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5: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味珍
研究生(外文):Wei Chen Hung
論文名稱:不同的閱讀後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態度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After Reading the Different Activities of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Attitude
指導教授:蘇伊文蘇伊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wen Su
口試委員:許建崑彭妮絲
口試委員(外文):Jiandun XuDennis P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閱讀理解閱讀態度閱讀後小組討論閱讀後書寫心得單
外文關鍵詞:Reading ComprehensionReading AttitudeGroup Disscussion After readingWriting Review after Read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閱讀後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態度的影響,其次,探討「閱讀後小組討論活動」與「閱讀後書寫心得單活動」實施的反應,最後,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施閱讀後活動的具體建議。

本研究以三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1組,進行「閱讀後小組討論活動」;一班為實驗2組,進行「閱讀後書寫心得單活動」;一班為控制組,閱讀後不進行其他活動。整個實驗為期十週,實驗組每週進行一次80分鐘的閱讀後活動。三組學生於實驗前,均需接受「閱讀理解測驗一」、「閱讀態度問卷」做為前測,於實驗結束後,再接受「閱讀理解測驗二」與「閱讀態度問卷」做為後測。實驗結果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研究假設。此外,以學生回饋問卷、研究者省思札記,進行質的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閱讀後小組討論活動」與「閱讀後書寫心得單活動」能顯著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接受「閱讀後小組討論活動」的學生與「閱讀後書寫心得單活動」的學生其閱讀理解能力並無顯著差異。
三、接受「閱讀後小組討論活動」、「閱讀後書寫心得單活動」的二組實驗組學生與「閱讀後不進行其他活動」的控制組學生其閱讀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四、「閱讀後小組討論活動」使學童獲得多方面的學習經驗。

研究者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教學者實施閱讀後活動及日後研究者參考。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nsequ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post-reading activiti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reading attitude for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The effects of “Group Disscussion after Reading” and “Writing review after Reading” will be discussed simultaneously. Finally, The recommendations on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s were made.

We taked three classes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as samples, one experimental group 1, for " Group Disscussion after Reading "; one experimental group 2, for "writing review after reading "; class for control group without any post-activity.

This study stayed for 10 weeks, 80 minutes post-reading activities everyweek on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2. All three groups accepted a pretest of “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1” and “Questionaire of Reading Attitude”, in the end, all groups should attend the post-tes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2” and “Questionnaire of Reading Attitude” aga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one-way ANCOVA, while the qualitative data is to analyza the asked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of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o enhanc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impactfully, " Group Disscussion after Reading " and "Writing Review after Reading” are efficacious.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stinc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group 2 on reading compresension ability.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stinc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1、2 and
control group on reading attitude.
(4) Students will build up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variety through " After reading group discussion activiti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essentiality of post-reading activit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五節 研究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活動…………………………………………………………11
第二節 閱讀討論活動……………………………………………………15
第三節 閱讀理解…………………………………………………………33
第四節 閱讀態度…………………………………………………………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67
第四節 實驗書目…………………………………………………………77
第五節 研究程序…………………………………………………………79
第六節 教學設計…………………………………………………………81
第七節 資料處理…………………………………………………………8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量的分析…………………………………………………………87
第二節 從質的觀察分析學童在閱讀理解的表現……………………100
第三節 實驗組回饋問卷之整理分析…………………………………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建議……………………………………………………………13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39
二、 西文部分…………………………………………………………149

附錄
附錄一 閱讀理解測驗一………………………………………………154
附錄二 閱讀理解測驗二………………………………………………157
附錄三 兒童閱讀態度問卷……………………………………………160
附錄四 實驗1組閱讀後討論活動教學流程…………………………161
附錄五 學生回饋問卷…………………………………………………172
附錄六 實驗書目簡介…………………………………………………174

