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17: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佩珊
研究生(外文):Tsai, Peishan
論文名稱:國小五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加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5th graders' performance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denominators.
指導教授:謝闓如謝闓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 Kaiju
口試委員:李心儀易正明謝闓如
口試日期:2011-07-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異分母分數分數加法分數減法分數加減法
外文關鍵詞:fraction with different denominatorsfraction subtractionfraction addition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5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旨在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概念,以了解學童在各類分母間的情境之表現情形。本研究採取質量並行的方式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用紙筆測驗,自行編製問卷進行資料蒐集,第二階段則以「半結構性晤談(semi-structed interview)」對六位學童進行訪談,以了解學童在此單元解題錯誤類型時的想法,找出學生學習此單元的問題。研究結果經過分析之後,得到以下結果:
一、根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問題中,在「分母是互質關係」的計算題與應用題表現有差異存在,在「分母有大於2的公因數」的計算題與應用題表現無顯著差異。
二、學童在分母為整數倍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題型中,較能由題目找出通分後的分母,而不需要經過計算。
三、學童在兩分數的分母是互質關係的異分母分數加法題型中,學童只知道程序性知識短(短除法的計算方式),卻缺乏陳述性知識(不知道短除法求出的意義)。題目若是稍加變化,學童則會因此算錯,且無法自行檢驗自己作法過程的錯誤進行修改,或是有其他解法。
四、學童在兩分數的分母非倍數與互質關係,但是兩分數的分母有大於2的公因數的異分母分數加法加法題型中,會直覺的將兩分母互乘找出通分後的分母,即使數字較大也依舊如此計算。
五、無論是在異分母分數加法或減法,或是在哪一種概念題型中,學童因為無法分辨哪種概念使用哪種解題方式較容易,因此皆直接將兩分母相乘作為通分後的分母,即使數字較大也不影響作答。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5th graders’ concept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denominator combination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First, a self-constructed paper-and-pencil test was given to all participants. Six students were chosen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based on their responses on the tes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fractions with prime denominators for both algorism calculations and word problem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on denominators with factors that were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2.
2. When one denominator is the multiply of the other, students could find the common denominator easier by reading the problems, without any calculation.
3. When dealing with the prime denominators, students only use the algorism (short division) to find the common denominator, but did not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or concept of the algorism. Students could not check/find their process/errors if the problems were twisted from the example.
4. In the addition problems that two dominators had common factors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2, students will multiplied two dominators directly as the common one, even with large numbers.
5. Some students could not distinguish what methods were suitable for which problems. They multiplied two denominators together as the common one 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數概念的本質 5
第二節 有理數與分數的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分數教材分析 22
第四節 分數概念與異分母分數運算錯誤類型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步驟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學童在計算題與應用題的解題表現 45
第二節 個案探討在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解題表現 52
第三節 個案探討在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解題表現 61
第四節 討論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1
壹、中文部分 81
貳、外文部分 85
附錄 87
附錄一 施測說明 87
附錄二 晤談大綱題目初稿 88
附錄三 晤談大綱題目修改稿 93
附錄四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預試試題 98
附錄五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正式施測試題 102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 106
【A生訪談逐字搞】 106
【B生訪談逐字搞】 114
【C生訪談逐字搞】 121
【D生訪談逐字搞】 129
【E生訪談逐字搞】 137
【F生訪談逐字搞】 146
表目錄
表2-2-1 學者對於分數的意義 14
表2-2-2 兒童分數詞的意義 21
表2-3-1 分數教材之分析 24
表3-1-1 各題型的概念與題數分布 38
表3-3-1 九年一貫數學科領域課程之五年級分年細目內容 40
表3-3-2 預試資料難度的分析 42
表4-1-1 全體學童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第一大題計算題作答表現 46
表4-1-2 全體學童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第二大題應用題作答表現 46
表4-1-3 全體學童在兩分數的分母為倍數關係作答情形 47
表4-1-4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各概念之單一樣本t檢定摘要表 47
表4-1-5 全體學童在兩分數的分母是互質關係作答情形 48
表4-1-6 全體學童在兩分數分母有大於2的公因數作答情形 49
表4-1-7 全體學童在兩分數的分母為倍數關係作答情形 50
表4-1-8 全體學童在兩分數的分母是互質關係作答情形 50
表4-1-9 全體學童在兩分數分母有大於2的公因數作答情形 51
圖目錄
圖3-1-1 研究流程 36
圖4-2-1 學童A在加法概念一作答內容 52
圖4-2-2 學童A在加法概念一計算過程 53
圖4-2-3 學童F在加法概念一作答內容 54
圖4-2-4 學童A在加法概念二作答內容 55
圖4-2-5 學童A在加法概念二計算過程 55
圖4-2-6 學童A在加法概念二計算過程 56
圖4-2-7 學童B在加法概念二作答內容 57
圖4-2-8 學童C在加法概念三作答內容 59
圖4-2-9 學童C在加法概念三計算過程 59
圖4-2-10 學童D在加法概念三做答內容 60
圖4-3-1 學童F在減法概念一作答內容 62
圖4-3-2 學童B在減法概念一作答內容 63
圖4-3-3 學童A在減法概念二作答內容 64
圖4-3-4 學童A在減法概念二計算過程 64
圖4-3-5 學童A在減法概念二計算過程 65
圖4-3-6 學童B在減法概念二作答內容 66
圖4-3-7 學童B在減法概念二計算過程 66
圖4-3-8 學童A在減法概念三作答內容 68
圖4-3-9 學童B在減法概念三作答內容 70
圖4-3-10 學童E在減法概念三作答內容 71


壹、中文部分
尤志弘(2008)。九年一貫課程之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能力及其錯誤類型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淑芬(2004)。兒童的分數概念研究: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個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瑞慶(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分數加減法問題的解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何森曜(2004)。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分數加減法擬題及分數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呂玉琴(1991a)。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 12),10-15。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
呂玉琴(1995)。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概念處理。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84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2011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naerResource/study/218/index.htm
呂玉琴(1996)。國小教師的分數知識。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9,427-460。
