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1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紋君
研究生(外文):Wen-Chun Liu
論文名稱:運用肢體律動教學策略激發國小二年級學童專注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Applying Rythmic Movement Teaching Strategy to Encourage Concentration in Second Graders
指導教授:吳怡瑢吳怡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jung Wu
口試日期:2018-07-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舞蹈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行動研究專注力音樂節奏律動國小學童肢體律動
外文關鍵詞:Action researchConcentrationEurythmicsElementary studentsRhythmic mo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6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探討肢體律動教學對二年級學童專注力的影響。研究於107年 4月18日至5月19日實施,共計1個月。研究者自行設計四個單元的肢體律動學習活動,共計八堂完成,主要是引導學童建立肢體律動與節奏聲音之間的互動關係,並進一步透過各種音樂律動活動進行專注力的學習與練習,從中觀察自己與他人在律動過程中專注力的表現,最後分享專注力學習心得。為瞭解學童專注力學習歷程與表現,研究方案進行中以教師教學省思札記、教學錄影、諍友教師教學觀察表、學童學習單等工具,紀錄並分析學童專注力行為的變化。研究發現如下:
一、肢體律動教學策略可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的專注力,包括集中性專注力、轉移性專注力、選擇性專注力、分散性專注力、持續性專注力。
二、教師在自編的肢體律動課程中,透過空間、音樂、能量、即興創作之元素確實能激發學童專注力。
三、教師透過研究期程中的教學反思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循環修正,更加肯定肢體律動課程是一個教學相長的互動教學歷程。
This study employed action research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eacher, as the researcher, applied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Eurythmics to encourage the ability of concentration in second-grade students. The study lasted for one month, from April 18 to May 19, 2018. The researcher established four units of rhythmic movement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 a total of eight lessons to complete.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mak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odily movement and rhythmic sound, and practicing different forms of concentration through various games and activities inspired by music. They observed their ability to concentrate during the improvisation of rhythmic movement and later shared what they had learned about rhythmic movement and concentration with the teacher and classmates.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data collection tools to understand how the students performed in rhythmic movement learning, such as the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video-recordings, critical friend’s observation charts, student learning sheets, etc. These were used to record and analyze the change 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ncentrate and the teacher’s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reflec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Rhythmic movement instruction strategy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ncentration in second-grade students, including focused concentration, transferred concentration, selective concentration, divided concentration, and sustained concentration.
2) Using elements of space, music, energy, and impromptu creativity in her self-designed rhythmic movement classes, the teacher was able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ncentrate.
3) Through cyclical revisions of lesson plans based on her reflections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teacher affirmed that a rhythmic movement course is an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that benefits teacher and student alike.
學位論文授權書
學位考試審定書
中文摘要 iv
Abstract v
謝 誌 vii
目 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名詞界定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節奏 11
第二節 肢體律動 16
第三節 專注力 37
第叁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行動研究 50
第二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52
第三節 行動方案之課程設計 54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5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0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66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9
第肆章 課程實施內容與修正歷程 70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架構發展 70
第二節 課程內容編排設計 76
第三節 專家效度檢核 84
第伍章課程實施歷程與分析 86
第一節 行動研究循環 86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20
第陸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53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8
一、中文部分 158
二、英文部分 165
附錄一 激發專注力的肢體律動教學活動設計 (簡案) 168
附錄二 學童家長知情同意書 177
附錄三 學童專注力行為觀察紀錄表 178
附錄四 諍友教師教學觀察表 179
附錄五 教師教學日誌 180
附錄六 學童學習單 181
附錄七 課程照片集錦 182
一、中文部分
于平(2002)。舞蹈欣賞。臺北市:五南。
王美文(2016)。音樂律動激勵幼兒創造力之成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12版)。臺北市:五南。
王儷蓉(2011)。肢體律動於初級鋼琴學生節奏學習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教育信念與網路融入教學間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研究計畫 (編號:NSC89-2413-H024-031),未出版。
朱光潛(1987)。狂飆時代的美學。臺北市:金楓。
李宛倫(2007)。多元感官教學方案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歌唱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佩芬、許芳菊 (2010)。兒童專注力關鍵 100 問。臺北市:天下雜誌。
宋文里(譯)(2018)。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談教育的本質(原作者:J. S. Bruner)。臺北市: 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沈竹安(2006)。肢體律動應用在國小節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于琳(2005)。律動畫音樂欣賞教學對音樂美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志信(2000)。「肢體律動」概念在臺灣地區基督教聖樂合唱團的應用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秀蘭(2004)。如何激勵孩子的專注力。文教新潮,9,18-26。
林雨青(2005)。「達克羅士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珮蓉(2011)。學生的學習態度、自尊、專注力、教師教學行為與解決問題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高職餐旅群之專題製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淑玲(2006)。律動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崇德主編(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吳明芬(2006)。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旻樺(2013)。律動對國小學童音樂欣賞課程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福元(譯) (1987)。兒童心理學(原作者:J. Piaget)。臺北市;唐山。(原著出版年:1983)
