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7:4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梅兆平
研究生(外文):
Chao-Ping Mei
論文名稱:
建構吹哨者保護法制之芻議
論文名稱(外文):
Initiating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Law
指導教授:
紀振清
指導教授(外文):
Chen-Ching Ch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高雄大學
系所名稱:
法律學系碩士班
學門:
法律學門
學類:
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深喉嚨
、
吹哨者
、
吹哨者保護法
外文關鍵詞:
Deep Throat
、
whistleblowers
、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Law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8
點閱:3316
評分:
下載:399
書目收藏:4
近年來,公務人員以及政治人物的操守一再地受到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不
論在台灣、中國大陸,甚至歐美,許多牽涉採購缺失、非法政治獻金、貪污、賄
賂、回扣、濫用公帑,以及圖利他人等駭人聽聞的大型弊案,不約而同地出現在
全國媒體之上。除此之外,食品安全問題更是如排山倒海般壟罩整個台灣,從最
早的塑化劑、毒殿粉,直到最近的混充米、黑心醬油、香精麵包以及食用油等等,
致全台民眾聞「食」色變,分不清現階段究竟何種食物才稱得上是「安全」。這
一連串弊端的揭發,仰賴的卻不是公權力的介入,靠的卻是一群願意為正義挺身
而出的「公民」,即所謂的「深喉嚨」或「吹哨者」,他們成功地捍衛公共利益,
此刻他們願意為公益付出,國家就應該在適當時機伸出援手加以保護,否則將使
其淪於不當之惡性循環,而非彼等所樂見。
對於吹哨者法律上的保護,不同的國家採取的做法也都略有差異,包括美國、
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整體來看,「吹哨者保護法」在於要求組織內部應設
置通暢的通報管道並確切保障通報人權益;其次,讓檢舉者的職位、薪水獲保障,
不會因檢舉被降職或開除;對於因正當通報而遭報復者,除規定有補償外,並以
刑罰制裁實施報復之人,有效打擊政府與企業部門的不法情事。
有鑑於我國對於吹哨者權益保障的規定,散見於各個不同的相關法律(如公
平交易法、勞動基準法等等),卻始終缺乏完整的保護機制,本研究則試圖借鏡
美日相關的管理經驗與立法實務,再參酌本國相關案例,並強化內部倫理力量,
進而建構「吹哨者保護法」雛型,以解決當前之困境。
In recent years, public attention has been repeatedly drawn to the integrity of government functionaries and politicians unprecedentedly. Be it in Taiwan, China, or even Europe and America, many appalling large-scale scams involved with deficiencies in procurement, illegal political contributions, corruption, bribery, kickbacks,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and seeking unlawful gains for others, have appeared in national media at the same time coincidentally. Meanwhile, food safety issues have overwhelmed Taiwan, from plasticizing agents, tainted starch, to the recent mixed rice, contaminated soy sauce, artificial flavoring in “all-natural” bread and edible oil scandals. People in Taiwan guard themselves against problematic food, and have difficulty identifying “safe” food. This series of malpractices were not exposed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public authority, but rather, the power of a group of “citizens” willing to stand up for justice, who are, put in other words, the so-called “Deep Throats” or “whistleblowers.” They successfully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s. While these citizens are willing to work for the public good, the nation should step in and protect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otherwise, they might be stuck in a vicious cycle, which the nation certainly does not wish to see.
Different countries show variations in their measures on protecting whistleblowers in the legal sense. Generally,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is to mandate an unobstructed report system within the organizations and to ensure the rights of the person filing a report. Further, the informants should be protected in their positions and salaries, not to be demoted or dismissed from their jobs due to 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People who are taken retaliation on after a proper and honest report should be compensated, and what’s more, punishment should be given the avenger, to effectively fight against the illegal incidents within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sectors.
Given that our country’s regulations concerning protection of whistleblowers’ rights are scattered in related laws (for example, Fair Trade Act and Labor Standards Act) and there has been lack of a complete and intact protection mechanism,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xamples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legislative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nd to deliberate upon related domestic cases, on which basis internal ethical force will be strengthened, to further establish a prototype of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so as to solve the present predicament.
