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4 1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運喜
研究生(外文):Huang, Yunshi
論文名稱: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The Sangha System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王吉林王吉林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7
畢業學年度:8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
中文關鍵詞:僧伽制度佛教僧侶
外文關鍵詞:Sangha systemBuddhismMon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5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提要
本論文涵蓋時間為從安史之亂至會昌法難,為期約九十年間佛教僧伽制度
(僧團)之變化,因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變化極為快速時期,佛教亦不例
外。若能釐清此期僧團之變化,對日後會昌法難的發生,以及佛學義理與
儒學思想會通、宋代理學淵源等研究助益甚大。全文共七章及結論,其大
綱如下:第一章:〈緒論〉,共分二節,對主題架構作概略性敘述,並追
述印度佛教僧伽制度的建立與特質。第二章:〈安史之亂前後的僧伽制度
〉,共分三節。敘述佛教傳入後我國僧伽制度的建立與演變,唐玄宗的宗
教政策,安史之亂對中晚唐佛教的影響。第三章:〈主要僧團的地域分布
〉,共分三節。探討安史之亂前後主要僧團在各地的消長,配合宗派興衰
及人、地環境生態等空間因素,分析本期宗派佛教發展趨勢。第四章:〈
僧團的內部結構〉,共分四節。敘述傳統僧團的內部結構、叢林制度建立
的背景、禪宗僧團組織及運作情形、比丘尼僧團的建立與特質。第五章:
〈唐代的僧政管理與政教關係〉,共分三節。說明唐代的僧官制度、僧團
律令在政治層面中所屬地位,國法與戒律之兩難及調適問題,上層社會的
政教關係。第六章:〈僧團的教育制度〉,共分三節。從寺院教育特質看
僧侶的義學教育、世學教育、社會教育、參學行腳等,說明佛教與社會文
化的關係。第七章:〈僧團的社會功能〉,共分三節。以僧團所從事的社
會福利事業,以及與社會各階層關係,彰顯佛教之外顯功能。結論:針對
上述各章節歸納重點及關連性作為論文總結。
封面
提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六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七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結論
參考書目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