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尤志弘(2008)。九年一貫課程之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能力及其錯誤類型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王淑芬(2004)。兒童的分數概念研究: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個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王瑞慶(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分數加減法問題的解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何森曜(2004)。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分數加減法擬題及分數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呂玉琴(1991a)。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 12),10-15。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呂玉琴(1995)。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概念處理。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84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2011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naerResource/study/218/index.htm
呂玉琴(1996)。國小教師的分數知識。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9,427-460。李光榮(1997)。國小兒童正整數乘除概念之研究:一個國小四年級兒童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彥典(2008) 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知識結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端明(1997)。「分數詞」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天麒(2009)。國小四、五年級分數運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61-196。林原宏、許芳郡(2007)。基於S-P表和次序理論為基礎的試題階層結構圖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加法概念的探討。2007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2007.09.22)。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
南一出版社(2009)。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九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出版社(2010)。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九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淑怡(1995)。加減問題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台北縣:作者。
莊大慶(2007)。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許天維、易正明(2001)。從單位化的觀點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運算概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511-S-142-013)。
許孝全(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加法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靜姿(1997)。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靜姿(1999)。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中師數理學報,2(2),125-145彭海燕(1998)。國小學生等值分數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政雄(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國榮(2003)。網路化模糊取向的分數減法概念診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甯自強(1992)。兒童的『整數詞』意義。第八屆科學教育年會,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257。
甯自強(1993a)。單位量的變換(一)~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之友,34(1),27-34。甯自強(1993b)。分數的啟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4(3),45-51。
甯自強(1993c)。經驗、察覺、及瞭解在課程中的意義~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論文發表於國小數理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市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甯自強(1995)。五個區分對數與計算教材設計的影響。見周筱亭主編: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專輯(頁63-90)。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甯自強(1997a):量的子分割(二)~真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4),33-39。
甯自強(1997b)。量的子分割(三)~等值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5),36-40。
甯自強(1998a)。涂景翰的數概念。科學教育學刊,6,255-269。甯自強(1998b)。顏淑茹的數概念。國民教育學報,4,231-264。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詹婉華(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241-263。劉世能(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潘菱芳(譯)(2001)。皮亞傑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台北:光佑文化。(Rosemary Peterson & Victoria Felton Collins)
蔡正利(2008)。分數減法概念診斷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啟芳(2005)。兒童的分數概念研究: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個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顏淑如、易正明、林原宏(2007)。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知識結構。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7.12.13-15)。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燕巢校區。
龐嘉芬(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與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貳、外文部分
Behr, M. J., Harel, G., Post, T. R., & Lesh, R. (1992). Rational number,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96-333). New York: Macmillan.
Behr, M. J., & Post, T. R. (1988).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R. Post (Ed.),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 (pp.190-231).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unting, R. P. (1986). Rachel’s schemes for constructing fraction knowledg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7, 49-66.
Kieren T. E. (1983). Partitioning, equival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number ideas. In M.Zweny, T. Green, T. Kilpatrick, H. Pollak, & M. Suydom (Eds). Proceeding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p. 506-508). Boston: Brikhuiser.
Mack, N. K.(1995).Confounding whole-number and fraction concepts when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6, 422-441.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i, Y. J., & Zhou, Y. D. (2005).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action and rational numbers: The origin and implications of whole number bia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0(1), 27-52.
Ning, T. C. (1992). Children’s meaning of fractional number Word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 conception of geometry . New York: Basic book.
Steffe, L. P. (1990). On the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R. B. Davis, C. A. Ma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tudies in Mathematics ( pp.167-184). Reston, VA:NCTM.
Tatsuoka, K. K. (1984). Analysis of errors in frac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atusoka, K. K. (1987).Validation of cognitive sensitivity for item response curv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4, 23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