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彥伶(2003)。新台灣之子,成長問題受考驗(2003,12月27日)。大成報。
內政部統計處(2003)。內政部統計通報。
王栢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王順民(1992)。兩種情懷、一種價值:檢視外籍女性兵團對於當代台灣家庭運作的構造影響。2003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BLICATION/SS/091/SS-C-091-169.Htm
王鑒(2002)。詹姆士A班克斯(James A Banks)與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5。4-17。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甘夢龍(1993)。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
______(2002)。外籍新娘子女進入就學高峰期(2002,8月21日)。中國時報。
田秀蘭(1999)。兒童人際關係輔導。測驗與輔導。152,3157-3759。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1),129-154。朱玉玲(2001)。澎湖的外籍新娘。西瀛風物。8,60-75。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江文雄(1999)。師生關係重要法則。測驗與輔導。152,3159-3160。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5-54。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雅恵(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71-192。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李易蓁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坤隆(2002)。外籍新娘下一代教育堪憂。2003年3月11日。取自
http://yam.chinatimes.com/ctnews/forum/news/200212/C9124A00214461.html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何俊青(1997)。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的行為治療。諮商與輔導。138,9-13。呂俊宏、劉靜女譯(2002)。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指南。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8)。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惠雅(1998)。我們都是好朋友-談幼兒「同儕關係」的發展與建立。成長幼教季刊。9(4),30-34。林雯菁(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怡(1996)。天馬式社交測量的運用-同儕關係與班級輔導。諮商與輔導。128,45-46。周淑娟(1998)。談同儕關係研究的另類思考。教育資料文摘。41(6),188-192。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邱穗中、葉連祺(1995)。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之比較-以國小學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18,19-50。花星物語---色彩心理學網站。取自
http://www.goart.com.tw/star/color/p9_c1.html 2003年12月7日。
服飾心理學網站。取自http://www.dfmg.com.tw/member/fashion/soil/so029.htm
2003年12月7日。
洪志峰(1991)。台南縣大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家長社經地位、教師喜愛、社交能力、自我態度與同儕接納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3,1-22。
洪雯柔(1999)。美國種族/族群問題與多元文化教育。中等教育。50(4),62-77。
洪莉竹(1996)。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1,12-13。洪儷瑜、涂春仁(1996)。Coie&Dodge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測驗年刊。43,103-114。范瓊方(1996)。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五南。
胡引玉編譯()。孩子的圖畫會說話。民生報。
徐光國(1994)。花蓮縣社會不利地位背景學童學業與行為適應及其輔導效果。花蓮師院社教學報,2,97-156。
徐澄清(1977)。因材施教-氣質與兒童發展。台北。健康。
徐澄清(1998)。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機轉-同儕互動。健康世界。145,10-14。秦葆琦(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第五冊「人際關係」單元之各版本教師用書分析研究。國教學報。11,347-384。夏靜慧(2001)。貧窮階層學童在教育實踐的差異-十六位個案研究的探討。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0。
梁菁雯(2001)。影響幼兒人際關係的家庭因素與教養方式(上)。幼教資訊。131,29-37。梁菁雯(2001)。影響幼兒人際關係的家庭因素與教養方式(下)。幼教資訊。132,18-24。郭為藩(1983)。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5-99。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101-102。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楊雯齡(1996)。國小兒童社會地位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傳蓮(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初步建構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43-170。陳立人、鄭宇樑(1994)。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5,1-18。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研究檢視與分析---1986~1998。國教學報。12。39-90。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忠傑(2000)。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英豪等(1990)。教師態度量表之修訂報告。測驗年刊。37,25-34。
陳厚人(2002)。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莊千慧(1998)。只要我長大-7~10歲同儕壓力。父母親。166,83。
張景然(1986)。國小學生親子關係、友伴關係、師生關係與學業成績之比較。輔導月刊。22(5),37-40。張翠娥(1986)。同儕關係與兒童社會發展之探討。國教天地。67,49-51。張廣義(1998)。淺談學校校園中的人際關係互動。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3),11-16。陸雅青(1997)。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黃月霞譯(1980)。兒童諮商與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黃志順(2000)。一個國小教師在「多元文化」概念中的教育實踐與反省。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149-182。
黃慧真譯(1994)。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黃嘉雄(1996)。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師大師苑。
黃春枝(1987)。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55,83-139。