目 錄
致謝……………………………………………………………………………………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 4
第二章 吹哨者制度源起與立法例………………………………………………… 7
第一節 吹哨者之意義 ……………………………………………………………7
第一項 公益與私益 ……………………………………………………………8
第二項 揭弊與洩密……………………………………………………………10
第三項 英雄與叛徒……………………………………………………………12
第四項 小結……………………………………………………………………13
第二節 弊端揭發之倫理衝突……………………………………………………13
第一項 內部揭發的倫理意義…………………………………………………13
第二項 公益揭發與忠誠義務…………………………………………………17
第三項 公益揭發與言論自由…………………………………………………19
第四項 小結……………………………………………………………………21
第三節 美國與日本吹哨者制度與我國現況比較………………………………22
第一項 美國-沙賓法案(SOA) ………………………………………………22
第一款 立法背景……………………………………………………………22
第二款 沙賓法案中有關保護吹哨者規範內容……………………………23
第一目 沙賓法案第301條 ………………………………………………24
第二目 沙賓法案第806條 ………………………………………………24
第三目 沙賓法案第1107條………………………………………………26
第三款 本法之檢討 ………………………………………………………26
第一目 受保護的吹哨內容不足,且適用上亦有困擾…………………27
第二目 吹哨者範圍有爭議………………………………………………27
第三目 吹哨者舉證困難…………………………………………………27
第四目 受理對象範圍受到侷限…………………………………………28
第五目 吹哨者無法迅速獲得補償,且對「非金錢損害賠償」仍有爭
議…………………………………………………………………28
第二項 日本-公益通報者保護法 ……………………………………………29
第一款 立法背景……………………………………………………………29
第二款 公益通報者保護法之內容…………………………………………30
第一目 基本架構…………………………………………………………30
第二目 立法目的…………………………………………………………32
第三目 保護要件…………………………………………………………32
第四目 受理機關…………………………………………………………33
第五目 保護措施…………………………………………………………36
第六目 各利害關係人之義務……………………………………………37
第三款 本法之檢討…………………………………………………………39
第一目 未包括匿名通報者………………………………………………39
第二目 外部吹哨要件過於嚴苛…………………………………………39
第三目 欠缺實質獎勵制度………………………………………………40
第四目 吹哨者其它民刑事責任並未被免除……………………………40
第五目 吹哨者負過重之舉證責任………………………………………40
第六目 公益通報之目的不確定…………………………………………41
第三項 弊端揭發法制引進我國評析…………………………………………41
第一款 美國與日本吹哨者(通報者)保護法之比較分析………………41
第二款 借鏡日本「內部通報優先」主義…………………………………43
第一目 內部通報…………………………………………………………43
第二目 外部通報…………………………………………………………44
第三目 兩者關係…………………………………………………………45
第四目 師法日本「內部通報優先」之可行性…………………………45
第三章 內部弊端揭發之案例省思…………………………………………………47
第一節 企業弊端揭發-以食用油危機說起 ……………………………………47
第一項 「食」油危機…………………………………………………………47
第二項 台灣的黑心食品列表…………………………………………………48
第一款 起雲劑非法添加塑化劑(2011/5)………………………………48
第二款 毒澱粉(2013/5)…………………………………………………49
第三款 胖達人香精事(2013/8)…………………………………………50
第四款 大統油品造假事件(2013/10)……………………………………52
第五款 毒餐盒流竄市面(2013/8)………………………………………54
第六款 山水米以劣質米充優質米…………………………………………55
第三項 案例評析………………………………………………………………56
第一款 弊端揭發共通性……………………………………………………57
第二款 小結…………………………………………………………………60
第二節 我國現行司法實務審查態度剖析………………………………………60
第一項 勞工敗訴之案例……………………………………………………61
第一款 新海瓦斯解僱案(一審勞工勝訴,二、三審勞工敗訴) ……61
第二款 年代新聞解僱案(一、二審勞工皆敗訴)……………………62
第三款 華航機師解僱案(一審勞工敗訴)……………………………64
第二項 勞工勝訴之案例……………………………………………………65
第一款 中環公司解僱案(勞工勝訴)…………………………………65
第二款 匯豐銀行解僱案(一審勞工敗訴,二、三審勞工勝訴)……67
第三款 陽信商銀解僱案(勞工勝訴)…………………………………69
第三項 案例評析……………………………………………………………71
第一款 爭點分析…………………………………………………………71
第二款 小結………………………………………………………………76
第三節 以內部通報機制實踐企業社會責任…………………………………76
第一項 企業社會責任………………………………………………………76
第二項 內部通報機制與法律責任…………………………………………78
第一款 內部控制與法令遵循……………………………………………78
