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9: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佳佳
研究生(外文):Chia Chia Liu
論文名稱:瘋癲、複語、操控:論查理考夫曼《紐約浮世繪》的敘事變體
論文名稱(外文):Madness, Ventriloquist, Manipulation: Narrative Variant of Charlie Kaufman’s "Synecdoche, New York "
指導教授:孫松榮孫松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查理•考夫曼《紐約浮世繪》心智遊戲電影瘋顛複語操控
外文關鍵詞:Charlie KaufmanSynecdocheNew YorkThe Mind-Game FilmsMadnessVentriloquistManipul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2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2008)運用「提喻」(synecdoche)一詞詮釋全片的脈絡,在微縮的紐約中,無所不在的角色扮演,亦著力於人生虛實難辨的情感與戲劇性,其間,不僅詮釋出影像的多種可能,同時亦加深當代影像的新契機。另外,考夫曼利用獨白推動情節,刻意強調戲劇的建構過程,暴露情節所營造的多層幻象。他更是意欲撕破一個虛構世界,盡可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故事往往以生活中的某個切點出現,不時提醒讀者情節純屬虛構,然後無限的向現實與情感回落,串聯起電影的展演。此舉將敘事流露出莫比烏斯帶(Möbius strip)的意象,操控觀眾的認知能力,使觀眾懷疑影像的真偽。
因此,本文將從《紐約浮世繪》出發,以當代影像的現象與課題為基準,重新檢視電影理論中所體現的敘事美學,輔以筆者於影片中所歸納出的「瘋癲、複語、操控」三種策略交互對話。本論文主張在商業環境下工作的電影工作者也值得賦予學術上的重視,並且成為知性批判的對象。故筆者於本文試圖呈現考夫曼作品的殘酷、溫馨與心碎之片段,藉此感染觀者。



Synecdoche, New York uses the concept of synecdoche through the whole movie. In the model of New York City built in a warehouse, different characters show the complex emotions and drama between fiction and fact in the life. This movie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images and also an increase of a new phenomenon at that time. Kaufman uses the monolog to connect plot development. He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y to reveal the multi-layered fictions between the scenes. He intends to break a fictional world to catch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Every story starts at a point in the life which reminds the audience of the fiction and extends to the reality and emotions and that is what builds up the whole movi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tory shows the concept of Möbius strip which influences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audience and makes the audience to doubt the fiction and fact between the imag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movie, Synecdoche, New York and re-examines the narrative aesthetics in the movi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phenomenon and subject in the modern film, and also analyzes along with the concepts of Madness, Ventriloquist, Manipulation which are concluded from the film. This thesis supports the idea that commercial-film makers are also worth the academic attention and being the subject to in-depth criticism. This thesis faithfully represents the cruel, warm and heartbreaking scenes in Kaufman’s work by which influence the audience.

章節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章節目錄 V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 一個展演的開始 2
二 迷亂書寫:瘋癲、複語、操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從書寫到影像 9
第四節 腦內的完形佈署 15
一 實踐策略 15
二 論文章節規劃 18

第二章 電影敘事探索-時代、個體、變異 20
第一節 開拓與繼承:文化機制的力量 21
一 人性洞察者:另類美學的先驅 21
二 反動好萊塢:從古典到後古典的意識流變 24
第二節 古典主義的約束:網狀敘事 33
第三節 遊戲衝動:「謎」(迷)電影 37

第三章 玩弄心智碎片:《紐約浮世繪》的敘事變體 40
第一節 失序的身份:瘋癲的視覺繪圖 41
一 記憶的襯裡:變異身體 41
二 複述基調:理性下的瘋癲流動 46
第二節 移轉:隱喻的想像過程 50
一 隱喻:以局部代替整體 51
第三節 操控:異質敘事體 56
一 視網膜:戲劇空間作為記憶的場域 56
(一)意識通道:框中框 58
(二)腦內作業:意識空間 61
二 含混:時間的工程師 64
(一)記憶之外:壓縮的異象 65
(二)記憶之中:通往與回返 67

