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4 1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鳳
研究生(外文):TAN BEE HONG
論文名稱:馬來西亞新世代華人對華文教育態度之研究:以獨中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ttitudes of the Younger-generation Chinese Malaysian toward Chinese Education: the Case of Students in “Du Zhong”
指導教授:李美賢李美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Mei-Hs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東南亞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獨立中學
外文關鍵詞:MalaysiaChinese EducationChines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7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之獨特,是因為他除了屬於「教育」課題之外,同時也是在客觀環境的逼迫而被視為是一個爭取民族權益,訴求公平的社會運動,亦反射馬來西亞華人民族主義運動的軌跡;換言之,華文教育議題長久以來牽引大馬華人的文化/身分認同與國家認同。華文教育的存續,過去也成了大馬華人「民族存亡」的標誌。然而,華教與大馬華人的民族情義節,在新世代的華人身上是否有什麼樣的變化,這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建國以來,國家從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在1980-90年代國家歷經快速工業化與高度經濟發展。在這一時代成長的華校高中生,依據Inglehart(1977)的論點,相較於上一代,在社會變遷過程涵化了新的價值體系。本研究試圖在社會變遷帶來價值體系替換的脈絡下,以現今就讀於獨中的華校高中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其接受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動機與態度。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n Malaysia was viewed an important symbol signify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a Chinese Malaysian’s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education was validly applied to examine Chinese Malaysian’s cultural/national identity. However, are these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are still valid if we particularly look at the younger-generation Chinese Malaysian?
With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Malaysian society has transformed from a traditional agrarian society to an industrialized state since 1970s. For those grew up in “modern” time and had less experience of poverty than their predecessors, they might acquire a very different value system/world view than the older generation did (Inglehart, 1977).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th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se students’ views toward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y are currently involved.
目次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設形成………………………………………………………10
第一節 世代差異……………………………………………………………………10
第二節 族群/文化邊界……………………………………………………………14
第三節 民族主義……………………………………………………………………16
第四節 族群文化認同………………………………………………………………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 26
第二節 概念化操作…………………………………………………………………29
第三節 研究方法……………………………………………………………………30
第四節 研究過程……………………………………………………………………32
第五節 研究倫理……………………………………………………………………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34
第五章 結論…………………………………………………………………………54

參考文獻 …………………………………………………………………………58
壹、 中文部分………………………………………………………………………58
貳、 西文部分………………………………………………………………………64
參、 網絡資源………………………………………………………………………66

附件一︰華文獨中建議書………………………………………………………… 67
附件二︰華文獨中成立年表以及分佈圖………………………………………… 68
附件三︰問卷……………………………………………………………………… 70
表次
表2.1 2001-2008年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非華裔人數…………………… 15
表3.1 各州獨中間數表………………………………………………………… 27
表4.1 接受問卷調查者的基本資料…………………………………………… 35
表4.2 接受問卷調查者的家庭基本資料……………………………………… 36
表4.3 進入獨中的決定權次數分配表………………………………………… 37
表4.4 進入獨中就學的第一優先選擇因素與區域次數分配表……………… 38
表4.5 各校獨中生選擇進入獨中的主要因素………………………………… 40
表4.6 新世代獨中生的中華文化和華人意識………………………………… 41
表4.7 新世代獨中生的中華文化和華人認同與決定權交叉表……………… 42
表4.8 各校獨中生中華文化與華人認同……………………………………… 43
表4.9 新世代獨中生的中華文化和華人認同以地區分類…………………… 45
表4.10 新世代獨中生對傳統節慶的認識………………………………………47
表4.11 在校課外活動與中華文華和華人文化有無相關………………………48