表目次
表2-1 討論的功能…………………………………………………………24
表2-2 討論教學活動的相關研究…………………………………………28
表2-3 閱讀態度現況調查研究……………………………………………55
表2-4 教學法介入對閱讀態度的影響……………………………………57
表2-5 閱讀態度與其他因素相關性研究…………………………………58
表2-6 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61
表3-1 研究設計模式………………………………………………………63
表3-2 研究對象各組人數…………………………………………………66
表3-3 閱讀理解測驗一試題信度分析結果………………………………69
表3-4 閱讀理解測驗一問答題題目分析表………………………………71
表3-5 閱讀理解測二試題信度分析結果…………………………………72
表3-6 閱讀理解測二問答題題目分析……………………………………73
表3-7 閱讀態度問卷試題信度分析結果…………………………………76
表3-8 實驗書目一覽表……………………………………………………78
表4-1 三組學生在「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分數之平均數及標準差…88
表4-2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88
表4-3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89
表4-4 調整後的平均數……………………………………………………89
表4-5 共變數分析的事後多重比較表……………………………………90
表4-6 三組學生在前測選擇題閱讀理解層次作答表現…………………93
表4-7 三組學生在後測選擇題閱讀理解層次作答表現…………………93
表4-8 三組學生在前測問答題閱讀理解層次作答表現…………………94
表4-9 三組學生在後測問答題閱讀理解層次作答表現…………………95
表4-10 三組學童在前後測試題閱讀理解層次每人平均得分表………95
表4-11 三組學生在「閱讀態度問卷」前後測分數之平均數及標準差96
表4-12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97
表4-13 調整後的平均數…………………………………………………97
表4-14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97
表4-15 兩組實驗每週閱讀課外讀物時數統計表………………………121
表4-16 兩組實驗每週閱讀課外讀物數量統計表………………………122
表4-17 閱讀後小組討論之優點統計表…………………………………122
表4-18 閱讀後小組討論之缺點統計表…………………………………123
表4-19 喜歡與不喜歡閱讀後小組討論理由統計表……………………124
表4-20 實施閱讀後小組討論活動學生收穫統計表……………………125
表4-21 閱讀後書寫心得單之優點統計表………………………………127
表4-22 閱讀後書寫心得單之缺點統計表………………………………128
表4-23 喜歡與不喜歡閱讀後書寫心得單理由統計表…………………129
表4-24 實施閱讀後書寫心得單活動學生收穫統計表…………………130

