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04學習科技(2009)。98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7版)。臺北市:五南。
王雅文(2004)。網路化學習檔案導覽介面設計探討。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石銳(2003)。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涯發展。臺北市:揚智。
石維婷(2006)。研究 electronic portfolio 系統應用在專案管理課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田秀蘭、林佳慧、詹麗芬、陳淑琦(2004)。台灣區大學生生涯不確定的敘事分析。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論文集,1-18,臺北市。
余朝權(2005)。組織行為學。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2010年6月19日,取自http://hope.nyc.gov.tw/download/files/100602110512.pdf
沈意芳(2008)。師資培育電子化歷程檔案系統架構之規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何俐安、李信賢、廖芳君(2009)。數位內容教學設計師專業職能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295-322。
金樹人(1991)。大專生涯規畫課程的實施—以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為例。學生輔導通訊,14,25-29。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天馬。
金樹人(2009)。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東華。
李信賢(2007)。數位內容教學設計師專業職能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李欣靜(2005)。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易中(2007)。教育大學學生職涯發展需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義男(1977)。職業輔導的理論與技術。臺北市:李義男。
李弘善(譯)(2001)。發現和探索心智習性。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呂建國、孟慧(2002)。職業心理學。臺北市:揚智。
林麗娟(2010)。運用電子歷程檔案於國小資訊課程對學生學習成效及自我調整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一真(1992)。規劃大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陽明醫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林一真、鍾思嘉、吳慎慎、錢玉芬、陳彰儀(2007)。生活彩虹-全人生涯開展。臺北市:心理。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1993)。高中生涯輔導工作現況與需求之探討。輔導季刊,29(4)。8-16。
林幸台、蕭文(1993)。大專院校就業輔導單位輔導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鳯、張德聰(主編)(2003)。生涯輔導(第二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俊彥、郭宗賢、何俐安、郭彥谷(2006)。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規劃之探討。學校行政,45,124-139。林清文(2000)。大學生生涯發展與規劃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維倩(2007)。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內涵與架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卓宜青(2001)。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及同儕評量。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芝儀(譯)(1997)。Vernon G. Zunker著。生涯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濤石。
吳俊霖(2006)。師資培育歷程檔案系統的設計與建置。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明芳(2007)。網路化檔案評量標準與信、效度之建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信賢(1999)。非同步網路教學系統之發展及學習歷程檔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岳修平、王郁青(2000)。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之態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學報,31(2),65-84。周新富(2009)。學習檔案。臺北市:五南。
袁志晃(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09-130。連廷誥(1996)。專科學生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惠惠(1989)。我的未來不是夢: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市:張老師。
夏林清(1987)。探索自我。臺北市:張老師。
莊明珠(2006)。餐旅技職院校學生校外實習對職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科系為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源林、胡灴烄、王雯風(2007)。大專院校職涯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部九十六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臺北縣:明志科技大學。
陳得利(2002)。網路化歷程檔案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榮貴(2008)。派遣員工職涯發展之探討-以程式設計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童宜慧(1999)。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建構與實施。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彭慧玲、蔣美華、林月順(譯)(2009)。Spencer G. Niles主編。成人生涯發展-概念、議題及實務。臺北市:心理。
彭星瑞(2005)。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系統對專題導向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市:五南。
張添洲(2004)。X檔案-教學檔案‧學習檔案。臺北市:五南。
張添洲(2007)。學習規劃與生涯發展。臺北市:五南。
張麗麗(2000)。「什麼樣的檔案才值得…?」-談自主學習檔案的基本要素。屏縣教育季刊,4,5-12。張基成、童宜慧(2000)。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建構與評鑑。遠距教育季刊,14,78-90。
張玨菁(2004)。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素養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運用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德聰(2008)。如何協助青年成功職涯規劃 準備好再上路。勞工季刊,18,86-93。曾江合(2003)。網路化個人及團體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建置與評估。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曾碧淵(2008)。提振青年就業力從教育開始。勞工季刊,18,80-85。葉鳯英(2009)。生涯歷程系統建置構面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朝祥、李大偉(1988)。大專生計輔導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敏英(2005)。網際網路輔助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生涯輔導模式建構的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劉孟奇、邱俊榮、胡均立(2007)。96年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2009年3月5日,取自http://youthforum.nyc.gov.tw/lesson03/detail.php?id=29&lesson03id=4
劉孟奇(2008)。職涯規劃六步驟(之二)。2009年3月5日,取自http://www.watchinese.com/%E7%9C%8B%E8%AB%96%E5%A3%87/2008/401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臺北市:心理。
