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08: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凱弘
研究生(外文):Wang Kai-Hung
論文名稱:濁口溪流域至林邊溪流域河階地與地形演育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River Terraces and Landscape Evolutions of the Cho-Kuo,Ai-Liao, Tung-Kang, and Lin-Pien Drainage Basin
指導教授:齊士崢齊士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yi Shyh-j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濁口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河階地沖積扇地形演育
外文關鍵詞:Cho-Kuo RiverAi-Liao RiverTung-Kang RiverLin-Pien Riverriver terracealluvial fanlandscape evolu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4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濁口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為位於屏東平原東側的諸流域,各流域以潮州斷層為界,以東為中新世沉積岩區,以西為現代沖積層區。本文主要目的:(1)調查濁口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流域的河階地特徵,並尋找可供定年的標本;(2)建立濁口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流域河流演育的過程;(3)探討影響濁口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流域地形演育過程中可能的環境影響因素;(4)比對濁口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流域的地形演育過程,以探討這四個流域在發育過程中的異同,並與楠梓仙溪和荖濃溪流域的地形演育過程相互比對。
  依據研究區內河階地的分布特徵可區分為三種類型:(1)濁口溪型:河階地僅發育流域內,且上游階地多為曲流切斷後所殘餘的舊河道;(2)濁口溪與隘寮溪間諸河型:僅於河口發育沖積扇階地;(3)隘寮溪以南諸河型:流域內與河口均發育有可對比的河階地和沖積扇階地。
  在野外調查河階地露頭,除了考量下切作用之外,亦加入河階地沉積物厚度和分布的調查,以進行流域內河階地「加積-下切」過程的對比。經比對這四個流域後發現:(1)就階地的分布位置而言,濁口溪和林邊溪流域階地分布的連續性較佳,隘寮溪流域的階地則集中於上、下游,東港溪流域的階地則集中於中下游;(2)在階地的分布形態上,濁口溪、林邊溪上、下游皆有礫石階地或沖積扇階地分布,隘寮溪、東港溪則分布在中下游,上游幾乎全為岩石階地; (3)就階地的發育期而言,濁口溪有四期,隘寮溪有七期,東港溪有四期,林邊溪有五期。(4)由各流域階地的階地特徵推測,本區自更新世末期以來,構造運動的趨勢大致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傾動方式,潮州斷層的活動也自更新世末期後漸趨於平緩。
  影響研究區內這四個流域地形演育異同的可能因素,主要為氣候變遷和構造運動,兩者均提供河流持續下切的能力,使河流得以持續下切形成河階地。雖然河階地主要是由這些外在的環境變動所造成,但亦受到各流域本身地形、地質的影響,內、外部閾值並不一致,因此在複雜反應下,各流域便形塑出不同的特徵地形。由於這四個流域具有不同的時、空間敏感性,地形的演育過程也不盡相同,使得整體的河階地地形,呈現出猶如時、空間交疊的「地景馬賽克」一般。
Levels of river terrac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Cho-Kuo, Ai-Liao, Tung-Kang, and Lin-Pien drainage basin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of Pingtung Plai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Characterize the river terraces based on the field data, (2) Reconstruct the histories of landscape evolutions of these four basins, (3) Interpret and discuss the effect factors of landscape evolutions, (4) Correlate and compare the landscape evolutions between these four basins, and then compare with those of the Nan-tzu-sien river and Lao-nong river.
Three patter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aces are divided: (1) Pattern A (Cho-Kuo pattern): river terraces only developed in the mountain area and many terraces in the upper reach were meander scar. (2) Pattern B (area between Cho-Kuo and Ai-Liao): alluvial fan terraces only developed in the mountain front; (3) Pattern C (area from Ai-Liao to Li-Pien): river terraces and correlative fans terraces developed in the mountain area and mountain fron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river terraces and alluvial fan terraces, we could find that: (1) the continuity of terraces in Cho-Kuo river and Lin-Pien river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Ai-Liao river and Tung-Kang river, (2) the alluvial fan terraces we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egment of the lower reaches, and the strath terrac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egment of the upper reaches, (3) Cho-Kuo river have four evolution stages, Ai-Liao river have seven, Tung-Kang river have four, and Lin-Pien river have five, (4) the continuous uplifting and westward tilting are interpreted as the major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incision of rivers and development of alluvial fans, and the field evidences reveal terraces have been deformed or displaced by the movement of Chau-Chou Fault.
