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07: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宗沂
研究生(外文):Tsai,Tsung-Yi
論文名稱:金庸武俠小說的忠義觀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cepts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in Jin Yong’s Martial Arts Novels
指導教授:林保淳林保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Pao-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金庸武俠小說俠義忠義
外文關鍵詞:Jin YongMartial Arts NovelChivalry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6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俠文學」數千年來經與所謂的經典學術之「大傳統」對立、衝突、磨合、吸納、轉化、融匯之過程,以其「文備眾體」的特殊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元素一一吸納、轉化,逐漸形成中國獨特的一種「通俗文學」類型──「武俠小說」。
  自先秦「俠」的概念萌發開始,「俠文化」歷經唐代「儒」、「俠」精神的交流融合、文人遊俠詩、傳奇創作等,逐漸形成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精神──「俠義精神」。宋代之後,「俠文化」之精神內涵發生了一次重大轉變,在內憂外患不斷、民族矛盾逐漸加劇的歷史背景之下,傳統的「俠義觀」變成了「忠義觀」。而後更在《水滸傳》的影響下,「俠義精神」至清代再一次發生質變──「俠義」與「忠義」融為一體,出現「俠義小說」與「公案小說」的交融。時至近代及現代社會,「忠義」精神消解了忠君成分,亦不拘泥在單一民族框架下,而拓展呈現為多元文化之和平共存,並更加貼近於真實人生與人性現實,表現出對社會、人生的更為寬泛之「俠義」觀,其中以金庸武俠小說最為凸出。金庸以「融通古今」的方法,加上其極具感染力的文字,表現出一種由現實生活、傳統社會交雜揉合而成的江湖人生,更首先將「忠義」精神賦予在「乞丐」身上,使此一精神貼近人群而內化於心,亦滿足讀者對正義的渴望。
  本論文以金庸有以時代、外族為背景的作品為主要文本,先溯源簡介「武俠小說」及「忠」、「義」之定義、演變及特色。隨後對金庸生平及創作歷程作一綜覽,並探討其武俠小說的風格特色,呈現金庸武俠小說的基本樣貌,及其作品風格的養成與轉變。最後探討與簡介金庸作品中所涉入的「歷史」,以能了解其藉歷史事件及人物背景,想要表現出其「歷史觀」,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而後分成「民族意識」與「人性現實」兩大主題,依序分析其「忠義觀」的呈現及演變,並進一步探討金庸如何以現代人的觀點,用平衡與妥協的方法,反思、重新建構及以古代為背景的「武俠小說」之中及其所持的「忠義觀」為何。

After the process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onfrontation, conflict, adaptation, assimi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so-called classical academic “great traditions”, xia俠 Literature has become the amalgamation of various styles of literary forms. With its unique style, Xia Literature assimilated and transformed many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gradually shaped them into a unique form of “popular literature,” the martial arts novel.

Since the concept of xia (chilvary) sprouted in early Qin, xia culture has thus been through interchanges with the Confusion and xia spirit, as well as literati and nomadic poetry and legendary works in the Tang Dynasty, forming a cultural spirit distinct to the Chinese, the xia-yi 俠義 spirit (chivalrous spirit). After the Song Dynasty, the intrinsic essence of the Xia culture underwent a great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onstant internal revolt and foreign invasion along with aggravating conflict between nations, the traditional notion of xia-yi (chivalry) became the notion of zhong-yi忠義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Afterwar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水滸傳, the spirit of xia-yi went through another wave of evolution: xia-yi and zhong-yi commun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outcome was the fusion of “Xia-yi Novels” and “Courtcase Novels.” In the modern society, zhong-yi spirit is dispelled of the element of loyalty to regality, and is no longer restricted with the framework of a single nation; it has now broadened to show peace and harmony among multiple cultures, and closer to real life and human nature, displaying a more extensive, general notion of xia-yi towards the society. The martial arts novels by Jin Yong are the most eminent example of this new xia-yi spirit. Jin Yong combines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using appealing language to reveal a Jianghu江湖 (wandering, heroic) life that is synthesized with reality and traditional society. He is also the first to endow “beggars” with zhong-yi spirit, causing the sense of zhong-yi to become close and internalized within the hearts of people, and at the same time satisfying the readers’ desire for justic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Jin Yong’s works with the setting of different eras and foreign nations, first tracing back to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of