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08: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翎鋆
研究生(外文):Lee Ling Yun
論文名稱:以新功能主義探討兩岸經貿關係發展 ─兼論ECFA的成效與挑戰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from a Neo-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Effectivenes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CFA
指導教授:邱漢誠邱漢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u Han Cheng
口試委員:游鴻裕,彭錦珍
口試日期:2015-05-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新功能主義兩岸經貿外溢效果兩岸關係九二共識
外文關鍵詞:Neo-Functionalism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Spillover EffectCross-Strait Relations1992 Consens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新功能主義檢視兩岸經貿關係的實踐與變數,探討兩岸經貿關係所面對的挑戰以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2008年臺灣經歷第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轉折。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啟海基會與海協會中斷10年的協商,並就經濟、文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達成多項協議。尤其是以2010年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XCA)最具代表性,但其效應對促成兩岸政治整合的效果不如預期,甚至連後續協議都擱置未果。
本論文發現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符合新功能主義的若干觀點,以漸進式的策略先從經貿議題開始,對於爭議性的政治問題則暫時擱置。過程中,政治領袖的推動更決定雙方的互動關係,然而對「一個中國」認知的差異是當前影響兩岸關係的最大變數。兩岸緊密的經貿關係源自脆弱的「九二共識」,再加上政治菁英無法就兩岸關係凝聚共識,臺灣民眾認同衰退與民意不支持,以及在利益無法擴及民眾的情形下,經貿的整合無法持續產生「外溢效果」,難以實現政治整合或政治統一的具體目標。

In this article, it's based on Neo-Functionalism to view practice and variable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the impact on two sides relations.
Taiwan experienced a second party alternation in 2008. The KMT's in office again, and it's the very major turning point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two sides restart the SEF and the ARATS consult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1992 Consensus" which has in-terrupted for 10 years. It reached a number of agreements on important issues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Especially in 2010,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event is that the two sides signe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However, the effect upon Cross-Strait political integration didn’t set the world on fire, and it may adjourn the follow-up protocols.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conforming to a number of Neo-Functionalism viewpoints and starts progres-sive policies from 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However, the controversial political issues will be in abeyance. In the process, the promotion from political leaders decided the in-teraction of cross-strait. However, the idea of "One-China Policy" is the biggest variable o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Close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s based from the fragile "1992 Consensus," but with the political elite, it is hard to reach a con-sensus based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 people agree with the recession, and the public doesn't support. Furthermore, the interests can't be extended to the peopl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economic and trade integration can't continue to produce "spillover effect" and it's difficult to achiev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4
第二節、文獻探討 5
壹、概念 5
貳、內涵 7
參、研究面向 11
肆、研究議題 14
第三節、研究方法 19
壹、文獻分析法 21
貳、次級資料分析法 21
參、比較研究法 21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22
壹、研究範圍 22
貳、研究限制 23
第二章、兩岸經貿交流發展回顧 25
第一節、政治僵持,經濟務實 25
第二節、擱置爭議,共創雙贏 30
第三節、邁向自由化,接軌全世界 39
第三章、兩岸經貿交流的常與變 43
第一節、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簽訂 43
壹、簽訂背景 43
貳、協議內容 45
第二節、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成效 47
壹、進出口適用優惠關稅情形 47
貳、金融業投資情形 49
參、服務業投資情形 51
肆、投資效益發酵 52
第三節、後續談判的阻礙 53
壹、政治議題無可迴避 55
貳、中國大陸漠視臺灣民意 57
參、臺灣民眾的恐中心態 58
第四章、新功能主義與兩岸經貿關係之檢討 61
第一節、新功能主義與兩岸關係的實踐 61
壹、漸進式的過程 61
貳、菁英的推動 62
參、外溢與溢回效果 64
第二節、新功能主義與兩岸關係的變數 67
壹、「一個中國」認知的分歧 67
貳、社會菁英價值觀的差異 76
參、民眾忠誠度轉移的不彰 78
第三節、兩岸經貿關係面臨的的挑戰 82
第五章、結論 87
壹、研究發現與結果 87
貳、研究檢討與建議 89
參考文獻 93


一、外文資料
(一)專書
Deutsch, Karl et. Al, 1957.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ss, Ernst, 1964.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anford, CA: S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dberg, Leon, 1963.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dberg, Leon & Scheingold, Stuart, 1970. Europe's Would-Be Polity: 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itrany, David, 1966.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Mitrany, David, 1975.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Politics,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cience.
