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文文獻
Bulter, Judith(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Bourdieu, Pierre(1998)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of Taste.
Calhoun, Cheshire(1997)同女出走。張娟芬譯。台北市:女書文化。
Featherstone, M.(1991)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Goffman, Erving.(1971)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England: Penguin Books.
Lazer, William.(1963)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S. Greyser(Ed.).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Pp.196-197.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Mills, C. Wright.(1996)社會學的想像。張君玫、劉鈐佑譯。台北市:巨流。
Ritzer, George.(1995) 社會學理論。馬康莊、陳信木譯。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遠流發行。
Sobel, M. E.(1981)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 Definitions, Analy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melser, Neil J.(1995)社會學。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台北市:桂冠。
Woolf, Virginia.(1999)自己的房間。張秀亞譯。台北:天培。
(二)中文文獻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台北市:允晨。
汪成華。(1984)黑色蕾絲。台北:號角出版社。
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秀瑾。(2002)傅科和布爾迪厄身體觀之比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再會傅科研討會』,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
吳美枝。(2004)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 -迌T」女同志社群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邱珍瑤。(2004)消費空間與同志身份之研究 以彩虹社區活動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欣億。(2003)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的性慾認同空間策略。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姜亦慧 主編。(1995)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縣中和市:碩人出版。
紀大偉 主編。(1997)酷兒啟示錄:當代台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
紅水鮮、紀小尾、糖蛋饃。(1997)小小酷兒百科。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頁27-62。台北市:元尊文化。
南方朔。(1997)語言是我們的居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孫瑞穗。(1996)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0年代以來台北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居住處境與經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袁筱嫒。(2004)學生宿舍中之領域性與私密性相關行為研究-以中原大學良善宿舍為例。國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殷寶寧。(1999)「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高穎超、許雯娟、楊斐如、劉倩華。(2005)性、性欲特質與同志空間。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環境期末報告。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市:聯合文學。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台北市:聯合文學。
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市:唐山。頁4-16。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畢恆達。(1997)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 :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公司。
畢恆達。(1998)開放彩虹國度—同性戀空間在哪裡?。《張老師月刊》。52期。黃少華。(2002)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蘭州大學出版社。
楊雅雯。(2003)跨越:校園生活、情慾流動與進出同/異性戀的女人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彥寧。(2000)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207-244。
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頁225。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市:女書文化。
劉亮雅。(1997)歐美現代小說裡的男同志慾望。聯合文學,148:51-55。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 --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賴正哲。(1997)在公司上班 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兆佳。(2003)運動場上的彩虹足跡:以女同志球聚與「雷斯盃」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和著。(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市:巨流。
簡家欣。(1997a)九零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思與言,35(1):145-209。簡家欣。(1997b)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