martial arts novels, zhong忠 (loyalty), and yi義 (righteousness), along with their transform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Later on, this thesis will giv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Jin Yong’s life and writing career, and discuss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martial arts novels, introducing the basic forms of Jin Yong’s martial arts novel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s works. Also,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and introduce the “history” involved in Jin Yong’s novels, thus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view” he conveys, and his introspection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through his arrangements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characters. Finally, thi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ubjec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human reality, analyzing their ref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concept of “zhong-yi” and seeking to seek how Jin Yong reconstructs the concept of “zhong-yi” with a balanced, comprised method in his martial arts novels under ancient frameworks as a modern man.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貳章、金庸武俠小說與忠義精神
 第一節、武俠小說之源流與定義……………………………11
 第二節、俠義與忠義…………………………………………20
 第三節、武俠小說中的「忠義」……………………………38
 第四節、金庸武俠小說概要…………………………………46
第參章、金庸武俠小說的民族與「忠義」
 第一節、民族對立 ──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91
 第二節、民族融合 ── 四海一家,天下為公………………136
第肆章、金庸武俠小說的人性與「忠義」
 第一節、仇怨掙扎 ── 血海深恨…………………………164
 第二節、功利主義 ── 王霸雄圖…………………………191
第伍章、結論…………………………………………………211



參考書目………………………………………………………217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2、(漢)荀悅:《前漢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3、謝冰瑩等註譯,張孝裕注音:《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4、金庸:《倚天屠龍記》,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5、金庸:《天龍八部》,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6、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大林出版社,1983年
7、朱一玄、劉毓忱:《水滸傳資料彙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8、(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等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重栞宋本,1989年
9、(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11、胡文彬:《中國武俠小說辭典》,北京,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12、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13、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14、(漢)司馬遷撰,楊鍾賢、郝志達譯:《史記》,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15、冷夏:《金庸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16、(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7、陳墨:《金庸小說人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18、金庸:《書劍恩仇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9、金庸:《碧血劍》,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0、金庸:《雪山飛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1、金庸:《飛狐外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2、金庸:《連城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3、金庸:《俠客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4、金庸:《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5、金庸:《鹿鼎記》,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6、金庸:《射鵰英雄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7、金庸:《神鵰俠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8、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9、吳靄儀:《金庸小說看人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30、陳墨:《孤獨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31、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2、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3、陳墨:《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