第四章 考夫曼的創作自白:在焦慮中闡釋多重話語 70
第一節 另類的浮世「匯」:心理的騷亂語言 71
一 呢喃:奠基於文學之上 72
二 荒誕中的戲擬與論證 77
第二節 轉身:戲劇作為宣泄的出入口 80
一 漫遊:套層中的反身策略 81
二 形同廢墟:一種崩壞的能見世界 83
第三節 身(聲)體:界線與分裂扮演 85
一 角色身體:有意識的「人」 86
二 畫外聲體:徒具人型的「人」 91

第五章 結論 94
第一節 凝視:當代精神話語 94
一 身體作為意識的表達 94
二 操控:城市的變異與魅力 96
三 玩味的記憶檔案 98
第二節 考夫曼影像話語的意義指向 99

參考文獻 101
參考文獻
電影理論
中文書目:
Aumont, Jacques著。吳佩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遠流,1996。
Aumont, Jacques&Marie, Michel著。崔君衍、胡玉龍譯。《電影理論與批評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Bazin, André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北京:文化藝術,2008。
Burch, Noël著。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臺北:遠流,1997。
Bordwell, David&Thompson, kristin著。曾偉禎譯。《電影形式與風格》。臺北:麥格羅希爾,2011。
Cavell, Stanley著。《看見的世界:關於電影本體論的思考》。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
Dancyger, Ken&Rush, Jeff著。易智言、康嘉慧等譯。《電影編劇新論》。臺北:遠流,2011。
Deleuze, Gilles著。黃建宏譯。《電影Ι:運動-影像》。臺北:遠流,2003。
Deleuze, Gilles著。黃建宏譯。《電影ΙI:時間-影像》。臺北:遠流,2003。
Stam, Robert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書林,2008。
李恆基、楊遠嬰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下冊)。北京:三聯,2006。

英文書目:
Elsaesser, Thomas, Fassbinder's Germany: History, Identity, Subject,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996.
Elsaesser, Thomas&Hagener, Malte,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e Senses.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P, 2010.
Hill, John & Gibson, Pamela Church (ed.), The Oxford Guide to fil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英文電子書目:
Dancyger, Ken, The technique of film and video editing: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Burlington, MA:Elsevier/Focal Press ,2011 .

中文期刊:
陳瑞文著。〈《皺摺:萊普尼茲與巴洛克》的文體影像化與歷史視野〉。《藝術觀點》,第41期,2012。頁111。

電影美學
中文書目:
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
Benjamin, Walter著。王才勇譯。《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Crary, Jonathan著。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臺北:行人,2007。
Derrida, Jacques著。郭軍、曹雷雨譯。《論瓦爾特班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Dyer, Richard著。嚴敏譯。《明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Gay, Peter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臺北:立緒文化,1999。
Jullier, Laurent & Marie, Michel著。喬儀蓁譯。《閱讀電影影像》。臺北:積木文化,2010。
吳佩慈著。《在電影思考的年代》。臺北:書林,2007。
Kracauer, Siegfried著。黎靜譯。《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國電影心理史》。北京:世紀文景,2008。
Murphy, Richard著。《先鋒派散論-現代主義、表現主義和後現代問題》。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Nacache, Jacqueline著。李銳、王迪譯。《電影演員》。南京市:江蘇教育,2007。
Schifano, Laurence著。王竹雅譯。《1945年以來的義大利電影》。南京:江蘇教育,2006。
Sebbag, Georges著。楊玉平譯。《超現實主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Sturken, Marita&Cartwright, Lisa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2009。
Stiegler, Bernard著。《技術與時間:電影的時間和存在之痛的問題》。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
Valdes, Mario著。《詩意的詮釋學:文學、電影與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丁文林著。〈魔幻寫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
義.魔幻寫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
李幼鸚鵡鵪鶉著。《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臺北:書林,2013。
李洋著。《迷影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2010。
焦雄屏著。《法國電影新浪潮》。臺北:麥田,2004。
陳永國著。《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9。
萬胥亭著。《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臺北:唐山,2009。
柳鳴九著。《意識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鍾明德著。《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1995。