Nelsen, Brent & Stubb, Alexander , 1998. The European Union: reading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USA: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Nye, Joseph, 1987.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Robert, Pfaltzgraff & James, Daugherty,胡祖慶譯,1993年。《國際關係理論導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期刊
Hass, Ernst, 1960.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15, No.3.
David, Mitrany, 1948.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ld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24, No. 3.
二、中文資料
(一)專書
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2004年。《丁渝洲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1999年。《撰寫碩博士論文》,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朱張碧珠,1995年。《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
吳玉山、包宗和主編,1999年。《爭辯中的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童振源、曹小衡主編,2013年。《兩岸經貿關係的際遇與挑戰》,臺北:新銳文創。
黃詠梅、孫鴻業合著,2014年。《圖解服貿》,臺北:好人出版社。
葉志誠、葉立誠合著,2002年。《研究方法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吳新興,1995年。《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亞中,2002年。《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童振源,2014年。《臺灣未來關鍵下一步:透視2016選前兩岸關係發展與政策》,臺北:博誌文化出版。
趙建民,2014年。《中國決策:領導人、結構、機制、過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起,2014年。《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
吳宜,2009年。〈邁向和平發展的新時期─2008年兩岸關係綜述〉,《兩岸關係》,第2009卷第1期(1月),頁 20-22。
耿曙,1999年。〈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臺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9月),頁1-32。
盛杏湲,2002年。〈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期第1卷,頁41-80。
曾怡仁、張惠玲,2000年。〈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期 (8月),頁53-70。
游志偉、陳政一,2011年。〈中共對臺政策之理性與組織過程分析:以2002-2010的政策變化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4卷第4期(12月),頁66-68。
蕭怡靖,2009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研究》,第16期第1卷,頁67-93。
賴榮偉,2013年。〈新功能主義與兩岸關係的發展〉,《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33期(6月),頁191-218。
顧志文,2010年。〈兩岸關係的分歧與匯合:新功能主義的分析觀點〉,《國防雜誌》,第25卷第4期(8月),頁39-58。
(三)學位論文
李佳霏,2002年。《從整合理論看兩岸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林文正,2012年。《中國大陸對臺採購之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黃錦鐘,2011年。《新功能主義「溢出效果」之條件:歐洲整合(1986-2009)與兩岸關係(1987-2011)的比較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鄧開元,2006年。《臺海兩岸政治關係之發展1991-2005年:整合理論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顏奇坪,2002年。《東協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整合理論的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四)報章雜誌
洪家寧,2009年。〈臺灣60關鍵與超越〉,《天下雜誌》,第426期,頁258。
蘇起,2011年11月19日。〈兩岸關係的三個特殊性〉,《中央日報》,第4版智庫論壇。
天下雜誌編輯部,2014年。〈九大衝擊產業業者談利弊〉,《天下雜誌》,第544期,頁96-101。
(五)網路資料
NOWnew今日新聞網,2013年04月09日。〈兩岸政治對話?馬英九總統:不是人民現在所需〉,《NOWnew今日新聞網》。參見http://www.nownews.com/n/2013/04/
09/296818(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人民網,1999年07月12日。〈1999年7月9日 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大陸臺辦發言人就此發表談話〉,《人民網》。參見http://cpc.people.com.cn/BIG5/4162/64165/
67447/67565/4570817.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人民網,2014年04月16日。〈國臺辦:不允許「臺獨」勢力以任何方式開歷史倒車〉,《人民網》。參見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n/2014/0416/c1011-24903919.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工商時報電子報,2010年05月09日。〈歐洲商會理事長韋力行:ECFA 臺歐簽FTA最佳誘因〉,《工商時報電子報》。參見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ECFA/
news-2010050902.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央日報電子報,2014年04月02日。〈服貿協議/陸學者:不會擴大兩岸部門接觸〉,《中央日報電子報》。參見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7&docid=102704364(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央日報電子報,2014年08月26 日。〈周葉中:加強兩岸關係法理研究可破政治難題〉,《中央日報電子報》。參見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826/
13205832.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參見http://cpc.people.com.cn/BIG5/
64093/64094/8610493.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0年04月30日。〈胡錦濤會見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臺灣各界人士〉,《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參見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
64094/11491900.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時報電子報,1999年07月10日。〈「德國之音」7月9日訪問李總統的全文〉,《中國時報電子報》。參見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cn_tw_us/germany.
