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4: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玉英
研究生(外文):lu yu-ying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of Two Teachers on Teaching Mathematics by Discussion
指導教授:鍾靜鍾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45
中文關鍵詞:討論式數學教學協同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6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小兩位數學教師,一位是專家教師和另一位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共同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的情況,其中包括研究者和研究老師的互動方式與內容、研究老師的教學實踐歷程,以及研究教師專業成長等三方面。本研究採協同行動研究方式。有關研究教師的選取,是研究者基於研究教師具有強烈的企圖心,期望成為一位能進行討論式數學教學的專業老師;同時,研究者欲瞭解低年級學生實踐討論式學習的情形,因此徵得研究老師的同意,共同進行本行動研究。本研究進行為期一學期的觀察。資料蒐集包括兩人互動錄音、教師教學錄影、教師深度訪談、對話,以及學生訪談,作為呈現協同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情況與分析之依據。研究發現,研究教師剛開始對討論式數學教學有模糊的、輪廓式的,以及抽象式的想法,但在實際執行上有使不上力的感覺,因此,研究者和研究老師在平等,尊重,彼此坦誠之互信基礎上,採取社會互動策略,逐一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對話與省思來縮小兩人的落差,形成更多的共識,以實踐討論式教學。在實踐的歷程中,發現以研究老師的先備經驗做為起點,歷經澄清問題,突破困境,來來回回不穩定的情形,最後歷經認知衝突,才轉型成功,展現討論式數學教學的核心內涵。在實踐的過程中,也發現班級社會規範的建立是較容易發展與實現,之後教師也才能進行數學上概念與解題策略異同的探討。同時,也發現數學教材內容在主題不同時,教師的討論式教學也受影響,其間的關鍵因素乃在於對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核心之觀點被忽略,這正突顯教師專業成長是來來回回,逐漸擴充發展。研究教師在實踐討論式教學時,其中最難克服的瓶頸是:時間不足的壓力與提問、討論的需求的兩難問題。這部分牽涉教師教學的信仰與是否能洞察學生的認知知識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落差而形成有效的、關鍵的議題,這部分必須仰賴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中,加強教師專業素養,使教師掌握數學教材脈絡,理解學生數學認知知識之下,才能適時且彈性地、有效地運用討論式數學教學。本文最後從研究結果和建議,提供給想進行協同行動研究者,可採用社會互動方式討論,進行數學教師專業發展。
We investigated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by discussion, a teacher who had taught more than twenty years guided by her colleague, who was a recognized master teacher, including the fashion and the conte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teachers, the journal of her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 mathematical teacher. The data include conversation record tapes, teaching video tapes, planned interviews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collected in one semester. The reserch is in the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We found that at the beginning, the teacher’s image about teaching mathematics by discussion was vague, mechanical and hyperreal, she could not hold on it. So, the master teacher followed normal social interaction, soloving one major problem at one time, to council the experiment teacher in the cycles of teaching, reflecting and discussing, hoping to even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eachers. To begin with the habitual teaching mode, the experimental teacher classified the problem, found breaking point, went through cognitive conflict. At the end of semester, the experiment teacher could catch the nuclear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by discussion, but the situation was almost unstable, it could vary greatly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scopes of school mathematics.
We found that the social norm in the classroom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by discussion is comparatively easier to achieve than the teaching itsel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 is the center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the lack of time makes the time corsuming inquiry and discussion in the classroom a painful choice, although the teacher know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the ability of a teacher to sense the gap betwe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the insight needed to know the materical taught, so as to inquire more efficiently is very critical. For this,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have to emphasize on these aspects.
At the end, we raise some proposals for those who want to engage on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學教學………………………………………………………………… 7
第二節 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 30
第三節 協同行動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時間………………………………………………………… 54
第三節 實地研究過程……………………………………………………………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61
第六節 資料的分析與撰寫……………………………………………………… 6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67
第一節 雲老師數學教學樣貌…………………………………………………… 68
第二節 雲老師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的行動歷程……………………………… 92
第三節 教師互動歷程的演變與分析……………………………………………158
第四節 雲老師的專業成長………………………………………………………1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15
第一節 結 論……………………………………………………………………215
第二節 建 議……………………………………………………………………231
參考文獻………………………………………………………235
一、中文部分………………………………………………………………………233
二、英文部分………………………………………………………………………239
附錄……………………………………………………………241
附錄A:本學期數學教學節數修正表……………………………………………241
附錄B:期初訪談資料(訪談對象:雲老師)…………………………………244
附錄C:期初數學教學觀察轉譯資料……………………………………………252
附錄D:期中對話資料轉譯(對話者:研究老師和雲老師)…………………271
附錄E:期末數學教學觀察轉譯資料……………………………………………279
附錄F:期末訪談資料(訪談對象:雲老師)…………………………………304
附錄G:期末訪談資料(訪談對象:二年七班的學生)………………………330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行政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4a):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4b):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幸宜譯(民83):Gredler, M. E. 著。學習理論與教育應用。台北:心理。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Patton, M. Q. 1990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枝、何禮思譯(民90):McNiff, J., & Lomax , P., & Whitehead, J. 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文化。
吳英長(民77):國小學生小組討論運作方法之初探─以萬芳國小為例。台北:928文化事業公司。
呂玉英(民86):親子闖關活動的省思─數學科實作評量。載於台灣省國民教師研討會(編)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學習評量方法初探,103-13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呂正雄(民81):國民小學討論教學法及共同學習法的理論與實際。台灣教育,504,46-49。
李其維(民84):皮亞傑心理邏輯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源順(民88):數學教師在校內互動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民92):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台北:心理。
何福田、羅瑞玉(民81):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1-30。
沈翠蓮(民90):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杜聲鋒(民86):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
