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天祥(2007),輔仁大學身心障礙畢業學生就業歷程分析。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72-75。王國羽(2008),「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我國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123期,頁106-116。王國羽(2003),身心障礙研究概念之演進:論障礙風險的普同特質。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社群、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政治大學,台北(2003年11月29-30日)。
古允文、詹宜璋(1998),「台灣地區老人經濟安全與年金政策:社會排除觀點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卷第2期,頁191-225。余珮瑩(2007),聽覺機能障礙者就業困境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書局。
吳秀照(2007),「台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排除社會障礙的就業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卷第2期,頁149-198。吳秀照(2005),「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12期,頁104-117。李育叔(2005),慢性精神病患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保平(2006),「關注社會和諧的多維視角」。長白學刊,第2期,頁66-69。
李國隆(2002),從社會正義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相關法規之保障。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慧文(2004),「影響身心障礙者勞動參與相關因素探討」。就業安全,3卷第1期,頁25-32。周月清(2008),「2006年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社區發展季刊,第123期,頁79-105。林恕安(2004),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政策之探討-以支持性就業服務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唐宜楨、陳心怡(2008),「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來探討身心障礙概念的新轉向」。身心障礙者研究,1卷第4期,頁238-251。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書局。
高馨玲(2004),智能障礙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智能障礙女性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中光(2001),「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與職業訓練」。中國勞工,第1015 期,頁18-23。張世雄,(2001),「社會就住、新貧問題與多層次-多面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55-71。張世雄(2000),「公民權利的演進與困境:自由主義與社會福利的歷史關聯」。台大社會學刊,第28期,頁65-116。
張可翰(2005),「各國身心障礙者之就業現況」。勞工之友,6卷第10期,頁17-20。張菁芬(2004),「空間的排除與區域網絡服務模式-以社子地區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頁271-286。張菁芬(2002),從社會排除觀點解析經濟全球化對台灣社會安全政策之衝擊。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2002年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研討會,政治大學,台北(2002年12月14-15日)。
許慧香(2007),「公立就業服務中心協助雇主進用身心障礙者工作之探討」。就業安全,6卷第2期,頁110-114。郭淳芳(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保障~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起」。就業安全,7卷第2期,頁31-37。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性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恆鈞(2008),「我國身障者定額進用政策之探討:三種不同價值觀點」。國家菁英季刊,4卷第1期,頁57-75。陳郁佳(2008),「身心障礙者求職困境之探討」。就業安全,7卷第2期,頁113-116。陳曉瑩、王智弘(2007),「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就業準備度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237-256。
陳靜江、胡若瑩、李崇信(1996),《殘障者社區化就業安置模式理論與實務-工作表格與使用說明》。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陸詩雅(2009),從羅斯之正義論探討人群生物資料庫之惠益共享。台北,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彭華民,(2007),《福利三角中的社會排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彭愛茹(2007),身心障礙者之雇用與管理探討-以製造業為例。桃園,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童小珠、鄭偉強(2006),「當前就業政策的檢討:社會融合或社會排除」。永達學報,6卷第2期,頁114-125。鈕文明(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黃源協(2004),「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績效檢視-英美的經驗、臺灣的借鏡」。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324-342。
劉致祥(2004),就業服務員在心智障礙者就業過程中之角色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美蘭(2008),偏遠部落社區政策之研究-社會排除/資本之觀點。桃園,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秀涓(2007),我國公部門身心障礙者離職傾向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彥均(2006),非義務定額僱用機關進用聽覺障礙者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非義務定額僱用機構為例。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盧政春(2000),「工作權保障與勞工福利建構」。東吳社會學報,第9期,頁145-177。戴鈴容(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過程中就業服務員所面臨的困境和因應之道-以台北市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謝佳蓁(2004),誰說我做不到:台北市智能障礙者就業與社會資本分析。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明山(2006),「身心障礙者與就業環境」。台灣勞工雙月刊,第3期,頁25-31。嚴嘉楓、林金定(2003),「身心障礙者人權與福利發展」。身心障礙者研究,1卷第1期,頁20-31。鐘瑾瑜(2004)。「女性身心障礙者就業歧視問題之探討」。特教通訊,第31期,頁61-65。
黨謙光(2009),「影響智能障礙者就業因素探討」。台東特教,第29期,頁41-44。內政部統計處(2009),98年底列冊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瀏覽日期:2010.03.1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96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網址:
http://statdb.cla.gov.tw/html/com/statinvest.htm(瀏覽日期:2010.03.16)。
二、英文部分
Baldwin, M.L.(1997) .Can the ADA achieves its employment goal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49, 37-52.
Bhalla, A.S.& Lapeyre,F.(1999). Poverty and Exclusion in a Global World.London: Macmillan Press.
Erlandson, D.A.,Harris,E.L.,Skipper,B.L.,& Allen, S.D.( 1993). Doing naturalistic inquiry: A guide to methods.Newbury Park, CA:Sage.
Giddens, A.( 2001).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ing Co mpany.
Kayess,R.,&French,P.(2008).Out of Darkness into Light? Introducing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uman Rights Law Review,8,1-34.
Lincoln,Y.S.,& Guba,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CA:Sage.
Littlewood, P. & Herkommer,S.(1999). Identifying Social Exclusion: Some problems of meaning, in Littlewood. P. et, al. (eds.)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 Problems and Paradigms, London: Ashgate, 1-19。
Paugam,S.(1996).Poverty and Social Disqualifi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mulative Social Disadvantage in Europe.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6(4),287-303.
Rawls,John.(1971).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University of Harvard Press.
Rockhold,P.(2006).Technology, Health, Impairment and Disability: An historical overview.Development,49,107-113.
Room,G..(Ed.)(1995).Beyond the Threshold: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Schur,L.(2002). The difference a job makes: 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6(2), 339-347
Silver,Hilary.(1994).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 Three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133,531-578.
Vaughn, John R.(2008, May 12). Finding the Gap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sability Law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 Washington: National Council on Disability.
Wang,Y.( 2001).Promoting the Right to Work of Disabled People?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weden,Great Britain and Taiwan. Doctoral Thesis. Canterbury,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