第二款 內部通報機制與法令遵循………………………………………79
第三項 以日月光排放廢水事件為例………………………………………80
第一款 事件始末…………………………………………………………80
第二款 從日月光事件看企業社會責任…………………………………82
第三款 建構企業內部通報機制…………………………………………84
第四款 建構勞工通報者保障制度之特別法……………………………85
第五款 小結………………………………………………………………86
第四章 我國有關吹哨者法制之探討………………………………………………87
第一節 法律之規範………………………………………………………………87
第一項 勞動法規………………………………………………………………87
第一款 勞動基準法…………………………………………………………87
第二款 勞工安全衛生法……………………………………………………87
第三款 勞工退休金條例……………………………………………………88
第四款 性別工作平等法……………………………………………………88
第五款 職業安全衛生法……………………………………………………88
第六款 小結…………………………………………………………………88
第一目「適用對象」受到適用法令之限制 ……………………………89
第二目「通報對象事實」僅限於相關勞動法規 ………………………89
第三目「真實性」未明示 ………………………………………………89
第四目 是否構成洩密……………………………………………………90
第五目 保護規範之有效性不足…………………………………………90
第二項 證人保護法……………………………………………………………91
第一款 一般性保護規範……………………………………………………91
第二款 證人保護法中之保護措施…………………………………………92
第三項 其它相關法律規範……………………………………………………95
第一款 公平交易法…………………………………………………………95
第二款 所得稅法……………………………………………………………95
第三款 遺產及贈與稅法……………………………………………………96
第四款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96
第五款 貪污治罪條例………………………………………………………96
第六款 毒品妨害防制條例…………………………………………………97
第七款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97
第二節 命令之規範………………………………………………………………98
第一項 證券金融法規…………………………………………………………98
第一款 上市上櫃公司訂定道德行為準則參考範例………………………98
第二款 臺灣期貨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期貨市場不法案件檢舉獎勵辦
法……………………………………………………………………98
第三款 檢舉違法使用公開發行公司股東會委託書案件獎勵辦法………99
第四款 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市場不法案件檢舉獎勵辦
法 …………………………………………………………………100
第五款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市場不法案件檢舉
獎勵辦法 …………………………………………………………100
第六款 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101
第七款 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101
第八款 其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102
第九款 小結 ………………………………………………………………103
第二項 其它命令之規範 ……………………………………………………104
第一款 檢舉違反食品衛生案件獎勵辦法 ………………………………104
第二款 考選部受理妨害考試檢舉辦法 …………………………………104
第三款 使用中汽車排放空氣污染物檢舉及獎勵辦法 …………………104
第四款 檢舉走私進口動植物及其產品獎勵辦法 ………………………105
第五款 檢舉動物用偽藥禁藥及劣藥獎勵辦法 …………………………105
第六款 檢舉違反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案件獎勵辦法 ……………105
第七款 檢舉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給獎辦法 ………………106
第八款 小結 ………………………………………………………………106
第三節 現行法規範之缺失 ……………………………………………………107
第一項 零散的吹哨者保護法制 ……………………………………………107
第二項 勞工法規對吹哨者適用上有所限制 ………………………………107
第三項 相關規範不具強制性 ………………………………………………108
第四項 檢舉獎金制度不具吸引力 …………………………………………108
第五項 證人保護法的保護不足 ……………………………………………108
第一款 適用範圍有限 ……………………………………………………108
第二款 保護措施與執行方式尚不周全 …………………………………109
第三款 檢察官同意權過大對汙點證人之保護埋下隱憂 ………………110
第四款 短期生活安置顯有不足 …………………………………………111
第五款 無法保障勞工對於雇主的報復行為 ……………………………112
第四節 吹哨者面臨的法律風險 ………………………………………………112
第一項 刑事責任 ……………………………………………………………112
第一款 妨害工商秘密罪 …………………………………………………112