黃惠雯等譯(2002)。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1-35。游福生(1995)。學童的人際關係。輔導季刊。31(4),60-61。葉連祺(1996)。建構一種多功能取向的社會計量資料工具-社會計量剖面圖。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49-79。葉連祺(1996)。建構一種以互選關係為基礎的靶狀圖。國教學報。8,73-97。葉連祺(1997)。以社會計量矩陣分析社會計量量表資料。教育研究資訊。5(2),1-20。葉連祺(1997)。建構新的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國教學報。9,139-163。葉郁菁(2000)。海外回國學生學習適應之初探-從文化的觀點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3,323-343。
楊智穎(2002)。當前國內多元文化課程的反省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6)。134-143。______(2003)。經濟弱勢語言不通教養雪上加霜,外籍新娘教育子女亟需協助。(2003,3月11日),國語日報。
詹素珠(1996)。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苗編譯小組譯(1998)。增進孩子社交技巧。台北:新苗文化。
翟文芳(1992)。外籍媽媽和學校互動有隱憂-人生地疏識字率低,協助她們教養下一代。2003年3月11日。取自http://wfdncom.tw/9109/020904/07-11/090411-4.htm
廖鳳池等著(2002)。兒童諮商團體:理念與方案。台北:心理。
廖鳳瑞、李易霖(1998)。兒童行為觀察-課室經營之鑰。台北:光佑。
蔡淑慧(1998)。拉孩子一把-談如何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成長幼教季刊。36,27-29。蔡錦美、涂山華(1991)。台北市國小普通班低智力兒童與普通兒童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8(3),148-153。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劉金花(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祐彰(2001)。都市原住民學童的學習適應問題-傾聽弱勢族群孩子的聲音。國教天地。144,34-44。劉慈惠、王莉玲、林青青(1993)譯。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台北:五南。
劉劭純(2002)。友誼關係在人際關係教育上的意義。師友月刊。419,48-51。劉美芳、鍾信心(2001)。台灣外籍新娘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護理雜誌。48(4),85-89。
劉得煒、劉聖忠(2000)。電子化同儕評量表的理論與實務-用MicroSoft Excel 2000製作並以E-mail方式施行同儕評量。資訊與教育。80,51-54。鄭瑞隆(2000)。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鄭婉妮(1996)。學齡兒童社會計量地位穩定性及其行為特質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翠娟(1997)。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19-156。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臥龍等(2003)。國際婚姻的婚姻本質與性別權力關係的探討:以受暴的東南亞國際新娘為例。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之「性別、暴力與權力研討會」,高雄。
戴君倚、鍾聿琳 (2002)。影響週期外籍新娘適應之因素及護理省思。護理雜誌。49(1),34-37。簡淑真(1989)。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2,209-277。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文喬(2000)。淺談多元文化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29。39-40。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35-78。
譚光鼎、林君穎(2001)。族群關係與國小社會科教學---一個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與實驗。教育研究資訊。9(2)。147-164。蘇建文等(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永耀(2003,4月11日)。外籍新娘激增,社會問題日多。自由時報,7版。
嚴秀真(2000)。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ierman.K.L.&Smoot.D.L.&Aumiller.K.(1993).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Rejected,Aggressive(Nonrejected),and Rejected (Nonaggressive) Boys.Child Development,64,139-151.
Cassidy.J.&Asher.S.R.(1992).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63,350-365.
Coie.J.D.&Dodge.K.A.(1988).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School:A Cross-Age Comparison.Child Development,59,815-829.
Cohen.N.A.(2000). Child Welfare:A Multicultural Focus.U.S.A.:Allyn and Bacon.
Denzin.M.K.(2000).Handbook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ition).London:Sage.
DeRosier.M.E.&Kupersmit.J.B.&Patterson.C.J.(1994).Children’s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Chronicity and Proximity of Peer Rejection.Child Development,65,1799-1813.
Duncan.m.k.&Cohen.R(1995).Liking within the Peer Group as a Function of Children,s Sociometric Status and Sex. Child Study Journal,25(4),265-285.
Gustavsson.N.S.&Srgal.E.A(1994).Critical Issues in Children Welfare:Children and the Public Schools.London,Sage.
Gustavsson.N.S.&Srgal.E.A(1994).Critical Issues in Children Welfare:The Juvenilization of Poverty.London,Sage.
Hartup.W.W.(1996).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Child Development,67,1-13.
Hart.C.H.&Ladd.G.W.&Burleson.B.R.(1990).Children’s Expectations of the Outcomes of Social Strategies:Relations with Sociometric Status and Maternal Disciplinary Styles.Child Development,61,127-137。
Kupersmidt.J.B.&Coie.J.D.(1990).Preadolescent
Peer Status,Aggression,and School Adjustment as Predictors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1350-1362.
Ladd.G.W.&Kochenderfer.B.J.(1996).Linkages between friendship and adolescence and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school transitions.In W.M.Bukowski,A.F.Newcomb,&W.W.Hartup,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 in childhood.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lee.P.T.&Rigby.K.(Eds.).(1998).Children,s Peer Relatio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Schneider.B.H.(2000).Friends and Enemies:Peer Relations in Childhood.London:Arnold.
Yu.S.C.(2000).How Chinese Children Make Friends in an American School。National Taiung Teachers College。11-2,1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