中文期刊:
BhaskarSarkar著。吳佳琪譯。〈咬人的聲音-關於電影、聲音、主體之零碎幾事〉。《電影欣賞》,第17 卷第3 期,1999。頁17-25。
Tom Gunning著。〈吸引力電影:早期電影及其觀眾與先鋒派〉,范倍譯,《電影藝術》第2期,2009。
張玉青著。〈找(錯)身體的聲音〉。《電影欣賞》,第17 卷第3 期,1999。頁26-29。
肥內著。〈《全面啟動》迷宮式暈眩的說服〉。《電影欣賞》,第28卷第4期,2010。頁56-59。
黃建宏著。〈從晶體-影像到離散色彩:以王家衛、彭浩翔、馬修.巴尼為例〉。《中外文學》,第38卷第3期,2009。頁83-114。

英文書目:
Slavoj, Žižek. The Fragile Absolute, or Why the Christian Legacy is Worth Fighting For? London; New York: Verso, 2000

英文期刊:
Milne, Tom, (ed.). Godard on Godard.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72 ; interview originally in Cahiers du cinéma, No. 171 (October 1965).

敘事研究
中文書目:
Aristotélēs著。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Bordwell, David著。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1999。
——。張錦譯。《電影詩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
——。白可譯。《好萊塢的敘事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Chatman, Seymour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Gaudreault, André著。劉云舟譯。《從文學到影片‧敘事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123。
Gaudreault, Andre &Jost, Francois著。吳莉君譯。《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Genette, Gérard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Sijll Jennifer van 著。王旭峰譯。《電影化敘事︰電影人必須了解的100個最有力的電影手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Jakob, Lothe著。徐強譯。《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McKee, Robert著。周鐵東譯。《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國:中國電影,2001
Phelan, James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Phelan, James & Peter J. Rabinowitz著。申丹等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Samoyault, Tiphaine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Stam, Robert&Burgoyne, Robert&Flitterman-Lewis, Sandy著。張梨美譯。《電影符號的新語彙》。臺北:遠流,1997。
Samoyault, Tiphaine著。邵偉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Vanoye, Francis著。王文融譯。《書面敘事、電影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劉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2005。
胡亞敏著。《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4。
羅婷著。《克里斯多娃》。臺北:揚智文化,2002。

中文期刊:
林克明著。〈電影之框—尋找電影片頭的意義〉。《電影欣賞學刊》。第14期,2011。頁58。
党永順著。〈從鮑威爾看《英雄》與《羅生門》的敘事結構〉。《中外文學》,第34卷,第11期,2006。頁72-101。
孫松榮著。〈新電影的窗框景觀,或新台灣電影的銀幕脈動—從侯孝賢的反身性呈現到蔡明亮的造形展示〉。《電影欣賞學刊》,第14期,2011。頁39-54。
——。〈懸浮之城‧薄霧之光:介於(非)敘事性與影像性的《黑眼圈》〉。《電影欣賞》,第25 卷第2 期,2010。頁47-53。
鄭慕尼著。〈多元故事與複格—《迷走青春》的前衛實踐〉。《藝術論壇》,第7期,2009。頁19-36。
劉紀蕙著。〈跨藝術互文與女性空間:從後設電影談蘿茲瑪的藝術相對論〉。《中
外文學》,第25 卷第12 期,1997。頁52-81。
劉瑞琪著。〈扮裝、變體與假面:辛蒂雪曼的詭態諧擬〉。《中外文學》,第32 卷第7 期,2003。頁65-99。
蕭瑞莆著。〈從「中界軀體」看後設電影之文化論述策略:以德瑞克.賈曼之《浮世繪》及彼德.格林納威之《建築師之腹》為例〉。《中外文學》,第27卷,第8期,1999。頁68-96。

英文書目:
Buckland, Warren (ed.), Puzzle Films:Complex Storytelling in Contemporary Cinema. Malden, MA, Oxford: Blackwell 2009.
Cameron, Allan, Modular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Cinema.Palgrave MacMillan, 2008.
Kristeva, Julia, The Kristeva Reader,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

