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9: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玉凌
研究生(外文):Juling Huang
論文名稱:變額人壽保險對傳統人壽保險的比較分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able Life Insurance to Traditional Life Insurance
指導教授:方明川方明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seph M. F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保險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風險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人壽保險變額保險分離帳戶共同基金產權利息敏感性
外文關鍵詞:Life InsuranceVariable InsuranceSeparate AccountMutual FundEquityInterest-Sensi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3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消費者在個人財務規劃過程中必會遭逢外在力量的衝擊而影響消費者對保險商品需求的改變。況且我國即將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未來壽險市場走入國際化、自由化與金融化已是不可擋的趨勢。依方明川教授所做「壽險金融變革下我國壽險公司高階主管人士意見之調查與分析」中有73.86%的比例認為金融性保險商品在未來三、五年或更短時間內將一一出現。而傳統壽險商品的未來趨勢將會出現具有金融特質的變額壽險之保險商品。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討變額壽險與我國目前壽險市場的傳統壽險商品有何不同之處予以比較分析之。研究結果發現:(一) 從變額壽險的分離性(Unbundling-分解死亡保障部分和儲蓄部分)的架構下,估算兩者分開所能獲得的報酬率與未分開時的傳統壽險所能獲得報酬率予以比較發現:變額壽險對具有儲蓄性質的生死合險與終身壽險的影響較大,對未來的新契約保額或件數的佔率將呈現下滑的現象,其中生死合險的儲蓄性大於終身壽險,所受影響程度最大。而定期壽險由於純粹以保障為目的,將不受到變額壽險的影響,甚至對定期壽險需求增加。(二) 與可分紅保單比較發現,變額壽險可彌補現今分紅制度的不足。(三) 變額壽險可在不增加保費成本之前提下,便可抵抗通貨膨脹。(四) 變額壽險商品推出後所面臨的問題計有:(1) 涉及保險法、證券交易法、稅法與銀行法等相關法令的阻礙與適用上的問題。(2) 由於金融政策分工問題,避免壽險業因推出變額壽險而涉及到兼營他種業務,本研究在不違反保險法第一百三十八條不得兼業之規定的前提下,建議壽險公司將分離帳戶之資產處理委託其他投信公司或信託人代理投資事務,亦或是與投信公司進行整合。(3) 過去國內壽險業者對變額壽險商品的推出卻步與興趣缺缺的原因,除了受到我國相關法令與金融政策上的問題外,還有因過去我國金融資本市場尚未成熟與消費者認識熟悉與否等問題。隨著壽險市場環境的變遷,與加入WTO之後的外力介入下,推出變額壽險商品或許可望達成之。(4) 壽險公司在營運的調整上應著重資產負債的管理、電腦資訊系統的擴充、投資與財務會計方面人才的重要、會計獨立和分離帳戶的設立等的事前準備,以及對業務人員的訓練與資格要求將更為嚴格。(五)變額壽險和傳統壽險皆有其特色,並沒有絕對的孰優孰劣,而是相輔相成,提供給保戶更多保險商品的選擇機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四節 研究內容 5 第五節 文獻回顧 6第二章 我國發展變額壽險的評估 10 第一節 美國變額壽險的發展背景 10 第二節 變額壽險的發展因素 13 第三節 我國壽險市場發展的現況與問題 16第三章 變額壽險的介紹 23 第一節 變額壽險的意義 23 第二節 變額壽險的結構 25 第三節 變額壽險的特性 29 第四節 變額壽險商品內容概要 31第四章 變額壽險對傳統人壽保險的比較分析 44 第一節 對生死合險、終身壽險和定期險的影響與比較 44 第二節 對可分紅保單的比較 53 第三節 對現行因應通貨膨脹保單的比較 55 第四節 傳統壽險搭配共同基金之組合與變額壽險的比較58第五章 我國實行變額壽險的可行性分析 63 第一節 變額壽險優缺點與目標市標 63 第二節 我國推出變額壽險的問題 66 第一款 相關法令的探討 第一目 保險法 第二目 證券交易法 第三目 稅法 第四目 銀行法 第二款 變額壽險的銷售是否涉及兼業的問題 第三款 壽險公司的準備 第一目 業務員之訓練 第二目 壽險公司營運的調整 一、 資產負債的管理 二、 內部作業形式的改變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9參考文獻 9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方明川(1995),個人年金保險新論,作者自印。 ______(1995),「開放政策下我國新設壽險公司面臨的危機與轉機」,壽險季刊,第99期,頁3-13。 ______(1996),「公元2000年,壽險業務員未來之展望」,台北,南山人壽公開演講會,民國85年10月17日,頁3-9。 ______(1997),「二十一世紀我國壽險業金融化發展趨勢之研究------保險金融化、金融保險化」,財稅研究,第29卷第1期,頁26-45。 ______(1997),「壽險金融變革下我 國壽險公司高層主管人士意見之調查與分析」,壽險季刊,第103期,頁10-33。2.王康旼譯(1990),新變額保險入門,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印。3.李家泉(1987),壽險經營,初版,台北:作者自印。 ______(1998),壽險現況及展望,台中:逢甲大學公開之學術演講,民國87年12月。4.宋明哲(1995),人壽保險學,第五版再增訂再版,台北:三民書局。5.何萍實譯(1977),「人壽保險與通貨膨脹」,壽險季刊,第26期,頁59-67。 ________(1978),「人壽保險與通貨膨脹」,壽險季刊,第27期,頁30-33。6.巫慧燕(1997),基金百科,初版,台北:金錢文化出版。7.吳以智譯(1980),「壽險業應付通貨膨脹對策」,壽險季刊,第38期,頁31-41。8.涂兆賢(1983),壽險公司在營運上因應通貨膨脹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郭長榮(1980),個人人壽保險因應通貨膨脹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郭哲得(1987),「變額保險的探討」,精算學會會報,第11期第1冊,頁205-223。11.許世清,變額保險概要,台北市人壽保險同業公會印。12.崔平吉(1998),變額年金保險在我國可行性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3.黃金財譯(1983),「美國壽險界商品開發的最近動向(一)」,壽險季刊,第50期,頁110-121。 ________(1984),「美國壽險界商品開發的最近動向(二)」,壽險季刊,第51期,頁143-155。14.曾榮秀(1989),「國內面臨外商壽險公司登陸臺灣市場之因應措施研討」,壽險季刊,第74期,頁24-25。15.廖泗滄(1988),壽險數理---變額壽險,台北市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發展委員會發行,頁173-217。16.廖勇誠(1997),變額年金保險與共同基金之比較分析,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7.蔡孟龍(1989),分離帳戶型變額壽險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8.韓濤、方恆(1991),萬能壽險、變額保險在美日兩國發展之現況分析,兼論其在我國實施之可行性,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鐘瀛民(1992),變額壽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數據資料1.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物價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編印,民國88年2月2.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行政院主計處編印,民國88年2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