周臺傑、邱上真、宋淑慧(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胡仁惠(2005)。智能障礙學童在融合音樂教育課程中之學習觀察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胡裕成(2012)。運用音樂元素融入多感官課程發展幼兒專注力及人際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洪淑蘭(2008)。應用角色扮演法提升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效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閲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施麗雪(2007)。肢體動作運用於國民小學合唱團歌唱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段承汧(2015)。電子繪本教學對幼兒專注力及閱讀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姚世澤(1986)。現代音感訓練法。臺北市:天同。
姜曉玲(2006)。肢體融入曲調音程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兒童歌唱音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夏林清(1998)。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許芳菊(2008)。打造專注力。親子天下,2。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587-%E5%B0%8D%E7%97%87%E4%B8%8B%E8%97%A5%E6%B2%BB%E5%88%86%E5%BF%83/
許譽豑(2006)。融入肢體探索於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宛汶(2004)。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惠珊(譯)(1997)。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原作者:E. Hanslick),臺北市;世界文物。(原著出版年:1996)
陳藝苑(2004)。奧福教學法對兒童音樂啟發思考之重要性。通識論叢,3,27-45。
陳麗安(2015)。一所偏鄉幼兒園實施音樂教學改進策略:肢體與節奏融入音樂活動之行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曾淑義(2009)。肢體律動為輔助教材以提升國小學童音樂課學習興趣之研究:以北新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金源(2001)。自閉症的語言變異及促進語言發展。載於國立臺中師院特教中心(編),特殊教育論文集(89-112頁)。臺中市:國立臺中師院特教中心。
黃秉紳(2006)。專題導向學習提昇國小五年級學童國語文領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惠芳(2014)。運用音樂欣賞教學提昇國小低年級學童音樂學習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愛嵐(2013)。幼兒音樂教師教學之後設認知研究:以一位「音樂童年奧福音樂教育系統」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麗卿(2008)。舞動敲擊嬉遊記:幼教藝術課程探究之足跡。臺北市:心理。
馮楊(譯)(2016)。獎勵的惡果(原作者:A. Kohn)。山西:山西人民。(原著出版年:1999)
張旭鎧(2009)。5 分鐘玩出專注力。臺北市:城邦文化。
張旭鎧(2014)。「專注力表現」,還是表現「專注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張芬芬(譯)(2006)。質性資料研究分析(原作者:M. B. Miles & A. M. Huberman)。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張書鳳 (2015) 。臺南市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張超倫(2007)。「肢體律動」與「視覺要素」於國民小學合唱團樂曲詮釋的應用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瀞文(2008)。在親子遊戲中靜下心。臺北市:親子天下。
游博欽(2007)。輪班制醫師睡眠品質及其相關性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鄭方靖(1993)。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臺北市:奧福教育。
鄭方靖 (2002) 。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復文圖書。
鄭竹秀(2015)。國內使用繪本教學介入兒童語言能力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昭明(2010)。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鄭詠蔚(2010)。快走訓練對國小高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與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鄭群英(2008)。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應用於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臺灣國際達克羅士音樂節奏研究學會(2011)。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簡介。取自http://reader.roodo.com/dalcroze/archives/4702533.html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1-20。
潘世尊 (2005) 。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臺北市:心理。
劉英淑(1996)。達克羅茲教學法之律動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研習資訊,13(4),23-29。
劉淑英(2009)。幼兒動作與肢體律動教育。臺北市:心理。
賴晉楷(譯) (2015)。音樂大歷史:從巴比倫到披頭四(原作者:H. Goodall)。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2014)
鍾孟玲(2001)。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對舞者舞蹈表演焦慮預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薛絢(2002)。小腦袋裡的秘密:探索0~5 歲大腦發展的黃金期。臺北市:新手父母。
蕭愛霖(2014)。圍棋活動對幼兒空間能力及專注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鴻鳴(2010)。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國際達克羅士音樂節奏研究學會。
藍正發(2007)。以英文兒歌律動實施國小二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均璇(2015)。創造性肢體律動課程增進幼兒專注力、社會情緒與溝通能力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市。

二、英文部分
Bachmann, M. (1991). Dalcroze today: An education through and into music. Oxford, UK: Clarendon.
Barkley, R. A. (1997).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nd ed.). New York, NY: Guiford Press.
Bransford, J. D. (1979).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5, 3-39.
Caldwell, J. T. (1995). Expressive singing: Dlacroze eurhythmics for voi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Campbell, P. S., & Scott-Kassner, C. (1995). Music in childhood: From preschool through elementary grades. New York, NY: Schirmer Books.
Carder, P. (ed.) (1990). The eclectic curriculum in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Reston,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Gfeller, K. E. (1992). Music: A human phenomenon. In W. B. Davis, K. E. Gefeller, & M. H. Thaut (eds.), 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pp.16-35).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Goldstein, S., & Goldstein, M. (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in children.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Goleman, D. (2014). Exercising the mind to treat attention deficits. New York, NY: The New York Times.
Hackett, P., & Lindeman, C. A. (2006). The musical classroom: Backgrounds, models, and skills for elementary teaching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Jaques-Dalcroze, E. (1988). Rhythm, music, and education (2nd ed.). (L. F. Rubenstein, Trans.). New York, NY: AY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1)
Laver-Bradbury, C., Thompson, M., Weeks, A., Daley, D., & Sonuqa-Barke, E. J. S. (2010). Step by step help for children with ADHD. London, UK: Jessica Kingsley.
Liao, M.-Y. (1996).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aiwan’s choral music teaching based on the Jaques-Dalcroze approach.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Reading, London.
Mack, A., & Rock, I. (1998).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Metz, E. (1989). Movement as musical response among preschool child.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7(1), 48-60.
Persellin, D. C. (1992). Responses to rhythm patterns when presented to children through auditory, visual, and kinesthetic modalities.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40(4), 306-315.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9).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