The landscape evolutions are triggered by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But various resista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 forms would result in complex river responses. In system specifications, although reaches 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forms due to spatio-temporal sensitivity, the landscape evolutions of the four rivers always inherited a certain sequence of the formative events. Therefore, in the time-space context, the character makes the terraces in the Cho-Kuo, Ai-Liao, Tung-Kang, and Lin-Pien drainage basins like the “landscape mosaic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區域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河階地與沖積扇 10
第二節 河階對比法 16
第三節 河流系統與反應 22
第四節 臺灣河階地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流程、架構與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5
第四章 流域地形特徵與河階地性質特徵 49
第一節 流域地形特徵 49
第二節 濁口溪流域階地特徵及對比 56
第三節 隘寮溪流域階地特徵及對比 74
第四節 東港溪流域階地特徵及對比 103
第五節 林邊溪流域階地特徵及對比 116
第五章 階地下切過程分析與地形演育因素探討 145
第一節 濁口溪流域階地下切過程 145
第二節 隘寮溪流域階地下切過程 149
第三節 東港溪流域階地下切過程 154
第四節 林邊溪流域階地下切過程 158
第五節 各流域間地形演育過程對比 164
第六節 與楠梓仙溪及荖濃溪流域地形演育過程對比 169
第七節 影響地形演育因素的探討 176
第六章 結論 189
第一節 各流域的地形演育過程 189
第二節 各流域流域特徵、地形特徵、地形演育過程的比較 191
第三節 影響地形演育的因素 194
參考文獻 197
照片資料 205
一、中文部份
丁 驌(1985),地形學,台北:五南圖書。
王 鑫(1988),地形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古兆禛(1965),台灣地形發育與地殼運動之關係,中國地質學會會刊,8,pp.102-105。
石再添、張瑞津、楊貴三、許民陽(1985),草屯與車籠埔河階群的活斷層與地形面,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3,pp.1-12。
石再添、楊貴三、張瑞津(1993),臺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概要,地工技術雜誌,44,pp.26-51。
石再添、鄧國雄(1983),潮州斷層帶的活斷層與地形,地理學研究,pp.17-34。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石慶得、楊貴三(1986),臺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pp.1-44。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黃朝恩、石慶得、楊貴三、許民陽(1998),地學通論-自然地理概論,台北:固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正宜(1990),臺灣地區碳十四年代數據輯,田野考古,1,1,pp.95-122。
何春蓀(1994),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吳麗娟、鄧國雄(2000),遷急點的地形意義及其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8,pp.273-289。
呂敏誌(1996),地形定年法應用於河階台地區域性對比之研究,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碩士論文。
宋國城(1994),地形定年法應用於河階對比之研究,台灣之第四紀第五次研討會論文集,pp.39-48。
宋國城、呂敏誌、蔡衡、劉平妹(1997),河階台地之對比與成因的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0,1,pp.31-46。
宋國城、傅炯貴、齊士崢(1998),蘭陽溪上游沖積扇河階的成因-兼論梨山段層的活動證據,台灣之第四紀第七次研討會論文集,pp.39-43。
周淑文(1997),基隆河地形演育過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林玉詩、陳尊賢、陳于高、謝孟龍、李建堂(2001),紅土形態在不同地形位置的分布-以桃園臺地為例,台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論文集,pp.108-111。
林宗模(2001),屏東來義地區淺層反射震測岩盤探測,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碩士論文。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3,pp.74-77。