第二款 毀謗罪 ……………………………………………………………112
第三款 防害信用罪 ………………………………………………………113
第四款 背信罪 ……………………………………………………………113
第五款 竊盗罪、侵占罪、非法取得電磁紀錄罪 ………………………114
第二項 民事責任 ……………………………………………………………114
第一款 洩漏營業秘密罪 …………………………………………………114
第二款 違反僱傭契約中之保密義務 ……………………………………115
第三款 違反對僱主的忠誠義務 …………………………………………115
第四款 違反工作規則 ……………………………………………………115
第五款 民法妨害名譽之侵權行為 ………………………………………116
第三項 小結 …………………………………………………………………116
第五章 吹哨者保護法立法方向 …………………………………………………118
第一節 立法必要性 ……………………………………………………………118
第一項 促進公益 ……………………………………………………………118
第二項 事前預防與事後協助 ………………………………………………119
第三項 現行法制與風險 ……………………………………………………119
第四項 減少不確定法律風險 ………………………………………………120
第二節 立法方式與方向 ………………………………………………………120
第一項 單一立法或分別立法 ………………………………………………120
第二項 吹哨者保護法制之設計 ……………………………………………121
第一款 吹哨者範圍 ………………………………………………………122
第一目 吹哨者之適格要件 ……………………………………………123
第二目 吹哨者之主觀要件 ……………………………………………125
第二款 吹哨事實範圍 ……………………………………………………126
第三款 吹哨者通報程序 …………………………………………………127
第一目 內部通報優先 …………………………………………………127
第二目 吹哨受理機關 …………………………………………………128
第三目 吹哨程序 ………………………………………………………130
第四款 吹哨者保護措施 …………………………………………………131
第一目 身分保密 ………………………………………………………131
第二目 民刑事責任免除 ………………………………………………132
第三目 個人資料之保密 ………………………………………………132
第五款 吹哨者之救濟 ……………………………………………………133
第一目 救濟措施 ………………………………………………………133
第二目 救濟管道 ………………………………………………………134
第六款 吹哨者之獎勵措施 ………………………………………………134
第七款 報復者之處罰 ……………………………………………………135
第三節 小結 ……………………………………………………………………13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8
第一項「安全」-人民最低限度的期盼 ……………………………………138
第二項 沒有標準的司法判決 ………………………………………………139
第三項 吹還是不吹,一個困難的決定 ……………………………………141
第四項 小結 …………………………………………………………………142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52
附錄 ………………………………………………………………………………159
附錄一 沙賓法(與內部人通報機制有關部份) ……………………………159
附錄二 公益通報者保護法 ……………………………………………………162
附錄三 我國「機關內部不法資訊揭露者保護法」草案 ……………………167
附錄四 台灣近十年的黑心食品列表 …………………………………………174
參考文獻
一、書籍
1.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吳庚(2012),《行政法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二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3.林豐賓(2004),《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
4.懷效鋒(2006),《法院與媒體》,北京:法律出版社。
二、專書論文
1.李淑如(2010),〈公司治理原則之內部組織控制與不法資訊揭露之法制發展〉,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3-65。
2.林良榮(2013),〈犧牲勞工私益喚回社會公益(義)﹖我國勞工內部告發行為之勞資爭議與法律保護〉,收錄於:《公益社會與廉能政府》(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保護法草案研討會論文集),頁319-362。
3.林佳和(2010),〈勞動關係的公益與私益衝突?--從德國勞工忠誠義務的演進軌跡談起〉,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67-108。
4.徐念慈、楊戊龍(2010),〈揭弊 VS 洩密:以國家太空中心個案為例,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83-314。
5.黃宏森(2010),〈政府採購與揭弊保護-以蕭秋德揭弊案為例〉,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41-282。
6.陳宏達(2010),〈保護立法之必要性與實踐〉,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 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15-324。
