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部科學省(2008)。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chu/ri.htm。
王全興(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核心素養的內涵。台灣T版教育,700,34-38。
王章逸、闕河嘉(2016年12月)。大埔之歌:臺灣主流報紙中的「 土地徵收」。「 第七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手冊研發工作小組(2017)。自然科學領域課程手冊,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96757124.pdf。
齐智才,王伟(2012)。中日小学科学教材中生物实验的比较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110-114。
吳俊憲(2016)。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靜宜大學師培實習輔導通訊,4-11。
李政翰(2006)。2005年OECD教育指標對我國教育發展之啟示。學校行政,42,1-17。
周金城(2016)。科學模型與建模:台灣與芬蘭在國中階段原子模型教材之跨國比較。台灣化學教育,取自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4376。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季刊,16(3),31-58。
林君憶(2017)。日本中學校自然教科書。教科書研究,10(2),169-175。
林信志、楊國揚(2014)。子計畫三: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基準之研究(編號:NAER-102-12-G-1-01-03-1-03),未出版。
牧之(2010)。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中國:新世界出版社。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秋田喜代美(2017年4月)。教師應如何支援學生主體的、深度的學習?學習的課題與相關連話題。許添明等人(主持人),國外教科書案例分析。素養導向教材設計研討會,淡江大學台北校區。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7。
唐淑華(2013)。培養閱讀素養,何必遠求?從設計一本「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學課本開始。教科書研究,10(2),1-31。
高竹瑩、葉亦辰、黃志揚、林荷鍹(2016年12月)。「移工」 一詞在臺灣報刊雜誌之興起。「 第七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高翠鴻、林貞芬、陳慧玲、廖淑惠(2015)。臺灣與新加坡小學華語文教科書中生命教育內涵之比較。教科書研究,8(3),113-15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22,c952-1.php?Lang=zh-tw。
張鈿富、吳慧子、吳舒靜(2010)。歐盟、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8,273-300。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19,c117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469,c1174-1.php?Lang=zh-tw
教育部(2008)。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取自: 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nature.pdf
曹永強(譯)(2014)。內容分析方法學入門(原著:Klaus Krippendorff)。台北:五南圖書。
莊梅枝(2003)。歐用生教授之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許嘉哲、黃鴻博(2009)。海峽兩岸科學教科書生命科學相關單元說明文頂層結構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第25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679-685。
郭柏傑、闕河嘉 (2016年12月)。臺灣獨立媒體中的基改食品。「第七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陳均伊(201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的語句類型分析─因果性解釋與預測性解釋的探討。教科書研究,6(1),57-85。
陳志寧(2006)。化學實驗教材改革與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7(3),74-75。
陳明鴻(2006)。圖解設計類型與圖片真實性對國中生物教學適當性之影響—以遺傳單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陳建銘(2017)。普通高中面對新課綱是否能夠成功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46-48。
彭佳偉、李明燕(2013)。海峽兩岸高中地理課程海洋教育意涵之比較:以龍騰版與人教版為例。地理研究,58,75-96。
黃茂在、吳敏而(2016)。科學素養與課程統整。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16。
楊德清、鄭婷芸(2015)。臺灣、美國與新加坡國中階段幾何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1),33-72。
蓋允萍、鐘昌宏、王國華,張惠博(2014)。以視覺設計文法比較台澳科學教科書圖像-以七年級生物分類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2,109-134。
劉俊庚、邱美虹(2012)。我國百年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347,2-20。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幼兒教保研究期刊,7,1-13。
蔡清田、洪若烈、陳延興(2011)。K-12 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各領域課程統整研究。總計畫期末報告(編號:NAER-100-16-A-1-02-00-2-03),未出版。
闕河嘉(2018)。庫博中文語料庫分析工具的數位人文價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2),118-123。
闕河嘉、陳光華(2016)。庫博中文語料庫分析工具之開發與應用。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 286-313。
羅盤針、鄭碩、江安淇、曾博揚 (2016年12月)。以語料庫分析取徑探究臺灣新聞中的跨性別:以聯合知識庫為例。「 第七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