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05: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曉音
研究生(外文):Hsiao-Yin Huang
論文名稱:闇影
論文名稱(外文):Darken Shadow
指導教授:陳燕如陳燕如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燕如
口試日期:2011-09-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陰影黑暗面闇影
外文關鍵詞:shadowdarken shadowdark si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創作論述以「闇影」為題,探索筆者內心黑暗面思維,並將內心「闇影」作為創作內容與題材,畫面強調陰鬱之視覺感受,並藉由創作歷程來達到心靈的療癒。

整篇研究以論述與創作兩面向進行,論述部分以心理學中,佛洛伊德與榮格的人格理論、潛意識與陰影原型,依據學理以重整筆者內心闇影的歷程與創作。依據圖像學深入探討藝術家作品之創作理念、表現形式與圖像象徵意義之各個層面,並結合藝術家內在闇影因素與心理學學理。

創作部分以「闇影」為主題,以自我創作來評析與省思,將創作理念與自身經驗結合,作品所要表達之內容,除了在理念與表現形式之外,也涉及圖像背後之「象徵」意義。 而在此創作論述的探究中,內省心靈黑暗面所帶來的痛苦,並藉由創作的歷程將內心「闇影」呈現出來,並對應藝術家作品和內涵,形成個人創作風格與色彩語言,對於心靈層面而言,面對內在「闇影」,療癒內在心靈,昇華「闇影」,達到人格整合。
The study bases on the topic of darken shadow which transmits the inner thoughts of the author to the material and theme of his works. Focus on the gloomy visual perception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ng works to heal the spirit

The research ha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is to study theories of psychology, studying the theory of Sigmund Fraud and Jung Psychotherapy, unconsciousness and shadow archetype ; furthermore, base on the Image Study Methodology to understand artists’ concepts, the creating skills and ideas arrangement, and
combining inner shadows with psychology theories.

The other aspect is personal creation which are created in virtue of combining the author’s concepts and experiences and integrat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author with the academic theories.

The series of production bases on the theme of darken shadow, researching the concepts and performance skills and the allusion of the symbols in the picture. The production of the author reflects his burden pressure and inner sorrow; that is, the creator’s inner darken shadow so as to form personal creation style and color language; moreover, as to spirit part, face self darken shadow to heal the mind and get to the sublimation and integrate personal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研究範圍……………………………………………8
第四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架構流程………………………………………12
第二章 闇影—學理探討
第一節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17
第二節 榮格集體潛意識陰影原型…………………………25
第三節 面對闇影……………………………………………33
第四節 沉重的呢喃…………………………………………44
第三章 作品形式內容與技法分析
第一節 創作理念……………………………………………90
第二節 作品內容及圖像意涵………………………………92
第三節 創作媒材形式與技法………………………………94

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
作品解析 ………………………………………………………98
第五章 結論……………………………………………………124
參考書目 ………………………………………………………129
圖次 ……………………………………………………………136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麗娟譯(2000)。亞當.菲利普(Adam Phillips) 原著(2000) 。恐懼與專家 。台北市:究竟出版社。
王琳(2008)。聽心理學家講故事。台北市:海鴿文化出版。
王秀雄(1989)。時代、情感、形式。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頁108。
石幼珊、沈師光、劉國棟譯(1993) 。伊格那西歐.戈麥斯.迪.拉耶諾(Ignacio Gomez de Liano)。達利DALI。台北:文庫股份有限公司。
朱光潛(1982)。西方美術史 下卷。台北:漢京,頁68。
朱麗真譯(2009)。最上悠 原著。負面思考的力量。台北:商周出版。
朱侃如譯(1999)。莫瑞‧史坦(Murray Stein)原著。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
朱惠芬譯(2009)。蘿斯.狄更斯(Rosie Dickins)。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台北:臉譜城邦文化。
朱狄(1988) 。當代西方美術。台北:古風,頁84。
李孟文(1996)。榮格分析心理學。郭為藩編。現代心理學說(31-35)。台北:師大書苑。
何盼盼(1993)。大衛 方塔納(David Fontana)著。象徵的名詞(The Secret Language of symbols)。台北:知書房。
何政廣(2008)。新普普藝術家凱斯哈林。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1996)。北歐表現派先驅 孟克。台北:藝術家。
呂煦宗譯(2008)。凱西 馬奇地(Cathy A. Malchiodi)著。精神分析、分析式以及客體關係的取向。陸雅青編。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43)。台北:學富文化。

