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13: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麗娟
研究生(外文):Li-Juan Lin
論文名稱:角色扮演應用於兒童同儕衝突之個案輔導
論文名稱(外文):Roll- playing application of case counselling in child peer conflict
指導教授:林繼偉林繼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Wei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角色扮演同儕衝突個案輔導
外文關鍵詞:roll- playingpeer conflictcase counsel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4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索角色扮演應用於兒童同儕衝突之影響。研究者以任教班級二位同儕衝突發生頻率高的同學為個案輔導對象,藉此預防及解決衝突事件和衍生的適應問題,並觀察其歷程與效果,累積長期而深入的實徵經驗。個案輔導包括五次晤談及十五次角色扮演輔導方案。研究者透過晤談深入瞭解個案在人際互動上的行為與需求,再搭配角色扮演輔導方案實施,引導個案在模擬情境中體驗與學習衝突解決技巧,並配合討論、分享與闖關活動增強學習效果與應用。
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法實地蒐集相關資料,經資料分析與整理後,呈現結果如下:
一、 研究者分析歸納兒童同儕衝突問題之背景因素,包括:「年齡與性別」、「家庭影響」、「解決衝突目標」、「社交技巧」、「友誼」及「教師的介入」。其中「社交技巧」因素影響甚為明顯,左右個案在同儕衝突上的行為表現。
二、 整體來說,經個案輔導實施,當事人同儕衝突次數明顯降低傾向。個案爭論性解決衝突策略有減少現象。反之,利社會性解決衝突策略有增加趨勢,包括說理、解釋、順從等行為。
三、研究者以角色扮演引導個案解決同儕衝突歷程,主要區分為晤談及角色扮演輔導方案二部分。晤談歷程以繪畫為媒介,引導兒童口語表示同儕互動上需求;此外,角色扮演輔導方案歷程為暖身─扮演─分享三階段。上述方式與歷程有效催化案主之積極參與。
四、經由個案輔導實施,個案呈現三方面之改變:對他人態度友善、增進社交技巧及人際知覺改善。
研究者根據研究經驗與結果,提出反思和具體建議,以供後續實務和研究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roll-playing to children’s peer conflict. Two students who have high frequency of conflict form the researcher’s class were invited for case study, aiming to prevent and resolve conflict events and general adjustment problems thereafter. Through case study, the researcher was able to observe its course and effect, accumulating a long-term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role-playing-based individual counseling successfully facilitated participants to acquire conflict resolution experience and skills in the simulation situa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underlying children’s peer conflict, sever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flict, including age, sex, family influence, conflict resolution goals, social skill, friendship, and teacher's involvement. Among them, social skill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eer conflict behaviors.
Secondly, through role-playing training and counseling, participants’ frequency of conflicts were reduced.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nts decreased argument strategy while increasing the application of prosocial strategy in conflict, such as reasoning, explanation, obeying.
Thirdly, the researcher utilized drawing as a medium in the interview. Each roll-playing counseling sess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ce-breaking, role-playing, and sharing. Two participants respond and behave positively in this process.
Fourthly, two participants exhibited positive changes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friendly to others, enhancing social skill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gnition deficiency.
Base on the findings,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目 次
目次 ………………………………………………………………………………… III
表目次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角色扮演的理論與應用 ………………………………………………7
第二節 兒童同儕衝突的相關研究 …………………………………………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27
第二節 個案的選擇與介紹 ……………………………………………… 28
第三節 研究程序 ………………………………………………………… 31
第四節 個案輔導內容 ……………………………………………………… 3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41
第六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個案同儕衝突的相關背景因素 ………………………………………49
第二節 個案之同儕衝突行為模式……………………………………………54
第三節 以角色扮演引導個案解決同儕衝突的歷程、反應與改變…………58
第四節 研究省思 …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結論……………………………………………………………………71
第二節 建議……………………………………………………………………7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 77
二、英文部分 ……………………………………………………………………… 80
附錄一 「小太陽成長計畫」參加同意書………………………………………… 83
附錄二 家長同意函      ………………………………………………… 84
附錄三 對個案的訪問……………………………………………………………… 85
附錄四 個案輔導設計……………………………………………………………… 86
附錄五 研究者心得日誌…………………………………………………………… 104
附錄六 訪談大網…………………………………………………………………… 105
附錄七 軼事紀錄單………………………………………………………………… 107
附錄八「個案同儕衝突事件自評表」 …………………………………………… 108




表 目 次
表3-1晤談的主題與目的…………………………………………………………… …33
表3-2同儕互動技巧練習大綱……………………………………………………… 36
表3-3使用角色扮演引導兒童解決同儕衝突事件的步驟…………………………… 37
表3-4個案輔導單元順序………………………………………………………… ……39
表3-5本研究原案資料編碼方式的意義……………………………………… ……… 47

圖 目 次

圖3-1角色扮演輔導方案的實施流程………………………………………………… 34
圖4-1 奇奇的解決衝突策略長條圖………………………………………………… 56
圖4-2 小均的解決衝突策略長條圖………………………………………………… 56
圖4-3 奇奇的個案輔導研究流程……………………………… ………………………67
圖4-4 小均的個案輔導研究流程……………………………… ………………………68
中文部分