7.黃銘傑等(2005),《組織內部不法資訊揭露法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8.程挽華、楊戊龍(2010),〈英國、紐西蘭、澳洲(維多利亞省)揭弊保護立法比較〉,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37-164。
9.張清浩(2010),〈從國內勞動法案例看公益揭發保護實務〉,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25-333。
10.簡玉聰(2013),<公益揭發人保護法之立法構造分析>,收錄於:《公益社會與廉能政府》(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保護法草案研討會論文集),頁1-28。
11.簡玉聰(2010),<日本行政與內部通報相關法律問題探討-以公益通報者保護制度為中心>,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03-240。
12.關中(2010),〈行政倫理的重要議題-從保護弊端揭發人談起〉,收錄於:《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公益揭發(揭弊)保護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21。
三、期刊論文
1.王松柏(2012),〈英國法律對於勞工揭露工作所得資訊的規範〉,《玄奘法律學報》,第13期,頁175-260。
2.余致力(2000),〈論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正當角色:黑堡宣言的內涵、定位與啟示〉,《公共行政學報》,第4 期,頁1-30。
3.李智仁、陳一銘(2008),〈建構金融機構內部人通報機制之芻議〉,《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21卷,第3期,頁138-180。
4.李憲佐、顏曉筑(2011),〈公平交易法第26條公共利益之探討〉,《法學新論》,第28期,頁25-54。
5.李曜崇(2008),〈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律師擔當守門員角色之法律布局〉,《法學新論》,第5期,頁120-154。
6.林志潔(2012),〈貪汙犯罪檢舉人之保護與獎勵-以廣義的貪汙共犯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頁136-166。
7.林錦村(2000),〈證人保護法之研究 (上)〉,《軍法專刊》,第45卷,第5期,頁35-41。
8.林錦村(2000),〈論證人保護〉,《法官協會雜誌》,第2卷,第2期,頁107-129。
9.林錦村(2001),〈證人保護〉,《法令月刊》,第52卷,第11期,頁14-20。
10.范立達,〈共生與衝突-檢察官與新聞媒體之關係〉,《檢察新論》,第五期,頁109-129。
11.洪宜和(2004),〈窩裡反證人保護法制之觀察與比較〉,《軍法專刊》,第50卷,第3期,頁20-37。
12.陳一銘(2010),〈論企業內部通報機制〉,《萬國法律》,第170期,頁83-99。
13.郭大維(2013),<沉默未必是金-吹哨者法制之建構與企業不法行為之防範>,《臺灣法學雜誌》,第216期,頁46-61。
14.陳文智(2007),〈試論「吹哨者保護法制」之引進 〉,《全國律師》,第11卷,第6期,頁81-96。
15.陳文智(2009),〈會計師之吹哨義務與責任-兼論英、美兩國相關規範〉,《法學析論》,第六期,頁1-34。
16.陳文智(2006),〈論會計師之資訊揭露機能-以企業舞弊、內部控制缺失之報告義務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30期,頁84-104。
17.黃宏森(2005),〈弊端揭發者(Whistle-blowers)面臨的難題與抉擇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14期,頁39-78。
18.許宗力(1993),〈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憲法與法治國家行政》,頁155。
19.陳俊仁,〈忠誠義務-論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規範〉,《月旦民商法》,第15期,頁34-47。
20.陳俊銘(2010),〈英國石油(BP)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管理省思〉,《商管科技季刊》,第11卷,第3期,頁315-336。
21.陳盈錦,〈檢察官的誡命:檢察官專業倫理建構初探(七)檢察官的吹哨準則〉,《檢協會訊》,第69期,頁10-13。
22.陳慈陽(1997),《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頁97。
23.黃銘傑(2007),〈管窺力霸風暴中所暴露之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問題〉,《月旦財經法雜誌》,第8期,頁1-28。
24.曾宛如(2006),〈監察人v.審計委員會-兼論監察人可否擔任公司律師或法律顧問〉,《月旦民商法》,第12期,頁75-89。
25.張浒、陳剛(2013),〈食品安全中政府監管權力碎片化及其治理策略-以瀋陽「毒豆芽事件」為例〉,頁31-56。
26.楊君仁(2008),<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德國法的觀點〉,《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9期,頁68-96。
