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提要 本論文涵蓋時間為從安史之亂至會昌法難,為期約九十年間佛教僧伽制度 (僧團)之變化,因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變化極為快速時期,佛教亦不例 外。若能釐清此期僧團之變化,對日後會昌法難的發生,以及佛學義理與 儒學思想會通、宋代理學淵源等研究助益甚大。全文共七章及結論,其大 綱如下:第一章:〈緒論〉,共分二節,對主題架構作概略性敘述,並追 述印度佛教僧伽制度的建立與特質。第二章:〈安史之亂前後的僧伽制度 〉,共分三節。敘述佛教傳入後我國僧伽制度的建立與演變,唐玄宗的宗 教政策,安史之亂對中晚唐佛教的影響。第三章:〈主要僧團的地域分布 〉,共分三節。探討安史之亂前後主要僧團在各地的消長,配合宗派興衰 及人、地環境生態等空間因素,分析本期宗派佛教發展趨勢。第四章:〈 僧團的內部結構〉,共分四節。敘述傳統僧團的內部結構、叢林制度建立 的背景、禪宗僧團組織及運作情形、比丘尼僧團的建立與特質。第五章: 〈唐代的僧政管理與政教關係〉,共分三節。說明唐代的僧官制度、僧團 律令在政治層面中所屬地位,國法與戒律之兩難及調適問題,上層社會的 政教關係。第六章:〈僧團的教育制度〉,共分三節。從寺院教育特質看 僧侶的義學教育、世學教育、社會教育、參學行腳等,說明佛教與社會文 化的關係。第七章:〈僧團的社會功能〉,共分三節。以僧團所從事的社 會福利事業,以及與社會各階層關係,彰顯佛教之外顯功能。結論:針對 上述各章節歸納重點及關連性作為論文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