林淑芬(1991),桃園臺地群經壤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所碩士論文。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周瑞燉(1974),臺灣地質,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鐵良(1974),台灣北部河流地形及其在新構造上的意義,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24,pp.109-118。
徐鐵良(1980),從地形特徵申論其與臺灣新構造關係,中國地質學會會刊,23,pp.3-5。
徐鐵良、李建堂(1985),台灣大漢溪與蘭陽溪之河流地形及其在近期地殼運動之意義,台大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2,pp.27-34。
高鵬飛(1990),臺灣海岸山脈東坡南北段河階地形之比較研究-以馬武窟溪和豐濱溪為例,國立臺灣師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石角(1990),太魯閣峽谷地形發育過程的研究,台大地理系自然環境及災害研究室,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瑞津(1997),台灣沖積扇之分布、形態及地形意義,地質,17,1-2,pp.69-93。
張瑞津、石再添(1990),河階研究的概觀,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pp.1-8。
張瑞津、石再添、沈淑敏、張政亮(1992a),花東縱谷南段河階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學研究,16,pp.27-57。
張瑞津、石再添、沈淑敏、張政亮(1992b),花東縱谷北段河階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8,pp.241-283。
張瑞津、石再添、高鵬飛、曾正雄(1990),豐濱溪河階的地形學研究,地理學研究,14,pp.47-64。
張瑞津、石再添、曾正雄、高鵬飛、陳美鈴(1991),海岸山脈東坡河階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pp.99-146。
張瑞津、石再添、楊淑君、林譽方、陳翰霖(1994),花東縱谷沖積扇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1,pp.43-74。
張瑞津、石再添、楊淑君、林譽方、陳翰霖、董德輝(1995a),高屏溪谷與潮州斷崖沖積扇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4,pp.39-81。
張瑞津、石再添、楊淑君、林譽方、陳翰霖、董德輝(1995b),蘭陽地區沖積扇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pp.151-187。
張瑞津、鄧國雄、劉明錡(1998),苗栗丘陵河階之地形學研究,台灣之第四紀第七次研討會論文集,pp.53-57。
張慧中(1986),臺灣南部潮州斷層北段之新期構造研究,台大海洋地質所碩士論文。
張徽正、林啟文、石同生、盧詩丁、黃文正(2000),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
許中民(1985),台灣南端恆春半島第四紀後期構造運動之研究,臺灣大學地質所碩士論文。
許民陽(1984),新社河階群的地形特徵及與大溪河階群之比較研究,師大地理教育,10,pp.74-89。
郭兆敏(1994),頭社盆地一萬餘年來湖泊沉積物之花粉分析,臺灣大學地質所碩士論文。
郭兆敏、劉平妹(2000),台灣中部大社盆地自上次冰盛期以來的植被及氣候變遷,中國地質學會會刊,43,3,pp.379-392。
陳于高(1988),大漢溪下游河階臺地碳十四定年與對比之研究,臺灣大學地質所碩士論文。
陳于高(1997),全新世之海水面變化曲線及其在台灣西南部新構造運動上之應用,海峽兩岸地形與環境教育研討會大會手冊及論文摘要,pp.136-140。
陳邦禮(1996),蘭陽溪上游沖積扇的地形演育,台灣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陳怡葦(2003),桃園地區活斷層與地形面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陳芳儀(1988),台北盆地全新世松山曾之花粉分析,臺灣大學地質所碩士論文。
陳建汝(2002),桃園台地湖口活動斷層及其構造河階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芬(1984)從三角點檢測成果見到的臺灣的地盤升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3,pp.127-140。
陸挽中(1996),日月潭盆地上次冰盛期以來之湖泊沉積物孢粉分析,臺灣大學地質所碩士論文。
陸挽中、劉平妹(1996),日月潭盆地上次冰盛期以來之湖泊沉積物孢粉分析,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pp.254-256。
傅炯貴(1997),蘭陽溪上游沖積扇河階之成因-河流反應暫時基準面的變化,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碩士論文。
富田芳郎(1972),臺灣地形發達史研究,東京:古今書院(日文)。
曾士林(1994),新店溪河階與曲流之地形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美惠、劉平妹(1994),台北盆地二萬年來孢粉組合與古環境初探,台灣之第四紀第五次研討會論文集,pp.38-41。
