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尉讚(2007)。以順序理論提升貝氏網路診斷測驗之成效-以國小數學五年級領域「數列與圖形序列」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文卿(2010)。DINA模式與G-DINA模式參數估計比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尤淑菁(2010)。資訊融入教學與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學習成效-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甘媛源、余嘉元(2008)。心理測量理論的新進展:潛在分類模型。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0(6)。
白曉珊(2008)。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學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教育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朱振生(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時間化聚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江啟明(2010)。二階段試題之貝氏網路與電腦化測驗研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芳樂(1993):數學錯誤成因的探討。香港中文大學初等教育學報,4(1),77-82。
李俊儀(2005)。以貝式網路為基礎的電腦化適性測驗選題策略─以國小數學科診斷測驗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雅雯(2007)。類神經網路輔助醫療診斷分類模式之建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如弘(2008)。國小五年級時刻、時距與時間化聚概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彥慧(2010)。建構反應題與選擇題的評量效果比較-以國小五年級「體積」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政諺(1999)。學童時間單位和時間轉移概念發展與學習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仁奇(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以五年級數學領域分數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
程學系暨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怡松(2010)。結合知識結構與貝氏網路之資訊融入教學模式發展與探討-以國二等差數列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出版社。
何秀芳(2009)。國小五年級「線對稱圖形」單元教材與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汪端正(2008)。適性診斷測驗與數位個別指導教材之研發-以國小六年級質數與合數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煥臣(1981)。幼稚常識科教材教法研究。嘉義師專,未出版,嘉義市。
林垣圻(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適性測驗電腦化的可行性評估-以國小數學科診斷測驗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建福(2008)。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乘法單元課程設計與評量建構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孟儒(2009)。BNAT模式於國小高年級應用文教學之運用-以讀書報告為核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清煌(2009)。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國中數學數位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之研發─以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
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靖惠(2008)。應用貝氏網路進行國中地理「台灣天氣與氣候」單元之學習診斷測驗編製及適性補救教學設計。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俞筱鈞譯著(1988)。認知發展實驗: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胡豐榮(1994)。國小五年級學生理解『十進數』單元位值相關概念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朝欽(2008)。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月亮單元之線上適性學習模式研發。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施淑娟(2006)。應用貝氏網路認知診斷模式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單元學習診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雅文(2011)。以貝氏網路為基礎建置二階段電腦化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媒體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時間概念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
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祥堯(2009)。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圓形圖單元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涂金堂(2003)。認知診斷評量的探究。南師學報,37(2),67-97。
高健智(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學生分數概念診斷系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朝陽(1992)。國小學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教師之友,33(3),46-54。陳佩玉﹙2002﹚。國小學童時間單位量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雪枝 (2002)。兒童報讀時刻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穗秋(2002)。國小學童的時間順序與週期概念。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慧君(2009)。國小五年級分數的除法單元線上學習系統與數位教材研發。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亭宇(2010)。DINA模式與G-DINA模式參數不變性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張宗育(2003)。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時間化聚問題解題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張玲婉(2009)。貝氏網路於數學多元評量之應用。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雅菱(2005)。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分析上的應用。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郭伯臣、謝典佑(2007)。貝氏網路測驗分析軟體 Test Analysis Software basedon Bayesian Network (TASBN)。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之工具,臺中市。
郭伯臣、楊智為(2011)。認知診斷模型測驗分析軟體 Cognitive Diagnostic Models Analysis Software。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未出版之工具,臺中市。
郭伯臣、曾彥鈞、陳俊華(2012)。認知診斷適性測驗系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之工具,臺中市。
曹秀如(2011)。國小六年級比、比值與成正比單元之電腦化二階段診斷評量工具之發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
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國民小學數學教師手冊第八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希庭 (1994)。未來時間的心理結構。心理學報,26(2),121-127。
黃雅鳳(2005)。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以六年級數學領域之「分數小數」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黃富源(2009)。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整數四則運算課程與適性測驗設計之應用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葉怡成(1999)。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臺北市: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曾筱倩(2008)。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適性測驗選題策略演算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楊玉娥(1996)。學齡前兒童對成人慣用之時間概念研究。國民教育,36(3),49-57。楊智為(2007)。以SVM 結合多重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上的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楊智為、張詩亞、郭伯臣、陳俊華(2011)。應用DINO模型於錯誤類型診斷探究-以自然科「水的流動」單元為例。2011年中國測驗學