27.廖大穎(2013),〈「毒澱粉不是澱粉!」座談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頁275-294。
28.廖元豪(2010),〈邊緣異議者的武器-匿名發表言論之言論自由〉,《釋讀文摘》,第9期,頁116-118。
29.蔡南芳(2009),<吹哨者法制之研究以沙氏法案關於吹哨者工作權保障之規定為核心>,《東吳法學論集》,頁95-127。
30.蔡英欣(2008),〈論公司社會責任之規範模式:以日本法之經驗為例〉,《台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3期,頁189-241。
31.劉靜怡,〈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頁36-46。
32.劉靜怡(2011),〈大法官保護了誰-釋字第689號的初步觀察〉,《月旦法學雜誌》,頁47-61。
33.賴英照(2007),〈從尤努斯到巴菲特-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本土法學》,第93期,頁158-165。
34.謝棋楠(2011),<英美法國家對吹哨者合法爆料行為之認定:評最高法院98年臺上字第1042號判決>,《台灣勞動評論》,第3卷,第1期,頁35-76。
四、學位論文
1.吳文淵(2009),《對直詰問與秘密證人保護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林育可(2009),《勞動領域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規範準則與國內法之實踐-以日本法為例》,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意玟(2011),《我國公司治理與吹哨者保護》,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4.陳一銘(2007),《內部人通報機制之建構與公司治理-以勞工通報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5.紀文勝(2004),《刑事訴訟程序中證人保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6.黃宏森(2007),《弊端揭發行為的因素與影響:以能力分班、檢察一體、生技園區開發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7.黃家芃(2010),《公司會計人員之執業法律風險管理》,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8.黃美欣(2005),《稽核人員倫理取向與舞弊者情緒操弄手段對舉發行為影響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9.黃聖(2009),《資訊公開於我國公司治理之再定位-以定期性財務資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魏敏慈(2006),《情緒干擾情境下倫理準則對內部稽核人員倫理決策影響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五、網頁文章
1.陳信行(2009),勞工法庭復興明代奴婢制度,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7601(最後瀏覽日04/05/2014)。
2.王毅丰(2010),司法院?貪腐院?勞團要求重審不公判決,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3899(最後瀏覽日04/05/2014)。
3.張清浩(2010),從國內勞動法案例看公益揭發保護實務,
http://www.lex.idv.tw/?p=1836(最後瀏覽日04/05/2014)。
4.政府無能、黑心猖獗,勞陣、職安連線:應建立揭弊者(吹哨者)保護,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6236。(最後瀏覽日04/20/2014)。
5.黃天如,大統食用油事件發生,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_ylt=A8tUwYsjf3BT23IAMlNr1gt.;_ylu=X3oDMTFrYjEzY2g1BHNlYwNzYwRzbGsDdGV4dARpdANzaG9ydGN1dF9rbm93bGVkZ2UEbXBvcwMwBGdwb3MDMTQ-?qid=1013110503975(最後瀏覽日04/20/2014)。
6.商業周刊,優生活,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362(最後瀏覽日04/20/2014)。
7.蘋果日報:臥底,踢爆,毒餐盒流市面,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814/35220479/(最後瀏覽日04/20/2014)。
8.CSRone永續報告平台,http://www.csronereporting.com/report.php?report=294#.U3h5u-9Zp99(最後瀏覽日04/20/2014)。
9.從「日月光事件」看台灣企業社會責任,http://hk.huaxia.com/tslj/jjsp/2013/12/3677550.html(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0.格物,日月光K7廠廢水污染事件所引發的省思,http://www.peoplenews.tw/news/dcbdcc79-f838-4ff5-b7db-4623fa3c12b7(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1. CSRone如果還有明年,日月光的永續報告書該寫甚麼?
