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1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錦鴻
研究生(外文):Chin-hung Hsieh
論文名稱:以概念構圖作為歷史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in Using Concept Mapping as a History Teaching Strategy
指導教授:黃源河黃源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her Robin H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歷史教學、概念構圖、低成就班級
外文關鍵詞:History teachingclass of low achievementconcept mapp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7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以概念構圖作為歷史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作 者:謝錦鴻
指導教授:黃源河博士
摘 要
研究者為國中歷史教師,任教班級中,有一班學生普遍學習意願不高、上課秩序不佳,以致成為學習成就落後的低成就班級。本研究以概念構圖作為提升教學成效的策略,並利用行動研究作為研究模式,進行歷史課程教學之研究。本研究共實施21週的概念構圖教學研究,設定第一階段為訓練期,由研究者提供概念詞後由學生進行歸類、排序,進而聯結成完整構圖;第二階段為成熟期,由學生自行從教科書中選擇概念詞來完成構圖;最後階段先讓學生以口語發表內在的概念,再由教師修正及補充,最後完成概念構圖。由於概念提取方式的改變,學生喜歡上課的氣氛、互動的方式,段考成績也進步了,研究者視為突破期。
本研究得到下列重要研究發現:
一、教學者將學習者的先備經驗設定為教學起點後,概念構圖教學法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
二、概念構圖的能力是循環前進,而非線性發展,而且概念詞的選擇是構圖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標。
三、聯結語在概念構圖中常會造成初學者較重的負擔,由於取消之後並不致於影響構圖的完整性,因此可以斟酌省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概念構圖、低成就班級
To motivate learning and enhance achievement, the researcher uses Concept
Mapping as teaching strategy to implement action research in history teaching. The first stage of the 21 weeks of teaching research on Concept Mapping is termed as the period of training. In this stage, students classify and sort out the concept terms given by the researcher. Then, they link these terms further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concept map. The second stage is termed as the period of maturity. Students choose for themselves the concept terms out of the textbooks and complete their own Concept Map for certain chapters. In the last stage, students announce their inner concepts orally, and then these concepts are corrected and replenished by the teacher to complete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 Due to the change in the way of extracting
concepts from the textbook, students enjoy the class atmosphere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they do make some progress in the achievement tests, in terms of ranking among peer classes. The researcher regards this stage as the period of breakthrough.
Important discoveries are as follows:
1. After the instructor starts teaching based on the learners’ specific preexisting experiences, the Concept Mapping method can really stimulat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2. The mode of progress in Concept Mapping ability is a spiral advancing model, not a lineal one, and the selection of concept terms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ability on mapping.
3. Linking labels often become a heavy burden in Concept Mapping for learners who command only basic Chinese. Since omitting them does not affect the main purpose of Concept Mapping, linking labels are suggested as not indispensible.
Key terms: History teaching, concept mapping, class of low achievement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II
圖 次 V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歷史科概念教學之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概念構圖之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成果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3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9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6
第四章 行動方案實施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行動方案一—訓練期 47
第二節 行動方案二—熟練期 63
第三節 行動方案三—突破期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2
第三節 研究省思 104
參考文獻 107
中文部分 107
英文部分 116
附 錄 117
附錄一 第一課日治時期的政治發展學習單 117
附錄二 第二課日治時期的經濟建設 121
附錄三 第三課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 125
附錄四 訪談記錄 130
附錄五 第四課戰後臺灣的政治發展 134
附錄六 第一課遠古到三代 140
附錄七 第二課秦漢時期的發展 148
附錄八 歷史課教學反應調查問卷 1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宏志(2001)。关于历史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電子版】。流覽日期:2009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pep.com.cn/czlssy/jszx/xsjl/xsdt/200211/t20021116_2300.htm.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譯)(2006)。W. L. New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市:學富。
王承蘭(2004)。戰後高級職業學校之歷史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明珂(1997)。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49-182。
王姝媚(2009)。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施琅個案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曼莉(2006)。國小鄉土歷史教材之編寫與教學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南平(2004)。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朱曉俞(2009)。我國現行國高中臺灣史教材銜接度的探討-以南一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革新版),42,1-16。
江蕙如(2002)。建構主義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二中國現代史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余民寧、陳嘉成、潘雅芳(1996)。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測驗年刊,43,195-212。
吳志堅(2003)。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明隆(2000)。教育行動研究。公教資訊,4(3),25-42。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姿穎(2008)。高中歷史科資深優良教師教學經驗分析--以教學信念為主軸。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碧琴(2004)。戰後我國大學入學制度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秀萍(2002)。最近三十年大陸地區中學歷史課程演變與歷史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愛珍(2001)。國小社會科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宋佩芬(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變與不變:國中階段社會學習領域的個案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8,101-127。
宋明娟(2002)。「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永謀(1997)。國小教科書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秀卿(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育如(2008)。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佳玲(2002)。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法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雅芳(2003)。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緒武(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李慧娟(2008)。網路教學融入七年級學生歷史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杜筱涵(2007)。基於空間邏輯之線上歷史教學系統。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沈映汝(2001)。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理想建構與教學實踐的對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育橋文教事業(2008)。一下社會課本。台北縣,康軒。
育橋文教事業(2009)。二上社會課本。台北縣,康軒。
周莉珊(2009)。網路輔助國中社會領域歷史科教學之研究-以歷史文化學習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曉光(2007)。歷史教學論。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
岳林(1999)。中學歷史學科概念教學之管見。課程、教材、教法,7,36-39。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林志成(無日期)。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實務。流覽日期:2009年3月31日。取自web.jies.mlc.edu.tw/file/13.pdf。
林育如(2006)。能力取向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踐-以國中社會領域中的「拓墾與建置」教材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娟(2008)。高中藝術史教材教法研究--以日治時代台灣藝術史教學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市:教育部。。
林雅文(2005)。數位典藏應用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之研究-以荷蘭殖民臺灣時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慈淑(2001)。史家?偵探?或記錄 10 - 14 歲兒童對歷史記述的一些想法。史學與文獻,3,171-206。
林慈淑(2006)。英國歷史教育改革中的「時序」爭議。東吳歷史學報,15,207-242。
