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平(1996),員工協助方案對事業單位生產力之效益分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台北。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6),海巡勤務,台北。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8),海巡白皮書2008,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1),輪班作業危害預防手冊 ,台北。
呂英敏(2005),「警察機關勤務指揮中心勤務方式新探」,日新警察半年刊 4,143-153。李松波(2005),電信機房環境監控系統之模糊多準則投資決策分析,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開偉(2001),實用人因工程學,全華,台北。
林聖博(2004),四二輪輪班制度、員工睡眠品質與工作狀況關係之研究-以矽統科技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蓉珠(2004),從日週律動型態探討輪班工作者之工作績效及身心健康-以高科技產業之為例,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海岸巡防勤務實施要點(2000),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台北
張建成、吳俊杰(2004),「應用AHP與Delphi技術於新產品造形設計決策分析-以行動電話設計為例」,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1,81-98。張麗銀(1993),「某教學醫院護理人員對輪班制與固定班別制觀點之探討」,榮總護理1(2),138-144。
張志培(1995),輪班人員之工作適應性探討,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建盛(1996),我國企業輪班工時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森彥(2004),薄膜液晶顯示器製造業輪班員工之精神健康與睡眠品質研究,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乃文(2000),台灣地區非都市土地環境管理與永續發展:以國家公園規劃與經營管理為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台堅(2006),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火力發電廠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正良(1993),台灣地區各業工時彈性安排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2年度專題研究報告。
陳光榮、許靜宜(1997),「不同的輪班系統對工作者生理健康、社交及家庭生活、工作態度影響」,人力資源學報8,71-96。
陳宏欣(2008),應用政府資安學程評估決策模式於soc訓練規劃之探討,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韜、劉惠雲(2005),「供應鏈中物流績效指標之分析-以AHP 比較不同觀點之差異」,航運季刊14(2),57-76。
曾珍麗(1995),「輪班制護理人員睡眠型態紊亂之探討」,榮總護理12(3),289-304。
曾雅芬、李再長、莊靜宜、高強(2002),「東亞十國企業人力資源狀況評估」,管理學報 19(2),389-414。
曾慧萍、鄭雅文 (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中文版量表之信效度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 台灣衛誌 21(6),42。
游博欽(2006),輪班制醫師睡眠品質及其相關性因素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馮淑雲(2006),以德爾菲層級分析法探討民宿管理辦法適用性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金碧(2005),我國海巡人員任用制度之研究,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正智(2009),薪酬認知公平性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海岸巡防署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黃如瑋(2000),「輪班生活對健康影響知多少?」,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安全衛生簡訊47,47-51。黃振揚(2003),民營化後公股管理策略之研究:層級分析法,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楊中睿(2006),派遣人員績效評估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楊豐文(2006),國道客運業駕駛人員工作績效評估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廖怡婉(2002),輪班對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a公司飛機修護人員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明德(2004),「顧客滿意與營運績效之連結」,企業管理學報61,73-98。鄧振源(1997),國防科研計畫評選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運用,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基隆。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運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1。潘致弘、吳明蒼(2008),便利超商員工與醫療院所醫護人員身心健康與工作壓力調查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盧天駒(1987),輪班人員的工作適應與社會適應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明德(1998),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玲芬、王麗幸(2005),「知識管理資訊系統評估模式之建構」,中華管理學報電子商務專刊,23-34。
簡振杰(2002),電廠運轉人員生活品質、工作適應與輪班制度關係之研究,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榮德(2004),「淺談輪班制度下工作人員的健康問題」,信望愛網,http://www.fhl.net/main/ccmm/ccmm15.html(2009,1,15)。
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2004),銓敘部網頁,http://www.mocs.gov.tw/law/main_law_list_a.aspx?ln_id=nam0410070132(2009,3,9)。
內政部警政署(2007),「警察人員人事條例」,內政部警政署警察法規查詢系統網頁,ttp://notes.npa.gov.tw/police/laws.nsf
(2008,5,1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勞動基準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N0030001(2009,7,3)。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8),「各機關員工加班費支給標準修正規定」,人事行政局網頁,http://210.69.186.91/ct.asp?xItem=4758&CtNode=233&mp=4