http://blog.csrone.com.tw/?p=2167(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2.李志超,食油危機一觸即發,http://www.lizhiqi.com(最後瀏覽日02/10/2014)。
13.許永欽,吹哨子通風報信,http://law.moeasmea.gov.tw/modules.php?name=Content&pa=showpage&pid=1000(最後瀏覽日:05/20/2014)。
14.維基百科,2011年台灣塑化劑事件,http://zh.wikipedia.org/zh-tw/2011%E5%B9%B4%E5%8F%B0%E7%81%A3%E5%A1%91%E5%8C%96%E5%8A%91%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5.維基百科,2013年台灣毒澱粉事件,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3%E5%B9%B4%E5%8F%B0%E7%81%A3%E6%AF%92%E6%BE%B1%E7%B2%89%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6.維基百科,胖達人,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3%96%E9%81%94%E4%BA%BA(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7.維基百科,2013年台灣食用油造假事件,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3%E5%B9%B4%E5%8F%B0%E6%B9%BE%E9%BB%91%E5%BF%83%E9%A3%9F%E7%94%A8%E6%B2%B9%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8.維基百科,日月光半導體,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88%E5%85%89%E5%8D%8A%E5%B0%8E%E9%AB%94(最後瀏覽日04/20/2014)。
19.維基百科,2013年日月光廢水污染事件,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3%E5%B9%B4%E6%97%A5%E6%9C%88%E5%85%89%E5%BB%A2%E6%B0%B4%E6%B1%A1%E6%9F%93%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04/20/2014)。
20.台灣證劵交易所,上市上櫃公司訂定道德行為準則參考範例,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G0100282(最後瀏覽日05/28/2014)。
21.臺灣證劵交易所,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all&Lcode=G0100259(最後瀏覽日:05/28/2014)。
22.臺灣期貨交易所,臺灣期貨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期貨市場不法案件檢舉獎勵辦法,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G0101397(最後瀏覽日05/30/2014)。。
23.臺灣期貨交易所,檢舉違法使用公開發行公司股東會委託書案件獎勵辦法,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G0100220(最後瀏覽日05/30/2014)。
24.臺灣期貨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市場不法案件檢舉獎勵辦法,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G0100599(最後瀏覽日05/30/2014)。
25.臺灣期貨交易所,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市場不法案件檢舉獎勵辦法,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G0100795(最後瀏覽日05/30/2014)。
26.臺灣期貨交易所,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實務守則,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all&Lcode=G0100600(最後瀏覽日05/30/2014)。
27.臺灣期貨交易所,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http://www.selaw.com.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all&Lcode=G0100259(最後瀏覽日05/30/2014)。
六、英文文獻
1.Aaron Wildvasky, Speak Truth to Power: The Art and Craft of Policy Analysis.(Boston: Little Brown,1979)
2.Robert G. Vaughn,“America’s First Comprehensive Statute Protecting Corporate Whistleblowers”, 57 Admin. L. Rve.1 ,2005。
3.Laurence S. Moy, Linda A. Neilan, "Whistleblower Claims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1556 PLI/Corp 451, 2006。
4.Se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 available at http://fl1.findlaw.com/news.findlaw.com/hdocs/docs/gwbush/sarbanesoxley072302.pdf(最後瀏覽日04/30/2014)。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內部人通報機制之建構與公司治理-以勞工通報為中心
2.
