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2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威遠
研究生(外文):Chen Wei-Yuan
論文名稱:韋應物五言絕句之語言風格學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疇
論文名稱(外文):Linguistic Stylistics Analyzing on the Five-Character Quatrain Poems Inspired by Wei Ying-Wu
指導教授:葉鍵得葉鍵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 Jian-D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韋應物五言絕句語言風格音韻詞彙
外文關鍵詞:Wei Ying-Wufive-character-quatrainlanguage stylephonologydic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7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韋應物身處盛、中唐之際,詩作表現既有任俠積極,也有閑適古淡的特色,具有很大的起伏;歷來對其詩的評價很高,常以「陶韋」或「王孟韋柳」並稱,把他歸入山水田園詩派。而在形式上,自來多崇尚其五言體,韋應物以五言為主要寫作形式,表現出來的內容與風格也相當多樣化。後人研究韋應物,有以中國古典文學「情志批評」裡的理論來研究,亦有以「文體批評」的方式來研究,而本論文嘗試以語言風格的角度,研究韋應物的五言絕句詩,希望透過對其詩作文字進行統計、歸納、分析,能較為科學的呈現出韋應物使用文字的風格,做為前人對其詩評價的驗證,另提供另一種研究分析的角度。

語言風格學是利用語言學的觀念及研究方法,開創一條分析文學作品的新途徑。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有其慣用的規律存在,透過語言風格學的分析,可以較精確的掌握詩人驅使語言的特性。本論文將以「語言風格學」的理論及方法,解析韋應物現存的65首五言絕句詩,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確立版本。

第二章:介紹中唐的時代背景,並針對韋應物的生平進行介紹,以說明其詩風與生活遭遇的連結。並就其五言絕句詩的成詩時間加以分類,簡述其可能其詩作對後世的價值、貢獻與造成的影響。期望在進行資料分析前,能對作者及作品有概略性的瞭解。

第三章:從韻腳安排、詩句的平仄設計、同音重複與雙聲疊韻等特殊音韻形式探究其音韻風格。為了更精確掌握韋應物五言絕句詩的音韻結構,本章將詩句逐一擬音,歸類統計,以期以更真實、更科學的呈現其韻貌。

第四章:透過重疊詞、數量詞、色彩詞、方位詞及與自然界相關的語詞等五類詞彙,進行語言結構的分析,討論字詞的規律其特色,瞭解韋應物在創作五言絕句詩時,使用詞彙的習慣,進而得知其詩歌的語言風格。

第五章:綜合前述各章之重點,歸納整理,加以圖表的的呈現方式,具體描述韋應物五言絕句詩之語言風格。

Wei Ying-Wu is a Chivalrous and positive poet, but there is also quiet, leisure, and archaic style in his poetry. People called Wei Ying-Wu as ” Tao- Wei” or “Wang- Meng -Wei- Liu”,and classified him a pastoral poet. Tang Dynasty is considered a prosperous time for Chinese poetry and Wei Ying-Wu is well-known for his poetry. Most researches into Wei Ying-Wu focused on the Emotional Criticism and the Style Criticism of his poetry.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hi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style, in hope to provide a new viewpoint based on syntax analysis.

Linguostylistics takes over the conceptions and methods of linguistics as a new channel to the study of literary classics. Some conventions still exist in the expressions utilized or created by poets and literators. With the analyzing techniques of ‘’Linguistic Stylistics”, poet’s expressions can then be critically described. This research will analyze the existing 65 five-character-quatrains written by Wei Ying-Wu in use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methods.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 and confirms the version of poems.

Chapter 2: It briefly introduces Wei Ying-Wu’s background, value and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worl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id-Tang Dynasty in order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Liu and his works.

Chapter 3: To study his style from the special rhymes utilizations such a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eet, the intonation displayed in verse, repetitions and same final’s repeating. For more specified to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rhymes in Wei Ying-Wu’s five-character-quatrains, the chapter records all verses and processing to statistics so that the characters of Wei Ying-Wu’s five-character-quatrains will be declared in mor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way.

Chapter 4: To process the analysis on structures and utilities of the language with five expressions used in the poetry – “Repeating Phrase”, “Quantity Phrase”, “Color Phrase”, “Direction Phrase”, and “Phrase about Nature” in order to define the style of phrases.