游素雲(1994),河階台地之地形定年研究,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碩士論文。
馮馨瑩(2002),宜蘭雙連埤古河道的地形演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文樹、蔡衡、林登秋(2003),臺灣河階對比研究之回顧與探討,師大地理學報,33,pp.19-37。
黃美璇(2001),荖濃溪流域之河階地與地形演育,高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黃瑞賢(2001),大肚溪流域河階地形研究,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碩士論文。
黃鑑水、張憲卿、劉桓吉(1994),臺灣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9,pp.51-76。
楊淑君(1996),臺灣沖積扇的地形學研究,臺灣師大地理所博論。
楊貴三(1988),新店溪中游河流地形的研究,師大地理教育,14,pp.85-93。
廖何松(2003),利用地形計測指標研究台灣南部潮州斷層沿線之活動構造,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碩士論文。
廖俊言(1995),地形定年法應用於河階對比與斷層活動性之探討,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碩士論文。
趙秋益(2003),臺灣中部陳有蘭溪流域的河階地與地形演育之研究,高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趙秋益、謝孟龍、齊士崢、劉平妹(2001),陳有蘭溪現有碳十四定年資料及其古環境上的意義,台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論文集,pp.103-104。
齊士崢(1994),立霧溪流域的河階地,台大地理學報,17,pp.33-46。
齊士崢(1995a),立霧溪流域的地形演育,臺灣大學地理所博士論文。
齊士崢(1995b),河川地形演育與潛在地形災害,台大地理學報,19,pp.51-70。
齊士崢(2002),臺灣山地地區的主要沖積扇階地與地形災害,地理學報,32,pp.75-87。
齊士崢(2004),河階地的對比與成因,環境與世界,10,pp.43-64。
齊士崢、宋國城(2000a),臺灣界限斷層帶的大規模沖積扇階地與新構造運動,台灣之第四紀第八次研討會論文集,pp.14-15。
齊士崢、宋國城(2000b),臺灣界限斷層帶上沖積扇階地地形發育的複雜性,環境與世界,4,pp.77-92。
齊士崢、宋國城、陳邦禮、謝孟龍、蔡衡、傅炯貴(1998),蘭陽溪上游沖積扇的地形演育,環境與世界,2,pp.137-150。

齊士崢、宋國城、蔡衡(1998),台灣山區的大規模沖積扇階地與新構造運動,台灣之第四紀第七次研討會論文集,pp.44-47。
齊士崢、陳文山、龔琪嵐(2003),鹿野溪與卑南溪的河階地與其新構造運動意義,環境與世界,8,pp.1-23。
齊士崢、黃美璇(2001),荖濃溪流域的河階地和地形演育,環境與世界,5,pp.123-140。
劉平妹、郭兆敏(1996),頭社盆地沉積物花粉組合中心仙女木期氣候變化,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pp.251-253。
劉平妹、曾美惠(1998),兩萬年來的古水文狀況變遷,台灣之第四紀第七次研討會論文集,pp.5-7。
劉平妹、黃奇瑜、曾美惠(1997),台北盆地第四紀晚期的氣候環境及其沉積物初探,中國地質學會會刊,40,1,pp.17-30。
劉平妹、黃淑玉、郭兆敏(1994),台灣中部全新世的古氣候變遷趨勢初探,台灣之第四紀第五次研討會論文集,pp.107-109。
劉志學(1989),立霧溪河階之沉積學研究與對比,台大地質所碩士論文。
劉盈劭(2001),地形敏感性的比較研究-以陳有蘭溪北段小支流為例,臺灣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潘玉生、陳讚煌、鍾火盛、游銘銳(1992),石油探勘技術-測勘篇(一) 震測資料之任釋與解釋,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海域及海外石油探勘處與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印行。
滕肇芸(2002),立霧溪中游峽谷段河道形態與影響因子之探討,國立臺灣師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衡、宋國城、傅炯貴、齊士崢、李沛然(1998),蘭陽溪扇階崖坡形態之研究,海峽兩岸環境、地形研討會論文集,pp.65-70。
鄧國雄、沈淑敏(1990),臺灣海岸山脈泰源盆地河流地形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pp.199-223。
鄧國雄、董德輝、陳建汝、葉柏舜(2001),桃園台地湖口活動斷層與構造河階相關研究-以中壢面平鎮台地為例,台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論文集,pp.5-9。
謝孟龍、齊士崢、陳邦禮、劉平妹(1997),蘭陽溪、二仁溪全新世河階的成因與氣候變遷,海峽兩岸地形與環境教育研討會大會手冊及論文摘要,pp.65-70。
謝孟龍、賴慈華、劉平妹(1992),花東海岸成功、長濱一帶河階地形成因的初探-陸地快速上升下氣候性河階的存在?,台灣之第四紀第四次研討會論文集,p.8。
謝孟龍、賴慈華、劉平妹(1994),花東海岸中段地區之全新世氣候性河階,中國地質學會會刊,37,1,pp.97-114。
顏滄波、田沛霖(1986),南台灣之潮州斷層,中國地質學會會刊,29,pp.9-22。
羅建育、陳鎮東(1996),嘉明湖與內蒙古鹽湖之古氣候記錄對比,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pp.261-263。