表4.12 新世代獨中生參與文化活動之動機……………………………………49
表4.13 新世代獨中生對於獨中訓練在日後的滿意度(非中華文化因素)…50
表4.14 新世代獨中生對於獨中訓練在日後的滿意度(理性計算)與決定
權交叉表………………………………………………………………………… 50
表4.15 新世代獨中生對獨中訓練在日後的滿意度︰傳統與非傳統華教區…51
表4.16 問卷填答者父母親中學及中學以下受教育的教育源流………………5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小曼(陳再藩)(1993)《繭》吉隆坡︰千秋事業社。
于曉等譯(2005)《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原著韋伯(1920)。左岸文化出
版。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
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11-74。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王瑞國(2003)〈大馬華社堅持華文教育的主要依據〉。《華教導報》,董教總
會訊52期。原本刊登於《海外華文教育》,〈論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廈門大學海外華文教育研究所出版。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香港:商務印書館。
王賡武(2009)〈越洋尋求空間:中國的移民〉。《華人研究國際學報》創刊號:
1-49。
王叢桂(1993)〈三個世代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
2:206-250。
王叢桂(2002)〈影響工作價值觀傳遞之因素:男性中小企業主及一般職業工作
者子女之比較〉。《應用心理研究》14:117-150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99)《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
古鴻廷(1998)〈英屬馬來亞聯合邦華文教育〉,《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
51-73。
古鴻廷(1998)〈戰後馬來亞地區華文教育之研究〉」,《東南亞季刊》3(2):
53-74。
古鴻廷(2001)馬來亞地區華文獨立中學發展之研究,發表於2001年台灣
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古鴻廷(2003)《 教 育 與 認 同:馬 來 西 亞 華 文 中 學 教 育 之 研 究 (1945-2000)》。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古鴻廷、曹淑瑤(2005)戰後馬來西亞地區閩南人與華文教育之發展,發表於2005
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南投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安煥然(2007)華教精神與華文教育。2007年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與國家進展
學術研討會。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社研究中心與綠野集團聯合主辦。
朱浤源(1995)〈東南亞華人教育發展之我見:兼論『台北學校』的設立〉《東南
亞華人教育論文集》朱浤源主編。屏師院出版。頁577-607。
李天錫(2000)〈北美洲華文教育的歷程及其特點〉《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
4:64-70。
李愛玲(2007)〈獨中教育問題的教育學思考〉《馬來西亞華文教育》7:22-29。
李美賢(2007)書評:〈新馬印華人──族群關係與國家建構〉《亞洲文化》31:
248-252
李盈慧(1995)〈五四運動與英屬馬來亞華文教育〉第六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
討會,台北。
李嘉郁(2001)〈談談北美地區新型中文學校的社會功能〉《八桂僑刊》4︰7-
10。
李寶鑽(200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吳維湘(2003)〈肩負民族教育使命邁向2000年〉《探索.思辨.展望──1992年華文獨中董事交流資料滙編》董總。頁53-59。
吳建成(1999)《第三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華文獨中教育改革」。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心。頁15-30。
宋哲湘(1957)《教總33年》。「獨立年馬華教育概述」。教總。頁410。
宋國誠(1997)《認識社會》台灣書店。
何啟良(1999)「歷史的呼喚、文化的感召──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史的啟示」。《話
說華教》。教總。頁19。
何國忠(2002)《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
究中心。
何國忠(2006)〈馬來西亞華文作家的文華憂患意識〉,《南洋問題研究》3(127):
46-56。
沈慕羽(199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奮鬥史篇〉,《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朱浤
源主編。屏師院出版。頁1-9。
沈慕羽(1996)〈為請求重訂合理與平等之教育政策—尊重華人語文教育地位備忘錄(手稿)〉,收錄於《石在火不滅》。教總。頁7。
肖煒蘅(1999)當代美國華文教育淺析。八桂僑史(季刊),3(43)︰35-40。
林連玉(1988)《風雨十八年》上集。吉隆坡︰林連玉基金委員會。
林連玉(1988)《風雨十八年》下集。吉隆坡︰林連玉基金委員會。
林水檺(1995)《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朱浤源主編。屏師院出版。頁333-346。
林水檺(1998)〈獨立前的華文教育〉,收錄於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
主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吉隆坡。
林開忠(1999)《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
坡︰華社研究中心。
林晃昇(1987)發表於教總主辦「華小問題研討會」特輯工作報告之五「教育政
策與華文小學」。
林國安(2004)〈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目標 研究〉《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董總出版。2:6-19。
周聿峨(1995)《東南亞華文教育》。廣州: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周聿峨,張樹利(2004)〈美國大陸系中文學校的現狀與前景〉《東南亞縱橫》
12︰92-96
周聿峨,張樹利(2005)〈新移民與美國華文教育〉《東南亞縱橫》6︰61-64