李光榮(1997)。國小兒童正整數乘除概念之研究:一個國小四年級兒童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彥典(2008) 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知識結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端明(1997)。「分數詞」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天麒(2009)。國小四、五年級分數運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61-196。
林原宏、許芳郡(2007)。基於S-P表和次序理論為基礎的試題階層結構圖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加法概念的探討。2007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2007.09.22)。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
南一出版社(2009)。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九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出版社(2010)。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九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淑怡(1995)。加減問題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台北縣:作者。
莊大慶(2007)。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天維、易正明(2001)。從單位化的觀點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運算概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511-S-142-013)。
許孝全(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加法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靜姿(1997)。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靜姿(1999)。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中師數理學報,2(2),125-145
彭海燕(1998)。國小學生等值分數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政雄(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國榮(2003)。網路化模糊取向的分數減法概念診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甯自強(1992)。兒童的『整數詞』意義。第八屆科學教育年會,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257。
甯自強(1993a)。單位量的變換(一)~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之友,34(1),27-34。
甯自強(1993b)。分數的啟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4(3),45-51。
甯自強(1993c)。經驗、察覺、及瞭解在課程中的意義~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論文發表於國小數理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市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甯自強(1995)。五個區分對數與計算教材設計的影響。見周筱亭主編: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專輯(頁63-90)。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甯自強(1997a):量的子分割(二)~真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4),33-39。
甯自強(1997b)。量的子分割(三)~等值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5),36-40。
甯自強(1998a)。涂景翰的數概念。科學教育學刊,6,255-269。
甯自強(1998b)。顏淑茹的數概念。國民教育學報,4,231-264。
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詹婉華(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241-263。
劉世能(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潘菱芳(譯)(2001)。皮亞傑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台北:光佑文化。(Rosemary Peterson & Victoria Felton Collins)
蔡正利(2008)。分數減法概念診斷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啟芳(2005)。兒童的分數概念研究: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個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顏淑如、易正明、林原宏(2007)。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知識結構。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7.12.13-15)。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燕巢校區。
龐嘉芬(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與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貳、外文部分
Behr, M. J., Harel, G., Post, T. R., & Lesh, R. (1992). Rational number,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96-333). New York: Macmillan.
Behr, M. J., & Post, T. R. (1988).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R. Post (Ed.),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 (pp.190-231).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unting, R. P. (1986). Rachel’s schemes for constructing fraction knowledg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7, 49-66.
Kieren T. E. (1983). Partitioning, equival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number ideas. In M.Zweny, T. Green, T. Kilpatrick, H. Pollak, & M. Suydom (Eds). Proceeding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p. 506-508). Boston: Brikhuiser.
Mack, N. K.(1995).Confounding whole-number and fraction concepts when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6, 422-441.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i, Y. J., & Zhou, Y. D. (2005).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action and rational numbers: The origin and implications of whole number bia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0(1), 27-52.
Ning, T. C. (1992). Children’s meaning of fractional number Word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 conception of geometry . New York: Basic book.
Steffe, L. P. (1990). On the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R. B. Davis, C. A. Ma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tudies in Mathematics ( pp.167-184). Reston, VA:NCTM.
Tatsuoka, K. K. (1984). Analysis of errors in frac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atusoka, K. K. (1987).Validation of cognitive sensitivity for item response curv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4, 233-24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241-263。
2. 甯自強(1998b)。顏淑茹的數概念。國民教育學報,4,231-264。
3. 甯自強(1998a)。涂景翰的數概念。科學教育學刊,6,255-269。
4. 甯自強(1993c)。經驗、察覺、及瞭解在課程中的意義~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論文發表於國小數理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市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5. 甯自強(1993a)。單位量的變換(一)~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之友,34(1),27-34。
6. 陳靜姿(1999)。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中師數理學報,2(2),125-145
7. 陳靜姿(1997)。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8.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61-196。
9.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10.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
11. 呂玉琴(1996)。國小教師的分數知識。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9,427-460。
12.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 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