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08: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昱強
研究生(外文):Ting, Yu-Chiang
論文名稱:影像剪輯風格的觀點分析 -以台灣觀念藝術家石晉華《走鉛筆的人》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Aesthetic Style and Viewpoint of Video Clips:Take Taiwan Artist Jin-Hua Shi’s《Pencil Walker》for Instance
指導教授:李思賢李思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Szu-Hsien
口試委員:陳一凡王肇李思賢
口試委員(外文):Chen,Yi-FanWang,JauLi, Szu-Hsien
口試日期:2015-01-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工程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1
中文關鍵詞:蒙太奇錄像藝術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石晉華走鉛筆的人影像風格
外文關鍵詞:MontageVideo ArtConceptual ArtPerformance ArtShi Jin-HuaPencil WalkerImage sty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文獻分析探討影像剪輯中的風格與觀點,以台灣觀念藝術家石晉華《走鉛筆的人》為例,此件藝術作品的記錄影像為單一的固定鏡頭,將作品創作過程的紀錄影像在蒙太奇剪輯的手法下,呈現出不同風格的影像結果,將風格訂定為:藝術家版、作品版以及丁昱強版,三個影像版本做探討,在相同的影像素材中,因為蒙太奇剪輯的操作手法,而創造出三種不同風格的影像,使得影像中帶有不同性質的觀點。本篇論文藉由藝術作品《走鉛筆的人》的紀錄影像,透過蒙太奇剪輯的打散及重組,進行影像的再創作,形成論文的三個影像作品,並且分析蒙太奇技法對應影像剪輯者的觀點。

論文分成四個章節,第一章談到創作研究背景、目的與方法,從求學階段的經驗累積到藝術領域接觸,有機會將兩者進行結合。第二章以文獻探討輔佐影像創作的內容,首先進行電影蒙太奇理論的介紹以及理論中之剪輯手法,再從電影發展到電視的錄像藝術的開創及歷程,因科技的提升使的藝術創作種類有擴展,接著本論文運用之案例藝術家石晉華及其藝術背景做介紹。第三章為創作的論述,探討影像再現觀念藝術的可能、剪輯者在影像剪接中的意識參與,接著講述影像再現手法的詮釋,敘述影像創作的手法表現,最後針對影像產出的結果進行個別分析,闡述與分析各影像之觀點與風格。論文最後為創作心得與結論,經由此次論文的創作更瞭解影像所賦予的力量。
The thesis use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probe different style of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image editing. Images styles can be multiplex through the montage editing. Taking “Pencil Walker” from the Taiwanese conceptual artist who called Shi Jin-Hua for example, he uses long take for image record in this work. Mr.Shi showing deferent styles of view by processing the record images of creative process through the montage editing techniques. He defined the style into three different versions which called: Artist version, Product version and My ersion. The image materials become three different styles by processing through the montage editing. The thesis analyzes that images can be create into three different styles through the montage editing.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It is talking about the gene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methods and my purpose in chapter 1, that I have a chance to combine the experience of studies and art. Chapter 2 is about image creation. It introduces the montage theory and the cutting technique, from the movie development to the video art of television and its history. The advance of technology makes art multiple. In this thesis, I take the artist Shi Jin-Hua and his artistic background to do introduction. Chapter 3 is a overview of the creation. It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video reemerge and editor's participate in video cutting. Then it tells the technique of video reemerge and image creation. I analyze the result of image output individually and expatiate the style and the view from each images. Last are the review and conclusions, it’s make me more understanding the power of creative images in this thesis conferred.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圖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蒙太奇概述 5
2.1.1 蒙太奇理論 5
2.1.2 蒙太奇的派別 7
2.1.3 蒙太奇的種類 15
2.2 錄像藝術的開啟 18
2.2.1 錄像藝術的發韌與白南準的啟發 18
2.2.2 錄像藝術的形態與特徵 20
2.3 藝術的觀念與行為 23
2.3.1 觀念/行為藝術概要 23
2.3.2 藝術家-石晉華《走鉛筆的人》 25
2.4 小結 28
第三章 從原創作到再創作 30
3.1 藝術觀念在蒙太奇錄像的表現 30
3.1.1 再現觀念的全紀錄 30
3.1.2 剪輯者的自我意識(有我/無我) 32
3.2 再現手法詮釋 33
3.2.1 時間節奏 33
3.2.2 情緒韻律 37
3.2.3 畫外之音 40
3.3 風格與觀點分析 42
3.3.1 藝術家版(忠於原創) 42
3.3.2 作品版(三方觀點) 43
3.3.3 丁昱強版(自我風格) 45
3.4 小結:創作心得 46
第四章 結論 48
參考文獻 50
中文文獻
Gregory Battcock(1992)。《觀念藝術》(連德誠譯)。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10。
Robert Stam(2012)。《電影理論解讀》(陳儒修、郭幼龍譯)。台北:遠流出版社,頁66。
史蒂芬遜(1978)。《電影藝術面面觀》(劉森堯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石晉華(2013)。《石晉華作品集》。台北:安卓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佐藤忠男(1989)。《電影的奧秘》(廖祥雄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08-115。
吳東權(1984)。《電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29。
李彥春、張同道、張健、封洪、梁紅豔合著(2010)。《影視藝術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頁178-180。
李思賢(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觀念‧辯證》。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孟濤(2002)。《電影美學百年回眸》。台北:五南文化出版社。
姚瑞中(2004)。《台灣裝置藝術》。台北:木馬文化,頁320。
姚瑞中(2005)。《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台北:遠流出版社,頁98。
姚曉濛(1993)。《電影美學》。台北:人民出版社。
唐曉蘭(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06。
張靚蓓(2009)。《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廖慶松》。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陳正才(2003)。〈錄像藝術脈絡初探〉,《電影欣賞》。第117期,頁17。
陳永賢(2010)。《錄像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寶萍(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42。
葉謹睿(2003)。〈動態影音藝術之發展與前瞻(上)-萌芽與顛覆階段〉,《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340期。
潘東坡(2002)。《二十世紀美術全覽》。台北:相對論出版社,頁294。
謝東山(2002)。《台灣當代藝術 1980-2000》。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73。

期刊雜誌
吳樹安(2014)。〈媒體的影像化軌跡-看見台灣當代藝術史〉,《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第267期。
陳永賢(2003)。〈錄影藝術中的身體與行為表現〉,《藝術家》。第342期,頁152。
陳永賢(2005)。〈錄像藝術的發展〉,《藝術欣賞》。第一期,頁62。
陳韋晴(2006)。〈行為、觀念的再現與收藏新可能〉,《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第254期。
蘇守政(1994)。〈淺談錄影藝術〉,《藝術家》。第235期,頁333。

會議論文集
丁昱強、李思賢合著(2014)。〈蒙太奇手法所建構之理性與感性美學探析-以《島與天光(動畫版)》為例〉,《2014藝術論壇:跨領域藝術融合》。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余瓊宜(2004)。《白南準的錄像裝置與錄像雕塑》(More than television)。2004國巨科

英文文獻
Pudovkin, V. I. (1976). Film Technique : and Film Acting. New York: Grove Press.

電子資源
《全球華人藝術網》藝評文章:〈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2014/10/19,網址: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005.html(2014/12/18查閱)
王玉燕(2012)。〈穿透影像,還原純粹本質 剪輯師廖清松專訪〉,《放映周報》。第246期。參閱: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306
林志明。《錄像藝術與媒體社會-以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為例》。請參見國立台簸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志明網站。網址: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text/news/research%20achivement/news-lin.htm(2014/12/18查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