呂俊等譯(1998)。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原著。釋夢。車文博編。佛洛伊德文集第一卷(672.685.727)。中國:長春出版社。
宋學軍(2006)。一次讀完二十六本心理學經典。台北:海鴿文化出版。
汪仲譯(1998) 。費登(Phaidon Press Limited)編著。20世紀藝術大師。台北:閣林圖書。
沈柔堅(1989)。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
李維譯(1998)。柯克(Nark Cook)著。人格的層次。台北:桂冠,頁210-211。
林進材(1996)。佛洛伊德分析心理學。郭為藩編。現代心理學說(6-7)。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琴譯(2000)。梅瑞迪斯•伊瑟林頓-史密斯(Mereditj Etherington-Smith)著。記憶的堅持:達利。台北:臉譜文化。
林冠伶、陸雅青譯(2008),凱西 馬奇地(Cathy A. Malchiodi)著。藝術治療與大腦。陸雅青編。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22)。台北:學富文化。
金星明譯(1998)。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原著。癔症研究。車文博編。佛洛伊德文集第一卷(10-13)。中國:長春出版社。
吳礽喻(2011)。巴士奇亞:引領流行的藝術家。台北:藝術家。
吳康 等(1999)著。榮格(C.G.Jung)。心理類型(下)(Psychological Types)。台北:桂冠圖書。
南符斌譯(1993) 。米契爾.萊里斯(Michel Leiris)。培根BACON。
台北:文庫股份有限公司。
胡永芬總編(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第七冊達利。台北:閣林出版,頁18。
高樹藩編(1974)。中正形音義綜合大辭典。台北市:正中書局,頁1973。
高樹藩編(1985)。國民常用標準字典。台北市:中正書局,頁1982。
徐復觀著(1992)。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257。
陸洛 等譯(2007)。約翰‧帝拉麥特、丹尼爾‧邁爾斯(John D.Delamater.Daniel J.Myers)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雅青 等譯(2008)。凱西 馬奇地(Cathy A. Malchiodi)編著。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台北:學富文化。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發行。
陳品秀譯(1995)。大衛.西爾衛斯特(David Sylvester)著。培根訪談錄。台北:遠流。
陳敬旻譯(2008),班克西(Banksy)原著。Wall and piece 班克西(Banksy)。台北市:繆思出版。
陳正文等譯(1997)杜安 舒爾茨(Duane Schultz)等著。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大中譯(1990)。佛德芬(Frieda Fordham)著。榮格心理學 。台北:慧智文化。
許麗雯(1997)。超現實主義。台北:縱橫文化。
許季鴻譯(1993)。皮爾 金佛瑞(Pere Gimferrer)編著。恩斯特ERNST。台北:文庫股份有限公司。
許鐘榮 (1993)編,伊格那西歐.戈麥斯.迪.拉耶諾(Ignacio Gomez de liano)原著。達利。台北縣:錦繡文化。
常若松著(1999)。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分析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
黃漢耀譯(2005)。戴比.福特 (Debbie Ford) 原著。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台北:人本自然。
黃漢耀譯(2005)。戴比.福特 (Debbie Ford) 原著。陰影,也是一種力量。台北:人本自然。
黃文捷譯(1992)。安吉洛 德菲奧雷等(Angelo De Fiore、Gaspare De Fiore、M.Luisa Materzanini、Marina Robbiani、Sabine Valici)著。巨匠美術週刊 孟克MUNCH。台北:錦繡出版。
黃文捷譯 (1992)。安吉洛 德菲奧雷等(Angelo De Fiore、Gaspare De Fiore、M.Luisa Materzanini、Marina Robbiani、Sabine Valici)著。巨匠美術週刊 恩斯特ERNST。台北,錦繡出版。
黃正鵠(1984)。精神分析基本理論。高雄市:復文。
黃奇銘譯(2000)。榮格(C.G.Jung) 原著。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志文。
賀岭峰譯(1998)。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原著。精神分析五講。車文博編。佛洛伊德文集第三卷(334)。中國:長春出版社。
楊韶剛譯(2004)。佛洛伊德著(1917)。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論。台北:百善書房。
楊韶剛譯(1998)。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原著。自我與本我。車文博編。佛洛伊德文集第四卷(151)。中國:長春出版社。
楊韶剛、高申春譯(1998)。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原著。抑制、症狀與焦慮。車文博編。佛洛伊德文集第四(213.259.278)。中國:長春出版社。
曾肅良(2004)。眺望文化群島—曾肅良藝文評論集。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曾肅良(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意象構成水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曾長生(2000)。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頁23。
崔翁野(2005)。繪畫的意境。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張國清(1997)。後佛洛伊德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張家銘等譯(1997)。安東尼‧基登(Anthony Giddens)著。社會學。台北:唐山。
張梅地譯(2008)。蘭迪 維克(Randy M. Vick)著。藝術治療簡史。陸雅青編。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9)。台北:學富文化。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11)。塗鴉鬼飛踢I love Graffiti。台北:遠流出版。
熊哲宏(2000)。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市:貓頭鷹。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1995)。漢語大字典(下)。成都:四川辭書出版,頁4309。
廖婉如譯(2006)。詹姆.斯霍爾(James A. Hall.M.D)原著。榮格解夢書。台北:心靈工坊。
鄭玲玲譯(2009)。珍.莫柏凱特(Jean Monbourquette)原著。和陰影做朋友。台北:上智文化。
樂華、楊順祥、劉月樵譯(1992)。安吉洛 德菲奧雷等(Angelo De Fiore、Gaspare De Fiore、M.Luisa Materzanini、Marina Robbiani、Sabine Valici)著。巨匠美術週刊 達利DALI。台北:錦繡出版。
劉式南譯(1993)。阿爾夫.別依(Alf Boe)編著。孟克MUNCH。台北:文庫股份有限公司。
劉平、孫慶民等譯(2000)。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原著。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臺北市:知書房。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頁234。
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榮格(C.G.Jung)原著。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
謝恆星(2004)。構圖學。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魏伶容譯(2001)。岡村多佳夫文著。新人類的誕生和生和死的變貌。藝術家NO309。台北:藝術家。
蕭雲菁譯(2007)。長尾剛原著。圖解榮格心理學。台北:易博士文化、城邦文化。
騰守堯(2005)。審美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龔元興譯(1992)。安吉洛 德菲奧雷等(Angelo De Fiore、Gaspare De Fiore、M.Luisa Materzanini、Marina Robbiani、Sabine Valici)著。巨匠美術週刊 培根BACON。台北:錦繡出版。