34、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35、黎山嶢:《虛竹的人生哲學》,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36、(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37、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38、陳墨:《金庸小說總評》,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39、孫宜學:《千古文壇俠聖夢:金庸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4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41、孔慶東:《金庸評傳》,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42、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43、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44、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45、吳臻:《中國思想史概論》,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46、張松輝:《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47、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48、林保淳:《解構金庸》,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8年
49、陳墨:《陳墨評金庸──人物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0、陳墨:《陳墨評金庸──人性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1、陳墨:《陳墨評金庸──文化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2、陳墨:《陳墨評金庸──文學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3、陳墨:《陳墨評金庸──孤獨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4、陳墨:《陳墨評金庸──浪漫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5、陳墨:《陳墨評金庸──細品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6、陳墨:《陳墨評金庸──賞析金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57、(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58、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59、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60、徐岱:《俠士道─金庸小說與中國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61、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62、韜漢:《關東女俠呂飛瓊》,臺中,瑞成書局,無出版年代

二、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2、馮媛媛:《俠文化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嬗變》,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3、李克揚:《金庸武俠小說的民族意識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二)、碩士論文:
1、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柳青:《論金庸武俠小說文化意蘊》,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3、楊瑩薇:《金庸《天龍八部》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4、送銘池:《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事物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事物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5、張依寰:《金庸小說「射鵰三部曲」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6、邱珮雯:《金庸《神鵰俠侶》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7、劉玉華:《金庸《倚天屠龍記》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年
8、關勇:《傳統「忠義」思想及其現代價值》,曲阜師範大學倫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9、邱冠智:《金庸射鵰英雄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0、黃碧瑩:《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丐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三、期刊論文
1、劉永濂:〈試論俠義小說〉,《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1985年,頁84—90
2、林保淳:〈從「通俗」的角度談武俠小說〉,《文訊雜誌》第27期,1986年10月,頁125—132
3、何新:〈俠與武俠文學源流研究(上篇)──論中國古典武俠文學〉,《文藝爭鳴》1988年第1期,1988年,頁17—25
4、方瑜:〈金庸武俠中的正與邪──以《倚天屠龍記》與《笑傲江湖》為例〉,《當代》第39期,1989年7月,頁112—115
5、丁永強:〈新派武俠小說敘事模式〉,《藝術廣角》第6期,1989年,頁18—25
6、周寶珠:〈宋代忠義思想在反民族壓迫鬥爭中的作用〉,《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1990年,頁35—42
7、鄭曉江:〈忠之精神探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1991年10月,頁94—101
8、葉洪生:〈淺談武俠小說的來龍去脈〉,《歷史月刊》第75期,1994年4月,頁75—80
9、章培恒:〈從游俠到武俠──中國俠文化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1994年,頁75—82
10、韓雲波:〈俠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模式〉,《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1994年,頁91—96
11、曹瑾:〈忠義尚禮的「春秋」大義精神〉,《運城高專學報》1995年第1期,1995年,頁24—29
12、冷成金:〈金庸小說與民族文化本體的重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1995年,頁86—92
13、王汝濤:〈論金庸的十部武俠小說──兼及臺港武俠小說的求新求變(上)〉,《臨沂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1996年2月,頁72—78
14、嚴家炎:〈論金庸小說的現代精神〉,《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1996年3月,頁56—64
15、馮文樓:〈「忠義」:一個二極背逆的價值選擇──重讀宋江〉,《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1996年,頁68—71
16、李茂林、謝清風:〈論金庸新武俠小說的理想人格〉,《益陽師專學報》第18卷,1996年,頁24—27
17、陳玉粦:〈《水滸傳》的忠義思想與招安悲劇結局〉,《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1997年,頁59—61