;http://210.69.186.91/ct.asp?xItem=5601&CtNode=233&mp=4,(2009,3,9)。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7a),「96年海巡統計年報」,海岸巡防署網頁,http://www.cga.gov.tw/Statistics/Statistics_02-96.asp(2008,5,15)。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7b),「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組織法」,海岸巡防署網頁,http://www.cga.gov.tw/law/law_05/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組織法.pdf(2008,5,15)。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總局(2007),「96年度工作年報」,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總局網頁,http://www.cga.gov.tw/coast/right/serves_01.asp?Unit=0
(2008,5,15)。
黃惠如(2004),「夜貓子上班族-10招避免過勞死」,康健雜誌70,http://www.cwk.com.tw/cw/search/preview1.asp?articleID=200501111156147080864310(2009,1,15)。
國防部(2007) ,「軍人待遇條例」,國防部法規資料庫網頁,http://law.mnd.gov.tw/scp/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A003000032(2008,10,8)。
齊藤一 (1993),交替制難務,日本勞動科學研究所,東京。
東京大學勞動法研究會(1990),注釋勞動時間法,有斐閣,東京。
Akerstedt, T., Knutsson, A., Westerholm, P., Theorell, T., Alfredsson, L., and Kecklund ,G.(2002),“Sleep disturbances, work stress and work hou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3(3) ,741-748.
Benjamin, G. A.(1984), “Shift work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employees who aren't on the 9-to-5 routine,” Personnel Journal 63(6) , 72-76.
Boggild, H. and Knutsson, A.(1999),“Shift work,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25 (2) , 85-99.
Boisard, P., Cartron, D., Gollac, M., Valeyre, A. (2002), “Temps et travail: la duree du travail. Costa, G., 1996 The impact of shift and night work on health,” Applied Ergonomics 27(1), 9-16.
Colquhoun, W. P. and Rutenfranz, J.(1980), Studies of Shift Work, Taylor & Francis ,London, UK.
Costa, G.(1996), “The impact of shift and night work on heath,” Applied
Ergonomics 27(1) , 9-16.
Fiedor, G. E. and Keys, M. L.(1989), “The assessment factors most nurse forget,” Registered Nurse 52(3) , 32-34.
Folkard, S.and Monk ,T. H.(1992), Making shiftwork tolerable , Taylor & Francis London , UK.
Heges, Janice Neipert and Edward S. Sekscenski(1979),“Workers on late shifts in a changing economy,” Monthly Labor Rev 102 , 14-22.
Johnson, L. C, Tepas, D. J, Colquhoun, W. J, Colligan, M. J,(1981),“The Twenty-Four Hour Workday: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Variations in Work-Sleep Schedules”, DHHS Pub. No. (NIOSH). Washington. DC: Govt Printing Office. 81-127.
Kauppinen, T., Aalttonen, M.(1997), “Work and health in finland. Helsinki: Finnish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health,” English summary.
Knauth, P.(1993), “The design of shift system,” Ergonomics 36(1-3),15-28.
Knutsson, A.(1989),“Relationships between serum triglycerides and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mong shift and day workers,” J Intern Med 226(5) , 337-339.
Liou, T. S. and Wang., M. J.(1991), “Rotating-shift system vs. Fixed-shift system,” Industrial Ergonomics 7 , 63-70.
Loudoun, R. J. and Bohle, P. L.(1997), “Work/non-work conflict and health in shiftwork: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status and social support,”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3 Suppl 2 , S71-77.
Munakata, M. I. S., Nunokawa T.(2001),“Influence of night shift work on psychologic state and cardiovascular and 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in healthy nurses,” Hypertension Research - Clinical & Experimental 24(1) , 25-31.
Saaty, T. L.(1980),The A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Hill,New York.
Scott, A. J.(1994), “Chrono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shiftworker sleep and performance and shiftwork scheduling,” Human Performance 7(3) , 207-233.
White, L. and Bruce, K.(1990), “The effect of shift work on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ital rel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45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