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9 09: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靖悅
研究生(外文):Hsu, Ching-Yueh
論文名稱: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of Preschool Educators
指導教授:魏渭堂魏渭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 Wei-Tang
口試委員:蔣姿儀林海清
口試委員(外文):Jiang, Zi-YiLin, Hai-Ching
口試日期:2015-05-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臺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8
中文關鍵詞: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創新教學
外文關鍵詞:PreschoolPreschool educatorsAchievement motivationInnovative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3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之間的關係,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的差異情形,並探討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間的相關程度,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本研究採用分層隨機抽樣,以「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中市立案之公私立幼兒園為研究對象,根據有效樣本414份問卷進行調查。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
依據調查問卷資料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臺中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達中高程度,以「工作挑戰」層面為最佳。
二、臺中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創新教學達高程度,以「班級經營」層面為最佳。
三、臺中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和創新教學,皆會因為教保服務人員的幼兒園屬性、擔任職務、年齡、服務年資、婚姻狀況及子女數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四、臺中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越高,創新教學表現越佳。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幼兒園主管及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is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of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in various background elements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of preschool educators.The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made suggestions.
This study was used stratified study by random sampling.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s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scale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were administered to 414 representatives of preschool educators that were selected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kindergartens in Taichung City.The survey of data was carried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Based on questionnaire data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reach middle-high level of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among the variables, "work challenge" shows the highest scores.
2.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reach high level of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among the variables, "Classroom management" shows the highest scores.
3.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of preschool educator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cause the variants of preschool property, current positions, age, working experience, marital status and number of children.
4.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of preschool educators was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aichung City preschool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provide preschool educators,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成就動機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創新教學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24
第三節 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之相關的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0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65
第六節 研究流程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現況與差異情形 69
第二節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創新教學現況與差異情形 88
第三節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之相關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2
中文部分 122
西文部分 134
附錄 138
附錄一 樣本來源 138
附錄二 專家審查問卷 139
附錄三 學者專家審查意見彙整 149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57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60

中文部分
丁筱珊(2009)。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與工作狂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世璋(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行政。教育資料與研究,43,105-112。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心玫(2009)。幼稚園園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佩雯(2014)。創意角色認定、工作動機及創造力教學技巧與創意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素鸞(2009)。環境、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之關係研究-以國小視覺藝術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王鵲喬(2008)。台南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成就動機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史英(2001)。教學創新。人本教育札記,144,2-3。
何畏、易家詳(譯)(2011)。Joseph Alois Schumpeter 著。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景氣循環的考察。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34)
余安邦(1993)。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不同嗎? 從動機與行為的關係加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197-224。
余安邦、楊國樞(1987)。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51-98。
吳志衍、楊裕富(2005)。創意教學相關研究之初探。設計研究,5,73-83。
吳和堂(2013)。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四版)。臺北市:智勝。
吳宗立、李孟娟(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與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4,251-275。
吳明隆(2010)。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臺北市:易習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師友天地,128,30-40。
吳清山、林天祐(2012)。教育創新。教育研究月刊,216,139-140。
吳清基(2003)。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臺北市:文景。
吳進良(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內外控、成就動機與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璧如(2007)。教育研究中的教學創新。教育研究月刊,157,12-20。
呂怡蒨(2001)。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父母教育期望與子女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呂重毅(2009)。花蓮地區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成就動機、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呂勝瑛(2007)。教學創新與國家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57,21-30。
李文鵰(2010)。臺北市高職工業類群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從學生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李俊湖(2010)。創新教學。研習資訊,27(1),1-2。
