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村孝志(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市:稻香出版社。
[2]王美青(2004),《魯凱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3]台邦.撒沙勒(2012),《設置「原住民自治區」對高雄市之影響評析研究計畫期中報告》,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4]台邦.撒沙勒(2012),《設置「原住民自治區」對高雄市之影響評析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田哲益(2010),《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市:台灣書房。
[6]夷將.拔路兒 (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法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台北市:文建會。
[7]何撒娜(2004),《布農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8]李莎莉(2004),《排灣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9]李曜同 (2004),《鄒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10]金煌杰 (2005),《台灣原住民族自治議題探討-自治法個草案之比較與批判》,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1]施正鋒 (2008),「原住民族自治區定位之研究」政策建議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12]施正鋒,〈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體制〉,收入:《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研討會會議資料》(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2003),p.125。
[13]施正鋒、布興.大立 (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
[14]施正鋒、劉益昌、潘朝成 (2003),《台灣平埔族》,前衛政經文庫。
[15]施政鋒謝若蘭(2008) ,《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東華原住民族叢書:004。
[16]洪敏麟(1980),《台灣舊地名之嚴格》,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7]海樹兒.拔刺拉菲(2006),《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布農族》,台北市:原民會。
[18]馬賴.古麥 (2004),《原住民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及其願景形塑》,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19]馬賴.古麥 (2005),《原住民族自治的展望》,國政研究報告。
[20]高嵩山、汪明輝、浦忠成 (1999),《鄒族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21]高德義 (1994),《台灣原住民實行自治的政策可行性分析》,原住民文化會議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台北市:文建會。
[22]高德義 (2004),《原住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以排灣族為例之探討及策略規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專班論文。
[23]張宇梁、吳椒(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學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25]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 (2001),《原住民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
[26]許勝發(2006),《原住民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以魯凱族下三社群為例》,台北市:原民會。
[27]陳舜伶 (2002),《原住民族運動中「權利法制化」進路的困局-間論建構中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台北:國立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8]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政大機構典藏
[29]喬宗忞 (1999),《魯凱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30]陽春鳳(2011),《圖解當代中國政治》,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31]陽美花 (2011),《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叢書。
[32]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店文化出版社,頁136。
[33]葉家寧 (2002),《布農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34]董孟忠(2007),論原住民身分之法律保障,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政大機構[35]鄒岱妮(2006),《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36]潘春輝(2004),《新夥伴關係下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37]潘朝成劉益昌施政峰(2003),《台灣平埔族》,台北市:前衛。
[38]蔡志偉(2010),《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39]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汙名》,自立晚報。
[40]謝繼昌(2002),《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41]譚國昌(2007),《排灣族》,台北市: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