18、馮其庸:〈論《書劍恩仇錄》〉,《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總第143期,1997年,頁66—73
19、盧敦基:〈論金庸武俠小說創作過程中的重要轉變〉,《浙江學刊》(雙月刊)1997年第6期,總第107期,1997年,頁92—95
20、徐志平:〈從刀光劍影到博大精深──金庸對中國武俠小說的新發展〉,《嘉興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總第16期,1997年,頁6—15
21、方伯榮:〈試論金庸精神〉,《嘉興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總第16期,1997年,頁1—5
22、吳梁:〈金庸家世淺探〉,《嘉興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總第16期,1997年,頁42—48
23、韓雲波:〈從俠義精神到江湖義氣〉,《新東方》1998年第5期,1998年,頁50—56
24、孔慶東:〈從民族意識看金庸小說〉,《明報月刊》1998年第2期,1998年2月,頁39—45
25、關四平、陳硯平:〈《水滸傳》:「俠義」皈依「忠君」的悲劇〉,《北方論叢》1998年第3期,總第149期,1998年,頁86—91
26、劉再復:〈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5期,1998年,頁19—24
27、張雪梅:〈論新派武俠小說文化內涵的模糊性〉,《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年第2期,1999年2月,頁49—52
28、陳奕麟:〈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9年3月,頁103—131
29、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頁259—283
30、張建英:〈三晉文化中的「忠」、「義」思想〉,《晉陽學刊》1999年第2期,1999年,頁78—80轉91
31、程小平:〈解碼武俠──以金庸武俠文本析當代大眾文化〉,《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1999年,頁45—50
32、譚正義:〈談古代武俠的武德〉,《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4期,1999年第4期,1999年,頁27—31
33、王朔:〈我看金庸〉,《中國青年報》網路版,1999年11月1日
34、袁武:〈白日夢──金庸武俠小說的實質〉,《貴陽金築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總第43期,2001年9月,頁48—50
35、徐玉如、隋長虹:〈試論中國古典悲劇中的忠臣義士〉,《景德鎮高專學報》第16卷第3期,2001年9月,頁26—29轉74
36、林保淳:〈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文訊雜誌》第193期,2001年11月,頁35—46
37、劉平:〈秘密會黨的忠義思想批判〉,《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2001年,頁138—143
38、霍有明:〈由「義」詞源的演化略探《水滸》的「忠」、「義」〉,《唐都學刊》第17卷,2001年第4期,總第70期,2001年,頁70—74
39、莊若江:〈文化依戀、文化質疑到文化批判──金庸英雄神話的文化闡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5期,2001年,頁97—102
40、劉忠:〈詩意生存理想的追尋──論金庸小說的精神主旨〉,《滁州師專學報》第4卷第1期,2002年3月,頁39—42
41、陳尚榮:〈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觀〉,《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2年第3期,2002年3月,頁65—67
42、葉泉宏:〈東亞忠義精神之比較研究──以中韓朝代轉換期為例〉,《韓國學報》第17期,2002年6月,頁23—34
43、焦若薇:〈靈魂的另一面──中國俠義精神的傳承與衍變〉,《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2年6月,頁77—80
44、湯漢達:〈試論金庸小說的現代精神〉,《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58—60
45、郭占愚:〈從文化視角看金庸小說〉,《張家口師專學報》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1—6
46、呂進、韓雲波:〈金庸「反武俠」與武俠小說的文類命運〉,《文藝研究》2002年第2期,2002年,頁65—73
47、姜振昌、張文哲:〈武俠小說的文化特徵筆談〉,《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2002年,頁112—115
48、蔡鐵鷹:〈說不得的「忠義雙全」,掙不脫的「功名家業」〉,《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64期,2002年,頁105—117
49、袁良駿:〈中國古代俠義小說二題〉,《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3年3月,頁83—86
50、林保淳:〈游俠江湖──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7月,頁49—66
51、潘琦:〈中國俠義精神與法治〉,《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2003年8月,頁186—187
52、叢彬彬、俞挺:〈淺談《水滸傳》的忠義觀念與道、釋思想〉,《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3期,2004年6月,頁36—38
53、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0期,2004年9月,頁1—28
54、王春梅:〈笑傲江湖英雄事雅俗共賞品金庸──從多維視角解讀金庸小說〉,《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總第90期,2004年,頁68—71
55、楊經建:〈俠義精神與20世紀小說創作〉,《雲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2004年,頁130—134
56、趙言領:〈論武俠小說與俠文化的本質關係〉,《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5年2月,頁71—74
57、胡小偉:〈俠義、正義與現代化──金庸小說的現代性解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05年5月
58、孔慶東:〈《鹿鼎記》的思想藝術價值〉,《華文文學》2005年第5期,總第70期,2005年5月,頁18—23
59、薛柏成:〈墨家思想對中國「俠義」精神的影響〉,《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總第217期,2005年6月,頁115—120
60、張兵:〈略論武俠小說的文化特徵〉,《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5年11月
61、趙躍鳴:〈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飲食文化〉,《江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83—86
62、韓雲波:〈文學感受中的情性與智性〉,《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2005年,頁8—11
63、傅其林、李歐:〈從俠義模式看中國二十年代雅俗小說的互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總第178期,2006年6月,頁115—118
64、黃鵬麗:〈《史記》的俠義精神及其對金庸武俠小說的影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77—81
