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7 09: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裕典
研究生(外文):Yu-Tien Chen
論文名稱:透地雷達電磁波於腐蝕鋼筋混凝土之行為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to pursue corrosion of steel (rebars) within concrete by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指導教授:張奇偉張奇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Way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透地雷達電磁波數位影像編碼鋼筋腐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目前透地雷達應用在鋼筋混凝土構件檢測已是十分的普遍,但是透地雷達對於構件中鋼筋腐蝕的檢測卻少有學者深入探討;一般對於構件中鋼筋的腐蝕大都以電化學的方式進行檢測,而本研究將不同保護層深度的鋼筋實施加速腐蝕,然後利用透地雷達檢測技術進行試驗。藉由透地雷達掃描得到的透地雷達剖面圖進行數位化影像編碼運算,探討混凝土中內含不同腐蝕程度於不同保護層深度之鋼筋編碼值的差異及不同電性參數之電磁波波傳物理反射行為,期望能夠以透地雷達檢測技術來進行鋼筋腐蝕程度的定性評估,在不破壞結構物本體的情況下,增加一種非破壞性檢測於現地鋼筋腐蝕行為的判定參考及評估方式。
目錄
誌謝 Ⅰ
摘要 Ⅱ
目錄 Ⅲ
表目錄 Ⅶ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內容 3
1-4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前言 5
2-2 透地雷達發展歷史 5
2-3 透地雷達文獻回顧與探討 7
2-3-1 鋼筋混凝土方面 7
2-3-2 地下管線與孔洞方面 11
2-3-3 訊號及後處理方面 14
2-2-4 電性參數應用方面 16
第三章 透地雷達基本理論 19
3-1 前言 19
3-2 電磁波基本原理 19
3-2-1 Maxwell方程式 20
3-2-2 透地雷達法中電磁波的波動性 22
3-2-3 理想介質中的平面波 24
3-2-4 透地雷達中電磁波之傳播特性 25
3-2-5 電磁波解析能力與穿透能力 26
3-3 介質之電性參數 28
3-3-1 導電度(Conductivity) 28
3-3-2 衰減度(attenuation) 29
3-3-3 相對介電常數(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 31
3-3-4 相對導磁率(Relative Permeability Constant) 32
3-3-5 穿透係數與反射係數 33
3-3-6 反射訊號電壓分析原理 35
3-4 透地雷達探測方法 35
3-4-1 透地雷達剖面圖像產生方式 35
3-4-2施測時之參數設定 37
3-5 雷達波數位化處理方式 41
3-5-1 訊號之數位化(Digitize) 41
3-5-2 雷達波訊號與數位編碼值 42
3-5-3 數位編碼處理方法 43
3-6 腐蝕之基本理論 44
3-6-1 腐蝕之基本定義 44
3-6-2 腐蝕之電化學反應 44
3-6-3 鋼筋混凝土腐蝕裂化之原因 46
3-6-4 鋼筋的加速腐蝕 48
3-6-5 半電池電位法 49
第四章 實驗內容與訊號擷取方法 51
4-1 實驗計劃 51
4-2 實驗材料 51
4-3 實驗儀器 52
4-4 試體製作 54
4-4-1 試體之材料級配與拌合程序 55
4-4-2 試體澆置 56
4-5 試驗方法 57
4-5-1 鋼筋加速腐蝕試驗 57
4-5-2 透地雷達於鋼筋腐蝕試驗 58
4-5-3半電池電位儀於鋼筋腐蝕試驗 59
4-6 實驗數據分析方法 60
4-7 介質電性參數之計算 61
4-7-1 介電常數之計算與分析 61
4-7-2 反射訊號電壓計算與分析 63
第五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64
5-1 混凝土內含不同腐蝕程度鋼筋於不同保護層深度之探討 64
5-1-1 鋼筋反射訊號-最大編碼值比較 64
5-1-2 鋼筋反射訊號-振幅值比較 70
5-2 反射係數與反射電壓之探討 76
5-2-1 鋼筋反射係數之比較 76
5-2-2 鋼筋反射電壓之比較 80
5-3 腐蝕之電化學量測值之比較 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7
6-1結論 87
