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婉禎
研究生(外文):Ma, Wanchen
論文名稱: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之研究-以高雄市之原住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Autonomy: A Case Of Aborigines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林皆興林皆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Jieshin
口試委員:林志興台邦.撒沙勒趙仁方
口試委員(外文):Lin, ZhixingTaibang, SashaleZhao, Renfang
口試日期:2012-07-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族原住民運動政策規劃自治原住民自治區
外文關鍵詞:Aboriginal TribesAborigines MovementPolicy PlanningAutonomyAboriginal Autonomous Reg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7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年來原住民自治議題引發許多關注及討論,並自2000年起成為了當時政府重大的原住民政策目標之ㄧ。原住民自治議題源起於原住民運動開始而逐漸邁入以自治為訴求之運動型態,國際間西方國家社會運動興起使原處在於弱勢地帶之原住民族群受到國際間關注以及原住民集體權之重視,在國際資訊的衝擊下,原住民運動逐漸形成,使台灣原住民自治之論述更為明確。再者,原住民自治議題在國外地區不論在人權或是自治區的法規以及設置原住民自治區型態儼然形成一種國際間之趨勢。
在台灣現今的環境下,原住民設置自治區不再只是一個夢想,但如何將該法律之框架套用在高雄市原鄉地區仍還是一種突破與挑戰,其主要限制不僅在於原住民各族和原鄉地區族群間對於自治區共識的態度,則另一個限制是現今社會與國家政府對待原住民設置自治區之態度。本文將藉由現今行政院提案之原住民自治法之草案來進行法規條文之評析,進而以高雄市三個原鄉地區之原住民文化背景探討行政院版自治法草案以及藉由國外案例進行評析對於高雄市原住民族自治區之研究,並探討的自治法對於高雄市各原住民民族之間的差異以及適切性,在自治權的執行之下是否適切以及有彈性。
Since 2000, Aboriginal Autonomous Region issue has been caught a lot of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recently. Aboriginal Autonomous Region policy became one of the momentous objectives for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e issue of aboriginal autonomous region stemmed from the aboriginal rights movement which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movement patterns of autonomous demands. In the Western,, the rise of social movements made the aboriginal groups which stay in the disadvantaged areas catch the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d the emphasis of aboriginals collective rights.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he aboriginal rights movement gradually formed so that it makes the discourse of Taiwan aboriginal autonomy clearer. Furthermore, the issue of aboriginal autonomous in foreign areas, the human rights, the regulations of the autonomy regions, and the tiepin set-up of aboriginal autonomy,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trend.
In Taiwan, the set-up of autonomy areas has not been a dream anymore. However, how to apply the law framework into the aboriginal townships in the Kaohsiung area is still challengeable. The main reasons are not only the attitude of the consensus of aboriginal autonomy between different aboriginal groups and different aboriginal races but also the attitude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In present paper, it utilized the aboriginal autonomy draft from Executive Yuan to administer the analysis of regulations. Next step was to probe into the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of three aboriginal townships in Kaohsiung and the analysis of Aboriginal Autonomy by means of foreign cases. Finally,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the Autonomy Law within different aboriginal races in Kaohsiung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flexibility of administration.
摘要I
Abstract II
目錄III
表目錄IV
圖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一、研究目的5
二、研究目問題6
第四節研究流程圖7
第二章文獻回顧8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自治運動發展歷程9
第二節 高雄市原住民族之探討18
第三節 國外原住民自治案例36
一、加拿大36
二、中國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文獻分析法40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41
第三節 研究架構圖43
第四節 研究限制4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44
第一節 高雄市原住民之特性與困境44
第二節原住民族行政院自治法條例之評析48
第三節 原住民自治區對高雄市之影響51
第四節 小結53
第五章 建議與結論54
第一節 結論54
第二節建議54
參考文獻58
中文部分58
表目錄
表一 那瑪夏區人口統計數28
表二 茂林區人口統計數31
表三 桃源區人口統計數34
圖目錄
圖一 研究流程圖7
圖二 原住民運動在多次自治權訴求圖12
圖三 原住民運動在多次自治權訴求圖14
圖四 原住民運動在多次自治權訴求圖16
圖五 原住民族族群分佈圖19
圖六 2011 那瑪夏區人族群人口數圖26
圖七 2011 茂林區人族群人口數圖30
圖八 2011 桃源區人族群人口數圖32
圖九 中國大陸民族自治地方之層級圖片38
圖十 中國大陸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成立時間圖39
圖十一 研究架構圖42
[1]中村孝志(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市:稻香出版社。
[2]王美青(2004),《魯凱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3]台邦.撒沙勒(2012),《設置「原住民自治區」對高雄市之影響評析研究計畫期中報告》,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4]台邦.撒沙勒(2012),《設置「原住民自治區」對高雄市之影響評析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田哲益(2010),《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市:台灣書房。
[6]夷將.拔路兒 (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法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台北市:文建會。
[7]何撒娜(2004),《布農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8]李莎莉(2004),《排灣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9]李曜同 (2004),《鄒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10]金煌杰 (2005),《台灣原住民族自治議題探討-自治法個草案之比較與批判》,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1]施正鋒 (2008),「原住民族自治區定位之研究」政策建議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12]施正鋒,〈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體制〉,收入:《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研討會會議資料》(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2003),p.125。
[13]施正鋒、布興.大立 (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
[14]施正鋒、劉益昌、潘朝成 (2003),《台灣平埔族》,前衛政經文庫。
[15]施政鋒謝若蘭(2008) ,《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東華原住民族叢書:004。
[16]洪敏麟(1980),《台灣舊地名之嚴格》,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7]海樹兒.拔刺拉菲(2006),《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布農族》,台北市:原民會。
[18]馬賴.古麥 (2004),《原住民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及其願景形塑》,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19]馬賴.古麥 (2005),《原住民族自治的展望》,國政研究報告。
[20]高嵩山、汪明輝、浦忠成 (1999),《鄒族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21]高德義 (1994),《台灣原住民實行自治的政策可行性分析》,原住民文化會議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台北市:文建會。
[22]高德義 (2004),《原住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以排灣族為例之探討及策略規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專班論文。
[23]張宇梁、吳椒(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學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25]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 (2001),《原住民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
[26]許勝發(2006),《原住民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以魯凱族下三社群為例》,台北市:原民會。
[27]陳舜伶 (2002),《原住民族運動中「權利法制化」進路的困局-間論建構中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台北:國立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8]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政大機構典藏
[29]喬宗忞 (1999),《魯凱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30]陽春鳳(2011),《圖解當代中國政治》,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31]陽美花 (2011),《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叢書。
[32]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店文化出版社,頁136。
[33]葉家寧 (2002),《布農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34]董孟忠(2007),論原住民身分之法律保障,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政大機構
[35]鄒岱妮(2006),《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36]潘春輝(2004),《新夥伴關係下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37]潘朝成劉益昌施政峰(2003),《台灣平埔族》,台北市:前衛。
[38]蔡志偉(2010),《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39]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汙名》,自立晚報。
[40]謝繼昌(2002),《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41]譚國昌(2007),《排灣族》,台北市:三民。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