師範學院,171-204。高雄:復文。
蔡淑玲、瞿海源(1992)。臺灣教育階層化的變遷。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98-118。
蔡嘉綺(2013)。社會階級與教育成就:比較家庭資本之運用與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蔡篤堅(2000)。生命科技、衛生政策與市民社會:論文化解釋權移轉之倫理意涵。臺灣社會研究,181-223。黎建球(1999)。青少年價值建構與人格發展。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37-48,臺北。
盧亭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原作者:P. McLaren)。臺北:巨流。
賴東河(1999)。「世界廣告花費排行榜」,廣告雜誌,7,11。
駱毓貞(2008)。戰後臺灣教科書制度問題之研究--以高中歷史教科書為例(1945-200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戴谷霖,陳斐娟(2008)。技職體系學生生涯改變之決定與歷程研究。2008年青年的生涯與輔導—飛揚生涯篇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鍾巶玲(2009)。社會階級與性別對立-以1949-2000的臺灣社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藍國銘(2007)。高級中學教科書客製化之可行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 2。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華騰文化。
羅貞貽(2009)。價值的界線:臺灣中產階級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譚光鼎(2008)。族群關係與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多元文化
關秉寅(2009)。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及作為對青少年學習表現之影響(第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6-2412-H-004-006-MY2),未出版。
嚴曉玲(2002)。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蘇怡婷(2008)。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英文文獻:
Apple, M. W. (1993). The Politics of Official Knowledge: Does a National Curriculum Make Sens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5(2), 222-241.
BBC (2013)。流覽日期:2013 年08 月30日。取自http://www.bbc.co.uk/science/0/21970879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6), 723-742.
Chao, R. & Tseng, V. (2002). Parenting of Asians. In M. H. Bornstein (Series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4 Social conditions and applied parenting (2nd ed., pp. 59-93).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ictionary.com (2013)。流覽日期:2012 年08 月29日。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p=365
Goldthorpe, John H. (1987).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 2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ohn, M. L. (1959).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valu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4(4), 337-351.
Lareau, A. (2010). Unequal childhoods: Inequalities in the rhythms of daily life. In B. J. Risman (Ed.), Families as they really are (pp. 295–298). New York: W. W. Norton.
ONS (2010). National Statistics Socio-economic Classifi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6, 2014, from http://www.ons.gov.uk/ons/guide-method/classifications /current-standard-classifications/soc2010/soc2010-volume-3-ns-sec--rebased-on-soc2010--user-manual/index.html
Standing G. (2011). The Precariat – The new dangerous class. Policy Network. Retrieved from http://eprints.soas.ac.uk/15711/1/Policy%20Network%20article,%2024.5.11.pdf
Weber, Max (2008). Status Groups and Classes. In David B. Grusky (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Race, 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pp.124-128)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Farnborough: Saxon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