龔琪嵐(2002),楠梓仙溪流域與荖濃溪流域之地形演育研究,高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龔琪嵐、齊士崢、陳文山、黃美璇(2004),荖濃溪與楠梓仙溪流域的河階地地形演育與新構造運動,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3,pp.73-95。

二、英文部份
Beaty, C.B., 1970, Age and Estimated Rate of Association of an Alluvial Fan, White Mountain , California, U.S.A.,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68, pp.50-70.
Brinkmann W.L.F., Magnuszewski A, Zober S., 2000,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Vistula River floodplain near Plock, Pol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6, pp.159-166.
Brunsden, D., 1990, Tablets of Stone: toward the Ten Commandments of Geomorphology, Zeitschrift fur Geomorphologie, Suppl., 79, pp.1-37.
Brunsden, D., 1993, Barriers to geomorphological change, in Landscape Sensitivity, eds: Thomas, D.S.G. and Allison, R.J.,pp.7-12, England: John Wiley and Sons.
Brunsden, D., 2001,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sensitivity concept in geomorphology, Catena, 42, pp.99-213.
Brunsden, D. and Thornes J.B., 1979, Landscape sensitivity and change,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ew series, 4, pp.463-484.
Bull, W.B., 1964, Geomorphology of Segmented Alluvial Fans in Western Fresno County, California, Amer. J. Sci., 262, pp.249-258.
Bull, W.B., 1972, Recognition of Alluvial-Fan Deposits in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in Recognition of Ancient Sedimentary Enveronments, eds: Rigby, J.K. and Hamblin, W.K., Soc. Econ.,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ts Spec., Pub., 16, pp.340.
Bull, W.B., 1990, Stream-terraces genesis: implications for soil development, Geomorphology, 3, pp.351-367.
Chorley, R.J.,Schumm, S.A., Sugden, D.E., 1984, Geomorphology, New York: Methuen.
Davis, W.M., 1899, The geographical cycle, Journal of Geography, 14, pp.481-504.


Davis, R.A., 1992, Depositional systems: an introduction to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2th ed, ch., 6: The Desert System, pp.160-203, ch.,7: The Fluvial System, pp.204-252. London: Prentice-Hall.
Denny, C.S., 1967, Fans and Pedi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65, pp.81-105.
Drew F., 1873, Alluvial and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glacial records of the Upper Indus basin,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9, pp.441-471.
Hansom, J.D., 2001, Coastal sensitiv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 view from the beach, Catena, 42, pp.291-305.
Karl, W. Wegmann and Frank, J. Pazzaglia, 2002, Holocene strath terraces, climate change, and active tectonics: The Clearwater River basin, Olympic Peninsula, Washington Stat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114, no. 6, pp.731-744.
