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旻諺
研究生(外文):Tsai, Min-Yen
論文名稱:溫室動物研究「牲」—蔡旻諺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Greenhouse Anima: Discourse of Tsai, Min-Yen’s Creation
指導教授:陳冠君陳冠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an-Chun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圖像塗鴉彩繪當代藝術
外文關鍵詞:ImageGraffitiPaintedContemporary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主要在探討作者2009年至2013年間的創作脈絡與展演,提出近期發展的《溫室動物研究「牲」》系列創作。作者所發展的動物圖像化,將當下個人尚未社會化的情緒,以圖像塗鴉作為筆記;探索動物頭像的普遍認知意涵,反省與對應自我容顏;對於親人逝去的生命感悟,就像骷顱符號影響著自身生活地持續在作品中擴張。藉由空間彩繪、複合媒材、數位應用作為創作意念的媒體,圖樣風格獨特的創作。
第一章藉由人類對於圖像的普遍概念角度切入,探討動物習性的認知與如何比喻在人類性格;第二章研析當代藝術各種表現樣貌,引領出創作議題形成和概念性認知,提出當代藝術中影響自己和相關類型的藝術家,做為自己作品觀察影響的對象;第三章將自己創作經驗分析和過往多元媒材經歷,檢視和整理作為創作脈絡;第四章探討個展中作品形成的概念與發展,圖像創作與空間媒合的進程,完整呈現互動空間的創作和觀者對話,創作能傳播至展場以外的街頭空間或是虛擬場域;第五章重新檢視創作歷程,反思作品中互動和傳遞性,展望未來創作的發展方向。

This essay is about the track of the writer's creative work and the exhibition from 2009 to 2013 and the most recent creative work " Greenhouse Anima". The writer used spoiled animal as a metaphor for his student career. Throughout these past few years, the writer has experienced the pain of family's loss and a lot of frustration from the daily life, the skulls in his works represent those frustration. By using those digital pictures and "painted-on design" of the animal, skulls, the writer has express his feeling and his thoughts about the life.
The first Chapter is talking about how to visualize his student career as a spoiled animal. The second chapter,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the modern art, to make his work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The third chapter, by analyzing my own works, to make a self-examin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alking about the concept and the progression of these works, an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viewer and the artist, to make sure that the viewer can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works. The final chapter, by examining my past works, to find out good and bad of my works and moving forward to my next step.


目 錄

圖版目錄 2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創作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之構成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自身關聯性 11
第一節 當代的卡漫藝術 11
第二節 塗鴉藝術的圖像 14
第三節 線條風格的彩繪 18
第四節 小結 22
第三章 創作脈絡與詮釋分析 23
第一節 創作的起點 23
第二節 創作歷程(2007至2013年各階段)24
第三節 創作經驗的回溯和啟發 29
第四章 創作呈現 30
第一節 研究牲系列形成前的生活靈感 30
第二節 研究牲系列創作的新起點 32
第三節 「IN THE HOUSE蔡旻諺個展」﹣作品呈現與分析 34
第四節 小結 40
第五章 結論 41
參考書目 43
圖版 44
「IN THE HOUSE 蔡旻諺個展」展場紀錄 61
圖版目錄

一、 參考藝術家作品

圖一、村上隆與作品《New Day : DOB Totem Pole》 12
圖二、村上隆,《727》 12
圖三、村上隆,《Flowers In Heaven》 12
圖四、Keith Haring,《無題》 15
圖五、Keith Haring,《無題》 15
圖六、Keith Haring,《無題》 15
圖七、Jean Michel Basquiat,《無題》 16
圖八、Jean Michel Basquia,《米榭幫》 16
圖九、Jean Michel Basquiat,《SAMO》 16
圖十、Reach與作品合影 17
圖十一、Reach《Pink Bear &; Blue Cat》 17
圖十二、Reach,《Rabbit Foot》 17
圖十三、大石曉規,《Le Petit Bonhomme》 19
圖十四、大石曉規,《Le Petit Bonhomme》 19
圖十五、大石曉規,《Le Petit Bonhomme》 19
圖十六、The London Police團隊工作狀態 20
圖十七、The London Police,《Lad》 21
圖十八、The London Police,《Lad》 21

