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2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安迪
研究生(外文):SUN, AN-DI
論文名稱:復發性口腔潰瘍和貝歇氏病之病因與免疫病理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tio-immunopathologic studies in recurrent oral ulcers and behcet''s disease
指導教授:朱健次
指導教授(外文):ZHU, JIAN-C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微生物研究所
學門:生命科學學門
學類:微生物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2
畢業學年度:8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2
中文關鍵詞:復發性病因免疫病理研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是利用人體系統作模式之系列研究,試圖探討並尋找出復發性口腔潰瘍(
ROU )和其相關性疾病--貝歇氏病(BD)的免疫病理機轉,荷爾蒙變化,人類組
織相容性抗原和病因性抗原。
最初,從復發性口腔潰瘍病人的週邊血液,於此疾的各時期作系列取樣,發現無論
是體液性免疫反應或是細胞性免疫反應,其變化模式均極似感染症,而不像是自體
免疫疾病。進一步,在局部組織之潰瘍前期,作一系列的組織切片研究,包括組織
學,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電子顯微鏡等,結果可見一系列復發性口腔潰瘍和其相關
疾病-貝歇氏病,在疾病極早期時的連續性變化,包括基底細胞和上基底細胞之起
始性〞空泡〞樣變化,以及細胞質和細胞核之顯著退化現象;且這種現象可延伸到
棘細胞層,而瀰漫至表皮細胞全層,造成口腔潰瘍的發生。這種事實可看出,疾病
病原並不是由表皮細胞外層侵入,而是來自血流;且病因性抗原也不似細菌或黴菌
等,而較有可能是病毒。
我們循著復發性口腔潰瘍和貝歇氏病在臨床上有著慢性,復發性的特點,以及表皮
細胞的親嗜性,再加以感染症的背景,以及細胞質,細胞核的變化等特色,嘗試探
具潛伏性且嗜表皮細胞之DNA 病毒,諸如:Epstein-Barr 病毒(EBV ),人類巨
細胞病毒(HCMV),人類乳突狀病毒(HPV )和單純性疹病毒第一型(HSV-1)
與此病之關係。結果,從福馬林固定液的潰瘍前期組織,作DNA 萃取後,運用
polymersae chain reaction(PCR),slot blot 和southern blot 的方式測定;
或者,進而再於組織切片作in-situ DNA hybridization 的研究,證實有62%含
EBV-DNA和 39%HCMV-DAN;而對照健康人之正常口腔粘膜中20%含EBV-DAN和0
%含HCMV-DAN有著顯著差異。至於其他病毒仍繼續研究中。EBV 進入呈有EBV/C3d
接受器的表皮細胞有複製現象,並有EB病毒抗核抗原(EBNA)的產生。當潰瘍痊癒
時,EBV-DAN和HAMV-DNA 就幾乎不存在口腔粘膜中,但是病人週邊血液淋巴球仍
然有之。目前,們尚未找到任何病毒顆粒,也未在病人的唾液中培養出任何病毒。
此外,中國人復發性口腔潰瘍,證明有HLA-DRW9 增加現象;但中國人貝歇氏病於
class II抗原尚未找出相關性。另外,女性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RAU )病患
,其口腔潰瘍的惡化,明顯的受到動情激素(estradiol )和黃體激素
(progesterone)的影響。
總之,復發性口腔潰瘍和貝歇氏病都是多發性因素造成;EBV-DNA和HCMV-DNA 可
能是兩者之病因性抗原;此外,EBV 和HCMV病毒在人體感染的各種免疫病理變化和
觀察,也經由復發性口腔潰瘍和貝歇氏病的病因確定而告建立;另外,利用此兩疾
病模式,也探討EBV 和表皮細胞之間的相互關係。
#9204391
目錄
謝誌
圖次
表次
中文總摘要
英文總摘要
緒論
第一章 遺傳:人類組織相容性DR和DQ抗原
第一節 中國人復發性口腔潰瘍和HLA-DRw9有強關聯性
第二節 中國人貝歇氏病之HLA-DR和DQ抗原
第二章 內分泌: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
第一節 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病人之血中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
第三章 免疫:體液性免疫病理
第一節 復發性口腔潰瘍病人之免疫球蛋白,補體和循環性免疫複合體
第二節 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病人之血清lgD和lgE濃度
第三節 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病人體中之抗粘膜抗體
第四章 免疫:弄胞性免疫病理
第一節 T淋巴球次群在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病人體中之變化
第二節 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病人週邊血液激活淋巴球之Ll-2r+表現,與血中Ll-2濃度的關係 106
第三節 復發性(鵝)口瘡性瀢瘍自然殺手細胞活性低下之機轉
第五章 病毒:EB病毒、人類巨細胞病毒等
第一節 EB病毒為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和貝歇氏病的可能病因性抗原
第二節 人類巨細胞病毒為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和貝歇氏病可能之原因
第三節 復發性(鵝)口瘡性潰瘍和貝歇氏病之病理過程無法測出病毒顆粒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