好萊塢電影與歷史
中文書目:
Belton, J.著。米靜譯。《美國電影美國文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Biskindu, Peter著。楊向榮譯。《低俗電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Bourget, Jean Loup著。嚴敏譯。《好萊塢:歐洲電影之夢》。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Cousins, Mark著。楊松鋒譯,《電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Film),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Maltby, Richard著。吳菁、何建平、劉輝譯。《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北京:華夏,2011。
McDonald, Paul 著。馬斌、鄒念祖譯。《明星夢工廠―炒做好萊塢流行人物》。台北:書林,2003。
Naremore, James著。徐展雄譯。《黑色電影︰歷史、批評與風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Schatz, Thomas著。李亞梅譯。《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臺北:遠流,1999。
Thompson, Kristin 著。李燕、李慧譯,《好萊塢怎樣講故事:新好萊塢敘事技巧探索》。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Nacache, Jacqueline 著。巫明明譯。《好萊塢電影經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李達義著。《好萊塢.電影.夢工場》。臺北:揚智,2000。
賈曉偉著。《反好萊塢-歐洲電影十大師》。成都:商務印書館,2012。

英文書目:
Bordwell, David &Thompson, Kristin &Staiger, Janet.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 Routledge&Kegan Paul: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Polan, Dana, Power and Paranoia:History, Narrative, and the American Cinema, 1940-1950,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精神分析研究
中文書目:
Dennett, Daniel著。菲德超、李條非、陳虎平譯。《意識的解釋》。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Damasio, Antonio著。陳雅馨譯。《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精神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臺北:商周出版,2012。
May, Roll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廣西:廣西大學出版社,2010。
Graziani, Rodolfo 著。鄒媛媛、李俊仙譯。《焦慮和焦慮性障礙》。天津:天津人
民出版社,2010。
Jung, Carl 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1999。
Meneghetti, Antonio著。艾敏、劉儒庭譯。《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Sigmund Freud著。廖運範譯。《佛洛依德傳》。臺北:志文出版社,1989。
Sigmund Freud著。林塵、張換民譯。《佛洛依德後期著作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Žižek, Slavoj著。謬青譯。《不敢問希區考克的,就問拉康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網路資料:
醫學百科http://big5.wiki8.com/shengwufankuiliaofa_116875(瀏覽日期:2013/04/19)

藝術
中文書目:
Brockalt , Oscar G。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1991。
Calvino, Ital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
Deleuze, Gilles著。姜宇輝譯。《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上海藝文,2008。
Henry David Thoreau著。樂軒譯。《湖濱散記》。臺北:商務出版社,2010。
Kaufman, Walter著。孟祥森、劉崎、陳鼓應譯。《存在主義:從杜斯妥耶夫斯基到沙特》。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William Shakespeare著。林佩璇選編。《莎士比亞名言精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
林克歡著。《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書林,2007。
李天命著。《存在主義概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姚一葦著。《戲劇原理》。臺北:書林,2005。
紀蔚然著。《現代戲劇敘事觀》。臺北:書林,2007。
張靜二著。《亞瑟.米勒的戲劇研究》。臺北:書林,1989。
徐钜昌著。《戲劇哲學︰舞臺劇、電影劇、廣播劇和電視劇的原理》,臺北:東方出版社,1970。
黃美序著。《戲劇欣賞》。臺北:三民,1995。
廖本瑞著,《哈洛‧品特戲劇研究》。臺北:書林,1994。

中文期刊:
王維賢著。〈荒謬戲劇的淵源和涵義〉。《現代學苑》,第11期,1971。頁11-14。
紀蔚然著。〈被誤論的「荒謬劇場」。《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上)〉。《表演藝
術》,第126期,2003。頁76-78。
——。〈經典誕生,純屬意外。《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中)〉,《表演藝術》,
第127期,2003。頁77-78。
——。〈誰才是兇手?《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下)〉,《表演藝術》,第128
期,2003。頁77-78。
——。〈現代戲劇典律的省思─論早期現代戲劇中後設戲劇的現象〉,《中外文學》,頁132-149。
劉慧芬著。〈所謂荒誕劇〉。《表演藝術》。第28期,1995。頁73-74。

網路資料:
中文在線百科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139593。(瀏覽時間:2012/05/11)

查理考夫曼研究
中文期刊:
Rob Feld著。羅姣譯。〈成為真實的—查理考夫曼訪談〉。《世界電影》第6期,2007。頁154-160。
學術論文:
周玉玲著,《電影中感官主體間性的再現:查理‧考夫曼電影作品與莫里斯‧梅洛-龐蒂現象學之互映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5。

英文書目:
Child, Doreen Alexander, Charlie Kaufman: Confessions of an Original Mind, California:ABC-CLID, 2010.
Geoff King. Indiewood USA: Where Hollywood meets Independent Cinema, London& New York: I.B.Tauris, 2009.
Larocca, David (ed.), The Philosophy of Charlie Kaufman (The Philosophy of Popular Culture), 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1.