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時報電子報,2013年10月19日。〈習近平會見蕭萬長:兩岸政治分歧終歸要解決〉,《中國時報電子報》。參見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
1019001009-260302(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時報電子報,2014年04月11日。〈張志軍:反服貿學運給我啟示〉,《中國時報電子報》。參見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1000827-260102(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04月16日。〈胡忠信:「胡蕭會〉改變兩岸「準敵對狀態」〉,《中國評論新聞網》。參見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
doc/docDetail.jsp?coluid=109&kindid=3375&docid=10062115(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11月21日。〈李家泉:客家文化研討會談改革開放兩岸關係〉,《中國評論新聞網》。參見http://hk.crntt.com/doc/1008/0/6/6/100806651.
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806651&mdate=1121093058(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06月01日。〈李水林:有需要就從臺灣買 採購金額上不封頂〉,《中國評論新聞網》。參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8/4/8/
100984813.html?coluid=158&kindid=6013&docid=100984813&mdate=0611173022(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10月06日。〈習近平會見蕭萬長:兩岸政治分歧終歸要解決〉,《中國評論新聞網》。參見http://hk.crntt.com/doc/1027/7/9/6/102779698.html?coluid=151&kindid=0&docid=102779698&mdate=1006132505(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2年11月08日。〈胡錦濤強調: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參見http://big5.gov.cn/gate/
big5/www.gov.cn/ldhd/2012-11/08/content_2260071.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6年04月26日。〈兩國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參見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4/26/
content_266063.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13年來臺旅客居住地分析統計〉,《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參見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14年01月。〈2013年中華民國國民出國目的地人數統計〉,《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參見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2014年03月17日。〈ECFA,怎麼發?〉,《中華民國行政院》。參見 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16.aspx?n=E9B83B707737B701&s
=6237A4EE2604C020(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年04月。〈2005年3月臺灣民眾對過去一年兩岸關係及近期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看法〉,《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參見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6146&ctNode=6333&mp=1(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年月05月30日。〈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舉辦「2014臺商投資臺灣高峰會」展現臺商投資臺灣成果〉,《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參見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60267&ex=1&ic=0000015#.VLNe4Fpv6Co(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經濟部,2012年07月16日。〈日本紡織染整用界面活性劑大廠–臺灣日華新廠落成啟用〉,《中華民國經濟部》。參見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26659(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14年01月。〈2013年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概況〉,《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參見http://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89(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15年04月25日。〈中國大陸成為我第一大進口來源、我占中國大陸進口比重下滑情形說明白〉,《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參見http://
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pid=519968(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2013年10月25日。〈總統接受「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訪〉,《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參見http://www.president.gov.tw/
Default.aspx?tabid=131&rmid=514&itemid=31082(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年03月06日。〈四要一沒有 扁宣示 臺灣要獨立〉,《自由時報電子報》。參見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07764(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04月30日。〈連胡四度會、胡提擱置爭議16字〉,《自由時報電子報》。參見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07764(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05月21日。〈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自由時報電子報》。參見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12939(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李允傑,2008年12月23日。〈兩岸大三通的機會與挑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評) 097-196 號》。參見http://www.npf.org.tw/post/1/5197(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李英明,〈兩岸如何渡過深水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評) 098-027號》,2012年8月17日。參見http://www.npf.org.tw/post/1/5487(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東森新聞報,2004年12月22日。〈阿米塔吉稱臺灣是最大『地雷」訪問原文對照〉,《東森新聞報》。參見http://www.ettoday.com/2004/12/22/111831731048.htm
