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shdown, I. (2006). Changing white light. Lighti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LD and A, 36(12), 45-48.
[2]Chu, W., Choi, B., & Song, M.R. (2005). The role of on-line retailer brand and infomediary reputation in increasing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9(3), 115-127.
[3]Naresh, K M. (1999),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3rd ed, Prentice-Hall, Inc., America, 292-375.
[4]Silver,D.,(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 London.
[5]Steer,W.A, (2010). Colour-temperature and whitepoints - visualisation program.http://www.techmind.org/blog/index.html.
[6]日本電氣学會(1993) ,電器專門用語集NO.13,東京。
[7]石路(2006) ,照明光源色溫對人體中樞神經生理功能的影響,人類工效學,12卷第2期,日本千葉大學大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部。
[8]林泰利(2002) ,色彩與香味的情緒作用與關聯性,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9]林宏銘,陳俊宏,(1998) ,色彩與味覺、嗅覺之共感覺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李厚強(2002) ,人工光源之照度及色溫對視覺感知影響與照明方式調查研究-以住宅客廳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1]徐達光(2003) ,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的科學研究,東華書局。
[12]洪銘余(2008) ,不同人工光源對視覺疲勞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13]拓墣產業研究所(2008),節能減碳風潮-加速LED照明新時代來臨。http://www.topology.com.tw/tri/.
[14]周炳榮、孟祥明(2002) ,超市照明初探,江蘇建築,第87期。
[15]周鼎金(1995) ,建築物理,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16]莊金迅(2009) ,光源的色溫及燈在照明設計中的應用,燈與照明31(3), 36-38, 55。
[17]陳巍凱(2002) ,「局部照明環境下溫度與室溫變化之研究-顏面皮膚溫與心理反應知實驗分析」,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8]黃雅琳(2009) ,各國白熾燈禁用政策紛落實,LED照明新世代來臨,拓墣產業研究所。
[19]黃孟嬌(2009),IEK產業分析師全球LED照明市場現況與趨勢分析,工研院電子報。[20]賀大行(2008),混合照明環境下照度與色溫變化對心理反應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1]詹慶旋(1991),建築光環境,淑馨出版社。
[22]賴瓊琪著(2001) ,設計的色彩心理,三版一刷,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3]童鼎鈞,管倖生(2003),色彩喜好與色彩情緒之感性研究,2003色彩學研討會論文集。
[24]廖淑玲 (2007) ,消費者行為理論與應用,前程文化。
[25]劉彥夫(2007) ,桌上型人工光源之色溫與演色性對視覺績效及視覺疲勞影響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6]鍾聖校 (1999) ,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