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文郁,(1994),台灣農村發展工作理論之省思暨其理論依據之探討,農業推廣學報,11,台灣大學 農推系,台北。2.中華民國造園學會,(2002),農業環境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規範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台北。
3.王昭傑,2000,高雄港發展國際物流營運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4.王小璘、吳慧儀,(2001),都市廊道景觀生態功能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中市東光園道為例,造園學報,7(2):99-119。5.王小璘、曾詠宜,(2003),都市公園綠地區位景觀生態評估之研究,設計學報,8(3):53-74。6.王俊豪,(2003),德國環境農業措施,(pp.399-405),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7.王俊豪,(2004),歐盟多功能農業經濟模式之探討,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資訊之蒐集與研究,農科-1.5.2-企-Q1(4),(pp.393-399),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8.王俊豪、周孟嫻,(2005),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評估-歐洲農業模式評估計畫 ,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9.方凱玲,(2000),從台灣鄉村產業的轉型探討農地的永續利用以桃園縣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台北。10.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0),生態社區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1.白仁德、吳真宜,(2010),永續農業運動-社區支持型農業與土地倫理的對話,城市學學刊,1(2):1-35。
1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3),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糧食自給率,糧食供需年報,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8),農場登記規則,農糧法規,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5.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台灣對於金融海嘯的因應,國際經濟金融論壇,台北。
16.江千綺譯,(1999),永續栽培設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肖篤寧,(1993),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8.呂育青,(2007),以綠建築評估指標討論綠建築民宿開發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北。
19.宋冠潔,(2004),休閒農場永續經營之水資源管理模式-以彰化縣田尾鄉為例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台中。20.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1.李國忠 高振源 賴建興,(1998),台北市郊區都市林管理問題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31(4),387-404。22.李伯賢,(2000),從景觀生態觀點探討都市綠地之棲地規劃設計─以台北市野雁保護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台北。
23.李誌綿,(2002),由地景生態學觀點探討河川流域內農業的角色與農村規劃,碩士論文,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台北。24.李麗雪等譯,(2002),環境景觀之規劃與應用,台北:田園城市文化有限公司。
25.李霖文,(2004),以綠建築評估指標探討農舍住宅建築技術及設備應用個案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新竹。26.李蓮生、林文傑,(2008),國際重要農情資訊,農政與農情,192,10-20。27.於幼華、張益誠,(1999),環境教育季刊,37,53-74。
28.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台北:五南圖書。
29.林俊義,(1999),台灣永續農業發展概況,永續農業作物合理化施肥技術專集,(pp1-36) ,中華永續農業協會。
30.林俊義,(2001),永續農業作物篇,台中:中華永續農業協會編印。
31.林俊義、廖慶樑、王鐘和,(2002) ,作物有機栽培,台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32.林俊義,(2005),永續農業之理念與發展策略,台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33.林憲德,(1999),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4.林憲德,(2000),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5.林憲德,(2003),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年更新版,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6.林憲德,(2005),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37.林憲德,(2007), 綠建築解說及評估手冊2007更新版,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8.林裕彬、林怡君,(1999),以景觀生態觀點探討蘆竹鄉農田景觀結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107-130。39.林裕彬,(2001),景觀(地景)生態指數與計量方法分析埤塘景觀時空間變遷之研究(I)-蘆竹鄉、觀音鄉為例,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9-2415-H-034-007)。
40.林鎮洋、邱逸文,(2004),生態工法概論,台北:明文書局。