劉文宗(1998)。專科生自我概念、生涯發展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佳玲(2006)。商學院學生職涯發展輔導體系之研究-策略矩陣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蔡淑芬(2005)。國立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蔣美華(2003)。大專僑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輔導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韓楷檉(1996)。我國空中大學學生生涯輔導需求及其輔導方案建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戴秀如(2005)。教育大學學生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簡貞玉(譯)(2008)。Raymond A. Noe 著。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臺北市:五南。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會議式大慧調查表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35,6-11。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二、外文部份
Barrett, H. C. (2001). Electronic Portfolios – A chapter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rieved July 5, 2010, from http://www.jcu.edu.au/archives/staff-bulletins.2005/pdf00025.pdf
Barrett, H. C. (2006). Using electronic Portfolios for Formative/Classroom-based Assessment.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0, from http://helenbarrett.com/portfolios/ConnectedNewsletter.pdf
Barrett, H. C. (2009). Balancing the two faces of ePortfolios.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0, from http://electronicportfolios.com/balance/balance.pdf
Casta, A. & Kallick, B. (2000). 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habits of min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anielson, C., & Abrutyn, L.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using portfolios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PortConsortium. (2003). Electronic portfolio white paper (1st ed.). Retrieved July 25, 2009, from http://eportconsortium.org
Fathery, V. (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5(1), 12-19.
Franchak, S. J. (1984). Involving business, industry, and labor: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ries 250.
Gaide, S. (2006). ePortfolios supercharge performance-based student assessment. Distance education report, 10(12) , 4-6.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L.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Hall, J. C. (1976). Por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ntrolling reproductive behavior. Behavior Genetics, 7 , 291-312.
Hoyt, K. B. (1975). Career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counselors.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23, 303-310.
Holland, J. L. (1985).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Heath, M. (2005). Are you ready to go digital? The pros and cons of electronic portfolio development. Library Media Connection, 23(7), 66-70.
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2005). IMS ePortfolio best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 version 1.0 final specification. Retrieved July 25, 2009, from http://www.imsglobal.org/ep/epv1p0/imsep_bestvlp0.html
Kram, K. E. (1985). Mentoring alternatives: The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8(1), 110-132.
Krumboltz, J. D. (1983). Pravate rul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Columbus, O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artin-Kniep, G. (1999). Capturing the wisdom of practice. Professional portfolios for educators. Alexandria, VA: Assoca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ullen, L., Britten, J. S., & McFadden, J. (2005). Digital portfolios in teacher education. Indianapolis, IN: Jist Works.
National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Coordinating Commit. (1992). Career Guidance Resource Guide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ors.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0, from http://eric.ed.gov/PDFS/ED434216.pdf
Paulson, F. L., Paulson, P. R., & Meyer, C. A. (1991). What makes a portfolio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60-63.
Philippa, B. (2006).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portfolios and electronic portfolios.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0, from http://akoaotearoa.ac.nz/community/eportfolios-new-zealand/resources/pages/review-literature-portfolios-and-electronic-portfo
Raskin, J. (1994). Intuitive equals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7(9), 17.
Schein, E.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Addison-Wesley.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Smith, S. (2003).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the electronic portfolio.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http://jest.unlv.edu/18.1/asseds/smih.html
Todd, R. F. & Reece. C.C. (1989). Desirable skills and knowledge outcomes for an introductory education research course: A Delphi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uce NO.ED305342)
Wang, T. C. (1992). Present and potential instructional use of computers in art: A Delphi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Zigilo, E. (1996). The Delphi method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decision-m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