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陳耀如、洪國珍、劉叔松,工程材料,臺北:旭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第28-41頁。
[2] 楊錦懷,建築材料,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2004,第31-54頁。
[3] 彭俊翔、江慶堂,材料試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第56-88頁。
[4] 王正雄,材料試驗,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第61-89頁。
[5] 黃兆龍,混凝土材料品質控制檢驗,臺北:詹氏書局,1996,第82-104頁。
[6] 劉康成,材料試驗法,臺北,1992,第27-66頁。
[7] 梅錫、陳正池,土木材料試驗,臺北:東華書局,1991,第10-56頁。
[8] 蔡得時、李尚成,材料試驗,臺北:矩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第13-95頁。
[9] 蔡得時、蕭泰吉、蘇泰明,工程材料,臺北:矩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第17-34頁。
[10] 洪萬吉譯,統計學,臺北:滄海書局,1998,第321-326頁。
[11] 襲人俠,水泥化學概論,台灣區水泥工業同業公會,1970。
[12] 黃兆龍,混凝土性質與行為,臺北:詹氏書局,2001。
[13] 沈永年/郭文田,土木工程材料試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14] 程月初,漫談我國水泥工業,臺灣水泥工業同業公會,1997。
[15] 蔡政博、宋祖芳,水泥製造學,益群出版社,1981。
[16] 蔣爾忠、崔源聲,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泥工業,北京市,化學工業,2004。
[17] Mindess,S. and Young,J.F.,Concrete,Prentice-Hall N.J,1981。
[18] Lea, F.M.,The Chemistry of Cement and Concrete ,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0。
[19] 郝俠遂,「水泥」,科學發展月刊,2007,第60-65頁。[20] 余仁堂、李世昌,「和平水泥專業區礦區豎井開發現況」,臺灣礦業,2006,第20-24頁。
[21] 張朝順、許鎧麟、魏良光、謝瑞仁,「生態水泥永續資源新選項」,營建知訊,2007,第50-56頁。[22] 孫明芳,「兩岸水泥產業現況」,華南金控,2006,第27-31頁。[23] 吳萍、徐勇,「宏觀調控政策對中國水泥產業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05,第106-111頁。
[24] 陳秀雲,「水泥業」,產業調查與技術季刊,2004,第131-144頁。[25] 黎高恩、顧超光,「普通波特蘭水泥砂漿抗壓強度及抗拉強度之比較」,黃埔學報,第261-265頁,2003。[26] 張淳安,普通水泥添加高爐熟料水化機理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營建工程技術組,臺北,1987,第5-11頁。
[27] 林建志,水泥砂漿材料強度參數c、ψ值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2003,第7-12頁。[28] 中國國家標準CNS 61,卜特蘭水泥,2005。
[29] 中國國家標準CNS 786,水硬性水泥凝結時間檢驗法(費開針),1983。
[30] 中國國家標準CNS 1010,水硬性水泥墁料抗壓強度檢驗法(用50㎜或2in.立方體試體),1993。
[31] 中國國家標準CNS 1011,水硬性水泥墁料抗拉強度檢驗法,1983。
[32] 中國國家標準CNS 1012,水硬性水泥試驗用之流動台,1988。
[33] 中國國家標準CNS 3590,水硬性水泥正常稠度檢驗法,1988。
[34] 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 C 150,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Portland Cemant。
[35] 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 C 348,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Flexural Strength of Hydraulic-Cement Mortars 。
[36] 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 C 349,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Flexural Strength of Hydraulic-Cement Mortars 。
[37] 日本工業規格協會JIS 5201,Physical testing methods for cement,1997。
[38] 日本工業規格協會JIS R 5210,Portland cement,1997。
[39] 中國大陸國家標準GB 200,Moderate heat Portland cement-Low heat Portland cement-Low heat Portland slog cement,1989。
[40] 中國大陸國家標準GB 748,Sulfate resistance portland cement,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