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德育(譯)(1991)。V. Lowenfeld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再版)(Creativite and mental growth)。中和市:文泉。
王文科(1994)。教育研究法(增訂三版)。台北:五南。
王筑筠(2003)。創作過程能否被界定。美育雙月刊,135,78-79。王英( 2001)。小學兒童認知風格與創造力關係的調查研究。浙江海洋學院學報,18(4) ,82-85。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申繼亮、王鑫、師保國(2005),青少年創造性傾向的結構與發展特徵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 21(4),28-33。
江羽慈(2003)。知識經濟時代的創造力。教育趨勢導報(3),1-7。2006年9月5日,取自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03/a/a01.pdf。李慧芳(2000)。創造力99解析。設計學報,5(1),33-50。李建忠( 2002)。兒童美術教育的「四不定」。福建教育,5,60。
李慧賢(1995)。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
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叡明(譯)(1991)。V. Lowenfeld著。兒童美術與成長-寫給老師和家長的指南(You Child and His Art)。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李雅怡(2002)。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玲(2004)。 讓孩子舒展美的觸覺 。河北教育,11,11。
吳言(2002)。尋找兒童的觸覺世界-對兒童進行陶藝實踐活動的實驗研究。浙江教育科學,5。
吳鐵雄(1984)。國中小學男女學生測驗智巧和冒險取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7,121-130。吳大培、植鳳英、周玉林(2004)。農村高中生認知風格與創造力關聯的實驗研究。
貴州師範大學(自然科學版),22(1),80-84。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
杜明城(譯)(1999)。M. Csikszenmihalyi著。創造力(Creativity.)。台北:時報文
化。.
林坤誼、游光昭(2004)。透過中小學科技素養課程以培育學生創造力之探討。國立
臺南大學「南大學報」,38(2)數理與科學類,15-30。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幸台(1987)。教育:大腦半球功能之研究與資優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主編)資優學生創造力與特殊才能, 169-178。台北:心理。
周文敏( 2003)。「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洪蘭(2006)。大腦的主張。台北市:天下。
洪蘭(譯)(2000)。 A.Moir & D. Jessel 著。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台北:遠流。
洪靜慧(1996)。羅芠菲爾藝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淑美(2004)。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農等(譯)(2005)。R. J. Sternberg著。創造力手冊(Hanbook of Creativity)。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范文毅(譯)(2004)。R. V. Oech著。當頭棒喝-如何讓你更有創意(A whack on the side of head-How you can be more creative)。台北:滾石文化。
胡夢蕾(2006)。我國創造力與人格特質研究之回顧與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6 期,215-240。馬菁汝(2003)。歐洲藝術教育家對羅恩菲德藝術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國美術教育,6 ,12-16。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6年 8 月6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
.tw/project_introduction/origin.php。
婁小明(2004)。小學階段非視覺型美術人才調查研究。中國美術教育,2。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第三版)-繪畫詮釋:從藝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出版社。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常雅珍(2005)。全腦開發記憶策略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陳羚芝(譯)(2005)。A. Gartenhaus著。觸發創意的博物館:如何善用博物館激發
創意思考(Minds in motion:using museums to expand creative thinking)。台北:五
觀藝術管理。
陳碧珠(譯)(2006)。E. Zimmerman著。培養新思維需要心力與時間:創造力與
藝術教育。國際藝術教育學刊, 3(2),74-87。
陳自培(2005)。創造思考教學法運用於國小高年級圖畫故事書創作教學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
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陳龍安、林建州(1991)。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台北:心理。
陳龍安(2002)。創造思考教學理論與實際(修訂版)。台北:心理。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R. J. Sternberg & W. M. William著 。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台北:心理。
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大班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張索娃(譯)(2005)。B. Edward著。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Drawing on the artist
within)。台北:時報文化。
張珮甄 (2002)。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特
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祖勵(2006)。國小高年級創造思考陶藝教學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世慧(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張世慧。
游光昭、蔡福興(2004)。以認知型態為基礎的網路化學習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1),51-76。
彭文松(2004)。認知風格、學習風格與思考風格之區辨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傅佩榮(譯)(2001)。R. May著。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新店市:立緒文化。
黃進(2000)。視覺型與觸覺型-兒童藝術知覺概念個案研究。中國美術教育,1,24
-30。
黃淑惠(2003)。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董奇(1995)。兒童創造利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月刊,(100),117-124。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楊智先、 蔡政安、鄭仲興(2002)。創造力理論脈絡觀點─Amabile觀點看創造。2006年11月12月,取自http://iip.nccu.edu.tw/iip/mod/html/modules/fileman/users/hanyi
/Amabile2。
詹志禹、楊智先、許崇憲、高玉靜(2003)。小學創造力教育政策與環境之評估,20
06年8月14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 icle.php?articl eid=5。
葉玉珠(2005)。影響國小學童科技創意發展的因素量表發展。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0(2),29-54。
趙雲(1979)。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蔡崇健(1987)。教育:大腦半球功能分化、大腦優勢、眼球輻輳行為與高創造力資
優學生的鑑定。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會(主編),資優學生創造力與才能(頁
179-184)。台北:心理。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第三版)。台北:藝術家。
蔣勳(1999)。藝術概論(增訂版)。台北:台灣東華。
劉士豪(1997)。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世男、郭誌光(2002,10月)。創造力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心理構念的反思。載於
國立嘉義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所舉辦的「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頁
89-102),嘉義縣。
鄭顯亮(2003)。男女智力有差異嗎。家庭教育,02A期,38-39。
盧雪梅(1990)。創造性人格特質。創造思考教育,2期,33-39。謝金青(2005)。論創造力發展障礙之跨越。教育研究月刊,133,23-30。謝修璟(2002,10月)。創造力與藝術創作。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所舉辦
的「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頁27-60),嘉義縣。
藍同利(2004)。國小視覺型與觸覺型兒童三角形概念瞭解探究~從Duval及van Hiele
理論的觀點。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市。
羅美慧(2004)。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振明(主編)(2002)。台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西文部份
Ausburn, L. J.(1975). 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ptual type to perceptual style and tempo in college students. Retrieved July31 ,2007,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 aspx? . direct=true&db=eric&AN=ED101726&lang=zh-tw&site=ehost-live.
Ausburn, F. B.(1975). 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and linear image presentations of a comparative visual location task with visual and haptic college students. Retrieved July 31 ,2007,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
=ED 101727&lang=zh-tw&site=ehost-live .
Ast, C. A.(1981). Two tests for haptic-visual aptitude: A discussion of their usefulnes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3(1), 47-54.
Bird, M.&Gill, G.(1987)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echnology attributes: An examin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trade and industry training .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2), 108-118.
Flick, P. B.(1963). Ten tests of the visual haptic aptitud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 24-34.
Lowenfeld, V.(1945). Tests for visual and haptical aptitudes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8(1), 100-111.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1987). The development of two creative types.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pp.356-368). New York: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