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10: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婉琳
研究生(外文):Liao Wan-Lin
論文名稱:蛻變在【浮生若夢】-身體詮釋歷程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Life Is a Dreamlike Illusion”-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Dancing Body.
指導教授:詹佳惠詹佳惠引用關係張思菁張思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 Chia-HuiChang Szu-Ching
口試委員:吳素芬陳書芸
口試委員(外文):Wu Su-FenChen Su-Yun
口試日期:2015-05-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浮生若夢身體詮釋現代舞
外文關鍵詞:Life Is a Dreamlike IllusionInterpretations of Dancing BodyModern D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針對畢業製作【浮生若夢】進行身體詮釋歷程與製作過程之回顧與探討,主要以筆者演出的三首舞碼《我是廖婉琳》、《Girls at Play》、《遺失的天堂》為分析對象,論述其身體歷程、詮釋方法以及參與經驗。第一章「緒論」,主要回溯筆者在游移考慮後重新回歸舞蹈表演的過程,引領出畢業製作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演出形式與文獻探討」,討論現代舞的起源與發展,肢體訓練與身體符號尋找的過程,及表演與角色詮釋相關理論,如高行健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對於表演的相關論述。第三章為「製作歷程與演出內容」,敘述演出發想從無到有的的過程,以及演出內容介紹。第四章「表演身體分析與角色詮釋歷程」,討論各舞碼的排練過程,探討詮釋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並論述對舞蹈身體之反思;最終章「結論」,則針對展演帶給筆者虛實的收穫與改變進行結語。此論文記錄筆者在【浮生若夢】籌備到演出之間身心的蛻變與心得,希望藉此與同在這一條路上的舞者分享。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graduation production “Life Is a Dreamlike Illusion” and expounds on review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dance. The main goal is to extensively discusses the dance movement, the interpreting methods, and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of the three dances that the author performed - “I am Liao, Wan-Lin”, “The Girls at Play “, and “Lost Paradise”.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s an account of the author’s return to dance performance after reconsider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graduation p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Performance Form and Literature Review”,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ance, o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proper training and body symbols, and on the performance theories of role interpretation and performance, such as those of Hsing-Chien Kao and Constantin Stanislavsky. The third chapter, “Production Process and Content”, is a narrative on the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content of the dances.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nalys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Dancing Body”, examines the rehearsal proces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and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on her dancing body. The final chapter, "Conclusion", is a summary of the improvements and the changes that the author has gained from this production “Life Is Only an Illusion” in the hope of sharing her experience with dancers who are on the same journey.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演出製作動機 1
第二節 演出製作目的 6
第三節 演出製作主題架構 7
第四節 演出製作範圍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演出形式與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從現代舞到後現代舞蹈 12
第二節 即興舞蹈與身體觀 20
第三節 表演與角色詮釋 23
第三章 製作歷程與演出內容 30
第一節 製作歷程 30
第二節 演出內容 35
第三節 演出工作歷程 39
第四章 表演身體分析與角色詮釋歷程 44
第一節 《我是廖婉琳》 44
第二節 《Girls at Play》 59
第三節 《遺失的天堂》 67
第五章 結論 79
第一節 似夢若夢的蛻變 79
第二節 繼續拾撿的未來 83
參考文獻 84
附錄一【浮生若夢-文宣品】 86
附錄二【浮生若夢-演出劇照】 106
附錄三【浮生若夢-展演DVD】 110


參考文獻
平 心(2013)。舞蹈表演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平 珩主編、張中煖等合著(2008)。舞蹈欣賞。臺北市:三民。
朱立人(主編)(1994)。舞蹈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維倫(2013)。《來與往》-解構舞碼,洞悉自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表演創作組,未出版,臺北市。
吳怡瑩(1996)探討「接觸即興」在臺灣之演變-以《古名伸舞團》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舞蹈組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亞婷等合著(1997)。為世界起舞:碧娜‧鮑許Pina Bausch。臺北市:中正文化。
林亞婷(譯)(2008)。編創舞蹈與編舞者”-編舞一詞的由來與演變(FosterLeighSusan)。藝術評論,18,1-25。
汪 迎(2010)。談舞蹈形體教學中心裡暗示的運用。遼寧高職學報,12(3),81-83。
高行健(2001)。沒有主義。臺北市:聯經。
耿一偉(譯)(2015)。空的空間(BrookPeter)。臺北市:中正文化。
張玉玲(2014年12月5日)。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193/?index=1
楊淑菁(2008)。舞蹈的創作與肢體運用。藝術學報:表演類(革新版),82,189-205。
趙容芳(2010)對學生舞蹈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大舞臺,2010(11),181-181。
歐建平(譯)(1996)。舞蹈概論(約翰‧馬丁)。臺北市:洪葉文化。
歐建平(譯)(1997)。舞蹈審美說(MichaelJamesFriedman)。臺北市:洪葉文化。
歐建平(1997)。舞蹈名人錄。臺北市:洪葉文化。
歐建平(2008)。向舞者致敬:世界頂尖舞團之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郭亮廷(譯)(2014)。疊韻(Jean-Luc Nancy MathildeMonnier)。臺北市: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大雁文化發行。
陳佳穂(譯)(2011)。演員的挑戰(HagenUta)。臺北市:書林。
陳瓊花(2008)。藝術欣賞。臺北市:三民。
謝杰樺(2007)。謝杰樺•自画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淑美(2010)。當代歐洲新舞蹈─表演:反舞蹈、非身體。臺北市:黑眼睛文化。
羅慶成(2002)。一個臺灣舞者的身體故事:一段與肉體之間的糾葛愛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威嘉(2012年9月)。每個地方都有屬於祂獨有的聲音--環境劇場:創作驫舞劇場《繼承者》之分享。美育,189,26-31。
嚴長壽(2008)。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臺北市:寶瓶文化。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臺北市:唐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