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5 0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怡欣
研究生(外文):Liu,Yi-Hsin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王如哲王如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Ru-Jer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致遠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知識分享創新教學
外文關鍵詞:Knowledge SharingInnovative Instructionknowledgedat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3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關係。探討的項目包括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現況;分析在不同背景變項下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創新教學的差異;瞭解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台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採「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概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所得資料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皮爾遜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等分析。將研究結果歸納成結論,並據以提出研究建議。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之現況具有中上
二、 國小教師在創新教學之現況具有中上
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現況不同
四、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創新教學現況不同
五、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六、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各層面中,以知識分享內容與知識分享行為對創新教學最具解釋力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論,對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提出若干現況改進之具體建議,期能提供國小教師在進行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及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行政鼓勵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時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ction between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subjects we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nan Ci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for this study. “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as designed as the instrument. Descriptive statistic,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below:
1.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as found at upper medium level.
2.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as found at upper medium level.
3.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aried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4. The status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aried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6. In terms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content and the behavior of knowledge sharing wer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to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offer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i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師知識分享之概念與意涵 9
第二節 教師創新教學之概念與意涵 35
第三節 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現況分析 7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現況的差異分析 8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差異分析 96
第四節 探討國小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相關情形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 (2001)。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市:五南。
王如哲 (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秋錳 (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振鴻 (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史美奐 (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4)。優質學校經營策略。精緻教育:台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台北:北市教育局。
李仁芳 (1990)。管理心靈。台北:商略印書館。
李咏吟 (2003a)。多元智慧教法。載於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著),新教學實習手冊,271-294。台北:心理。
李咏吟 (2003b)。問題教學法。載於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著),新教學實習手冊,195-220。台北:心理。
何宜蓁 (2001)。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TAM 觀點。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畏、易家詳譯 (2001),Joseph Alois Schumpeter原著。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景氣循環的考察(原著為1934年出版)。臺北市:貓頭鷹。
吳有順 (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思華 (2002)。從製造臺灣走向知識臺灣--「創意、創新與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力量。創業創新育成,5,7-9。
吳思華 (2005)。知識經濟要以創新為引擎。天下雜誌,2005(9),40。
吳清山 (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 (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 (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 (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曉川 (2003)。論教師創新教育能力的培養。2007年11 月26 日,取自:http://www.edu.cn/20011225/3015207.shtml
吳淑容 (2001),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吳靖國 (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毓琳、張明輝 (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載於國立東華大學(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37-64。
林生傳 (2003)。知識經濟社會的知識人之特質與教學相應創新之懷徳術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1,5-27。
林奕民 (2002)。創新教學-從教師專業倫理出發。中等教育,53(4),36-49。
林海清 (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元照。
林偉文 (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基源 (民90)。大學對知識經濟的體認與預應。2007年11月22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0/fm-r-090-016.htm
林進材 (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惠真 (2001)。課程與教學創新的方向--九年一貫創新課程:教與學。台北市: 國際村。
林義屏 (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瑞璇 (2004)。知識經濟與教學創新。中等教育,55(5),162-165。
洪儒瑤 (2000)。台灣企業知識管理應用現況及其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志麟 (2002)。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發表於澳門大學主辦,二十一世紀教師的專業成長學術研討會。
高博銓 (1999)。提升知識管理以提升學校效能。師友,383,29-32。
高博銓 (2003)。知識經濟與教學革新。課程與教學季刊,6(2),49-68。
郭明德 (2003)。知識經濟時代—學校組織的因應策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2,61-86。
陳明溥 (1998)。創新推廣理論與資訊教育推展。臺灣教育,572, 2-10。
陳美玉 (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
陳美玉 (2003)。創造思考教學法。載於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著),新教學實習手冊,221-270。台北:心理。
陳雅玲 (2004)。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龍安、朱湘吉 (1993)。創造與生活。空大。
陳龍安 (2000)。創造思考教學,載於毛連塭、郭有趜、陳龍安、林幸台(著),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張世忠 (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玉文譯 (2000)。哈佛商業評論:知識管理。台北:天下。
張玉成 (2001)。創造思考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上之應用。2007年12 月15 日。取自:http://tea.ntptc.edu.tw/~ycc32/創造應用1.doc
張玉成 (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張君強 (1999)。專業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會計事務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 (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張寶誠 (2002)。再談創新。能力雜誌,558,12-13。
