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Adey,Peter(2013)。《移動》。(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2010年)
Babbie,Earl(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譯)。臺北市: 時英。(原著出版年:1973 年)
Creswell,Tim(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市: 群學。(原著出版年:2004 年)
Cloke, P. ,Crang, P. ,& Goodwin, M.(主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 (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方淑惠、石尚久、陳毅峰、趙綺芳譯)。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9 年)
Despommier,Dickson(2012)《垂直農場:城市發展新趨勢》。(林慧珍譯)。臺北市:馬可孛羅。(原著出版年:2003 年)
Lin bay 好油。(民 104 年 9 月 7 日)。脫離現實的青農培育。自由評論網。民 104 年 12 月 28 日, 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36673Robyn Van En, & Elizabeth Henderson.(2011)《種好菜,過好生活》(李宜澤等譯)。臺北市: 商周(原書出版年:2007年)
Sangwoodgoon:https://sangwoodgoon.wordpress.com/
Touraine, Alain(2002)。《行動者的歸來》。(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臺北市:麥田(原書出版年:1988年)
Zukin, Sharon(2012)《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臺北市:群學(原書出版年:2011)
上下游新聞市集 http://www.newsmarket.com.tw/
248
丁維萱(2013)。《農民的農業價值轉化, 再定義與實踐-以新竹二, 三重埔土地徵收案為例》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0)《進步中的臺灣農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田文社(2016)《深溝年報》。田文社。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5)。《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臺北市:廣場出版
朱耀光(2016)。〈香港幸福守護者:俊叔〉《種植香港 立秋》。袁易天(主編)30-39頁。香港:種植香港
合樸農學市集 http://www.hopemarket.ne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官方網站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
李宜澤 (2015)。〈農業活動背後的環境倫理〉《芭樂人類學》。郭佩宜(主編)294-303頁。臺北市:左岸文化。
李承浩(民 104 年 6 月 18 日)。農業+ 生態= 生態農業,跨界結合的農創科學。
科技農報。民 105 年 1 月 2 日,取自:http://gyowadeimia.blogspot.tw/2015/06/blog-post.html?view=flipcard
何孟凱。(民97年7月25日)。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CSA)?。合樸農學市集。民105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hopemarket.com.tw/?p=414
邱靜慧(2012)《美濃社會實踐主體性與農業現代化批判: 十年在農村的反思》。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政發、鍾彩膺 (2015) 第一屆百大青農成果展暨全國青農派對歡慶雙十。《苗栗區農情月刊》,192,3-3。
林慧貞。(民103年1月19日)。舊碾米廠翻修,小間書菜滿滿農村人情味。上下游新聞網站。民105年9月25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5557/
林秀幸。(民104年5月4日)。從菜市場到廚房的另一種生命政治。民104年10月7日。取自: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34
林小芭、蔡丁丁(民 101 年 7 月 9 日)。農民之路,農民指路。芭樂人類學。民 105 年 1 月 2 日。取自: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3115
林宏燦。(民105年7月4日)。吃土的「返鄉務農」。自由評論網。民105年11月7日,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751408
林子欽、丁秀吟(2015)。農地改革、產權界定與土地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0,217-228。
林勇信(2011)。影響新進農民從農因素之研究-以漂鳥結訓學員為例。《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22(2),18-36。
