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7 06: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汝娟
研究生(外文):Lin Lu Chuan
論文名稱:承載祈佑-東港繞境儀拓
論文名稱(外文):Loading Pray and Bless-The Rubbing Ceremony in Donggang
指導教授:梅丁衍梅丁衍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版畫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中文關鍵詞:東港現成物拓印數位版畫藝術家的書
外文關鍵詞:DonggangReadymadeRubbingDigital PrintmakingArtists’ Boo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篇論文以東港平安祭典為主軸,落實生活與藝術之結合,以「東港」為版,運用拓印、數位版畫、藝術家的書等技法,進行版畫藝術創作。
筆者以女性角度,切入東港平安祭典之版畫創作,抒發對於限制女性參與祭典的內在衝突,同時以還願的創作形式來傳達感念祈佑之情。論文之各章節內容摘要為:第一章、以「現成物」觀點進行版畫創作之概述,延伸筆者成長歷程受東港平安祭典影響的創作動機,以及選擇拓印為主要表現形式之源由。第二章從身體藝術、女性主義、宗教禁忌與萬物皆版的論點架構本篇論文。第三章闡述筆者自2006∼2009年的創作歷程、說明創作理念及作品完整介紹。第四章發表本篇論文之藝術創作心得。
依以上之論文架構,筆者之研究歸結出結論,拓印與自動性技法的結合在版畫的創作表現上應屬單刷版的概念,選擇以拓印技法來記錄時間,筆者認為再恰當不過,將百年來承載信徒祈求的地方以拓印的方式表現,於拓印的過程中彷彿進入的時光隧道,並因身體勞動與反覆磨擦紙張的活動中感受到歲月軌跡的延續……東港:是一個會呼吸的「版」,對筆者而言,它的迷人之處在於此。


關鍵詞:東港、現成物、拓印、數位版畫、藝術家的書

Summary
The dissertation is a printmaking art creation taking “Donggang” as the material and the ritual of welcoming King of the Tong Long Temple in Donggang as the main scheme to combine life with art by rubbing, digital printmaking &; artists&;#65287;book.
I attempt to transmit the prayer and bless by creating the printmaking and stand in the viewpoint of female to express the inner conflict about the gender restriction of the ritual of Tong Long Temple. The summaries of each chapter as below: Chapter 1, account of those printmaking which are created by the concept of “Readymade.” The influence of my family and background and the motive and reason of choosing rubbing to create the ritual of Tong Long Temple; Chapter 2,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from the theories about Body Art, Feminist Art, Taboo of Religion and Everything is the material of printmaking; Chapter 3, the story about the creation from 2006 to 2009 and complete introduction of creation idea and works; Chapter 4, sentiment of the dissert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idea combination of rubbing and automatic techniques should be part of the monotype. Rubbing is the best way to record time-flow. It seems like you could pass the time tunnel to touch the past during the process. Donggang, a “LIVING” material for printmaking. For me, this is the most attractive characteristic.


Keywords: Donggang, Readymade, Rubbing, Digital Printmaking, Artists’ Book

參考書目
(一)第一手文獻

王瑛曾(1764),《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阮元校勘(1815),《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阮元校勘(1815),《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莊綽(1133),《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文達(1719),《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盧德嘉(1894),《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二)現代著作

Allan Kaprow 著、Jeff Kelley 編、徐梓寧 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遠流,1996)

Berger, J. 著、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

Hans Richter 著、吳瑪琍 譯,《達達-藝術和反藝術:達達對二十世紀藝術的貢獻》(台北:藝術家,1988)

Harald Johnson著、邱芳信 譯,《數位列印╱輸出聖經》(台北:旗標,2005)

J﹒G﹒Frazer著,《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1996)

Pierre Cabanne 著、張心龍 譯,《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1989)

Robert Atkins著、黃麗絹 譯,《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2000)

Suzanne Lacy編、吳瑪琍 等譯,《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遠流,2004)

王瑞芸,《激浪派-西方後現代藝術流派書系》(北京:人民美術,2004)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1994)

李豐楙,《東港王船祭》(屏東:屏東縣政府,1993)

李豐楙,《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學生書局,1998)

吳垠慧,《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科技與數位藝術》(台北:藝術家,2003)

杜松儒 編,《世界版畫史》(北京:人民美術,2004)

巫鴻 編著,《徐冰:煙草計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2002)

何政廣 主編,曾長生 等撰文,《恩斯特:達達超現實大師= Max Ernst》(台北:藝術家,2002)

金澤,《宗教禁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

東港東隆宮,《癸未正科東港迎王特刊》(屏東:東港東隆宮,2003)

侯宜人,《女性創作的力量》(台北:探索文化,1995)

翁淑芬,《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

郭藤輝,《伊弗•克萊恩與其非物質繪畫敏感性的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1997)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1997年)

黃寶萍,《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藝術家,2003)

黃耀德 出版,《東港廟宇采風錄》(屏東:大鵬灣文化產業觀光促進會,2007)

港 千尋 編,《&;#12431;&;#12383;&;#12375;&;#12383;&;#12385;&;#12398;過去&;#12395;、未來&;#12399;&;#12354;&;#12427;&;#12398;&;#12363;:The Dark Face of the Light》(東京:東京大學,2007)
楊國章,《原始文化與語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2)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1995)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1998)

劉瑞琪,《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台北:遠流,2004)

蕭銘祥主編,《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市:省文獻會,1996)

簡烔仁,《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屏東:屏東文化中心,1999)

(三)期刊

Dr﹒Blanca Rosa Pastor Cubillo:〈關於藝術家的書的概念想法〉,《手巧成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版畫藝術研究所印刊,2008年7月15日)

Fr&;eacute;d&;eacute;ric Vincent,陳貺怡 譯,〈藝術家創作書:幾個當前的創作面向〉,刊於《藝術家的書:從馬締斯到當代藝術=le livre d'artiste:de Matisse &;agrave; l'art contemporain》。(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

李靜蓉,〈泉州民間婦女的「血」禁忌瑣談〉,《泉南文化》第11期。(台北: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2005年7月15日)

周春燕,〈走出禁忌──近代中國女性的經期衛生(1895-194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8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11月)

柯孟德,〈藝術創作書:定義與現況〉,刊於《藝術家的書:從馬締斯到當代藝術=le livre d'artiste:de Matisse &;agrave; l'art contemporain》。(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翁玲玲,〈漢人社會女性血餘論述初探:從不潔與禁忌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8月)

張珣,〈幾種道經中對女性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第35卷第2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97年6月)
黃金福,〈影像美學的文件化過程-以第五十二屆威尼斯雙年展紀錄影像作品為例〉,《現代美術學報》第16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年11月)

鄭志明,〈禁忌文化的哲學省思〉,《文明探索叢刊》第40卷。(台北:光敏,2005年1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