65、汪聚應:〈諸子思想與中國俠的人格精神〉,《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1期,2006年,頁277—280
66、楊彭荔:〈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忠義觀念再認識──對關羽、宋江忠義觀之比較與揚棄〉,《理論導刊》2006年第5期,2006年,頁38—40
67、傅承洲:〈《水滸》忠義思想的縱向考察〉,《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6年第5期,2006年,頁87—92
68、陳夫龍:〈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係研究的現狀與前瞻〉,《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7年7月,頁44—49
69、楊倫:〈江湖秩序與金庸武俠小說的道德建構〉,《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7年8月,頁20—22
70、朱寧嘉:〈金庸武俠小說對文化傳承的創意〉,《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7年9月,頁29—34
71、蔡愛國:〈論作為武俠小說敘事元素的歷史〉,《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57—60
72、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頁189—212
73、馮華平:〈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之「忠義」文化品格辯〉,《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研究生論文專刊第35卷,2008年11月,頁83—85
74、王素美:〈論宋江儒道與市民意識兼融的忠義觀〉,《水滸爭鳴》第10輯,2008年,頁20—29
75、劉洪祥:〈淺論《水滸傳》中「義」的價值評判〉,《水滸爭鳴》第10輯,2008年,頁112—121
76、章潔瓊:〈金庸小說與中國武俠文化〉,《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9期,2009年,頁55—52
77、曾國富:〈五代時期統治者對忠義思想的宣導〉,《船山學刊》2009年第1期,總第71期,2009年,頁55—52
78、陳俊宏:〈從金庸小說改版看其武功譜系建構之演化──以「降龍十八掌」為例〉,《中國語文》第627期,2009年9月,頁42—55(本論文取自載於「中華武俠文學網」之原文電子版)
79、高玉:〈金庸武俠小說版本考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10年2月,頁133—137
80、范正群:〈先秦諸子與俠義精神的形成及其複雜內涵〉,《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頁26—28
81、汪麗麗、張昌濤:〈盜與合法俠:《水滸傳》「忠義之俠」之近代接受──以《蕩寇志》與《三俠五義》為例〉,《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10年3月,頁23—25
82、滕桂華:〈義不辭忠,忠不顧義──再論宋江忠義觀〉,《黑龍江史志》第222期,2010年5月,頁21—22
83、何求斌:〈武俠小說:「中國傳統的小說形式」──金庸武俠小說觀述評之一〉,《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0年6月,頁21—25
84、方剛:〈由「俠與儒」的融合到「俠與法」的合流──從《水滸傳》到《三俠五義》看明清武俠小說的精神流變〉,《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28—131
85、秦翠紅:〈中國古代「忠義」內涵及其演變探析〉,《孔子研究》2010年第5期,2010年,頁58—62
86、張彥修:〈戰國俠義精神〉,《管子學刊》2010年第3期,2010年,頁70—75
87、魏思妮:〈忠君愛主,捨生取義──從《三俠五義》中的義僕形象看俠義精神〉,《作家雜誌》2010年第10期,2010年,頁111—112
88、白揚:〈以《水滸傳》中宋江形象解讀中國宋代的俠義文化〉,《語文學刊》2010年第1期,2010年,頁41—42
89、關愛和:〈中國近代俠義小說的創作特徵〉,《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2期,2010年3月,頁1—5
90、關愛和:〈中國近代俠義小說的創作意圖分析〉,2010年(本論文取自載於網路之原文電子版)
91、趙言領:〈金庸小說的主題演變與儒學反思〉,《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11年2月,頁60—64
92、邱健恩:〈自力在輪迴:尋找金庸小說經典化的原始光譜──兼論「金庸小說版本學」的理論架構〉,《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11年2月,頁2—11
93、張樂林:〈「江湖」︰從文化語境到文學文本──論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11年6月,頁49—52
94、席曉輝:〈金庸小說對中國武俠小說的超越〉,《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11年9月,頁14—18
95、莊坤城:〈由繼承與創新論韓非對忠觀念的重建〉,《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7期,2011年9月,頁119—162

四、網站資源
1、金庸茶館:http://jinyong.ylib.com.tw/
2、中華武俠文學網:http://www.tuknight.co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林保淳:〈從「通俗」的角度談武俠小說〉,《文訊雜誌》第27期,1986年10月,頁125—132
2. 4、方瑜:〈金庸武俠中的正與邪──以《倚天屠龍記》與《笑傲江湖》為例〉,《當代》第39期,1989年7月,頁112—115
3. 7、鄭曉江:〈忠之精神探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1991年10月,頁94—101
4. 8、葉洪生:〈淺談武俠小說的來龍去脈〉,《歷史月刊》第75期,1994年4月,頁75—80
5. 24、孔慶東:〈從民族意識看金庸小說〉,《明報月刊》1998年第2期,1998年2月,頁39—45
6. 26、劉再復:〈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5期,1998年,頁19—24
7. 28、陳奕麟:〈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9年3月,頁103—131
8. 29、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頁259—283
9. 36、林保淳:〈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文訊雜誌》第193期,2001年11月,頁35—46
10. 42、葉泉宏:〈東亞忠義精神之比較研究──以中韓朝代轉換期為例〉,《韓國學報》第17期,2002年6月,頁23—34
11. 50、林保淳:〈游俠江湖──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7月,頁49—66
12. 53、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0期,2004年9月,頁1—28
13. 65、汪聚應:〈諸子思想與中國俠的人格精神〉,《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1期,2006年,頁277—280
14. 72、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頁189—212
15. 78、陳俊宏:〈從金庸小說改版看其武功譜系建構之演化──以「降龍十八掌」為例〉,《中國語文》第627期,2009年9月,頁42—55(本論文取自載於「中華武俠文學網」之原文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