英文電子書目:
Hill, Derek,Charlie Kaufman and Hollywood's Merry Band of Pranksters, Fabulists and Dreamers: An Excursion Into the American New Wave, 2008.

英文期刊:

Shari Roman. "It’s Just An Interview, Charlie Kaufman. " Fade In Vol.7, No. 4.2004.
Dragunoiu, D. "Psychoanalysis, Film Theory, and the Case of Being John Malkovich". Film CriticismVol.26, No. 2 (Winter 2001/2002)P.1-18
Romney, J. "BeingJohnMalkovich"Sight & SoundVol.10, No. 3 (March 2000)P. 40-41
Johnson, B.D. "BeingJohnMalkovich". Maclean'sVol.112, No. 46 (November 1999). P.152.

考夫曼創作劇本:

Kaufman, Charlie. Being John Malkovich: Screenplay. London: Faber & Faber, 2000.
——,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The Shooting Script. NY: Newmarket Press, 2004.
——, Human Nature: The Shooting Script. Newmarket. NY: Newmarket Press, 2002.
——, Introduction to Being John Malkovich: Screenplay. Charlie Kaufman. London: Faber & Faber, 2000.
——, Synecdoche, New York: The Shooting Script. Newmarket. NY: Newmarket Press, 2007.
——,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 The Shooting Script. Newmarket. NY: Newmarket Press, 1998.
Kaufman, Charlie and Donald Kaufman. Adaptation: The Shooting Script. NY: Newmarket Press, 2002.

網路資料:
ManohlaDargis, "Movie Review : Synecdoche, New York "Movie.nytimes.com.(Retrieved: 2012/12/7)
Stephanie Zacharek."Movie review: "Synecdoche, New York"". Salon.com.(Retrieved: 2013/1/19)
Roger Ebert, "Synecdoche, New York " Rogerebert.suntimes.com.
(Retrieved: 2013/3/4)
http://www.beingcharliekaufman.com/
http://www.imdb.co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慕尼著。〈多元故事與複格—《迷走青春》的前衛實踐〉。《藝術論壇》,第7期,2009。頁19-36。
2. 孫松榮著。〈新電影的窗框景觀,或新台灣電影的銀幕脈動—從侯孝賢的反身性呈現到蔡明亮的造形展示〉。《電影欣賞學刊》,第14期,2011。頁39-54。
3. 王維賢著。〈荒謬戲劇的淵源和涵義〉。《現代學苑》,第11期,1971。頁11-14。
4. 蕭瑞莆著。〈從「中界軀體」看後設電影之文化論述策略:以德瑞克.賈曼之《浮世繪》及彼德.格林納威之《建築師之腹》為例〉。《中外文學》,第27卷,第8期,1999。頁68-96。
5. 劉瑞琪著。〈扮裝、變體與假面:辛蒂雪曼的詭態諧擬〉。《中外文學》,第32 卷第7 期,2003。頁65-99。
6. 党永順著。〈從鮑威爾看《英雄》與《羅生門》的敘事結構〉。《中外文學》,第34卷,第11期,2006。頁72-101。
7. 林克明著。〈電影之框—尋找電影片頭的意義〉。《電影欣賞學刊》。第14期,2011。頁58。
8. 黃建宏著。〈從晶體-影像到離散色彩:以王家衛、彭浩翔、馬修.巴尼為例〉。《中外文學》,第38卷第3期,2009。頁83-114。
9. 肥內著。〈《全面啟動》迷宮式暈眩的說服〉。《電影欣賞》,第28卷第4期,2010。頁56-59。
10. 陳瑞文著。〈《皺摺:萊普尼茲與巴洛克》的文體影像化與歷史視野〉。《藝術觀點》,第41期,2012。頁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