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盆地內的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等水域空間,屬於臺北都會主要活動聚集之內河,不僅豐富了臺北市的地景地貌,亦為臺北市民多采多姿的產經生活及休閒活動重要環境空間。昔日更是藉由人工挖掘的溝渠與埤塘,將河水引入作為農耕灌溉與日常生活用水之需。早期為配合臺北都會地區防洪計畫,於水岸邊建造一道高聳的擋水牆及堤防,硬生生的將河岸腹地空間與社區生活圈完全隔離,切斷人與河、人與水的關係。 本論文主要先從研究範圍內之河域周邊相關發展計畫與建設計畫資料蒐集切入,進而從河流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歷史記憶三個層面,論述臺北盆地水域的空間形式與住民故事。於河流自然環境調查篇,將從現有公部門調查資料與統計數據,描述研究範圍內河流水域的地形地質、氣象、水文與生態。另於河流人文環境調查篇,主要有河流兩側陸岸的土地使用情形、環境景觀、宗教慶典、沿岸遊憩資源與河濱公園,並含括有水域活動現況與水上藍色公路設施,及河域的交通動線、防洪建設等。至有關河流的歷史記憶,則從河流的人文歷史、都市發展脈絡、防洪歷史變遷及河岸的歷史文化空間等探討,喚起住民對河流的記憶,並從部分藝文創作作品中去回想昔日住民生活與河流的關係。 本文後段設計操作篇,主要透過親河路徑、沿河路徑、跨河路徑與親水都市四種類型的設計實驗,嘗試改善現有人與河的環境關係及河堤的設計概念。並且藉由親水都市之操作實驗,以社子島的都市設計為例,嘗試去建構一個兼顧防洪與親水的都市環境,期望藉由本論文能喚起市民對都市發展與自然環境關係更深一層的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