林萱屏 (2010)。《新農民從事新農業的經驗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周渝珊(2014)。《回農者返鄉發展之敘說探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吳勁毅、徐肇尉(民105 年2月24日)。來自花東縱谷的家庭農業報告。台灣農村陣線網站。民105 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taiwanruralfront.org/publications-02-info.php?id=68
吳品賢、王志弘(2007)。反身性道德計劃?有機食品消費之銷售組織場域與引導概念。《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19-176。
【柯P新政#27】田園城市。民105 年11月11日。取自https://doctorkowj.gitbooks.io/kppolicy/content/part_3/33.html
姚松炎等人。(民105 年5月1日)。我的未來香港想像:耕住合一可能嗎?。端傳媒。民105 年12月11日。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01-opinion-edwardyiu-shatin/
胡慕情(2015)。《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臺北市:衛城
思想編委會(2007)。《思想(6)鄉土、本土、在地》。臺北市:聯經出版。
陳威廷(2014)。《尋找台灣有機農業的出路:一個青年農民的田野行動反思》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 “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梁炳琨(2008) 農業食物在地化。《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53,85-117。梁燕青、陳蓓真、陳世芳(2016)。農民學院農民訓練成效之研究-以臺中區訓練中心蔬菜進階班為例。《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30,11-29。
陳蓓真、陳世芳(2014)。中部地區葡萄農民培育訓練成效分析-以農民學院臺中區農業訓練中心為例。《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123,175-185。
張岱屏與陳忠峰。(民103年1月28日)。餐飲綠色革命。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民105年11月14日。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4/01/28/%E3%80%90%E6%88%91%E5%80%91%E7%9A%84%E5%B3%B6%E3%80%91%E9%A4%90%E9%A3%B2%E7%B6%A0%E8%89%B2%E9%9D%A9%E5%91%BD/
張正揚(2010)。《小農的地方知識與變遷適應:旗美社區大學 [有機] 實踐之敘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葉守禮(2015)。《小農經濟現代變遷:東勢果農的商品化之路》國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樹仁(2015)。被誇大的台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的意識型態戰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0,197-215。
黃孫權。祖國 父國 母國。三個藝術世界:中國現代史中的一百個藝術。民 104 年 12 月 1 日,取自:http://blog.heterotopias.org/2015/03/fatherandmotherland.html
黃妍萍。(民105 年11月20日)。【種植香港】農民創辦雜誌抗無力感:唯農業可限城市擴張。香港01。民10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hk01.com/%E7%A4%BE%E5%8D%80/55144/-%E7%A8%AE%E6%A4%8D%E9%A6%99%E6%B8%AF-%E8%BE%B2%E5%A4%AB%E5%89%B5%E8%BE%A6%E9%9B%9C%E8%AA%8C%E6%8A%97%E7%84%A1%E5%8A%9B%E6%84%9F-%E5%94%AF%E8%BE%B2%E6%A5%AD%E5%8F%AF%E9%99%90%E5%9F%8E%E5%B8%82%E6%93%B4%E5%BC%B5
黃彥慈(民102年5月)。農業區域統計分析。 農政與農情,251。取自http://www.coa.gov.tw/ws.php?id=2447516
黃義書。(民105年9月16日)。「慢島直賣所」小農聚會 分享道地宜蘭味。社企流網站。民1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4348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臺北市:群學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 49(4),10-34。楊舜臣、施碧茹(2014)農民學院訓練成效追蹤調查-以菇類進階班為例。《技術服務》, 25(3),34-37。
楊文全。(民105年12月22日)。未來的農村長怎樣?追夢的小農們 深溝亂譚!。上下游新聞網站。民105年12月25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0671/
微風市集 http://blog.breezemarket.com.tw/
農民之路 http://viacampesina.org/en/
農民之路前往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21:將農民的聲音帶到「氣候變遷人民高峰會」 (民 104 年 12 月 17 日)。台灣農村陣線國際串聯。民 104 年 12 月 30 日,取自: https://trfia.wordpress.com/2015/12/28/%E8%BE%B2%E6%B0%91%E4%B9%8B%E8%B7%AF%E5%89%8D%E5%BE%80%E8%81%AF%E5%90%88%E5%9C%8B%E6%B0%A3%E5%80%99%E5%A4%A7%E6%9C%83cop21%EF%BC%9A%E5%B0%87%E8%BE%B2%E6%B0%91% E7%9A%84%E8%81%B2%E9%9F%B3%E5%B8%B6-2/
