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Gregory Battcock(1992)。《觀念藝術》(連德誠譯)。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10。
Robert Stam(2012)。《電影理論解讀》(陳儒修、郭幼龍譯)。台北:遠流出版社,頁66。
史蒂芬遜(1978)。《電影藝術面面觀》(劉森堯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石晉華(2013)。《石晉華作品集》。台北:安卓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佐藤忠男(1989)。《電影的奧秘》(廖祥雄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08-115。
吳東權(1984)。《電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29。
李彥春、張同道、張健、封洪、梁紅豔合著(2010)。《影視藝術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頁178-180。
李思賢(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觀念‧辯證》。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孟濤(2002)。《電影美學百年回眸》。台北:五南文化出版社。
姚瑞中(2004)。《台灣裝置藝術》。台北:木馬文化,頁320。
姚瑞中(2005)。《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台北:遠流出版社,頁98。
姚曉濛(1993)。《電影美學》。台北:人民出版社。
唐曉蘭(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06。
張靚蓓(2009)。《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廖慶松》。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陳正才(2003)。〈錄像藝術脈絡初探〉,《電影欣賞》。第117期,頁17。陳永賢(2010)。《錄像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寶萍(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42。
葉謹睿(2003)。〈動態影音藝術之發展與前瞻(上)-萌芽與顛覆階段〉,《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340期。潘東坡(2002)。《二十世紀美術全覽》。台北:相對論出版社,頁294。
謝東山(2002)。《台灣當代藝術 1980-2000》。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73。
期刊雜誌
吳樹安(2014)。〈媒體的影像化軌跡-看見台灣當代藝術史〉,《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第267期。
陳永賢(2003)。〈錄影藝術中的身體與行為表現〉,《藝術家》。第342期,頁152。陳永賢(2005)。〈錄像藝術的發展〉,《藝術欣賞》。第一期,頁62。
陳韋晴(2006)。〈行為、觀念的再現與收藏新可能〉,《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第254期。
蘇守政(1994)。〈淺談錄影藝術〉,《藝術家》。第235期,頁333。會議論文集
丁昱強、李思賢合著(2014)。〈蒙太奇手法所建構之理性與感性美學探析-以《島與天光(動畫版)》為例〉,《2014藝術論壇:跨領域藝術融合》。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余瓊宜(2004)。《白南準的錄像裝置與錄像雕塑》(More than television)。2004國巨科
英文文獻
Pudovkin, V. I. (1976). Film Technique : and Film Acting. New York: Grove Press.
電子資源
《全球華人藝術網》藝評文章:〈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2014/10/19,網址: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005.html(2014/12/18查閱)
王玉燕(2012)。〈穿透影像,還原純粹本質 剪輯師廖清松專訪〉,《放映周報》。第246期。參閱: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306
林志明。《錄像藝術與媒體社會-以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為例》。請參見國立台簸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志明網站。網址: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text/news/research%20achivement/news-lin.htm(2014/12/18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