會年會暨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淑菁(2009)。以知識結構與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位教材與評量研發-以六年級柱體體積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廖久緯(2008)。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適性測驗編制–以國中七年級之「整數的加減」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司。
劉麒峰(2004)。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國中數學相關因素預測及診斷系統。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彥宏(2008)。利用SVM結合多重貝氏網路之適性學習系統研發─以國小數學領域分數的乘法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乃塵(2004)。基於貝氏網路分析法之學生評鑑模式。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鄭涵(2010)。具選擇題與建構反應題之電腦化測驗診斷模式探討—以國小「容量」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蔣順興(2008)使用貝氏網路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及學習風格之學生學習成果。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幸如(2010)。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數量關係」單元數位學習教材與測驗研發。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2003)。學童生活中時間概念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38。國科會專題研究(計
畫編號:NSC77-0301-H081-001)。
蕭志芳(2003)。中高年級國小學童時間概念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謝典佑(2006)。多重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上的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謝錦泉(2007)。以貝氏網路建構適性化學習環境。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戴榮輝(2008)。以貝氏網路與知識結構為基礎進行數位個別指導模式教材之研發及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國小六年級圓周長單元為例。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譚寧君(1998)。從兒童的時間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知識的了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47-1062。
羅興南(2012)。DINA與DINO模式於國小自然科電腦化診斷之應用,以五年級「水溶液」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蘇文君(2008)。國小六年級分數的除法單元之數位數學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研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外文部分】
de la Torre, J., & Douglas, J. (2008). Model evaluation and multiple strategies in cognitive
diagnosis:An analysis of fraction subtraction data. Psychometrika, 73(4), 595-624
de la Torre, J. (2009a). A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 for cognitively based multiple-choice options.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3(3), 163-168.
de la Torre, J. (2009b). DINA model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A Didactic.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 34(1), 115-130.
de la Torre, J. (2011). The generalized DINA model framework: Psychometrika, 76(2), 179-199.
de la Torre, J. & Douglas, J. (2004). Higher-order latent trait models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Psychometrika, 69(3), 333-353.
Doornik, J. A. (2003). Object-oriented matrix programming using Ox (Version 3.1). [Computer software].
London, England: Timberlake Consultants Press.
Friedman, W. J. (1982). Conventional time concepts and children’s structuring of time. In Friedman
(Ed.), Th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of time.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Gierl, M., Cui, Y., & Zhou, J. (2009). Reliability and attribute-based scoring in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6(3), 293-313.
Henson, R., & Douglas, J. (2005). Test construction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 29, 262-277.
Huebner, Alan, (2010).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 Adaptive
Assessment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5(3), January 2010.
Junker, B. & Sijtsma, K.(2001). Cognitive assessment models with few assumptions, and connections with
nonparametric item response theory.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 25(3), 258-272.
Lee, Jihyun. (2003). Diagnosis of bugs in multi-column subtraction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Unpublished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Mislevy, R. J., Almond, R.G., Yan, D., & Steinberg, L. S. (1999). Bayes nets in educational assessment:
Where do the numbers come from? In K. B. Laskey & H. Prade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Conference on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37-446).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Nichols, P. D. (1994).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 575-603.
Pearl, J. (1988).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in intelligent systems: Networks of plausible inference.
Morgan Kaufmann, San Mateo CA.
Sheehan, K. M. (1997). A tree-based approach to proficiency scaling and diagnostic assess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4, 333-352.
Shih, S. C., & Kuo, B. C. (2005).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for Modeling Students’ Learning Bugs and Sub-
skills.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681, 69-74.
Tatsuoka, K. K. (1985).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Diagnosing Misconceptions in the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 10, 55-73.
Templin, J. L. Henson, R. A. (2006).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using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1(3), 287-305.
Vomlel, J. (2004a). Building Adaptive Tests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Kybernetika, 40, 333-348.
Vomlel, J.(2004b). Bayesian networks in educational tes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 Based Systems, 12, 83-100
Xu, X., Chang, H., & Douglas, J. (2003). A simulation study to compare CAT strategies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