41.林瑞桐,(2004),休閒農業發展與永續經營之研究以台中新社鄉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台中。42.林子平,(2005),農村住宅綠建築基地保水指標評估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4) ,375-385。43.林子平,(2006),農村綠建築設計原則與實務,水土保持手冊-農村發展篇,南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44.林裕彬,(2008),農田水利生態工程選址及效益評估模式,台北:行政院農委會。45.林魁堅,(2008) ,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使用後評估與綠建築評估─以雪霸國家公園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台中。46.邱英峰,(2008),綠建築評估指標應用於校園建築之研究-以嘉義縣特治區學校建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雲林。
47.吳東傑,(2006),台灣的有機農業 ,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8.周佩琪,(2008),農村植栽配置減碳效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所,台中。49.吳綱立、許堡舜,(2009),以社區永續發展觀點建構土地混合使用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北松山區民生社區為例,第十三屆國土論壇,台南。
50.俞孔堅,(1998),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51.洪得娟、顏家芝編譯,(2000),生態設計和規劃,台北:六合出版社。
52.洪禾秣,(2009),精緻樂活農業之農地多功能利用原則探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台北。
53.徐文慧、翁熊隆、盧世杰譯,(2002),生態設計思考邏輯,台北:地景出版社。
54.孫宛琳,(2004),生態社區永續生活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台中。55.孫永斌、陳濤、武利華,(1993),景觀規劃與設計的透視,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pp12-25),台北:地景出版社。
56.劉錦添,(2005),永續台灣的遠景與策略-永續台灣評量系統整合成果呈現推動計畫第七年度報告,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3-2621-2-002-032) 。
57.國家圖書館出版品,(2007),農業相關法令彙編,台北:詹氏書局。
58.游家政,(1996),得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範學報,6,1-24。59.倪禮豐,(2007),日本自然農法與循環農法簡介,花蓮區農會專訊,(60),17-22。60.張啟德譯,(1994),景觀生態學,田園城市文化有限公司,台北。
61.張俊彥,(2002),農村景觀生態之復育與創造,造園季刊,42,75-92。62.張俊彥,(2000),從景觀生態之觀點探討農村地區之角色與規劃,科學農業, 48(1) ,1-12。63.張俊彥、洪佳君、曾心嫻編譯,(2006),景觀建築及土地使用計畫之景觀生態原則,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64.張金城,(1998),有機栽培管理對果園土壤與果品品質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台中。65.郭瓊瑩,(2001) ,農村土地利用方向新思維,農村新風貌形塑研討會,台北。66.郭瓊瑩等譯,(2002),道法自然-以生態系統為本的環境規劃設計哲學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
67.郭瓊瑩,(2003) ,水與綠網路規劃-現論與實務,台北:詹氏書局。
68.郭彥銘譯,(2009),生態設計學:讓地球永續的創意法則,台北:馬克孛羅文化。
69.郭彥銘譯,(2010),生態設計學,台北:馬可索羅文化。
70.陳敏仁,(199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71.陳希煌,(2000),永續農地利用的發展,台北:台大農業研究社成立大會。
72.陳尊賢,(2000),永續土地管理的指標與評估–文獻回顧與建議,台灣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研討會論文集,(pp12-25)。73.陳武雄,(2001),永續農業,(序) ,台中:中華永續農業協會。
74.陳武雄,(2011),農委會對研訂農業基本法草案之立場,農政與農情,223,1-5 。
75.陳淑珍譯,(2003),生態景觀設計與規劃-地中海地區,台北:六合出版。
76.陳世雄,(2004),有機農業的管理法令,建立永續發展的農業產銷體系研討會,霧峰:永續農業協會。
77.陳世雄,(2009),有機農業與健康生活,金門:金門縣農會。
78.陳劍陽,(2005),從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一論「台灣農業用地政策之分析」,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台南。79.陳靜美,(2009),永續農村居住環境指標系統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台中。80.陳瑞玲,(2010),生態社區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81.黃璋如,(1997),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82.黃晶瑩,(2009),影響永續農業經營行為之因素探討,博士論文,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台中。
83.黃靖如、翁志成、林春良,(2009),休閒農業對鄉村發展之問題探討,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84.黃穎捷,(2009),台灣休閒民宿產業經營攻略全集,行政院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85.葉美秀、唐先柏,(2002),台灣休閒農業之環境設計-由理念到實踐,海峽兩岸園藝發展學術研討會。
86.葉美秀,(2008),鄉村休閒地區農民環境自主營造行動研究,第六屆觀光農業與休閒農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87.葉欣誠、于蕙清,(2004),國際環境永續性指標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研究所,高雄。
88.葉欣誠,(2007),建構與發佈我國各縣市方永續發展指標,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89.葉昭憲,(1999),濕地成立自然公園評估因素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9(2),131-143。
90.楊世璿,(2008),應用綠建築評估技術於農場轉型之生態環境探討-以安康農場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台北。91.趙芝良,(1996),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92.蔡明華,(2007),台灣水田灌溉農業之三生功能價值,豐年雜誌,58(11),26-30。93.蔡厚南,(2007) ,道路生態工法準則與日本案例,台北:交通部台灣區國道興建工程局。