李美嬌(2010)。教師成就動機、教學創新與教學績效關係之探討--以桃園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國甄(2009)。幼稚園園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知識管理與創意教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敏龍(2014)。國中教師成就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雅婷(2014)。教師思考風格、成就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素香(2011)。公立幼稚園教師創新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純萍(2012)。賦權領導與教學創新之關聯-心理賦權、內在動機、創新歷程投入之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文安(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幽默感與創新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芳妃(2012)。南投縣國小教師工作動機與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韋萱、李宜蓁(2014,06月)。養出創意小孩 關鍵在9歲。親子天下雜誌,57。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794&page=1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57,31-41。
林琇美(2008)。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教學創新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碧芳(2004):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之檢驗(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碧芳、趙長寧、邱皓政(2010)。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效能與內在動機模式之檢驗-一項中介效果的驗證。創造學刊,1,65-92。
林曉君(2009)。國民中學教師樂觀、悲觀、玩興、工作紀律、教學內在動機與教學創造性轉化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邱奕光(2002)。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成就動機、學校組織氣氛知覺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柯純義(2007)。成就動機、內外控、工作特性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公立高級中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洪秀熒(2008)。開發“創意教學”的教育行政思維。學校行政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53,66-81。
洪季庭(2005)。高雄市已婚職業婦女成就動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淑如(2009)。幼稚園實習教師教學信念、成就動機與教學承諾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幼教學程實習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范熾文(2013)。運用組織創新以提昇學校效能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32,35-47。
徐承汶(2012)。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和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
翁筱婷、張景媛、王鴻哲(2010)。樂「活」英語,創意「動」起來~創意教學對偏遠地區原住民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創造學刊,1,93-122。
翁嘉伶(2008)。幼稚園教師教學熱情、工作壓力與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袁方(2002)。社會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高苙騰(2010)。桃園縣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高禎檀(2005)。國民中學教師創造力特質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心潔(2010)。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頁341-369)。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家豪(2011)。專職講師成就動機、工作特徵、關鍵成功因素及競爭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琬渝(2011)。創意體育教學之中介角色驗證:體育教師教學動機、教學快樂感與教學效能之因果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3)。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許永祥(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許玫琇、張富鈞、鄭秀貴(2008):高中體育教師創造人格特質、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內在動機及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7(2),113-124。
許芳菊 (2013)。 掌握變革羅盤,邁向新學習時代。 載於《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著,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 (F12)。 臺北市:天下雜誌。
許德便(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教學創新、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春琴(2011)。金門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若翠(2013)。女性領導人成就動機與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翠萍(2014)。臺中市公立幼兒園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板)。臺北市:心理。
陳馨羽(2014)。幼兒園教保人員成就動機、自我效能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傅志鵬(2002)。知識經濟時代之學校教育。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19(4),1-10。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曾兆興(2012)。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創意教學與學校績效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179-212。臺北市:師大書苑。
程詩嵐(2011)。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內外在動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彥超(2010)。實施創意教學促進有效學習。研習資訊,27(1),27-34。
黃盈彰(2000)。國小教師的工作特質、學校組織氣候、制控信念與成就動機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黃淑嫆、莊麗珠(2008)。幼兒教師對創意教學態度之研究。幼教研究彙刊,1,151-166。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寶園(200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華立圖書。
葉怡伶(2008)。幼稚園教師組織文化知覺、創意人格與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琬琪(2005)。國中英語教師成就動機與自我調控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齊思賢、楊幼蘭譯(2004),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 原著,應變-用對策略做對事。臺北市:天下遠見。
劉文琪(2012)。授權領導與教學創新-內在動機之中介效果與授權角色認同之調節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秀枝(2012)。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社群互動、職場希望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欣怡(2007)。健康與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動機與創意教學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芳萁(2009)。臺北市幼稚園教師的教學效能、創意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修靜(1999)。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劉靖國(2005)。成就動機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98-109。
劉綺(2009)。國小教師教學創新內在動機與教學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地方創造力教育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韻綺(2013)。國民中學教師成就動機、工作壓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原大學,桃園市。
蔡宜貞 (2004)。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蔡俊傑、劉威德、羅鴻仁(2012)。職業學校教導型組織文化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探討。教師專業研究期刊,4,53-80。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臺北市:五南。
蔡雅茹(201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青青(2011)。品質保障方程式:幼稚園+托兒所=幼兒園=幼兒教育品質提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9-51。
蕭佳純(2007)。教師內在動機以及知識分享合作對創意教學行為關聯性之階層線性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5(4),57-92。
賴足免(2008)。幼稚園教師教學信念、成就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戴美倫(2012)。臺南市國中教師成就動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寶煖(2006)。決定樣本大小。臺灣大學圖資電子報,33。檢索自http://www.lis.ntu.edu.tw/~pnhsieh/epapers/no33.htm
鍾舒萍(2008)。台中市國中教師教學動機、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子計畫(一)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臺北市:教育部。
藍珮瑄(2009)。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成就動機、自我照顧與全職實習經驗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魏美惠(1996)。智力新探。臺北市:心理。
羅倫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27頁) 。臺北市:師大書苑。

西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943-944.
