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方世榮(譯)(1997)。行銷學原理(原作者:Philip Kotler & Gary Armstrong)。
台北市:東華書局。
王建中(2004)。品牌認同與知名度對高科技產品行銷效果之影響-以數位相
機為例。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韻、鄭入嘉(2012)。消費者對服飾認知與購買意願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8,99-122。
池文海、唐資文、林怡安(2010)。消費者購買涉入、品牌權益、知覺風險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中華管理評論 國際學報,2,1-22。李明吉(2012)。品牌延伸適配度、品牌聲望與消費者態度對消費者購買意願
影響之研究—以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為例。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
理學系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宗祐、吳華萍、連健翔、李怡旻(2013)。價格、服務人員正向情緒表達、品牌知名度及顧客忠誠度之關係:期望失驗理論的運用。顧客滿意學刊,2,215-245。
吳淑鶯、陳燕柔(2012)。綠色行銷認知與知覺創新對知覺品質、知覺風險及購買意願之影響。中華管理評論 國際學報,3,1-25。林之晨(2012)。Jamie流行銷-像可口可樂、星巴克等20個一流品牌學App
行銷。台北市:智園。
林水順、莊英慎(2012)。網路行銷。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
林宏樺(2012)。智慧型手機新聞類APP之滿意度與購買意願研究-以《蘋果日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南宏、王文正、邱聖媛、鍾怡君(2007)。產品知識及品牌形象對購買意願的影響-產品類別的干擾效果。行銷評論,4,481-504。林陽助、李宜致、林吉祥、林婉婷(2009)。折扣幅度、促銷方式與品牌知名度對消費者品牌評價及購買意願之影響—以行動電話為例。東吳經紀商學學報,67,1-46。
陳欽雨、許僑耘、張書豪(2013)。中小企業發展季刊,28,33-62。
林欽榮(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市:揚智文化。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收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4,211-234。許士軍(1987)。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瑞宋(譯)(2011)。決戰第三螢幕(原作者:Chuck Martin)。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曹文琴、謝銘倉(2013)。應用QR Code優惠券於行動行銷-以知覺QR Code優惠券價值為觀點。亞太經濟管理評論,2,27-38。黃于軒(2007)。符號消費與產品設計關係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麟(2011)。以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決策。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黃聖茹、陳語婷(2011)。手機產品創新、來源國效果、品牌權益與購買意願關聯性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4,169-188。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
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蔡庚孜(2008)。彩妝品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對女性消費者購買決策之影響-以知覺風險為中介效果之驗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仁達(2011)。全球行動行銷創新案例100。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出版:策會發行。
劉仲矩、阮薏樺(2014)。智慧型行動裝置 App 應用程式使用者知覺價值與滿意
度關聯之研究:使用動機為干擾效果。輔仁管理評論,21(1),87-110。
蘇柏全(2012)。消費者使用遊戲類行動應用程式(APP)之行為研究─影響
因素、購買機率、市場占有率、以及預估App Store與Google Play
之市場相互掠奪程度。國立東華大學資訊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Aaker,D.A.(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The Free Press:New York,NY.
Belch, George E. and Michael A. Belch (1999),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Dodds,William B., Kent B., Monroe and Dhtuv Grewal(1991),Effects of Prices,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8,Aug.,pp.307-319.
Hoyer, W. D. and Brown, S. P. (1990). Effects of Brand Awareness on Choice for a Common,Repeat Purchase Prod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 pp.141-148.
Kamins,M.A.and L.J.Marks(1991).The Perception of Kosher as a Third Party Certification Claim in Advertising for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Brand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3),pp.177-185.
Keller,K.L.(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pp.1-22.
Keller,K.L.(2001).Build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aity,Marketing Management,July/August 2001,10(2),pp.15-19.
Kotler, P.(1998) .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 edition,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Newberry, C. Robert., Bruce R. Klemz, and Christo Boshoff(2003).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Predicting Purchase Behavior from Purchase Intentions: A Retail Patronage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7(6), pp.609-620.
Schiffman, L. G. and L. L. Kanuk(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Zeithml,V.A.(1988).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Quality,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ze of Evidence,Journal of Marketing,52,pp.2-22.
網路文獻
陳怡如(2013)。Google發表2013年第一季智慧型手機使用調查,台灣依賴度居亞太區之冠。數位時代。2013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8915
郭彥邵(2012年6月)。品牌粉絲值多少?動腦雜誌。2013年10月10日,取自:
http://site.magv.com.erm.lib.mcu.edu.tw:81/MCU/privew.aspx?muid=289775#t289775
艾曦(2013)。品牌APP必備的四個功能。數位時代。2013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6201
Miss dcplus(2013)。評斷APP的好壞指標是甚麼?dcplus數位行銷實戰家。2013年11月01日,取自:http://www.dcplus.com.tw/article-detail.php?id=378
2013 IDEAS Week:FIND DAY創新講堂 準備好迎接行動世代了嗎? FIND
調查:近50%人口持有智慧型行動裝置(2013)。資策會。2013年10月7日,
取自:http://www.iii.org.tw/Service/3_1_1_c.aspx?id=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