弊端揭發行為的因素與影響:以能力分班、檢察一體、生技園區開發案為例
3.
我國公司治理與吹哨者保護
4.
稽核人員倫理取向與舞弊者情緒操弄手段對舉發行為影響之探討
5.
情緒干擾情境下倫理準則對內部稽核人員倫理決策影響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
6.
刑事訴訟程序中證人保護之研究
7.
對質詰問與秘密證人保護之研究
8.
資訊公開於我國公司治理之再定位-以定期性財務資訊為中心-
9.
台灣內部人通報之勞工保護法制探討
10.
公司會計人員之執業法律風險管理
11.
企業舞弊偵防與營業秘密保護相關法制之研究
12.
公民見證之初探性研究-以318太陽花運動為例
13.
國中學生食品衛生安全素養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
14.
情報人員揭弊行為與情報工作法洩密罪之研究
15.
1998年以來政府處理食品安全與犯罪的態度演變
1.
1.王松柏(2012),〈英國法律對於勞工揭露工作所得資訊的規範〉,《玄奘法律學報》,第13期,頁175-260。
2.
1.王松柏(2012),〈英國法律對於勞工揭露工作所得資訊的規範〉,《玄奘法律學報》,第13期,頁175-260。
3.
3.李智仁、陳一銘(2008),〈建構金融機構內部人通報機制之芻議〉,《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21卷,第3期,頁138-180。
4.
3.李智仁、陳一銘(2008),〈建構金融機構內部人通報機制之芻議〉,《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21卷,第3期,頁138-180。
5.
4.李憲佐、顏曉筑(2011),〈公平交易法第26條公共利益之探討〉,《法學新論》,第28期,頁25-54。
6.
4.李憲佐、顏曉筑(2011),〈公平交易法第26條公共利益之探討〉,《法學新論》,第28期,頁25-54。
7.
5.李曜崇(2008),〈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律師擔當守門員角色之法律布局〉,《法學新論》,第5期,頁120-154。
8.
5.李曜崇(2008),〈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律師擔當守門員角色之法律布局〉,《法學新論》,第5期,頁120-154。
9.
6.林志潔(2012),〈貪汙犯罪檢舉人之保護與獎勵-以廣義的貪汙共犯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頁136-166。
10.
6.林志潔(2012),〈貪汙犯罪檢舉人之保護與獎勵-以廣義的貪汙共犯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頁136-166。
11.
7.林錦村(2000),〈證人保護法之研究 (上)〉,《軍法專刊》,第45卷,第5期,頁35-41。
12.
7.林錦村(2000),〈證人保護法之研究 (上)〉,《軍法專刊》,第45卷,第5期,頁35-41。
13.
8.林錦村(2000),〈論證人保護〉,《法官協會雜誌》,第2卷,第2期,頁107-129。
14.
8.林錦村(2000),〈論證人保護〉,《法官協會雜誌》,第2卷,第2期,頁107-129。
15.
9.林錦村(2001),〈證人保護〉,《法令月刊》,第52卷,第11期,頁14-20。
1.
我國公司治理與吹哨者保護
2.
正義的發聲者 : 「吹哨者」
3.
以財經犯罪預防角度看 吹哨者保護之研究
4.
論銀行業公司治理 -以吹哨者制度為中心
5.
吹哨者法制之研究─以會計師財務報告簽證業務之吹哨機制為中心
6.
對企業舞弊之私人舉發制度-以吹哨者保護法為中心
7.
論吹哨者保護制度之建構
8.
請別叫我「爪耙子」:臺灣吹哨者的故事
9.
內部人通報機制之建構與公司治理-以勞工通報為中心
10.
公司不法資訊揭露與隱私保護-以吹哨者為中心
11.
從吹哨者法制論內線交易防止制度的再設計
12.
臺灣證券市場內部揭弊及保護吹哨者制度之研究
13.
台灣內部人通報之勞工保護法制探討
14.
資本市場檢舉制度與吹哨者保護制度之研究
15.
勞工吹哨者保護法制之比較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