Chapter 5: To conclude the points mentioned in the above chapters, and to particularize the language style of Wei Ying-Wu’s five-character-quatrain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韋應物生平及其五絕詩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生平大略
第三節 韋應物的五言絕句
第四節 前人對韋應物詩歌的評論

第三章 韋應物五言絕句的音韻風格
第一節 韻腳安排
第二節 頭韻設計
第三節 同音重複、雙聲疊韻
第四節 平仄設計




第四章 韋應物五言絕句的詞彙風格
第一節 重疊詞
第二節 數量詞
第三節 色彩詞
第四節 方位詞
第五節 與自然界相關的語詞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音韻風格
第二節 詞彙風格

參考書目

附錄 韋應物五言絕句詩作
一、 專書部分

(一) 古籍類

1.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2.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3. 梁‧蕭統編、唐‧呂延濟等五臣注:《文選》(臺北:國家圖書館轉製,2010年)。
4. 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5.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 唐‧李白撰、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7. 唐‧張九齡等撰:《唐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8.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 宋‧王讜《唐語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排印本,1975年)。
1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12. 宋‧宋敏求撰:《長安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3. 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4. 宋‧蔡夢弼撰:《草堂詩話》(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5.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16. 宋‧姚寬撰、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
17. 宋‧洪邁撰:《容齋續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8. 宋‧司馬光原著,李國祥、顧志華、陳蔚松主編:《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0年)。
19. 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明嘉靖乙巳(24年,1545)東黃張子立校刊本,現存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20. 明‧游潛撰:《夢蕉詩話》(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21.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22.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23. 清‧吳騫著、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編:《拜經樓詩話》卷二(《叢書集成新編》第7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24.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25. 清‧丁福保、王夫之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26. 清‧永瑢等總裁、紀昀等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27. 清‧江永:《音學辨微》(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掃瞄版)。


(二) 韋應物版本、註本及相關專著

1. 唐‧韋應物:《韋江州集》(四部叢刊本,明嘉靖戊申華雲江州刊本)。
2. 唐‧韋應物:《韋蘇州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唐‧韋應物:《韋蘇州集》(四部備要本,上海中華書局據項氏翻宋本校刊)。
4. 傅璇琮:〈韋應物繫年考證〉《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5. 孫望編著:〈韋應物事蹟考述〉《蝸叟雜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 張淑瓊主編:《韋應物》(臺北縣新店市:錦繡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7. 唐‧韋應物著, 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8. 李小松選注:《孟浩然韋應物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 2000年)。
9. 孫望編著:《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0. 孫燕文主編:《韋應物詩欣賞》(臺南:文國出版社, 2004年)。
11. 陶敏、王友勝選注:《韋應物詩選》(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


(三) 語言學及語言風格學類相關著作

1.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8月改版,原1982年9月修訂)。
2.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3月香港第一版)。
3.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學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
4. 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共同編著:《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11月)。
5. 黎運漢:《漢語方格初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6. 許世瑛:《常用虛字用法淺釋》(臺北:復興書局,1990年10月)。
7.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8. 陳新雄:《重校增訂音略證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9.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1月)。
10. 郭紹虞:《語文通論》(上海:上海書局,1991年)。
11.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2年7月)。
12.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13. 江都‧余照春亭輯、周基校訂、朱明祥編寫:《增廣詩韻集成附索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1月)。
14. 竺家寧:《音韻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初版)。
15. 何淑貞:《古漢語語法與修辭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6月)。
16.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修訂)。
17. 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18.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19. 洪藝芳:《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1月)。
20.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1年3月)。
21. 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2.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修訂)。
23. 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24. 宋‧陳彭年等著/李添富主編/陳新雄、金周生編輯顧問:《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修訂二版)。
25. 盧國屏:《漢語語言學》(臺北:新學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5月)。
26. 崔希亮:《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9月)。
27. 李子瑄, 曹逢甫:《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 2009年12月)。
28. 徐赳赳:《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年1月)。


(四) 詩學類

1. 柳無忌:《全唐詩精華》(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72年10月)。
2. 方瑜:《唐詩形成的研究》(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5月)。
3. 洪為法:《古詩論、律詩論》(臺北:經氏出版社,1976年)。
4.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9月)。
5. 黃盛雄:《唐人絕句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6. 羅聯添:《唐代詩文六家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7.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8. 陳邦炎:《唐人絕句鑑賞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9.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10.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
11. 古遠清、孫光憲:《詩歌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12. 古清遠、孫光憲:《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13. 蔡平立:《詩的作法與欣賞》(臺北: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4. 吳丈蜀:《讀詩常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7月)。
15.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16. 穆克宏:《唐人絕句名篇賞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17.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
18.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19.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感情空間》(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3月)。
20.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7月重排)。
21.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7月)。
22.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23. 鄭文海:《唐詩五言七言絕句篇》(臺北: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4. 戴偉華:《唐詩文學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25. 朱梅生:《江帆千里: 唐七言絕句賞析》( 臺北: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6. 許正中:《唐代古詩欣賞》(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
27. 啟功:《詩文聲韻論稿》(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1月)。
28. 王力:《詩詞格律概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5月)。
29. 劉學鍇、趙其鈞、周嘯天著:《唐代絕句名篇賞析》(臺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0.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1月修訂)。
31.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9月)。
32. 許正中:《唐代絕句析賞》(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修訂二版)。