(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施正鋒,2001年05月。〈統合理論與臺灣〉,《共和國雜誌》,第19期。參見http://www.wufi.org.tw/wufisource/republic19/(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香港新浪網,2014年04月11日。〈社科院專家:兩岸服貿臺灣獲得利益遠超大陸〉,《香港新浪網》,2014年04月11日。參見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411/
-1917-3237146/1.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馬英九總統臉書,2011年08月28日。〈「九二共識」與「臺灣共識」〉,《馬英九總統臉書》。參見https://www.facebook.com/notes/馬英九總統/九二共識與臺灣共識/201635473231926(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陳華昇,2009年2月26日。〈對「胡六點」之評估與回應建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評) 098-027號》。參見http://www.npf.org.tw/post/1/5487(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1年04月06日。〈達賴訪臺 意欲何為?〉,《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2003617/00004172.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4年06月22日。〈杯葛「綠色藝人」現象值得深思〉,《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la/mtcz/00214011.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8年04月14日。〈博鰲胡蕭會為兩岸經貿「定調」〉,《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thpl/tdyh/wzf/2008/04/901877.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8年04月16日。〈「胡蕭會」改變兩岸「準敵對狀態」〉,《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la/mtcz/2008/00794211.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8年05月30日。〈「胡吳會」的結果令人振奮〉,《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tw/tdyh/wzf/2008/00814306.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8年06月04日。〈胡吳會後 兩岸的天空一片祥和〉,《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thpl/mtlj/2008/06/986877.html(檢索日期:2015
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9年05月20日。〈「胡六點」是新時期對臺綱領文件的戰略調整〉,《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thpl/tbch/tbchwz/05/1433458.html
(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09年10月22日。〈王毅八個字回應「胡馬會」:水到渠成順其自然〉,《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xw/dlxw/2009/10/1607751.html
(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10年04月01日。〈王毅一席話托底ECFA〉,《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tslj/jjsp/2010/04/1820432.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12年11月09日。〈在和平發展思想中辨證深化〉,《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tslj/jjsp/2012/11/3077272.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13年10月14日。〈兩岸深水區究竟有多深〉,《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tslj/jjsp/2013/10/3566775.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13年04月22日。〈馬英九婉拒兩岸政治對話:不知談什麼 何必著急〉,《華夏經緯網》。參見http://big5.huaxia.com/jjtw/dnzq/2013/04/3303373.html
(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華夏經緯網,2014年12月26日。〈專訪朱衛東:兩岸關係將迎來平緩發展的新常態〉,《華夏經緯網》日。參見http://big5.huaxia.com/xw/zhxw/2014/12/4208356.
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參見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
新華網,2010年03月14日。〈溫家寶:兩岸是兄弟 「雖有小忿 不廢懿親」〉,《新華網》。參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w/2010-03/14/content_13169049.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新華網,2012年11月17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參見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楊開煌,2014年3月。〈從「王張會」到「習連會」〉,《海峽評論279期2014年3月號》。參見 http://www.haixiainfo.com.tw/279-9071.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聯合新聞網,2014年12月10日。〈陳德銘:服貿談判「會等臺灣兩年」〉,《聯合新聞網》。參見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9121606.shtml(檢索日期:2015年05月01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耿曙,1999年。〈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臺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9月),頁1-32。
2. 耿曙,1999年。〈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臺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9月),頁1-32。
3. 盛杏湲,2002年。〈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期第1卷,頁41-80。
4. 盛杏湲,2002年。〈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期第1卷,頁41-80。
5. 曾怡仁、張惠玲,2000年。〈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期 (8月),頁53-70。
6. 曾怡仁、張惠玲,2000年。〈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期 (8月),頁53-70。
7. 蕭怡靖,2009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研究》,第16期第1卷,頁67-93。
8. 蕭怡靖,2009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研究》,第16期第1卷,頁67-93。
9. 賴榮偉,2013年。〈新功能主義與兩岸關係的發展〉,《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33期(6月),頁191-218。
10. 賴榮偉,2013年。〈新功能主義與兩岸關係的發展〉,《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33期(6月),頁191-218。
11. 顧志文,2010年。〈兩岸關係的分歧與匯合:新功能主義的分析觀點〉,《國防雜誌》,第25卷第4期(8月),頁39-58。
12. 顧志文,2010年。〈兩岸關係的分歧與匯合:新功能主義的分析觀點〉,《國防雜誌》,第25卷第4期(8月),頁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