6-2建議 88
參考文獻 89

表目錄
表3-1 天線頻率100MHz和1GHz材料衰減係數 31
表3-2 電磁波於一般常見介質中之電性參數 32
表3-3常見之相對介質反射係數 34
表3-4 RAMAC/GPR系統 天線頻率之選擇建議表 38
表3-5 RAMAC/GPR系統 參數設定建議表 38
表3-6 評估鋼筋腐蝕機率參考標準 50
表4-1 每1公斤/立方公尺之混凝土所需用量 55
表4-2 單顆模型體積實際澆製需求量 55
表4-3 實驗參數設定值 59
表5-1 材料電性參數 65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4
圖3-1電磁波傳播方式示意圖 19
圖3-2 雷達探測之電磁波傳播方式 25
圖3-3 第一菲涅耳波帶示意圖 27
圖3-4 衰減常數和頻率關係圖 30
圖3-5 雷達剖面圖像產生方式示意圖 36
圖3-6 透地雷達剖面圖(混凝土內含#10鋼筋) 36
圖3-7 透地雷達於多層介面反射之訊號合成圖 37
圖3-8 相位碼與幅度碼之對應關係 42
圖3-9 數位影像編碼處理程序圖 43
圖3-10 鋼筋的腐蝕過程示意圖 47
圖3-11 鋼筋腐蝕體積變化示意圖 48
圖3-12 GANIN半電池電位法量測示意圖 50
圖4-1 竹北廠粗細骨材 51
圖4-2 骨材粒徑的分類 51
圖4-3 透地雷達系統與電腦 52
圖4-4 半電池電位儀 52
圖4-5 數位式直流電源供應器 53
圖4-6 陰極材料-鈦網 53
圖4-7 鼓式拌和機 53
圖4-8 鋼筋裁切機 53
圖4-9 木製模具底板 54
圖4-10 矩形混凝土試體模具 54
圖4-11 混凝土試體內含鋼筋示意圖 54
圖4-12 實際模組配置圖 56
圖4-13 設計試體與抗壓試體模具 56
圖4-14 澆置完成試體 57
圖4-15 完成的設計試體尺寸 57
圖4-16 鋼筋加速腐蝕試驗配置圖 57
圖4-17 腐蝕試體不同厚度保護層實驗模型斷面示意圖 58
圖4-18 半電池電位儀量測示意圖 59
圖4-19 電磁波於介質中示意圖 62
圖5-1(a) #10鋼筋保護層3cm透地雷達剖面圖與波形圖 66
圖5-1(b) #10鋼筋保護層4cm透地雷達剖面圖與波形圖 67
圖5-2(a) 保護層3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最大編碼值圖 68
圖5-2(b) 保護層4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最大編碼值圖 68
圖5-2(c) 保護層7.5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最大編碼值圖 69
圖5-2(d) 保護層8.5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最大編碼值圖 69
圖5-3 鋼筋訊號振幅示意圖 70
圖5-4(a) 保護層3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振幅圖 71
圖5-4(b) 保護層4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振幅圖 71
圖5-4(c) 保護層7.5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振幅圖 72
圖5-4(d) 保護層8.5cm之透地雷達量測鋼筋振幅圖 72
圖5-5 改變泡水面示意圖 73
圖5-6(a) 試體初期開裂情形(加速腐蝕300小時-側視圖) 74
圖5-6(b) 試體初期開裂情形(加速腐蝕300小時-俯視圖) 74
圖5-7(a) 試體後期開裂情形(加速腐蝕900小時-俯視圖) 74
圖5-7(b) 試體後期開裂情形(加速腐蝕900小時-俯視圖) 74
圖5-8(a) 試體剖開後示意圖 75
圖5-8(b) 試體剖開後示意圖 75
圖5-9(a) 鋼筋上緣腐蝕示意圖 75
圖5-9(b) 鋼筋下緣腐蝕示意圖 75
圖5-10(a) 鋼筋上緣腐蝕示意圖 75
圖5-10(b) 鋼筋下緣腐蝕示意圖 75
圖5-11(a) 無腐蝕與加速腐蝕900小時保護層3cm鋼筋振幅比較圖 76
圖5-11(b) 無腐蝕與加速腐蝕900小時保護層4cm鋼筋振幅比較圖 76
圖5-11(c) 無腐蝕與加速腐蝕900小時保護層7.5cm鋼筋振幅比較圖 77
圖5-11(d) 無腐蝕與加速腐蝕900小時保護層8.5cm鋼筋振幅比較圖 77
圖5-12 無腐蝕鋼筋不同保護層深度反射係數比較圖 77
圖5-13(a) 保護層3cm之鋼筋反射係數關係圖 78
圖5-13(b) 保護層4cm之鋼筋反射係數關係圖 78
圖5-13(c) 保護層7.5cm之鋼筋反射係數關係圖 79
圖5-13(d) 保護層8.5cm之鋼筋反射係數關係圖 79
圖5-14(a) 保護層3cm之鋼筋反射電壓關係圖 81