二、英文參考書目:

Marie-Louise von Franz(1980). Projection and Re-Collection in Jungian Psychology: Reflection of the soul.(La Salle,Illinois:Open Court).p.3.
Feder, Bernard & Elaine(1984). The expressive arts therapies. p.59.
Julian Schanbel(1981).Basquiat.
R.A. Johnson(1991).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 (San Francisco: Harper).
Marc Mayer(2005). Basquiat(Brooklyn Museum: New York).

三、期刊:

江學瀅(2000)。文化圖像與創作表現—由藝術治療的角度看文化對創作的影響。文化視窗23期。
沈桓賢(2009)。從達利作品探究其恐怖美學之表現形式。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11卷,頁13。
黃海鳴(1991)。從「時間」、「空間」來談培根作品。現代美術36期,頁37。
趙科印(2008) 。榮格創作動力思想簡論。語文學刊,2008卷3A期,頁3。
劉洋(2008)。榮格原型理論的現代意義闡釋。理論觀察期刊,2008卷6期,頁2。
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期刊,2004卷8期,頁74。

四、論文:

丁長青(2003)。恩斯特哲學性圖像及其創作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李坤德(2009)。暴力性---繪畫創作與論述。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創作論述。
林昇(2009)。闇室---與陰影的會面。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數位藝術組學位論文。
楊惠安(2004)。達利幻象式創作之研析與應用。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巴士奇亞官方網站,2011,3,3,19:20
http://www.english.emory.edu/Bahri/Basquiat.html

巴士奇亞相關網站,2011,3,3,21:00
http://www.geocities.com/louis_armand/basquiat.html(2008/7/20)
LOUIS ARMAND,2011,3,3,21:00
http://www.geocities.com/louis_armand/bio.html)---articles--art—basquia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