柯嘉遜(1991)《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董教總教育中心。
姚新光主編(2001)《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節資料集》,吉隆坡︰華總全國華團文
化諮詢委員會
胡勇(2003)《文化的鄉愁—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化認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砂拉越董聯會(1993)〈砂拉越詩巫省華文獨中董聯會對1992年全國獨中董事交流會主題:『邁向公元二千年的馬來西亞華文獨中的辦學策略、辦學方針和辦學目標』的意見〉。《探索.思辨.展望—1992年華文獨中董事交流資料滙編》
董總。頁66-68。
莫順生(2000)《馬來西亞史,1400-1999》。吉隆坡。
莫泰熙(2004)〈英文教育回流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挑戰〉《華教導報》董總出
版。54︰11
郭全強(199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展望〉《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朱浤源
主編。屏師院出版。頁229-313。
高偉濃,楊晶(2004)〈二戰後歐洲華文教育的歷史與前景初探〉《暨南大學華
文學院學報》2︰1-6。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
教總(1987)《教總33年》。「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林連玉主席在教
總工委會議上的講話」。頁448-449。
章志誠(2003)〈歐洲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八桂僑刊》1︰21-28。
章志誠(2004)〈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海外精英——記西班牙馬德里中文學校〉《八
桂僑刊》。2︰16-18。
黃文斌(2007)〈華人與國家文化建設︰以全國華團文化節為例案研究(1984-
2005)〉。2007年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與國家進展學術研討會。馬來西
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社研究中心與綠野集團聯合主辦。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
黃磊(2003)〈澳大利亞華文教育之現狀〉《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8-12。
黃錦樹(2006)〈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34(8)︰175-192。
梁霞,張應龍(2005)〈加拿大華文教育的現狀分析〉《廣西社會科學》12(126)︰
194-196
陳美萍(2007)〈大馬華人與馬來人-族群邊界政策化的塑造〉《馬來西亞華人
研究學刊》10:1-17。
許文榮(2004)〈馬來西亞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華文文學〉《南方喧嘩》1:21-32。
許德發(2006)〈民間體制與集體記憶—國家權力邊緣下的馬華文化傳承〉《馬
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9:1-18。
雪蘭莪中華會堂(1986)《馬來西亞全國華團聯合宣言》,吉隆坡:雪蘭莪中華會
堂。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張應龍(1999)〈論馬來西亞華文獨中在東南亞華文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二
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董總。頁135-139。
張瑞豐(2005)變遷社會中價值觀的代間差異之研究----以一個台北市立
高中為例。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
葉玉賢(2008)馬來西亞華人中國認同之研究—以尊孔獨立中學為研究域。博
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葉新田(1993)〈馬來西亞華教發展邁向公元二千年(摘要報告)〉《探索.思辨.展
望—1992年華文獨中董事交流資料滙編》。董總。頁40-44。
董總(1991)《今日獨中之一︰西馬卅七間獨中》。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資
訊局編輯。
董總(1991)《今日獨中之二︰沙巴九間獨中》。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資訊
局編輯。
董總(1991)《今日獨中之三︰砂勞越十四間獨中》。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
資訊局編輯。
董總(1999)《1999年董教總母語教育宣言》。董總。
董總(2003)《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運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184 年簡史
(1819-2003)》。 董總。
劉泳才(1993)〈面相21世紀華文獨中課程規劃工作營報告〉《探索.思辨.展
望—1992年華文獨中董事交流資料滙編》。董總。頁35-39
劉香倫(2007)《吉蘭丹唐人坡甲必丹》。吉隆坡,大將出版。
鄭良樹(1995)〈論大馬華文教育的落地生根〉《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朱
浤源主編。屏師院出版。頁373-384。
鄭良樹(1998)《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吉隆坡︰1998)
鄭良樹(1999)《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二分冊(吉隆坡︰1999)
鄭良樹(2001)《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三分冊(吉隆坡︰2001)
鄭良樹(2003)《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四分冊(吉隆坡︰2003)
鍾偉前主編(2004)《董總50年特刊》加影:董總。頁513-514
韓方明(2000)〈海外華人三重性及其作用〉《南洋學報》55︰61-73。
顏清煌(1991)《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譚天星(1996)〈變異與繼承-談從「華僑文化到華人文化」的發展〉《華僑華
人歷史研究》1︰14-19。
蘇新鋈(2004)〈五十年代新、馬華文中學文化意識的類別、性質與貢獻〉《南洋
學報》57/58︰66-99。
霹靂董聯會(1993)〈課題(1):獨中發展策略、辦學方針、辦學目標及課程規劃〉
《探索.思辨.展望—1992年華文獨中董事交流資料滙編》。董總。頁47-52。