圖5-14(b) 保護層4cm之鋼筋反射電壓關係圖 81
圖5-14(c) 保護層7.5cm之鋼筋反射電壓關係圖 82
圖5-14(d) 保護層8.5cm之鋼筋反射電壓關係圖 82
圖5-15 極化作用的腐蝕電位變化圖 83
圖5-16 試體未經去極化的電化學量測値 84
圖5-17 試體去極化後的電化學量測値 84
圖5-18(a) 銅/硫酸銅腐蝕電位量測相對應加速腐蝕時間關係圖 85
圖5-18(b) 加速腐蝕時間相對應GPR反射電壓關係圖 85
參考文獻

1.L.B. Conyers, D. Goodman,“Ground-Penetrating Radar An Introduction for Archaeologists”, (1997).
2.Ram M. Narayanan, Scotty G. Hudson, Chris J. Kumke.“Detection of rebar corrosion in bridge decks using statistical variance of radar reflected pulse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98, Lawrence, Kansas, May 27-30 (1998).
3.楊潔豪、鄧景龍,「透地雷達於土木構件檢測之應用」,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裴廣智、謝智正、白耀東,「透地雷達檢測技術在土木工程上之應用」,核研季刊第三十五期,pp.20~26,(2000)。
5.楊潔豪、陳平護、劉衍宏,「地電法應用於混凝土中鋼筋鏽蝕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
6.江健仲、黃百逸,「步進頻率式地質雷達於鋼筋高頻檢測之模擬與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1)。
7.Ram M. Narayanan, Scotty G. Hudson, Chris J. Kumke, Michael W. Beacham, and David D. Hall.“Nebraska DOR Tests GPR to Find Bridge Corrosion”, Better Roads, Vol. 73, February, pp. 70-73 (2003).
8.Li, Jing, Xing, Huichun, Chen, Xuemin, Sun, Y., Liu, Richard, Chen, Hua, Oshinski, E.D., Won, Moon, Claros, German,“Extracting rebar's reflection from measured GPR data”,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2004, Vol. 1, pp.367-370, (2004).
9.S. Laurens, J.-P. Balayssac, J. Rhazi, G. Klysz, G. Arliguie,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of concrete moisture by GPR: experimental study and direct model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05).
10.張奇偉、林季霖,「混凝土內含不同尺寸與保護層厚度鋼筋之電磁波數位編碼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1.江健仲、莊政廳,「步進式地質雷達探測地下埋設物之模擬與應用」,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0)。
12.倪勝火、紀昭銘,「應用透地雷達法在土中異物探測之初步研究」,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3.李焜發、單鐘葆、梁守謙,「透地雷達資料解析技術研究」,探採研究彙報,(2001)。
14.倪勝火、許程翔,「透地雷達對地下管線探查之應用研究」,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5.C. G. Windsor, L. Capineri, P. Falorni, “The Estimation of Buried Pipe Diameters by Generalized Hough Transform of Radar Data”,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 (2005).