94.劉明章,(1999),影響永續農業經營行為之因素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台中。95.劉耀文,(2001),以景觀生態探討官田水雉棲地之保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 台北。96.劉靜宜、洪綉媚,(2010),有機農業永續發展以北心有機休閒農場為例,健康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
97.鄭先祐,(2008),向傳統農業學習:邁向「有機(生態)農業」時代, 農訓雜誌,24(12),19-21。98.賴明州,(2006),永續建築及景觀的實務生態學,台北:明文書局。
99.盧誌銘、黃啟峰,(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源起與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新竹。
100.鍾仁賜,(2005),有機栽培管之土壤與肥料管理,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研討會,(pp101-116) , 花蓮: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101.謝景順,(1989),歐美國家之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研討會專輯。
102.闕雅文,(2008),加拿大永續農業環境之推動方案-農業環境健康計畫,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103.闕雅文、黃振昌、宋易倫,(2009),農業用水效率評估指標建立,農科-7.4.1,行政院農委會,台北。
104.蕭崑杉、蔡必焜,(2003),社會資本與社會學習:永續農業知識管理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0,102-130。105.進士五十八,(2011),21世紀地球社會之環境福祉,綠水國際論壇in台北研討會,台北。
106.Agenda 21.(1993). The Earth Summit Strategy To Save Our Plant, ed. By Dainel Sitarz, Earthpress, Boolder, Colorado.
107.Bill,Mollison &Reny Mia Slay.(1991) .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 Tagari Publishers, Tyalgum, Australia ,198.
108.Conway,G.R.,&Barbier,E.B.(1990).After the green revoluti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or development.London:Earthscan.
109.Doran,J.W.,& Parking,T.B.(1996).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 A minimum data set,pp.25-37,In Doran,J.W.,&AJones A.J.(eds.),Method for assessing soil quality、Soil Sci、Soc、Am、Special Publication ,49,Madison,Wisconsin, USA.
110.Doran,J.W.,Sarrantonio M.,& Liebig,M.A.(1996).Soi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Adv、Agron,56,1-54。
111.Dalkey & Helmer.(1963).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Management Science,9(3),458-467。
112.Forman, R.T.T., & Gordon, M., (1986). Landscape Ecology,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113.Hamilton,G.(1996).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In Asian Business Networks.edited by Gary Hamilton.NY: De Gruyter.
114.Hamilton,G.,& Nicole,W.B.,(1997).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East Asian capitalism.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15.Linstone,H.A.,& Turoff,M.(Ed.).(1975).The Delphi Method :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Reading.MA:Addison-Wesley,3-12.
116.Mcharg,I.L.(1969).Design with Nature.Garden City,N.Y.: Doubleday/Natural History Press.1992.Reprint.New York:John Wiley &Sons.
117.Smit,B.,& Smithers,J.(1994).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terpretations,analyses and prospects.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6(3),499–524.
118.Smit,B.,& Smithers J.(1994).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agro-ecosystem health.In: Nielsen N.O.(ed), Agroecosystem health.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University of Guelph, Canada,31–38.
119.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production case study .(2001).
120.Warts,Y.(2005). Indicator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ity impacts .Tilburg: European Commission.
121.Walker,J.,(2002).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McVicar, T.R., Li Rui, Walker, J., Fitzpatrick, R.W. and Liu Changming
122.(eds), Regional Water and Soil Assessment for Manag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Australia, ACIAR Monograph ,84,3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