Atkinson, J. W.(1957).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isk taking 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view, 64, 359-372.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London: Allyn &Bacon. Charlesworth, R., & Lind, K. K. (1999). Math and sciencefor young children. (3rd ed.) .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Certo, S. T. (2003).Influenc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nvestors with prestige: signaling with board structur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8, 432-446.
Covington, M. V. (2000). Goal theory, motivation, and school achievement: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1(1), 171-200.
Cropley, A. J. (2001).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UK: Kogan Page Limited.
Dacey (1989). The role of insight in intellectual giftnes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8, 58-64
Dweck, C. S.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ability conceptions. In A. Wigfield & J.. S. Eccles(Eds.),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volume in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eries(pp.57-88) San Diego, C. A.:Academic Press.
Elliot, A. J., & McGregor, H. A. (2001). A 2×2 achievement goal framewor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3), 501-519.
Gardner, H. (1994). Gardner: Creative development follows a U-shapedcurve. Brown University Child & Adolescent behavior Letter, 10(2), 4.
Helmreich, R. L., & Spence, J. T. (1978).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attain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 222-226.
Hurlock, E. B.著(王鍾和譯)(1997)。兒童發展。臺北:大洋。(原著出版年:1978)
Joseph, S. C.(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 (4), 675-680.
Kanter, R. M.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pp.169-211). Greenwich, CT: JAI Press.
McClelland, D. 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Princeton, N. J.: D. Van Nostrand.
McGregor, H. A., & Elliot, A. J. (2002). Achievement goals as predictors of achievement-relevant processes prior to task engag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2), 381.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cholls, J. 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3), 328-346.
Pickard, R. W. (1986).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activit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2(2), 91-100.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63, 32-40.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th Ed.). New York :The FreePress.
Simplici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 Education, 120 (4), 675-680.
Spence, J. T.,& Helmreich, R. L. (1978).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Attan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 222-226.
Starko, A. J. (2000).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Lawrence Eribaum.
Swartz, R. J. (2003). Infusing criticative thinking into instruction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s. In D. J. Fasko (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 Cresskill,NJ:Hampton press.
Tabachnick, B. G., & Fidell, L. S. (2007).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NY: Allyn and Bacon/Pearson.
Urdan, T., & Schoenfelder, E. (2006). Classroom effect on student motivation: Goal structures,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competence belief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4,331-349.
Williams, F. E. (1972).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cu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2.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3. 史英(2001)。教學創新。人本教育札記,144,2-3。
4. 史英(2001)。教學創新。人本教育札記,144,2-3。
5. 余安邦(1993)。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不同嗎? 從動機與行為的關係加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197-224。
6. 余安邦(1993)。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不同嗎? 從動機與行為的關係加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197-224。
7. 余安邦、楊國樞(1987)。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51-98。
8. 余安邦、楊國樞(1987)。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51-98。
9. 吳志衍、楊裕富(2005)。創意教學相關研究之初探。設計研究,5,73-83。
10. 吳志衍、楊裕富(2005)。創意教學相關研究之初探。設計研究,5,73-83。
11. 吳宗立、李孟娟(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與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4,251-275。
12. 吳宗立、李孟娟(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與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4,251-275。
13.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14.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15. 吳璧如(2007)。教育研究中的教學創新。教育研究月刊,15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