二、 本文作者作品

圖十九、蔡旻諺《bio-mechanic》 44
圖二十、蔡旻諺《bio-mechanic》 44
圖二十一、蔡旻諺《無題》 45
圖二十二、蔡旻諺《無題》 45
圖二十三、蔡旻諺《我與娥》 45
圖二十四、蔡旻諺《明朗》 46
圖二十五、蔡旻諺《研究牲Ⅰ》,局部 47
圖二十六、蔡旻諺《研究牲Ⅰ》,局部 47
圖二十七、蔡旻諺《研究牲Ⅰ》,局部 48
圖二十八、蔡旻諺《研究牲Ⅰ》,局部 48
圖二十九、蔡旻諺《研究牲Ⅱ》,展場紀錄 49
圖三十 、蔡旻諺《研究牲Ⅱ》 49
圖三十一、蔡旻諺《研究牲Ⅱ》,局部放大 50
圖三十二、蔡旻諺《研究牲Ⅱ》,局部放大 50
圖三十三、蔡旻諺《研究牲Ⅱ》,局部放大 51
圖三十四、蔡旻諺《研究牲Ⅱ》,局部放大 51
圖三十五、蔡旻諺《研究牲Ⅲ》 52
圖三十六、蔡旻諺《研究牲Ⅲ》,局部放大 52
圖三十七、蔡旻諺《研究牲系列演進過程》 53
圖三十八、蔡旻諺《研究牲Ⅳ》 53
圖三十九、蔡旻諺《研究牲Ⅳ》,局部 54
圖四十 、蔡旻諺《研究牲Ⅴ》 54
圖四十一、蔡旻諺《研究牲腳踏獸骨車—逐格動畫概念圖》 55
圖四十二、蔡旻諺《研究牲動物原型—逐格動畫概念圖》 55
圖四十三、蔡旻諺《研究牲踩踏獸骨車》 55
圖四十四、蔡旻諺《研究牲IN THE HOUSE 觀眾互動側拍》 56
圖四十五、蔡旻諺《三牲兄弟概念圖》 56
圖四十六、蔡旻諺《三牲兄弟》,局部 57
圖四十七、蔡旻諺《三牲兄弟》,局部 57
圖四十八、蔡旻諺《研究牲IN THE HOUSE 觀眾互動計畫》 58
圖四十九、蔡旻諺《研究牲IN THE HOUSE 參觀指南》 59
圖五十 、蔡旻諺《研究牲IN THE HOUSE 貼紙計畫》 60



Jack Tresidder著,蔡心語 譯,«符號全書:解讀1001種圖文象徵»,台北︰春光出版,2009。
Muanda Bruce-Muford&Philip Wilksinson 著,李時芬、林淑媚 譯,«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秘密»,台北︰時報文化,2009。
Reach 著,«塗鴉人:轟炸台灣-台灣青年噴出來!塗鴉不死»,台北︰大辣出版,2008。
何政廣 著,«凱斯哈林 : 新普普藝術家-Keith Haring»,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8。
何政廣 著,«巴斯奇亞 : 引領流行的藝術家-J.-M.Basquiat»,台北︰時報文化,2011。
村上隆 著,長安靜美 譯,«村上隆-藝術戰鬥論»,台北︰大藝出版事業部,2010。
俞建章、葉舒憲 著,«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萬象圖書,1992。
亞瑟•丹托 著,林雅琪、鄭惠雯 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2004。
凱斯.哈林 著,«JOURNALS:塗鴉大師凱斯.哈林»,台北︰馬可孛羅,2012。
陸蓉之著,«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廖方瑜、孟成瀚 著,《塗鴉.城市糖果地圖》,台北,田園城市,2005年
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 譯,«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出版,1992。

二、 網頁資料
大石曉規官方網站http://blog.aki-air.com/,瀏覽時間︰2012/12/28
The London Police官方網站http://www.thelondonpolice.co.uk,瀏覽時間︰2013/7/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玲婉(200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何培養青少年挫折容忍力。師友月刊,436,80-83。
2. 陳柏霖(2008)。挫折容忍與恢復力在生命教育的落實。研習資訊,25(5),75-80。
3. 陳柏霖(2008)。挫折容忍與恢復力在生命教育的落實。研習資訊,25(5),75-80。
4.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測驗與評量專刊,39,61-81。
5. 陳玲婉(200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何培養青少年挫折容忍力。師友月刊,436,80-83。
6.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測驗與評量專刊,39,61-81。
7. 張振成(1999)。如何培養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40-44。
8. 張振成(1999)。如何培養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40-44。
9. 張火燦(1990)。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評鑑的觀念及模式。人力資源學報,1,17-26 。
10. 張火燦(1990)。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評鑑的觀念及模式。人力資源學報,1,17-26 。
11. 周祝瑛(2004)。台灣怎麼了?─從中小學生價值觀轉變談起。師友月刊,439,44-46。
12. 周祝瑛(2004)。台灣怎麼了?─從中小學生價值觀轉變談起。師友月刊,439,44-46。
13. 何素勤(2008)。孩子,我要你越『挫』越勇─談父母如何協助孩子增進挫折容忍力,教師之友,49(4),100-108。
14. 何素勤(2008)。孩子,我要你越『挫』越勇─談父母如何協助孩子增進挫折容忍力,教師之友,49(4),100-108。
15.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2003)。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術及職業教育,7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