于麗萍(1998)。國小學生同儕調解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行、鄭玉英(1999)。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台北:張老師。
王琳(1998)。母親教導對孩子選擇衝突解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琳、林美珍、陳皎眉(2002)。母親教導衝突解決策略之內容與孩子知覺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5,221-250。
王瑞宏(1996)。角色扮演法在國小補校之應用。教育資料文摘,37,105-127。
王慧勤(2002)。角色扮演在國語課應用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45,105-111。
方惠生(2000)。社會性攻擊型與非社會性攻擊型學童的社會認知衡鑑結果之差異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文慈(2001)。探尋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世新大學學報,10,31-62。
李文正(2004)。教師處理幼兒衝突行為對班級社會道德情境之影響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3,1-26。
李介至(2001)。青少年同儕衝突之問題分析。中等教育,52,172-185。
李文德(1996)。角色扮演教學法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國教天地,114,17-23。
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36-50。
李雅芬(2004)。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2004)。G. Corey著。諮商與
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
吳金水(1994)。培養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高雄:復文。
吳宗立(2003)。班級社會互動的經營。國教天地,152,20-29。
吳秀碧(1985)。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復文。
吳秀碧(1999)。角色扮演與團體輔導。學生輔導,64,26-35。
吳秀碧(2000)。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台北:教育部。
吳麗雲(2001)。衝突情境中的師生互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何秀珠(1999)。角色扮演技巧在生涯諮商中的小運用。輔導通訊,57,59-63。
邱連煌(2001)。認知行為改變:憤怒控制訓練。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學院學報,32,17-46。
邱婷芳(2006)。隔代教養對兒童成長趨勢之研究。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杏足(2000)。角色扮演在個別諮商上的應用。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台北:教育部。
林佩琪(2000)。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
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論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
林瑞雯(2004)。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內外控信念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漢光(1996)。角色扮演在中文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報,24,121-146。
姚克明(1985)。如何有效的使用角色扮演法。公共衛生,12,160-178。
洪玉娟(2003)。導師班級經營信念與兒童班級常規學習之詮釋性研究─以一個國小中年級班級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銘駿(2003)。角色扮演法在營建管理教學之應用。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唐永豐、錢永鎮(1999)。同儕衝突。輔導通訊,57,45-48。
孫淑琴(2000)。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月華(1985)。角色扮演法對國小兒童的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至昇(2006)。衝突情境案例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處理人際衝突事件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均姝(2000)。角色扮演在輔導與諮商上的應用。學生輔導,68,18-33。
陳孟檉(2006)。同儕關係中被拒絕兒童之行為及其教學輔導策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教育研究法之介紹。台北: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雪靜(1999)。認知因素對國小兒童生氣情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蘋(2004)。醜小鴨蛻變的故事- 班上有被拒絕男童之班級經營個案研究。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雅青(1998)。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2003)。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國語日報社。
許永芳(2002)。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佳華(2001)。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隆興(1993)。國民中小學學生人格傾向、同儕楷模與攻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光雄、簡茂發(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德祥(1991)。社會技巧訓練在教育與輔導上的應用。輔導月刊,27,31-35。
黃德祥(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與推展。學生輔導,52,18-24。
黃德祥(1999)。同儕輔導的理論與應用。輔導通訊,57,5-7。
黃德祥、李介至(2002)。青少年同儕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63-195。
鄔佩麗(1997)。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9,137-176。
楊瑞珠(1996)。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47,5-10。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鄭石岩(1999)。震災經驗的角色扮演。學生輔導,65,92-96。
鄧金水(1996)。溝通式英語教學活動—角色扮演。敦煌英語教學雜誌,10,5-8。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孟谷(2003)。角色扮演對童話創作能力的影響。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蔡壹亘(2006)。國小學童不同同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宜蓉、汪翠瀅(1998)。社交技巧的參考架構。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6,53-57。
蔡麗芳(1992)。 社交技巧練習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怡珮(2000)。國小一年級同儕衝突歷程研究:一種敘說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麗紅(2000)。角色扮演在個別諮商上的應用。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36-46。台北:教育部。
薛國忠(2003)。幼兒衝突行為及教師的處理策略之個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
顏朝卿、林振欽(1995)。製造科技教學活動設計─角色扮演教學法在陶瓷果盤設計之應用。中學工藝教育,28,26-29。
羅家玲(2000)。角色扮演在個別諮商上的應用。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20-35。台北:教育部。