16.張奇偉、陳士中,「透地雷達電磁波於混凝土內含不同介質(PVC管與空洞)數位編碼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7.江健仲、陳祥穎,「應用後處理程式改善透地雷達訊號特性之探討」, 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
18.葉競榮、吳永泉,「透地雷達信號圖形之合成孔徑聚焦處理技術研究」, 大葉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3)。
19.J.P.Conroy, S.J.Radzeviciusf, “Compact MATLAB code for displaying 3D GPR data with translucence”, Computers & Geosciences pp. 679~681, (2003).
20.張奇偉、林鎮華,「透地雷達數位影像編碼運算處理與圖像辯識之研究」, 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1.裴廣智,徐鴻發,林東威,「透地雷達檢測斷層影像處理技術之工程應用及實例」,第十二屆非破壞檢測技術研討會,(2004)。
22.M.R. Shaw, S.G. Millard, T.C.K. Molyneaux, M.J. Taylor, J.H. Bungey, “Location of steel reinforcement in concrete using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and neural networks” , NDT&E International 38,(2005).
23.馬幼俠、方建興,「電磁波在多層介電材料中傳播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論文,(1996)。
24.David A. Noon, Glen F. Stickley, Dennis Longstaff,“A frequency-independent charcterisation of GPR penetration and resoluti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Vol. 40, pp. 127-137, (1998).
25.Timo Saarenketo, Tom Scullion, “Road evaluation witch ground penetrating rader”,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2000).
26.Philip M. Reppert, F. Dale Morgan, M. Nafi Toksoz, “Dielectric constant determination using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2000).
27.S. Laurens, J.-P. Balayssac, J. Rhazi, G. Arliguie,“Influence of concrete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amplitude of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 sign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Vol. 35, no. 248, pp. 198-203, (2002).
28.I.L. AL-Qadi, S. Lahouar, “Measuring layer thicknesses witch GPR –Throry to practic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5).
29.M.L. Taner and R.E. Sheriff,“Application of amplitude, frequency, and other attributes to stratigraphic and hydrocarbon determination”, Seismic Stratigraphy-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Oklahoma, U.S.A. pp.301-327, (1997).
30.倪勝火、陳敬寬、陳宏明,「透地雷達法於檢測土工結構物淘空之應用」,土木技術第三卷12期,(2000)。
31.曾昭發、劉四新、王者江、薛建,北京科學出版社「探地雷達方法原理及運用」, p3-4,(2006)。
32.張奇偉、林冠君,「透地雷達於鋼筋混凝土數位編碼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5)。
33.Beres, M.Jr. and Heani, F.P. , 1991,“Application of Ground -Penetrating-Radar Methods in Hydrogeologic Studies”, GROUND WATER, Vol. 29, NO.3, pp.375-386, (1991).
34.D. J. Daniels,“Ground-Penetrating Radar, 2nd Edition”, (2004).
35.MALA Geosience, RAMAC/GPR Software Manual, (2001).
36.何中庸,「電波吸收體入門」,全華科技圖書印行,(2002)。
37.倪勝火、施議傑,「透地雷達試驗結果判釋之初步研究」,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8.張志涌、徐彥琴,「MATLAB教程﹣基於6.x版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1)。
39.張奇偉、翁榮洲、劉文彬,「表面熔射鋼筋混凝土之腐蝕行為與握裹強度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0.張奇偉、苟昌煥、葉坤原,「應用超音波檢測技術與Tepfers’模式進行鋼筋混凝土對腐蝕損傷之握裹強度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41.Mehta,P.K. and Paulo Monteiro, J.M.,“Concrete-Structure, Properties , and Materials”, 2nd.ed., Prentice-Hall, New Jersey, (1993).
42.Browne,R.D., and Geoghegan, M.P., “The corrosion of Concrete Marine Structure-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London, Feb., (197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