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B.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Anderson,Kay J., 1987.“The Idea of Chinatown: The Power of Place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Making of a Racial Categor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77(4)︰580-598
Barth,F. 1998.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Berlin, I. 1991. The Bent Twig: on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Against theCurrent: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ls, ed. by Henry Hard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 Amy L. 2001.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stitutions on
Chinese Overseas Acculturation: The Case of Malaysia.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411-440.
Hugo, G. 1995 . “Migration between Australia and Britain: past and present”, in
Lowe, D.(ed.), 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Australia and Britain, Bureau
of Immigration. Multicultural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London: Sir Robert
Menzies Centre for Australian Studies, Institute of Commonwealth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pp. 7-29.
Means, Gordon P.1975. Malaysia. in Robert N. Kearney (ed.), Politics and
Modernization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Pp.153-214
Paul R. Abramson, Ronald Inglehart,. 1992. “Generation Replacement and Value
Change in Eight West European Societ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2)︰183-228.
Purcell, V. 1948. The Chinese in Malay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nald Inglehart,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nald Inglehart,1981. “Post-Materialism in an Environment of Insecurit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5(4)︰880-900.
Ronald Inglehart,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aterialism: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hamsulA.B. 1999. “Identity Contestation in Malaysia: A Comparative Commentary
on ‘Malayness’ and ‘Chineseness’”, Akademika 55, UKM Press.
Tan Chee Beng. 1987.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in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laysian Studies 5(1): 99-119
Tan, Kevin. 2003. “DJZ Forum: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have its place in Malaysia.
‘The close-door forum Diversity Strengthen Culture’”. Organized by Dong Jiao Zong. DJZ News Issue 1.
Tilman, Robert O. 1964. Bureaucratic Transition in Malaya. 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Timothy,John D. 1999. A study of Chinese-Malaysian students’ choice to attend
a private college, American University transfer program. Ph.D. Dissertation.

Wang, Gung-wu,1988.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Jennifer W.Cushman and Wang Gungwu (eds.),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Yeok Kim.Yew 1982. Educati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A
Survey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 in Urban Peninsular Malaysia. Ph.D. Dissertation.

叁、網路資源︰
黃進發,〈傳統敵人消失,華教茫然內鬥──林連玉忌辰省思華教運動三〉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8381.html
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莫泰熙,〈英文教育回流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挑戰〉
http://www.djz.edu.my/hjdaobao/hj.php?id=79&period=54
2004獨中高三學生升學概況
http://www.djz.edu.my/kecheng/duzongjiaoyu/2006/09/shengxuegaikuang.htm
2001-2008 年全國華文獨立中學非華裔學生人數
http://web.jiaozong.org.my/doc/2009/rnr/shuju/2009duzhongshuju.pdf
吉蘭丹中華中學官方網頁
http://www.chhskel.edu.my/index.ph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