英文部分

Adams, S. K., & Wittmer, D. S. (2001). “I had it first”: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to solve problems peacefully. Childhood Education, 78(1) , 10-16.
Arcaro-McPhee, R., Doppler, E. E., & Harkins, D. A. (2002). Conflict resolution in a preschool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 A case study in Negoti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7(1), 19-25.
Benson, J. F. (1987) .Working more creatively with groups. NY:Tavistock Publications.
Bergsgaard, M. (1997). Gender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violence-prevention curriculum.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2(1), 33.
Carlsson-Paige, N., & Levin, D. E. (1993).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onflict resolution. The Education Digest, 58(7), 10-15.
Dannison, L., Smith, A., & Tammy, V. (1998).When grandma is mom: What today’s teachers need to know.Childhood Education, 75, 12-16.
Dau-schmidt, K. (2002) .Labor-law course pits workers against managers in role-playing exercise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8(43), 8.
Deborah, H., Gail, J., Colleen, L., & Penny, S. (1998). The power of positive peer interaction. Master’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and IRI Skylight.
Delveaux, K. D., & Daniels, T. (2000).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s: Physically and relationsally aggressive strageies and children’s goals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6(4), 672-692.
Du Rocher Schudlich, T. D. ,Shamir, H., & Cummings, M. (2004). Marital conflict,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dispositions towards peer conflict strategies. Social Development, 13, 171-192.
Erikson, E. H. (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 Norton.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TN.
Fischer, J., & Laan, V. (2002). Improving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ing empathy through role play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9(4), 25.
French, C. D., Pidada, S., Denoma, J., McDonald, K., Kristina, & Lawton, A. (2005). Reported peer conflicts of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onesia. Social Development, 14, 458-472.
Goldenberg, D., Andrusyszyn, M., & Iwasiw C. ( 2005 ).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simulation on nursing students’s self-efficacy related to health teaching.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 44(7), 310-314.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Mckey.
Hoffman, M. L. (1984).Interaction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empath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pmeyer, A., & Asher, S. R. (1997). Children’s responses to peer conflicts involving a rights infractio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3(2), 235-254.
Johnson, H. D. (2001). Peer conflict avoidance: associations with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avoidance. Psychological Reports, 88, 227-235.
Johnson, J., & Reed, F. (1996).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resolve conflict. Master’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and IRI Skylight.
Kerr, D., Troth, A., & Pickering, A. (2003). The use of role-playing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2), 167-171.
Kreidler (1984). How well do you resolve conflict. Instructor, 93(5), 30-33.
Lohrmann, S., & Talerico, J. (2004). Anchor the boat:A classwide intervention to reduce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6(2), 113-120.
McAlister, A. L., Vartiainen, E., & Lehtovuori, R. (2000). Role playing in smoking prevention:Use caution.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0(1), 3.
Ments, M. V. (1989). The effective use of role-play: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and trainers. Kogan Page, London Nichols Publishing. New York.
Miller, A. L., & Olson, S.L. (2000).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during peer conflicts: A
Predictor of Social Maladjustment among High-Risk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8, 339-352.
Shaftel, F. R., & Shaftel, G.. (1982). Role playing in the curriculum(2nd ed.).N.J: Prentied-Hall.
Shantz, D. W. (1986). Conflict, aggression, and peer satu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t, 57, 1322-1332.
Shantz, U. C. (1987). Conflict betwee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t, 58, 283-305.
Sharp, A. G.. (2000). The importance of role-playing in training. Law & Order, 48(6), 97-101.
Stellato, J. (2002). Role playing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Science scope, 26(2), 38-39.
Theberge, S. K., & Karan, O. C. (2004). Six factors inhibiting the use of peer mediat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7(4) , 283-290.
Webster-Stratton, C. ,& Reid, J. M (2004). Strengthen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young children-the foundation for early school readiness and succes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7(2), 96-111.
Wheeler, J. E. (1994). Peer conflicts in the classroom: Drawing implications from research. childhood Education, 70(5), 296-299.
Yardley-Matwiejczuk, K. M. (1997). Role pla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琳、林美珍、陳皎眉(2002)。母親教導衝突解決策略之內容與孩子知覺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5,221-250。
2. 王瑞宏(1996)。角色扮演法在國小補校之應用。教育資料文摘,37,105-127。
3. 王慧勤(2002)。角色扮演在國語課應用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45,105-111。
4. 江文慈(2001)。探尋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世新大學學報,10,31-62。
5. 李文正(2004)。教師處理幼兒衝突行為對班級社會道德情境之影響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3,1-26。
6. 李介至(2001)。青少年同儕衝突之問題分析。中等教育,52,172-185。
7. 李文德(1996)。角色扮演教學法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國教天地,114,17-23。
8.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36-50。
9. 吳宗立(2003)。班級社會互動的經營。國教天地,152,20-29。
10. 吳秀碧(1999)。角色扮演與團體輔導。學生輔導,64,26-35。
11. 何秀珠(1999)。角色扮演技巧在生涯諮商中的小運用。輔導通訊,57,59-63。
12. 邱連煌(2001)。認知行為改變:憤怒控制訓練。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學院學報,32,17-46。
13. 周漢光(1996)。角色扮演在中文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報,24,121-146。
14. 唐永豐、錢永鎮(1999)。同儕衝突。輔導通訊,57,45-48。
15. 陳均姝(2000)。角色扮演在輔導與諮商上的應用。學生輔導,68,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