圖目次
圖2-1 由下而上閱讀歷程模式……………………………………………34
圖2-2 由上而下閱讀歷程模式……………………………………………35
圖2-3 Rumelhart的交互閱讀歷程模式…………………………………37
圖2-4 閱讀之循環模式……………………………………………………38
圖3-1 研究架構圖…………………………………………………………65
圖3-2 研究實施流程圖……………………………………………………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實務運作手冊。台北市:爾雅。
王怡卉(2005)。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態度與閱讀能力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昌煥(2003)。談心得寫作。翰林文苑天地,17。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hle.com.tw
王文科、王智宏(2007)。教育研究法:研究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王珩、周碧香、施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楊裕貿、劉君王告、魏聰祺、蘇伊文等合著(2008)。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頁220-251。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策劃、編著(2008)。閱讀,動起來--借鏡國際成功經驗.看見孩子微笑閱讀。台北市:天下。
古秀梅(2004)。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行為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古艷麗 (2006)。活動式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HCT5625013。
李祖壽(1980)。教學原理與教法。台北:大洋。
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沈佳蓉(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態度、家庭文化資源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英長(1996)。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高雄:復文。
吳明隆編著(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縣:知城圖書。
谷瑞勉(譯)(2004)。Linda B.Gambrell & Janice F.Almasi主編。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台北市:心理。
林清山 (譯) (1991)。Richard E. Mayer 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6)。討論教學的技巧,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見瑩(2002)。高雄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課外讀物閱讀情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0NPTT1576022。 
林美鐘(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0NPTT1576053。
林蓉敏(2003)。書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3NKNU0332001。
林憲治(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與閱讀態度對於寫作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玫伶(2005)。閱讀心得寫作王:教你寫閱讀心得。台北縣:康軒。
林美淑 (2006)。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五年級教學實施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5NHCT5625002。
林玉庭(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公共圖書館利用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6NCHU5447006。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台北市:天衛文化。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馬行誼(1997)。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現象分析—班級小組討論教學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胡鍊輝(2001)。教孩子輕鬆閱讀。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祝佩貞(2003)。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83-119。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洪月女(譯)(1998)。Ken Goodman著。談閱讀。台北:心理。
洪婉莉(2002)。國小推動閱讀運動之研究--以台東縣立馬蘭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洪蘭(2006)。良書亦友。台北市:遠流。
唐鑫(2008)。學習,從閱讀開始。台北縣板橋市:宏道文化。
翁聰慧(2004)。學童閱讀活動及其家庭兒童圖書消費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翁麗鵑(2006)。教師朗讀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5NKNU5332079。 
陳秀珠(2002)。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以「兩性平權」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佳音(2004)。線上閱讀討論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素惠(2005)。閱讀討論應用於國小寫作教學成效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佳慧 (2008)。教室中的閱讀樂章--以六年級閱讀策略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7NHCT5625013。
莊佩玲(2002)。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莊佳芹(2007)。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淑玫(1999)。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慧貞(譯)(2001)。艾登.錢伯斯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市:天衛文化。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惠玲(2007)。探討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以「文學圈」在國小六年級閱讀討論活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年PIRLS資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張新仁(2002)。討論的技巧。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張新仁等合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1999)。開放教育總動員:25本童書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天衛文化。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縣新店市:三之三文化。
張全正(2003)。建構式重組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連翠茉(編)(2001)。歡喜閱讀。台北市:遠流。
黃光雄主編(1991)。教學理論。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政傑主編(1998)。翱翔於教改的天空。台北市:漢文書店。
黃堯香(2007)。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與其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照成(2002)。國小學童閱讀討論教學及其主題詮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湯惠珍(2007)。大量閱讀與識字及閱讀之相關研究~以花蓮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6NHLT5576001。
鹿谷(譯) (2006)。樋口裕一著。笨蛋!問題在閱讀!臺北縣新店市:世茂。
黃美玲(2003)。電子童書介面圖像設計及其對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2CYCU5317005。
楊淑純(2004)。國小六年級實施文學閱讀與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萬瓊月(2002)。國小學生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 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隻研究------以龍峰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廖麗芳(2008)。花蓮縣焦點三百學校五年級學童閱讀活動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6NTCTC205001。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 著(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市:天下。
劉桂燕(2007)。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逸青(2004)。說來聽聽─教室中的閱讀討論。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蔡宜容(譯)(2001)。艾登.錢伯斯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台北市:天衛文化。
蔡嘉仁(2003)。閱讀討論兒童小說中的死亡描述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死亡概念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國小教師在職進語文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淑媖(2006)。從聽故事到閱讀。台北市:信誼。
蔡淑玲(2006)。國小學童家庭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5NCYU5658043。
蔡政勳(2007)。父母對國民小學學童閱讀之態度與學童閱讀行為、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惠文(2007)。網路讀書會結合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苑玲(2002)。當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及師生反應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6,285-308。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金美(2008)。閱讀與寫作。高雄市:麗文文化。
羅彥文(1995)。國中學生國文閱讀學習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慶文(1995)。閱讀態度與理解關係之探討。研習資訊,12(6),34-38頁。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二、西文部分
Alexander, J. E., & Heathington, B.E.(1998).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Glenview, IL:Scott,Foresman & Co.
Alexander,J. E.,& Heathington, B.E.(1988).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Glenview, IL:Scott,Foresman & Co.
Barchers, S.I. (1998). Teaching reading from process to practice.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urns,Paul C.,Roc,Betty D.,& Ross,Elinor P.(1999).Teaching Reading in Today’s Elementary Schools.Boston,N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Clark, L.H.& Starr, I.S.(1996).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Dillon,J.T.(1994).Discussion in classroo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Evans,S.S.,Evans,W.H.,& Mercer,C.D.(1986).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Inc..
Flavell,J.H.(1979).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American Psychologist,34(10),906-911.
Frey,N.(2006).How to Build Great Reader.Teaching Pre K-8,36(7),1.
Gall, M. D. & Gillet, M.(1981).”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Theory into Practic, 19(2).
Gagn’e,E.D.(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Boston,MA: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all M. D. (1987). Discussion methods , in M.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xforn: Perqamon.
Gambrell,L.B.(1996).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50(1),14-25.
Gettys, C. M. & Fowler, F.(1996).The relationship of academic and recreational reading attitudes school wide: A beginning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2568)
Heilman,A.,Blair,T.,& Ruplev,W.(1994).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ading.Columbus, Ohio:Merrill.
Jewell, T. A. & Pratt, D.(1999).Literature discussions in the primary grades:Childern’s thoughtful discourse about books and what teachers can do to make it happen. The Reading Teacher,52(8),842-851.
Kintsch, W.(1986).Learning form text.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3(2),87-108.
Lesley,M. M.& Linda B.G.(1996).Literature-Based Reading Instruction.New York:Stenhouse Publishers.
Lehman,B.A. & Scharer P.L.(1996).Reading alone,talking together:The role of discussion in developing Literary awareness.The Reading Teacher,50(1),26-35.
Mathewson,G. C.(1994).Model of attitude influence upon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In R.B. Ruddell, M. R. Ruddell, & H.Singer(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pp.1131-1161).Newark, Del.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Pearson,P.D.,& Johnson,D.D.(1978).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
Palincsar,A.S.,& Brown,A.L.(1984).P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117-175.
Robinson,F.P.(1964).Effective study.N.Y.:Harper & Row.
Rumelhart,D.E.(1985).Toward an interactiove model of reading.In H.Singer & R.B.Ruddell(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4th ed),864-894,Neward,Pleawar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osenblatt,L.M.(1994).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Robert B.Ruddell,M.R.Ruddell, & Singer Harry.(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Reading(4th ed.,1057-1092).Newark,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eutzel,D.R.,& Cooter,R.B.Jr(1996).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From basals to boods(2nd ed.)
Stauffer,R.G.(1969).Teaching reading as a Thinking Process.N.Y.:Harper& Row.
Stauffer, R. G.(1980).The language-experienc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NY:Harper & Row.
Smith,E.E.,Adams,N.,& Schorr,K.(1978).Fact retrieval and the paradox of interference.Cognitive Psychology,10,468-474.
Samuels,S.J.& Kamil,M.L.(1984). Model of the reading process. In P. D.Pearson, R.Barr, M.L.Kamil, & P. Mosenthal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pp.185-224).N.Y.Longman.
Smith, M.C.(1990).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attitude development from child to adulthood.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83,215-219.
Sutherland,Z.& Arbuthnot,M.H.(1996).Children and Books(7th ed.).Illinois: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