黃銘廷 (2002)。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博聲 (1998)。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瓊容 (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單文經 (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曾志朗 (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專題報告。2007年12月23日,取自台北市教育入口網:http://www.tp.edu.tw/teacher/lens_03.jsp
游家政 (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179-209。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志禹 (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小學階段。台北:教育部。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 (2000)。影響科技與資訊產業人員創意發展的因素之量表編製。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2),39-63。
楊子江、王美音譯 (1997),I. Nonaka & H. Takeuchi 原著(1995)。創新求勝。台北:遠流。
楊深坑、劉文惠 (1993)。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4),頁1-15。
楊朝祥 (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教育資料與研究,41,13-18。
廖春文 (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載於東華大學主辦,「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劉京偉譯(2000),Arthe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原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市:商周。
劉權瑩 (1999)。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 與台灣IBM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慧梅 (2004)。數位學習融入創新教學之設計與應用—以Hyperbook系統與國小數學領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仁隆 (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文山 (2003)。迎接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新思維。教師之友,44(2),74-80。
樓永堅 (2004)。迎接創新時代。政大EMBA4/26典範創新發表會講稿,民2007年12月27 日,取自
http://www.emba.nccu.edu.tw/memory/activity/20030426_1.htm
歐用生 (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蕭英勵 (2003)。教師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角色。研習資訊,20(5),68-73。
蕭富峰、李田樹譯 (2002)。創新與創業精神。台北市:臉譜出版。
鍾欣男 (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運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顏素霞 (1993)。結業實習生實習困擾之省思。國教天地,98,頁44-50。
羅文基、施文玲 (2003)。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新境界。資訊與教育雜誌,94,82-87。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357-377.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10, 123-16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 view Press.
Butt, R.L. & Raymond, D. (1988). Arguments for using qualitative approaches in understanding teacher thinking:The case for biography.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7(1), 62-93.
Calderhead (1996). Teachers:Beliefs and knowledge. In D.C. Berliner & R.C. Calfee. (Eds.). (1996).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Y: Macmillan, 709-725.
Cousins, J.B., Ross, J.A. & Maynes, F.J. (1992). Teacher-teacher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 use. ERIC ED 348361.
Csikszentmihalyi, M.(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313-338.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enport, T.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scisco: Jossey-Bass.
Gates, B. (1998). 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Using a Digital Nervous System. New York:Warner Books, Inc.
Guilford, J. P. (1967). Creativit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3-13.
Hargreaves, A. & Fullan, M.G. (Eds.).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NY: Teacher Colledge, Columbia University, Cassell.
Johnston, R(1998).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forms of knowledge: A Review. Canberra: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Little, J.W. (1982). Norms of collegiality and experimentation: Workplace conditions of school suc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3), 325-349.
Little, J.W. (1990). The persistence of privacy: Autonomy and initiativ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lation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4), 509-536.
Kathryn, M. B. & Abhishek S., (2002). 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Vol. 7, (3), 37-48.
Maley, D. (1978). The industrial arts teacher’s handbook. Boston: Allyn & Bacon.
Maynard Reynold, C.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New York: Pergamon.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 242-266.
Nonaka, I. & Takeuchi, H.(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Perkins, D.N. (1986). Thinking fram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May), 4-10.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rsonal Education.
Schumpeter, J.A. (1943).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oston, MA: Harvard.
Senge.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Nov., 17-18.
Starko, A. J. (2000).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in the Curious Delight. NJ: LEA.
Sternberg, R.J., & Lubart, T. I. (1995). Def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 Press.
S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 7(3), 263-268.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 in business contexts: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 143-157.
Wilson, C. (2000). Developing and disseminating teacher knowledg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0(3), 301-3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明溥 (1998)。創新推廣理論與資訊教育推展。臺灣教育,572, 2-10。
2. 郭明德 (2003)。知識經濟時代—學校組織的因應策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2,61-86。
3. 高博銓 (2003)。知識經濟與教學革新。課程與教學季刊,6(2),49-68。
4. 林生傳 (2003)。知識經濟社會的知識人之特質與教學相應創新之懷徳術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1,5-27。
5. 吳思華 (2005)。知識經濟要以創新為引擎。天下雜誌,2005(9),40。
6. 吳思華 (2002)。從製造臺灣走向知識臺灣--「創意、創新與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力量。創業創新育成,5,7-9。
7. 史美奐 (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8. 張明輝 (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9. 楊深坑、劉文惠 (1993)。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4),頁1-15。
10. 楊朝祥 (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教育資料與研究,41,13-18。
11. 蔡文山 (2003)。迎接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新思維。教師之友,44(2),74-80。
12. 蕭英勵 (2003)。教師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角色。研習資訊,20(5),68-73。
13. 顏素霞 (1993)。結業實習生實習困擾之省思。國教天地,98,頁44-50。
14. 羅文基、施文玲 (2003)。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新境界。資訊與教育雜誌,94,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