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 方幸君(2005)。高雄市觀光意象與遊憩品質因素重要性及績效表現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2. 王惠文(2014)。臺灣燈會的行銷策略、旅遊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3. 朱素玥、鄭天明、李佳豪(2009)以深度休閒之觀點探討角色扮演活動參與。以深度休閒之觀點探討角色扮演活動參與者情境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者情境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行銷與流通管理所,屏東市。4. 朱瑞淵、李世昌、張紋菱 (2007),月眉育樂探索樂園遊客旅遊動機、
5. 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未出版碩‐ 89 ‐ 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6. 呂溪文(2015)。鄉村旅遊意象、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嘉義縣中埔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7. 宋永坤、鄧美娟(2012),探討旅遊動機、意象、滿意度、忠誠度之關條-以淡水地區遊客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7卷,第1 期,274-284。8. 張和然、張菁敏(2011),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對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島嶼觀光研究,4 卷 1 期,49-68頁。9. 林淑卿(2007),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體驗價值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10. 李艾琳(1999)。國家公園遊憩環境衝及管理模式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11. 李蕙芬(2011),人格特質、旅遊意象對旅遊動機之影響研究,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12. 沈松茂(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市:中華民國餐飲學會。
13. 周志冠(2010)。台南市遊客觀光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國定古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14. 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旅遊意象及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15.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6. 林威呈(2001),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為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7. 林晏州(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段遊憩環境衝擊之研究與遊客調查分析。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18. 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係碩士論文。19. 林淑卿(2007),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體驗價值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20. 俞怡君(2013)。民俗節慶旅遊動機、觀光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研究-以府城開隆宮做16歲成年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21. 洪東濤(2004),澎湖國家風景區潛在遊客意象區隔及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22.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23. 徐國全( 2008)。 新社地區遊客參與農業旅遊動機、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關係之 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25. 張智鈞(2008),電影院消費者消費者行為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北威秀電影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6.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7. 陳秀華(2011)。宗教旅遊動機、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泰國法身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28. 陳宗雄、沈進成(2004),農業旅遊遊客之遊憩動機、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以台南走馬瀨農場為例,台灣鄉村研究第三期。
29. 陳勁甫、吳劍秋(2005),銀髮族海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五卷第一期,p1-16。30. 陳思倫(2000)。觀光學概論。出版社:五南圖書
31. 陳盈儒(2013) ,搭乘台灣好行觀光巴士的旅遊動機、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之關係,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2. 陳衍馥(2013)。溫泉地區旅遊意象、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泰安溫泉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臺中市。王逸峰(2010)。觀光行銷學。臺北:華都出版。33. 陳運欽(2002),觀光地意象認知與旅遊選擇意願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34. 陳燕如(2014)。目的地意象與休閒涉入對地方依附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苗栗縣。35. 黃又仁(2008),大陸民眾對金門地區旅遊動機、旅遊意象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36. 楊文燦、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0(2),67-92。37. 嶋田俊(2013)。台南古蹟旅遊之觀光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日本遊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南市。38. 廖健宏(1998)。亞太地區旅遊目的國形象與旅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39.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0. 蔡嘉柔(2013)。自助旅行者旅遊意象、知覺價值、滿意度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探討-以日本旅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市。
41. 蕭如妙(2005)影響遊客對農村酒莊觀光意象因素之研究-以樹生酒莊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42. 戴雅蓉(2015)。遊客對旅遊動機、目的地意象、知覺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鹿港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二、英文部分
1. A. Maslow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2. Ajzen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
3. Baloglu, S., and K. McClearly,(1999)”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 868–897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4.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Americ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
5.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 219-228.
6.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 Ann Arbor, Mic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7. Bright,A.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 ,12-1
8. Chen, H., Wigand, T. R., & Nilan, S. M. (1999). Optimal experience of web activities.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15(5), 585-608.
9. Crompton, J. L. (1979).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4(4), 18-23.
10.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Eds.)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A.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15-822.
12. DannM. S.G. (1981). Tourist motivation:An apprais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pp.187-219.
13.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2), 38-41.
14. Driver,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In E. L. Jackson, and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p. 349-36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5. Driver,B.L.,Brown, P.J., & Peterson, G.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Pennsylvania
16. Ellis, G. D., Voelkl, J. E., & Morris, C. (1994).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issues with explanation of variance in daily experience using the flow mode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4), 337-356.
17. Goossens, G. (2000). 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leasure motiv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2), 301-321.
18. Milman, A., & Pizam, A. (1995). 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 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3(3), 21-
19. Stein & Lee .(1995). Managing Recreation Resources for Positive Outcomes: An Application of Benefits-based Management.
20. Thomas, J. A. (1964). What Makes people travel. ASTA Travel News, (August). 169-172.
21. Trevino, K. L., & Webster, J. (1992).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5), 539-573.
22. Uysal, M.& Hagan, L. A.R. (1993). Motivation of pleasure and tourism. M. KhanOlsen, &T. Var (eds.)M., Encyclopedia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ew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3. Uysal, M., Oh, H. C. & Weaver, P. A. (1995). Product bundles and market segments based on travel motivation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三、網路部分
1. Cable News Network (http://edition.cnn.com/2014/04/22/travel/nature-must-see-shows/index.html?hpt=hp_c3)
2. 馬祖國家風景區(2017) (http://www.matsu-nsa.gov.tw/User/Article.aspx?a=4&l=1)
3. 馬祖資訊網(2017)(http://www.matsu.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