(五) 其他相關著作類

1. 任半塘著:《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2. 黃肅秋選、陳新注:《唐人絕句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3. 謝冰瑩、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8月初版)。
4. 俞陛雲撰:《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5.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6. 詹鍈著:《中國古典文學基本知識叢書:唐詩》(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7. 陳為甫、魏少明:《唐三百家絕句選注》(慧眾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8.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發行,1993年)。
9. 張健:《王士慎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4月)
10.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11.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4月)。
12.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刊:《語法與修辭(上)》(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8年10月)。
13. 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洪邁元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14. 清‧蘅塘退士編、沙靈娜、何年譯:《唐詩三百首》(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
15. 朱炯遠:《唐詩三百首譯注評》(臺北:俊嘉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二、 期刊論文

1. 丁邦新:〈從聲韻看文學〉《中外文學》(第4卷1期,1975年6月)。
2. 馮旦:〈試探唐宋詞有關色彩的描繪〉《南開學報》(第1期,1988年)。
3. 顏靖卿:〈韋應物—其人其詩〉《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990年12月,頁133-142)。
4. 宗廷虎:〈絕妙的疊字〉《語文月刊》(第6期,1993年)。
5. 盧明瑜:〈方鑿不受圓.直木不為輪--論韋應物的俠者性格〉《德明學報》(1993年11月,頁244-261)。
6. 李直:〈唐代色彩詞的附加意義說略〉《修習學習》(第1期,1994年,頁36)。
7. 張向群:〈量詞的模糊美〉《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頁108-111)。
8. 潘世卿:〈韋應物詩之學紀〉《新埔學報》(1994年12月,頁198-242)。
9. 江惜美:〈許渾詩疊字探究〉《臺北市立師院學報》(第25期,1994年6月,頁384)。
10. 楊振蘭:〈形容詞的重疊構行試析〉《文史哲》(第3期,1995年,頁97)。
11. 曾啟雄:〈「青色」顏色再論〉《藝術家》(第253期,1996年6月,頁380-383)。
12. 傅貴:〈回到文學現場(9)--滁州西澗尋幽[韋應物]〉《國文天地》(1996年7月,頁32-36)。
13. 王光漢:〈論典故詞的詞義特徵〉《漢語研究》(第4期,1997年,頁57)。
14. 黃柄麟:〈疊字詩、同字詩的表達效果〉《修習學習》(第4期,1997年,頁34)。
15. 謝永玲:〈疊音詞和重疊式合成詞的區分〉《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8年,頁78)。
16. 林水檺:〈從橫眉怒目到焚香掃地--談韋應物詩的憤慨與平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8年3月,頁1-15)。
17. 林彥彬:〈在仕隱之間—讀韋蘇州集〉《基中學報》(1998年6月,頁8-17)。
18. 韓然:〈量詞的妙用〉《語文月刊》(第5期,1999年5月,頁16)。
19. 于智榮、簡淑鳳:〈「疊韻」諸說疑義〉《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6月,頁49)。
20. 張慧美:〈語言的風格作用〉《中國語文》(第545卷,2002年11月,頁19—32)。
21. 魏聰祺:〈疊字分類及其辨析〉《國教輔導》(第43卷第5期,2004年6月,頁14—23)。
22. 李添富:〈格律與風格〉《輔仁國文學報》(第20期,2004年7月,頁229—247)。
23. 陳佩伶:〈賞析韋應物「滁州西澗」詩的藝術呈現〉《中國語文》(2009年3月,頁43-49)。
24. 龔曉斌、林健、景旭華:〈頭韻的魅力〉(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第1期),p.98—101。


三、 學位論文

1. 吳淑惠:《聲響與文情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
2. 張修蓉 :《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3. 馮永敏:《杜律對句疊字所見之聲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83年11月)。
4. 盧明瑜:《韋應物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9年)。
5. 許緗瑩:《韋應物的山水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8年)。
6. 楊文惠:《韋應物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
7. 楊曉玫:《中唐佛理詩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1999年)。
8. 趙夏雙:《韋應物及其詩之研究》(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9. 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3年)。
10. 張嘉玲:《杜牧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3年)。
11. 徐敏綺:《陳子昂<感遇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
12. 林雅惠:《王昌齡七言絕句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
13. 林正芬:《孟浩然五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4. 林靜慧:《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5. 林美宏:《香奩集淒麗的語言風格─從感官書寫入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