林文生、鄔瑞香(民88):數學教育的藝術和實務:另類教與學。台北:心理。
林素卿(民91):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進財(民89):數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福來(民90):數學師資教育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演講文字稿。(未出版)。
周筱亭(民83):數學新課程趨勢。研習資訊,11(3),28-50。
洪福財(民8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談反省性教師。輯於:教師專業與師資培育,51-88。台北:師大書苑。
翁嘉聲(民90):國小數學教學形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玉齡譯(民86):Kamii, C., & Clark, F. B., & Dominick, A.著。教育改革之道─從自主性的發展著手。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1997學術研討會(編)建構主義在國小低年級和幼稚園數學教學的應用,J2-1-J2-7。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小學(民82):融入班級經營的互動教學。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小學(民83):小學數學新課程低年級實踐之實施現況研究。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數學為主軸的統整課程教學活動示例∼國小篇(一)。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民88):國小教師研習教材之數學篇─群體討論文化的發展(教學錄影帶)。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87a):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美玉(民87b):札記反省法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998年師資培育研究與教學能力評鑑研討會。
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娟(民88):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各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娟、劉祥通(民90):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125-146。
陳惠邦、李麗霞(民90):行行重行行。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連安青(民84):我國小學數學實驗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安青(民88):小學數學新課程之實施─一位小學教師的實作與反思。課程與教學季刊,2(1),35-48。
許玉珍(民88):數學科建構教室中班級文化之創塑。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馨月(民91):國小教師實行討論式數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德田(民90):國小教師數學專業成長團體之運作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軍(民87):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甯自強(民82a):「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
國教學報,5,121-136。
甯自強(民82b):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期刊,1(1),101-108。
甯自強(民83):掌握課程的教學活動精神及適應新課程研討實況。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甯自強(民87):透過課程發展人員間的形成共識增大兒童的學習機會。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六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黃光雄(民89):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黃敏晃(民83):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雲龍、徐嘉譯(民90):Weinstein, K. 著。行動學習法。台北:弘智。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幸美(民86):透析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研習資訊,14(2),29-34。
楊思偉(民85):在職進修教育的趨勢與作法。研習資訊,13(6),24-27。
楊瑞智(民87):建構主義與數學教學。台北市數學科輔導團演講文字稿(未出版)。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範學院學報,9,298-318。
鄔瑞香(民83):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思與成果。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說(低年級),168-196。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蔣治邦(民83):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按八十二學年數學教育研討會。
鍾靜(民85):數學教室文化新貌。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鍾靜(民86):低年級數學教室文化的轉變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0,501- 532。
鍾靜(民88):在數學課程改革下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模式。發表於國立師範大學之1999數學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鍾靜(民89):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國科會89學年度第一期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9-2511-S-15-003。
鐘靜(民89):群體討論文化的發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數學教學專題研究講義(未出版)。
鍾靜(民90a):以數學科為例─談九年一貫教科書審定與選用。教育研究月刊,86,16-20。
鍾靜(民90b):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Ⅱ國科會89學年度第二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152-029。
鍾靜、朱建正(民84):國小教師面對數學新課程之因應。國教學報,7,1-16。
鍾靜、翁嘉聲(民89):不同數學教學取向下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研究。發表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學術研討會。
鍾靜、許馨月、翁嘉聲(民90):專家教師經營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發表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
鍾靜、蔣治邦、林素微、朱建正(民89):「實驗課程」學童數學成就的評估:一個學校的實踐經驗。發表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
譚寧君(民85):國民小學數學科教學未來發展趨勢。國民教育,37(2),78-81。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6):教育專業化和教育革新的困境與突破之道。發表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
二、英文部分
Cobb, P., & Wood, T., & Yackel, E., & Nicholls, J., & Wheatley, G., & Trigatti, B., & Perlwitz, M. (1991). Assessment of problem-centered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projec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1), 3-29.
Cobb, P., & Whitenack, J.W. (1996). A method for conducting longitudinal analgses of classroom videorecording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0, 213-228.
Dunn, T. G., & Shriner, C. (1999).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eaching what teachers do for self-improve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631-651.
Ebbutt, D. (1985). Issues in action research. In:D. Ebbutt & J. Elliott (Eds.). Issues In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161-162. London: Longman.
Education, T. G. & Hensien, S. M. (1999). Changing instructional practice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2, 187-206.
Holly, P. (1984). Action research: a cautionary note. CARN Bulletin No.6, Cambrid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cClain, K., &Cobb, P. (2001).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3), 236-266.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Slavin, R. E. (1980). Cooperative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0, 315- 342.
Smulyan, L. (1985).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Historical trends. (ERIC Doc. No.EA017614)
Somekh, B. (1995). The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ment in social endeavors: a position paper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3), 339-356.
Webb, R. (1990).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Falmer.
Yackel, E., & Cobb, P. (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4), 458-4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