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 Arattano and P. Grattoni, “Using a fixed video camera to measure debris-flow surface velocity”,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bris-flow hazards mitigation, pp.273-281, 2000.
[2]R. Genevois, A. Galgaro and P.R. Tecca, “Image analysis for debris flow properties estimation”, Phys. Chem. Earth(C), Vol.26, No.9, pp.623-631, 2001.
[3]http://debris.swcb.gov.tw,“土石流防災教育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4]小池秀之,“土石流監視観測システムの設置事例”,土石流警戒避難システム検討会,2004。
[5]山越隆雄,“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bris-flow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a ground vibration sensor”,土石流警戒避難システム検討会,2004。
[6]日坂 勲,“日本の土石流監視観測機器の現況”,土石流警戒避難システム検討会資料,2004。
[7]吳成柯、戴善榮、程湘君、雲立實編譯,“數位影像處理”,儒林圖書有限公司,2001。
[8]吳榮峰,“大尺度質點影像量測法之應用-分析水面流場”,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9]李明靜,“河川表面流速與流量非接觸式量測方法之發展及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10]李璟芳,“機械視覺應用於土石流監測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術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1]李璟芳、張守陽、林志平,“紅外線熱影像應用於土石流監測之可行性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Vol.35,No.3,pp.261-274,2004。[12]周天穎,“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與實務”,儒林圖書有限公司,2001。
[13]柯雅卿,“通用型影像量測系統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14]張守陽、黃榮堂、李璟芳,“機械視覺應用於土石流監測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Vol.36,No.1,pp.1-18,2005。[15]莊淑欣,“應用影像特徵於土石流事件判釋之研究-以神木觀測站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6]連國珍,“數位影像處理”,儒林圖書有限公司,2000。
[17]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土石流現地資訊蒐集暨觀測示範站維護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
[18]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行動式土石流觀測站雛型建置科技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
[19]游繁結,“認識土石流專題“,科學知識,Vol.48,No.1,pp.7-14,1998。
[20]詹錢登,“土石流概論”,科技圖書公司,2000。
[21]詹錢登,“土石流概論”,93年國中小教師水土保持專業成長與宣導成果發表會,2004。
[22]劉格非、李欣輯,“地聲探測器特性之初步研究”,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pp.84-93,1999。
[23]繆紹綱編譯,“數位影像處理”,培生教育出版集團,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