林達森(2004)。併用概念圖於國中學生合作學習歷程之研究。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39-67。
邱玉娟(2006)。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同儕交互發問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邵宗儀(2006)。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姚幸君(2002)。歷史教學的突破與嘗試--合作學習在歷史科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曉雯(2008)。史料證據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當代台灣與世界:經濟的成長與挑戰」單元教材教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華葳、周經媛、張健妤、洪若烈(1989)。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2,127-152。
范瑞東(2005)。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影響的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夏林清和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台北市:遠流。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流覽日期:2008年5月31日。取自http://old.npf.org.tw/monthly/0401/theme-039.htm。
秦葆琦(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之探討與分析。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研
習會。
張元、駱月絹(1996)。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5,4-30。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准榕(2005)。以SCORM為基礎之歷史教學系統。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凱迪(2003)。檔案在高中台灣史教學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景媛(2007)。概念發展模式。慈濟大學教學新知電子通訊(31)。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32,31-51。
張靜分(2002)。論隋唐史人物與國中歷史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靜嚳(1999)。國中低學習成就班的雙環數學教學。科學教育學刊,7(3),199-216。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流覽日期:2009年4月1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society.pdf。
梁敬賢(2008)。情意教學目標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雅馨(2002)。多元智慧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高中一年級中國史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乃慈(2007)。概念構圖運用在八年級中國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玉欣(2007)。概念構圖學習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束真(2009)。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史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如(2004)。高中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之研究─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伸(2006)。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史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宏(2002)。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華(2001)。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市:龍騰。
陳淑芬(2002)。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豐祥(2001)。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6-36。
游佾蓁(2010)。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台珠(1995)。概念圖在國中生物教學上的成效研究(II)。國科會計劃:NSC84-2511-S-017-003。
黃百祥(2007)。以ARCS模式提昇低成就班級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延齡(2002)。建構主義與歷史教學。歷史月刊,176,95-98。
黃俊傑(2006)。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市:時報。
黃美玲(2005)。綜合高中歷史教學問題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道遠(2002)。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嘉玲(2004)。學習檔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研究--以高雄市翠屏國中小(國中部)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麗蓉(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露萍(2008)。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連祺(2002)。概念構圖在教學之應用。國教世紀,201,29-36。
葉紫玲(2004)。以歷史人物豐富歷史教材之行動研究-以慈禧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鳳珍(2004)。多媒體應用於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寶玉(2002)。網路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之利用-以88學年度新課程之臺灣史教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心怡 (2005)。國中生歷史理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芬(2004)。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靜貞(2001)。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述的認知初探:三人組討論方式的嘗試。史學與文獻,3,119-167。
劉麗英(2005)。台北市高中歷史教師運用數位典藏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偉娟(2008)。世界史教育的理論與實際--以當代美國、日本、台灣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為分析對象。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清田(2005)。行動研究的理念與分析。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29-144)。嘉義市: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鄭勇智(2002)。歷史學習觀念的澄清--以歷史的涵義及用處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鳳婷(2006)。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高中藝術史教材教法研究--以《中國文化史》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慧芳(2007)。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惠心(2006)。概念構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台灣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育鍾(2006)。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應用在八年級學生政府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汝倩(2010)。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灣荷蘭時期(1624)至清領初期(1698)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永昇(2002)。提昇低成就班級理化科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羅鴻雁(2008)。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邊遠平(2004)。高中歷史綜合教學模式研究-以「乙未割台與台民抵抗」教材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Ausubel, D.P.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Bruner, J. S. (1961).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nassen, D.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ee, P., Ashby, R., & Dickinson, A. (1993, September). Progression in Children’s Ideas about Hist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iverpool, United Kingdom.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 34-46.
McNiff, J. (1997).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Y.: Routledge.
Noffke, S.E. (1997). Themes and tensions in US action research: towards historical analysis. In S. Hollingsworth(ed.).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ion reform. London: Falmer.
Novak, J.D. & Gowin, D.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an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tter, H. (1986). 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History. Reference source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no. 3.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明珂(1997)。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49-182。
2.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革新版),42,1-16。
3. 余民寧、陳嘉成、潘雅芳(1996)。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測驗年刊,43,195-212。
4. 吳明隆(2000)。教育行動研究。公教資訊,4(3),25-42。
5.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6. 宋佩芬(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變與不變:國中階段社會學習領域的個案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8,101-127。
7. 林慈淑(2006)。英國歷史教育改革中的「時序」爭議。東吳歷史學報,15,207-242。
8. 林達森(2004)。併用概念圖於國中學生合作學習歷程之研究。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39-67。
9. 柯華葳、周經媛、張健妤、洪若烈(1989)。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2,127-152。
10.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流覽日期:2008年5月31日。取自http://old.npf.org.tw/monthly/0401/theme-039.htm。
11. 張元、駱月絹(1996)。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5,4-30。
12.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32,31-51。
13. 張靜嚳(1999)。國中低學習成就班的雙環數學教學。科學教育學刊,7(3),199-216。
14. 陳淑芬(2002)。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5. 陳豐祥(2001)。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