Lecce S.A., 1990, The Alluvial Fan Proble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Lustig, L.K., 1965, Clastic sedimentation in Deep Springs Valley, Califormia,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352-F, pp.131-192.
Lustig, L.K., 1974, Alluvial Fans, i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5th ed, pp.611-617.
Mackenzie F.T., 1995, Our Changing Planet: 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Merritts, D.J., Vincent, K.R., and Wohl, E.E., 1994, Long river profiles, tectonism, and eustasy: Aguide to interpreting fluvial terrac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9(B7), pp.14031-14050.
Patton, P.C. and Schumm, S.A., 1975,Gully erosion ,northern Colorado: a threshold phenomenon, Geology, 3, pp.88-90.
Scheidegger, A.E., Vienna, 1987,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volution, Catena Supplement 10, pp.199-210.
Schumm, S.A. and Parker, R.S., 1973, Implications of complex response of drainage systems for Quaternary alluvial stratigraphy, Nature, 243, pp.99-100.
Schumm, S.A., 1977, The Fluvial System, New York: John Willey and Sons.
Schumm, S.A., 1979, Geomorphic thresholds: The concept and its application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ew Series 4, pp.485-515.
Schumm, S.A., 1991, To Interpret the Earth - Ten ways to be wrong. 2th e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umm, S.A., 1993, River response to base level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01, pp.279-294.
Strahler, A. N.,1964, Quantitative Geomorphology of Drainage Basinand Channel Network, in V.T. Chow eds., Handbooks of Applied Hydrology, pp.4.39-4.76.
Thomas, M.F., 2001, Landscape sensitivity in time and space - an introduction, Catena, 42, pp.83-98.
Thornbury, W.D., 1962, Principle of Geomorphology, John Willey.
Thornes, J.B., 2003, Time: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environmental systems, 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 7,pp.131-15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Usher, M.B., 2001, Landscape sensitiv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atena, 42, pp. 375-383.
Womack, W.R. and Schumm, S.A., 1977, Terraces of Douglas Creek, northwestern Colorado: an example of episodic erosion, Geology, 5, pp.72-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龔琪嵐、齊士崢、陳文山、黃美璇(2004),荖濃溪與楠梓仙溪流域的河階地地形演育與新構造運動,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3,pp.73-95。
2. 齊士崢、黃美璇(2001),荖濃溪流域的河階地和地形演育,環境與世界,5,pp.123-140。
3. 齊士崢、陳文山、龔琪嵐(2003),鹿野溪與卑南溪的河階地與其新構造運動意義,環境與世界,8,pp.1-23。
4. 齊士崢、宋國城、陳邦禮、謝孟龍、蔡衡、傅炯貴(1998),蘭陽溪上游沖積扇的地形演育,環境與世界,2,pp.137-150。
5. 齊士崢、宋國城(2000b),臺灣界限斷層帶上沖積扇階地地形發育的複雜性,環境與世界,4,pp.77-92。
6. 齊士崢(2004),河階地的對比與成因,環境與世界,10,pp.43-64。
7. 齊士崢(2002),臺灣山地地區的主要沖積扇階地與地形災害,地理學報,32,pp.75-87。
8. 楊貴三(1988),新店溪中游河流地形的研究,師大地理教育,14,pp.85-93。
9. 黃鑑水、張憲卿、劉桓吉(1994),臺灣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9,pp.51-76。
10. 黃文樹、蔡衡、林登秋(2003),臺灣河階對比研究之回顧與探討,師大地理學報,33,pp.19-37。
11. 許民陽(1984),新社河階群的地形特徵及與大溪河階群之比較研究,師大地理教育,10,pp.74-89。
12. 張瑞津、石再添、高鵬飛、曾正雄(1990),豐濱溪河階的地形學研究,地理學研究,14,pp.47-64。
13. 張瑞津、石再添、沈淑敏、張政亮(1992a),花東縱谷南段河階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學研究,16,pp.27-57。
14. 張瑞津、石再添(1990),河階研究的概觀,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pp.1-8。
15. 張瑞津(1997),台灣沖積扇之分布、形態及地形意義,地質,17,1-2,pp.6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