農婦君(民 104 年 5 月 13 日) 20150512台大PGS研討會:參與式保障系統(心得記錄by農婦君)。好食機。民105年9月5日。取自:http://edu.howsfood.com/2015/05/20150512pgsby.html
薛化元(2015)。土地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的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0,183-195。
鄧小樺(2012)。自尋路文學人間道——菜園村的廢屋文學館。載於謝傲霜、謝至德(主編),《新春糊士托・菜園藝術快樂抗爭》(140-145頁)。香港:kubrick
賴慧玲(民 104 年 12 月 11 日)。【COP21 連線】氣候變遷之下,農業何去何從?。 環境資訊中心。民 104 年 12 月 20 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12083
鄭瑞隆(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蔡清田(主編)27-52頁。臺北市:五南。
蔡宏進(2014)。《臺灣農村與社會建設的檢討》。臺北市:唐山
蔡培慧(2015)。持續行動開展變革的田野之路。《人間思想春季號/2015》,265-273。蔡晏霖(2015)。〈重返土地,是最基進的革命〉《芭樂人類學》。郭佩宜(主編)304-316頁。臺北市:左岸文化。
蔡佳姍。(民105年8月22日)有機農業將立專法 納入友善農耕 如何定義?。上下游新聞網站。民105年11月4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7540/
賀克(民102年12月13日)。菜園村:我們的困境。第十一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民104年12月20日,取自:
https://smff2013.wordpress.com/2013/11/13/%E8%8F%9C%E5%9C%92%E6%9D%91%EF%BC%9A%E6%88%91%E5%80%91%E7%9A%84%E5%9B%B0%E5%A2%83/
鄭麗君(2015)《青年勞動新藍圖》。臺北市:允晨文化。
種植香港網站 http://www.plantinghk.com/
廖靜蕙。(民103年5月28日)。爐碴侵農地、毒入水保區 竟無法可管。環境資訊中心。民105年9月7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99633
廖本全。(民 102 年 4 月 5 日)。台灣農業永遠的憂患是政府。廖本全部落格。民 104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banbrother.blogspot.tw/2013/04/blog-post.html?spref=fb
廖昱凱,(民104年7月14日),(我們早已知道)資本主義的終結:多樣經濟的實踐,地理放大鏡,民1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geog-daily.org/223202970225918228233785765372know/6
管中祥(民 104 年 3 月 5 日)。青年返鄉的真實謊言。獨立評論@天下。民 104 年 12 月 20 日,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460
謝傲霜、謝至德(主編)(2012)。《新春糊士托・菜園藝術快樂抗爭》。香港:kubrick。
謝傲霜(2012)。編者的話(一):革命是文化更新。載於謝傲霜、謝至德(主編),《新春糊士托・菜園藝術快樂抗爭》(13-15頁)。香港:kubrick
謝傲霜(2012)。廢墟的文字與石頭。載於謝傲霜、謝至德(主編),《新春糊士托・菜園藝術快樂抗爭》(82-85頁)。香港:kubrick
羅素玫(2011)。傳統生態智慧與當代社會 。《科學發展》,467,6- 13。
蕭國和(1987)。《台灣農業興衰 40 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蕭玉欣(2015)。《當「我們」在一起:都市合作農耕之社會技術配置》。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定雄(2013)。《從文創鍍金走向道德經濟 -- 坪林臺灣藍鵲茶行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鍾佳妤(2015)。《「返」其道而行─ 返鄉者之生活實踐帶來的農村質變》。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戴君玲(2010)。《台灣社群支持型農業的發展與運作:島嶼社群生機農場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英文部分:
Wezel, A., Bellon, S., Doré, T., Francis, C., Vallod, D., & David, C. (2009). Agroecology
as a science, a movement and a practice. A review.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9(4), 503-515.
Morgane Iserte, Jocelyn Parot, Zsofia Perenyi, Jan Valeška.(Eds.). (2016). 3rd EUROPEAN
MEETING OF CSA MOVEMENTS.Ostrava:3rd EUROPEAN MEETING OF CSA
MOV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